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三类之中,以人为主。如《法华经》列举人类有十六应,占三十二应的一半,再将第十六“人”扩展为各式各样的人,那就是人类的海洋了。值得注意的是,《法华经》说观世音菩萨现有优婆夷、比丘尼、长者女、居士女、宰官女、婆罗门女、童女等七种女身。充分说明观世音菩萨深切同情广大妇女苦难的命运。另外,女人的性格,慈忍柔和,具有无私的母爱,与观音大慈大悲有少分的相应。实际上观世音菩萨是大丈夫相,《华严经》说:“勇猛丈夫观世音。”
观音菩萨怎样获得三十二应的?据《楞严经》说:由于观音供养观音古佛,承蒙观音古佛教授如幻闻熏闻修金刚三昧,上合十方诸佛本妙觉心,与佛如来同一慈力;下合十方一切六道众生,与诸众生同一悲仰。令我成就三十二应,入诸国土。说明观音菩萨的三十二应,是从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心中流露出来的。
同体大悲,对众生悲仰之心,即大士之心;大士悲悯之心,亦即众生之心。凡圣体同,感应道交。能令众生,于大士妙应身心,得十四种无畏功德。若众生在苦难中,一心称名,交相感应。使在怖畏之中的众生,蒙救得脱,即获无畏。由于大士圆通妙力,功能德用,故令众生,脱苦无畏。《普门品》云:“众生被困厄,无量苦逼身,观音妙智力,能救世间苦”。众生苦无边,观音的妙智力无边,对众生的苦,无所不救。此说十四者,略举数例而已,非谓大士仅救十四种苦也。
(七)大智行深般若法门
菩萨修证的特点,是悲智双修。唯有建立在大智基础上的大悲,才能无感不应。观世音菩萨的大智法门,在《心经》里称为“深般若”,其内容: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
经文三段,一标宗、二释义、三总结。
一、标宗: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时,照见五蕴皆空。佛教以五蕴概括物质与精神的现实世界。在众生的心目中,认为现实世界的真实性(自性),因而起种种执,生种种烦恼,造种种业,受种种苦,生死流传,无有解脱。观自在菩萨,观五蕴法依因缘而存在,没有孤立的独存性;依因缘而起灭变异,没有永恒的不变异性。深求诸法自性不可得,照见五蕴皆空,破除实有的错乱妄执。体证绝诸戏论的一切法空性,而得生死解脱,度一切苦厄。
二、释义:一切法是因缘所生,是在种种关系和条件下的综合活动(复合体),求其独存实体(单一体)不可得,故名为空。这个道理,顺于胜义,又称胜义空。一切诸法,虽然无自性,而缘起法相,却在因缘关系下显现。这种空有不二的关系,古人概括为“毕竟空而宛然有,宛然有而毕竟空。”例如“阳焰”,水汽在阳光下上升,远远望去,形成波动的一池清水。不但口渴的鹿会向前去,人也会误认为是水。这如幻如化的“阳焰”,说它是真实,深求却无一丝儿真实性可得。说它什么都没有,却又可见可闻,分明显现。世间的一切法,也是如此,说它是因缘所生,空无自性,却又因果分明,丝毫不爽。这一因缘有不碍自性空,自性空不碍因缘有的道理,阐述了依因缘有显示自性空,依自性空而成立因缘有。因缘有与自性空,相依相成,相即无碍。观自在菩萨的空是“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远离空有二边妄执,显示空有无碍的中道正观。由此菩萨才能“世间即涅槃”,“生死即解脱”,“烦恼即菩提”,“不离世间而同入法界,不着生死,不住涅槃”。显露菩萨不离世间,不舍众生的大智大悲精神。
三、总结,菩萨照见五蕴皆空,指在修证上即色观空,证入诸法空相,空中无色、受、想、行、识、众生界的五蕴,是生死的现实,唯有即色观空而契入空相,才是转迷为悟,转凡成圣的关健。所以《般若经》说:“慧眼于一切法都无所见。”《金刚经》说:“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禅宗的祖师也说:“终日看山不见山。”因观空而契人诸法实相,达到空有无碍,即是观自在菩萨的深般若法门。
(八)耳根圆通(金刚三昧)法门
根据《楞严经》卷六,观世音菩萨自陈证悟的历程时说:回忆在恒沙劫以前,有佛出世名观世音。彼佛教我从闻思修,入三摩地。我秉承教示,由耳根的闻性,下手起修。初于闻中,循性逆流,回光返照,不但不闻所闻的声尘,能闻的闻性,也复寂然。能所二相一齐消失。如是定力日深,能闻的根,与所闻的声尘,同时俱灭,湛然无边的境相现前。继续用功修持。不但所觉的湛然境空,能照空境的智亦空。空觉极圆,不但智境寂灭,能空的空也灭。生灭灭已,不生不灭的真心,自然显现,放大光明。于一刹那,忽然超越世出世间,不受空有等观念的系缚。寂照含虚空,十方圆明,一时俱足二种特殊功德。第一,上契十方诸佛本觉妙心,与佛同体,并同一慈力,可运无缘大慈,普度众生。下合十方六道,一切众生心性,能与众生同忧患,共悲仰。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亦称“如幻闻熏闻修金刚三昧。”《楞严经》说的三十二应和十四无畏,与《法华经》所说不同。《法华经》说是从菩萨的大悲心流露出来的。《楞严经》说是从金刚大定显现出来的,也即金刚大定的功用,所以能成就三十二应化身,随机赴感,任意游诸国土,普度群迷,同登彼岸,所以《楞严经》关于十四无畏的描述,每一条都联系到金刚三昧,然后着重指出这是三昧不可思议功能所起的德用。例如第二条设入大火,火不能烧。《楞严经》先分析观世音菩萨,旋转缘外尘的妄知妄见,返归自性的真知真见。见觉属火,既返妄归真,内见觉之火已息,世间外火,不能为害。以此功能而起德用,加被众生。故使诸众生,若入大火之中,只要一心称观世音的名号就不会被火烧伤。这样从理到事合乎情理分析,既肃清了神秘论的迷雾,又能使人们树立对观音的正确信仰。所以先师圆瑛大师说:“《首楞严经》最上乘”,可谓深得如来深奥妙旨。
(九)陀罗尼法门
陀罗尼法门或名总持法门,或名真言(咒),是佛菩萨修持得果的心法结晶。世有无量数佛,故有无量陀罗尼门。同一陀罗尼门,亦有无量数佛修持得果。观世音菩萨,从无量劫来,成就大慈大悲,善能修持无量陀罗尼门。根据《大正藏》卷二十、密教部三,有关观世音菩萨陀罗尼门的经咒、仪轨,有七十种之多,说明观世音菩萨在密教菩萨中占有重要地位。观音菩萨的现身有十五种:
⒈无染着观音:指观音菩萨虽处于五浊恶世的娑婆世界,仍能清净无垢,不被诸法染着,如莲花处污泥而不染。意为观音菩萨以一切如来大悲心为体,观察诸法,除贪嗔痴三毒烦恼垢。
⒉千手观音:是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的略称。有四十手,每手各有一慈眼,能随所欲,救度三界二十五有一切众生。
⒊十一面观音:头上有十一面,表示断十一品无明,得十一地佛果。又十面表示现身十界,救度众生,合其身的正面,恰为十一面。
⒋如意轮观音:表示菩萨住于如意宝珠三昧,转*轮的意思。指观音菩萨能如意说法,救度六道众生之苦,给予世出世间的利益、成就一切众生的所愿。
⒌不空绢索观音:不空绢索,指菩萨以大悲为绢索,救度一切众生,使其所愿不空。又因菩萨披着鹿皮袈裟,故称鹿皮观音。
⒍马头观音:指菩萨头戴白马头,现忿怒形,所以列入明王部,又叫马头明王,或大力持明王。指马思念水草毫无杂念,喻菩萨一心救度众生。马飞快的奔跑,喻菩萨迅速运其大悲,救度一切众生。
⒎准提观音:又称准提佛母,或七俱胝佛母。准提意为清净,功德广大无边,不管在家的出家的,清净的与不清净的众生,都能救度。
⒏披叶衣观音:因其真言功效强,信奉的人特多。据称诵一次能护身,二次能护伴侣,三次能护全家,四次能护村落,五次能护国家。
⒐白衣观音:因常居于白净处,得名。又有白身观音,大明白身观音,大白衣观音,意为清净,都以不染着观音为代表。
⒑阿么提观音:阿么提译为宽广或无畏。其形象为骑乘白狮三面四臂像。据《阿么提观音仪轨》说:古代于阗国有一信士,常念观音圣号。时值邻国,刑律残酷。信士去拜谒国王,劝其实行仁政。国王领信士去看后宫,始知后宫为观音净土,王即观音菩萨。因该国众生刚强难化,观音即以刑戮来济度之,此即阿么提观音的由来。
⒒多罗观音:多罗译为眼睛,或目精。亦译为度,或救度。因其出生自观音的眼睛,故名。西藏地区,信仰多罗观音的最多。在《观音授记经》里,对多罗观音的功德说明极详。
⒓青颈观音:此与马头观音一样,现忿怒形。
⒔毗俱胝观音:毗俱胝译为嗔目,或皱。现忿怒形。因脸上有皱纹,又张目发怒,故名。
⒕杨柳观音:是指千手观音,四十手中的扬柳。杨柳喻菩萨利生,恰似杨柳的随风荡漾,无处不现身。
⒖水月观音:梵语那迦室利,译为水吉祥。《大日经疏》说:“水吉祥,或自莲花中出水,垂手出水。”
上述十五尊观音各有真言,这里从略。在我国流传最广的《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简称《大悲咒》唐三藏法师不空译。此咒共计八十四句,内除“娑啰娑啰”句,系表示五浊恶世外,其余八十三句,代表八十三位菩萨。虽咒内同句甚多,然所代表的菩萨,则每句不同,其图像见《大悲心陀罗尼经》此咒系过去九十九亿恒河沙数诸佛所说。观音菩萨受之于千光王静住如来佛。时观音菩萨始住初地,一闻此咒,立超第八地,心生欢喜,发誓弘布,安乐众生。即时应愿,身生千手千眼。据《大悲心陀罗尼经》,持诵此咒有以下诸功德:
诵此陀罗尼者,当知是人:(1)即是佛身藏,九十九亿恒河沙数诸佛所爱惜故;(2)即是光明藏,一切如…
《佛法概要·第四章 五大菩萨》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