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法概要·第四章 五大菩薩▪P7

  ..續本文上一頁。叁類之中,以人爲主。如《法華經》列舉人類有十六應,占叁十二應的一半,再將第十六“人”擴展爲各式各樣的人,那就是人類的海洋了。值得注意的是,《法華經》說觀世音菩薩現有優婆夷、比丘尼、長者女、居士女、宰官女、婆羅門女、童女等七種女身。充分說明觀世音菩薩深切同情廣大婦女苦難的命運。另外,女人的性格,慈忍柔和,具有無私的母愛,與觀音大慈大悲有少分的相應。實際上觀世音菩薩是大丈夫相,《華嚴經》說:“勇猛丈夫觀世音。”

  觀音菩薩怎樣獲得叁十二應的?據《楞嚴經》說:由于觀音供養觀音古佛,承蒙觀音古佛教授如幻聞熏聞修金剛叁昧,上合十方諸佛本妙覺心,與佛如來同一慈力;下合十方一切六道衆生,與諸衆生同一悲仰。令我成就叁十二應,入諸國土。說明觀音菩薩的叁十二應,是從無緣大慈,同體大悲心中流露出來的。

  同體大悲,對衆生悲仰之心,即大士之心;大士悲憫之心,亦即衆生之心。凡聖體同,感應道交。能令衆生,于大士妙應身心,得十四種無畏功德。若衆生在苦難中,一心稱名,交相感應。使在怖畏之中的衆生,蒙救得脫,即獲無畏。由于大士圓通妙力,功能德用,故令衆生,脫苦無畏。《普門品》雲:“衆生被困厄,無量苦逼身,觀音妙智力,能救世間苦”。衆生苦無邊,觀音的妙智力無邊,對衆生的苦,無所不救。此說十四者,略舉數例而已,非謂大士僅救十四種苦也。

  (七)大智行深般若法門

  菩薩修證的特點,是悲智雙修。唯有建立在大智基礎上的大悲,才能無感不應。觀世音菩薩的大智法門,在《心經》裏稱爲“深般若”,其內容: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密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複如是。

  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

  經文叁段,一標宗、二釋義、叁總結。

  一、標宗: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密多時,照見五蘊皆空。佛教以五蘊概括物質與精神的現實世界。在衆生的心目中,認爲現實世界的真實性(自性),因而起種種執,生種種煩惱,造種種業,受種種苦,生死流傳,無有解脫。觀自在菩薩,觀五蘊法依因緣而存在,沒有孤立的獨存性;依因緣而起滅變異,沒有永恒的不變異性。深求諸法自性不可得,照見五蘊皆空,破除實有的錯亂妄執。體證絕諸戲論的一切法空性,而得生死解脫,度一切苦厄。

  二、釋義:一切法是因緣所生,是在種種關系和條件下的綜合活動(複合體),求其獨存實體(單一體)不可得,故名爲空。這個道理,順于勝義,又稱勝義空。一切諸法,雖然無自性,而緣起法相,卻在因緣關系下顯現。這種空有不二的關系,古人概括爲“畢竟空而宛然有,宛然有而畢竟空。”例如“陽焰”,水汽在陽光下上升,遠遠望去,形成波動的一池清水。不但口渴的鹿會向前去,人也會誤認爲是水。這如幻如化的“陽焰”,說它是真實,深求卻無一絲兒真實性可得。說它什麼都沒有,卻又可見可聞,分明顯現。世間的一切法,也是如此,說它是因緣所生,空無自性,卻又因果分明,絲毫不爽。這一因緣有不礙自性空,自性空不礙因緣有的道理,闡述了依因緣有顯示自性空,依自性空而成立因緣有。因緣有與自性空,相依相成,相即無礙。觀自在菩薩的空是“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遠離空有二邊妄執,顯示空有無礙的中道正觀。由此菩薩才能“世間即涅槃”,“生死即解脫”,“煩惱即菩提”,“不離世間而同入法界,不著生死,不住涅槃”。顯露菩薩不離世間,不舍衆生的大智大悲精神。

  叁、總結,菩薩照見五蘊皆空,指在修證上即色觀空,證入諸法空相,空中無色、受、想、行、識、衆生界的五蘊,是生死的現實,唯有即色觀空而契入空相,才是轉迷爲悟,轉凡成聖的關健。所以《般若經》說:“慧眼于一切法都無所見。”《金剛經》說:“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禅宗的祖師也說:“終日看山不見山。”因觀空而契人諸法實相,達到空有無礙,即是觀自在菩薩的深般若法門。

  (八)耳根圓通(金剛叁昧)法門

  根據《楞嚴經》卷六,觀世音菩薩自陳證悟的曆程時說:回憶在恒沙劫以前,有佛出世名觀世音。彼佛教我從聞思修,入叁摩地。我秉承教示,由耳根的聞性,下手起修。初于聞中,循性逆流,回光返照,不但不聞所聞的聲塵,能聞的聞性,也複寂然。能所二相一齊消失。如是定力日深,能聞的根,與所聞的聲塵,同時俱滅,湛然無邊的境相現前。繼續用功修持。不但所覺的湛然境空,能照空境的智亦空。空覺極圓,不但智境寂滅,能空的空也滅。生滅滅已,不生不滅的真心,自然顯現,放大光明。于一刹那,忽然超越世出世間,不受空有等觀念的系縛。寂照含虛空,十方圓明,一時俱足二種特殊功德。第一,上契十方諸佛本覺妙心,與佛同體,並同一慈力,可運無緣大慈,普度衆生。下合十方六道,一切衆生心性,能與衆生同憂患,共悲仰。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亦稱“如幻聞熏聞修金剛叁昧。”《楞嚴經》說的叁十二應和十四無畏,與《法華經》所說不同。《法華經》說是從菩薩的大悲心流露出來的。《楞嚴經》說是從金剛大定顯現出來的,也即金剛大定的功用,所以能成就叁十二應化身,隨機赴感,任意遊諸國土,普度群迷,同登彼岸,所以《楞嚴經》關于十四無畏的描述,每一條都聯系到金剛叁昧,然後著重指出這是叁昧不可思議功能所起的德用。例如第二條設入大火,火不能燒。《楞嚴經》先分析觀世音菩薩,旋轉緣外塵的妄知妄見,返歸自性的真知真見。見覺屬火,既返妄歸真,內見覺之火已息,世間外火,不能爲害。以此功能而起德用,加被衆生。故使諸衆生,若入大火之中,只要一心稱觀世音的名號就不會被火燒傷。這樣從理到事合乎情理分析,既肅清了神秘論的迷霧,又能使人們樹立對觀音的正確信仰。所以先師圓瑛大師說:“《首楞嚴經》最上乘”,可謂深得如來深奧妙旨。

  (九)陀羅尼法門

  陀羅尼法門或名總持法門,或名真言(咒),是佛菩薩修持得果的心法結晶。世有無量數佛,故有無量陀羅尼門。同一陀羅尼門,亦有無量數佛修持得果。觀世音菩薩,從無量劫來,成就大慈大悲,善能修持無量陀羅尼門。根據《大正藏》卷二十、密教部叁,有關觀世音菩薩陀羅尼門的經咒、儀軌,有七十種之多,說明觀世音菩薩在密教菩薩中占有重要地位。觀音菩薩的現身有十五種:

  ⒈無染著觀音:指觀音菩薩雖處于五濁惡世的娑婆世界,仍能清淨無垢,不被諸法染著,如蓮花處汙泥而不染。意爲觀音菩薩以一切如來大悲心爲體,觀察諸法,除貪嗔癡叁毒煩惱垢。

  ⒉千手觀音:是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的略稱。有四十手,每手各有一慈眼,能隨所欲,救度叁界二十五有一切衆生。

  ⒊十一面觀音:頭上有十一面,表示斷十一品無明,得十一地佛果。又十面表示現身十界,救度衆生,合其身的正面,恰爲十一面。

  ⒋如意輪觀音:表示菩薩住于如意寶珠叁昧,轉*輪的意思。指觀音菩薩能如意說法,救度六道衆生之苦,給予世出世間的利益、成就一切衆生的所願。

  ⒌不空絹索觀音:不空絹索,指菩薩以大悲爲絹索,救度一切衆生,使其所願不空。又因菩薩披著鹿皮袈裟,故稱鹿皮觀音。

  ⒍馬頭觀音:指菩薩頭戴白馬頭,現忿怒形,所以列入明王部,又叫馬頭明王,或大力持明王。指馬思念水草毫無雜念,喻菩薩一心救度衆生。馬飛快的奔跑,喻菩薩迅速運其大悲,救度一切衆生。

  ⒎准提觀音:又稱准提佛母,或七俱胝佛母。准提意爲清淨,功德廣大無邊,不管在家的出家的,清淨的與不清淨的衆生,都能救度。

  ⒏披葉衣觀音:因其真言功效強,信奉的人特多。據稱誦一次能護身,二次能護伴侶,叁次能護全家,四次能護村落,五次能護國家。

  ⒐白衣觀音:因常居于白淨處,得名。又有白身觀音,大明白身觀音,大白衣觀音,意爲清淨,都以不染著觀音爲代表。

  ⒑阿麼提觀音:阿麼提譯爲寬廣或無畏。其形象爲騎乘白獅叁面四臂像。據《阿麼提觀音儀軌》說:古代于阗國有一信士,常念觀音聖號。時值鄰國,刑律殘酷。信士去拜谒國王,勸其實行仁政。國王領信士去看後宮,始知後宮爲觀音淨土,王即觀音菩薩。因該國衆生剛強難化,觀音即以刑戮來濟度之,此即阿麼提觀音的由來。

  ⒒多羅觀音:多羅譯爲眼睛,或目精。亦譯爲度,或救度。因其出生自觀音的眼睛,故名。西藏地區,信仰多羅觀音的最多。在《觀音授記經》裏,對多羅觀音的功德說明極詳。

  ⒓青頸觀音:此與馬頭觀音一樣,現忿怒形。

  ⒔毗俱胝觀音:毗俱胝譯爲嗔目,或皺。現忿怒形。因臉上有皺紋,又張目發怒,故名。

  ⒕楊柳觀音:是指千手觀音,四十手中的揚柳。楊柳喻菩薩利生,恰似楊柳的隨風蕩漾,無處不現身。

  ⒖水月觀音:梵語那迦室利,譯爲水吉祥。《大日經疏》說:“水吉祥,或自蓮花中出水,垂手出水。”

  上述十五尊觀音各有真言,這裏從略。在我國流傳最廣的《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簡稱《大悲咒》唐叁藏法師不空譯。此咒共計八十四句,內除“娑啰娑啰”句,系表示五濁惡世外,其余八十叁句,代表八十叁位菩薩。雖咒內同句甚多,然所代表的菩薩,則每句不同,其圖像見《大悲心陀羅尼經》此咒系過去九十九億恒河沙數諸佛所說。觀音菩薩受之于千光王靜住如來佛。時觀音菩薩始住初地,一聞此咒,立超第八地,心生歡喜,發誓弘布,安樂衆生。即時應願,身生千手千眼。據《大悲心陀羅尼經》,持誦此咒有以下諸功德:

  誦此陀羅尼者,當知是人:(1)即是佛身藏,九十九億恒河沙數諸佛所愛惜故;(2)即是光明藏,一切如…

《佛法概要·第四章 五大菩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