..续本文上一页。池侧有石天宫,观自在菩萨往来其间。其有愿见菩萨者,不顾身命,历水登山,忘其艰险,能达之者,盖亦寡矣。而山下居人,祈心请见,或作自在天形,或为涂灰外道,慰喻其人,果遂其愿。
玄奘所记的布怛洛迦山,陡峭挺拔,一般凡人难以攀登,唯观自在菩萨往来于此。观自在菩萨常现自在天形,或涂灰外道,慰喻世人使其所求,得到满足。说明应以何身得度者,菩萨即现何身而为说法。
布怛洛迦,梵文potalaka音译为补怛洛迦、普陀洛迦、布达拉等。意译为光明山、海岛山、小花树山等。慧苑著《新翻华严经音义》卷下:“此翻为小花树山,谓此山中多有小白花树,其花甚香,香气远及也”。此山被定为现今印度西高止山南段,秣剌耶山以东的巴波那桑山papanasam,位于提纳弗利(Tinnevery)县境。北纬8度43分,东经77度22分的地方。我国藏族僧人多罗那他(公元1575--1643)名著《印度佛教史》记载:优婆塞寂光、月官,曾到此山巡礼。我国浙江省的普陀山,西藏拉萨的布达拉,均由此得名。
观世音菩萨在此山为无数菩萨、声闻、天龙八部说法外,还常随释迦牟尼佛到各地说法。如《十一面神咒心经》说:佛在室罗伐竹林道场,观自在菩萨与无量俱那庾多百千持咒神仙前后围绕。《请观世音菩萨消伏毒害陀罗尼经》说:佛在毗舍离,庵罗树园,大林精舍,与千二百五十比丘,菩萨二万人俱。时毗舍离国人民遇大恶病。阿弥陀佛与观音、势至,以大悲心,怜悯一切,救济苦厄,俱到此国,住城门间,放大光明,照毗舍离,皆作金色。毗舍离人,即具杨枝净水,授观世音菩萨。观世音大悲薰心说《破恶业障消伏毒害咒》。《观世音菩萨得大势至授记经》说:佛在波罗奈仙人鹿苑中,与大比丘二万、菩萨二千人俱。西方极乐世界观世音、大势至与眷属,如力士屈伸臂顷,至此世界。以大神通力,令此世界,地平如水、与八十亿菩萨前后围绕。以大功德,庄严成就,端严殊特,无可为喻,光明遍照娑婆世界。上述各经都说明观世音菩萨,常随释迦牟尼佛说法度生。千江有水千江月,观世音菩萨虽然是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的侍辅,我们娑婆世界众生一心称名,他是寻声救苦,无处不现身。
(四)我国浙江普陀山
后梁明贞二年,日僧慧锷到五台山参拜文殊道场,看见一尊观音大士圣像,清净庄严,想请回日本供养,又怕该寺当家不肯,于是就偷偷地将这尊圣像请走了。慧锷得到这尊圣像之后,立即买舟东渡,准备回国。当这条船驶进浙江定海舟山群岛新逻礁的地方,忽然海洋中涌现无数铁莲花(今称莲花洋)。挡住航道,使船不能前进。如此三日三夜,船无法开出,只能绕着普陀山四周打转转。慧锷见此奇异,当即跪在圣像前面求忏悔说:大士,弟子因菩萨圣像庄严,我国佛法未遍,圣像少见,所以想请圣像回国供养。如果因我是不与而取的,或我国众生无缘供养,弟子就在此地建立精舍,供养圣像。慧锷忏悔完毕,船飞速的驶到潮音洞边,安然停下。
慧锷登山后,在潮音洞附近,找到一家渔民的茅舍,见舍主张翁说明来意。张翁欢喜异常地说:菩萨愿意住在这个荒山孤岛,说明与我们太有缘了。就请师父和菩萨一并住在这里。我把房子让出来筑庵供奉菩萨,将全山民众招集起来参拜菩萨。慧锷因此也就不回日本,在山筑庵安住。民众称此庵为“不肯去观音院”慧锷就成为普陀山第一代开山祖师。从此普陀山成为我国著名的观世音菩萨道场,而大慈大悲救苦救难广大灵感观世音菩萨,便成为家喻户晓的大菩萨了。
(五)我国西藏拉萨布达拉宫
据五世DL著的《西藏王臣记》载:西藏民族的起源,是观世音菩萨的悲力化成一头变种的猴,由圣救度母化作一个罗刹女,与猴配合,生出六个孩子。像父亲的孩子思想敏捷,悲心广大。像母亲的孩子,面多赤色,秉性刚强。由此逐渐繁衍而成西藏人民和区域。
观世音菩萨还化现人,藏王松赞干布,想在布达拉(即普陀洛迦)山顶,建一王宫,住在那里,使四方所有的国王不由自主地倾向自己,八种自在功德能应运而生。于是他亲眼看到天空中现起“唵嘛呢叭口弥吽”六字真言,放出五色灿烂的彩虹,辉映到山石上,自然现出观世音菩萨,救度母,马头金刚等圣像。又从观世音菩萨像上放出光明,照射到六字真言上。这些光明往来交织,成为希有奇观。松赞干布即从尼泊尔请来匠人,依照自然出现佛像的风姿,雕刻出身所依--佛菩萨像,语所依--六字真言。松赞干布在布达拉山建造出帝释王宫般的华丽高贵的王宫,将妃眷安置到这里。又将神变大将军安扎在宫里,西藏各地部落主,闻知松赞王能遣发神变大军,都慑于他的雄威,心悦诚服的表示归顺。这些传说,表示西藏地区对观音菩萨的广泛信仰。
上述三说,说明观世音菩萨的道场,没有一定,哪里有虔诚的观世音菩萨信仰,哪里有观世音菩萨大悲救世的精神,那里就是普陀洛迦;那里就有观世音菩萨。所谓“清净为心皆普陀,慈观济物即观音。”
(六)大悲行解脱法门
《华严经》说:善财童子参访观世音菩萨时,请问应云何学菩萨行?观世音菩萨对他说:菩萨应学的法门无量无边。但在这无量无边的法门中,我是修学大悲行解脱法门。大悲是观世音菩萨的特德,被称为大悲观世音。大悲是佛具有的不共功德。十力、四无所畏、大悲、三念住合称为佛所特有的十八不共法。凡夫和声闻圣者,只能说悲,不能说是大悲。佛的大悲是怎样的呢?《根本说--有毗奈耶杂事》卷二说:“世尊于一切时,观察众生,无不闻见,无不知者,恒起大悲,饶益一切。昼夜六时,常以佛眼观诸世间,于善根处,谁增谁减,谁遭苦厄,谁向恶趣,谁能受化?作何方便,拔济令出?”以大悲心观世间众生,是佛的不共功德。观世音菩萨,现身说法,大悲救苦,与佛的功德平等。
怎样修学大悲行解脱法门?主要是平等视一切众生,想其所想,急其所急,时时刻刻拔除众生的痛苦为己任。如何能起平等心?根据佛法缘起的教义,人与人,人与一切众生的关系,是互相依赖的。彼有则此有,彼生则此生,彼无则此无,彼灭则此灭。如一个人生活在世界上。不依赖于农民的耕种,工人的建造,商人的流通,知识分子的教育,军警的保护,是不能生存的。人与众生的关系也是如此,动物是人类的朋友,没有动物世界对人类的贡献,人类的生存也是困难的。从根本上来说,一切有心识的动物,都是业障深重的苦恼众生,无始以来与自己都有过亲密的关系。能常常这样想,平等心大悲心,就会自然生起。观世音菩萨大悲行解脱法门主要的内容,即《法华经》《楞严经》记载的三十二应、十四无畏。
《法华经》、《楞严经》三十二应对照表:
《法华经普门品》
《楞严经观音圆通章》
三
圣
1
佛
四
圣
1
佛
2
辟支佛
2
独觉
3
声闻
3
缘觉
4
声闻
七
天
1
梵天
八
天
1
梵天
2
帝释天
2
帝释天
3
自在天
3
自在天王
4
大自在天
4
大自在天
5
天大将军
5
天大将军
6
毗沙门
6
四大天王
7
天人
7
四天王国太子身
8
天人
十
六
种
人
1
小王身
十
三
种
人
1
有道君王
2
长者
2
长者
3
居士
3
居士
4
宰官
4
宰官
5
婆罗门
5
婆罗门
6
优婆塞
6
比丘
7
优婆夷
7
比丘尼
8
比丘
8
优婆塞
《法华经普门品》
《楞严经观音圆通章》
十六种人
9
比丘尼
十三种人
9
优婆夷
10
长者女
10
国家女主人
11
居士女
11
童男
12
宰官女
12
童女
13
婆罗门女
13
人
14
童男
15
童女
16
人
七种神
1
龙
六种神
1
龙
2
夜叉
2
药叉
3
乾达婆
3
乾达婆
4
阿修罗
4
阿修罗
5
迦楼罗
5
紧那罗
6
紧那罗
6
摩睺罗伽
7
摩睺罗伽
其它
1
非人
其它
1
非人
《法华经》、《楞严经》十四无畏对照表:
《法华经普门品》
《楞严经观音圆通章》
1
百千万亿苦恼众生,一心称名,寻声救苦。
十方苦恼众生,一心称名,寻声救苦。
2
设入大火,火不能烧。
若入大火,火不能烧。
3
大水所漂,即得浅处。
堕大水中,水不能溺。
4
寻宝入海,解脱罗刹之难。
入诸鬼域,鬼不加害。
5
临当被害,所执刀杖,寻段段坏
刀杖抵身,必自折断。
6
夜叉、罗刹等恶鬼,不能以恶眼视之,况复加害。
药叉、罗刹等鬼,不能睁眼视之何况加害。
7
杻械枷锁,即得解脱。
任何杻枷锁,不能着身。
8
若人持宝,途经险路,当得解脱。
经过荒山险路,盗贼不能劫夺。
9
多欲众生,可得离欲。
多淫念众生,可离贪爱欲乐。
10
嗔恚众生,可得离嗔。
心怀忿恨众生,息灭嗔恚怒火。
11
愚痴众生,可得离痴。
昏迷愚昧众生,永离痴暗愚钝。
12
设欲求男,便生福德智慧之男。
欲求生男,可得福德智慧之男。
13
设欲求女,便生端正有相之女。
欲求生女,可得相貌端正,福德柔顺之女。
14
遍三千大千世界,现有六十二亿恒河沙法王子,随类化身教化众生。
从三十二应来看,观世音菩萨应化的主要对象,是天、人、神三类…
《佛法概要·第四章 五大菩萨》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