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池側有石天宮,觀自在菩薩往來其間。其有願見菩薩者,不顧身命,曆水登山,忘其艱險,能達之者,蓋亦寡矣。而山下居人,祈心請見,或作自在天形,或爲塗灰外道,慰喻其人,果遂其願。
玄奘所記的布怛洛迦山,陡峭挺拔,一般凡人難以攀登,唯觀自在菩薩往來于此。觀自在菩薩常現自在天形,或塗灰外道,慰喻世人使其所求,得到滿足。說明應以何身得度者,菩薩即現何身而爲說法。
布怛洛迦,梵文potalaka音譯爲補怛洛迦、普陀洛迦、布達拉等。意譯爲光明山、海島山、小花樹山等。慧苑著《新翻華嚴經音義》卷下:“此翻爲小花樹山,謂此山中多有小白花樹,其花甚香,香氣遠及也”。此山被定爲現今印度西高止山南段,秣剌耶山以東的巴波那桑山papanasam,位于提納弗利(Tinnevery)縣境。北緯8度43分,東經77度22分的地方。我國藏族僧人多羅那他(公元1575--1643)名著《印度佛教史》記載:優婆塞寂光、月官,曾到此山巡禮。我國浙江省的普陀山,西藏拉薩的布達拉,均由此得名。
觀世音菩薩在此山爲無數菩薩、聲聞、天龍八部說法外,還常隨釋迦牟尼佛到各地說法。如《十一面神咒心經》說:佛在室羅伐竹林道場,觀自在菩薩與無量俱那庾多百千持咒神仙前後圍繞。《請觀世音菩薩消伏毒害陀羅尼經》說:佛在毗舍離,庵羅樹園,大林精舍,與千二百五十比丘,菩薩二萬人俱。時毗舍離國人民遇大惡病。阿彌陀佛與觀音、勢至,以大悲心,憐憫一切,救濟苦厄,俱到此國,住城門間,放大光明,照毗舍離,皆作金色。毗舍離人,即具楊枝淨水,授觀世音菩薩。觀世音大悲薰心說《破惡業障消伏毒害咒》。《觀世音菩薩得大勢至授記經》說:佛在波羅奈仙人鹿苑中,與大比丘二萬、菩薩二千人俱。西方極樂世界觀世音、大勢至與眷屬,如力士屈伸臂頃,至此世界。以大神通力,令此世界,地平如水、與八十億菩薩前後圍繞。以大功德,莊嚴成就,端嚴殊特,無可爲喻,光明遍照娑婆世界。上述各經都說明觀世音菩薩,常隨釋迦牟尼佛說法度生。千江有水千江月,觀世音菩薩雖然是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的侍輔,我們娑婆世界衆生一心稱名,他是尋聲救苦,無處不現身。
(四)我國浙江普陀山
後梁明貞二年,日僧慧锷到五臺山參拜文殊道場,看見一尊觀音大士聖像,清淨莊嚴,想請回日本供養,又怕該寺當家不肯,于是就偷偷地將這尊聖像請走了。慧锷得到這尊聖像之後,立即買舟東渡,准備回國。當這條船駛進浙江定海舟山群島新邏礁的地方,忽然海洋中湧現無數鐵蓮花(今稱蓮花洋)。擋住航道,使船不能前進。如此叁日叁夜,船無法開出,只能繞著普陀山四周打轉轉。慧锷見此奇異,當即跪在聖像前面求忏悔說:大士,弟子因菩薩聖像莊嚴,我國佛法未遍,聖像少見,所以想請聖像回國供養。如果因我是不與而取的,或我國衆生無緣供養,弟子就在此地建立精舍,供養聖像。慧锷忏悔完畢,船飛速的駛到潮音洞邊,安然停下。
慧锷登山後,在潮音洞附近,找到一家漁民的茅舍,見舍主張翁說明來意。張翁歡喜異常地說:菩薩願意住在這個荒山孤島,說明與我們太有緣了。就請師父和菩薩一並住在這裏。我把房子讓出來築庵供奉菩薩,將全山民衆招集起來參拜菩薩。慧锷因此也就不回日本,在山築庵安住。民衆稱此庵爲“不肯去觀音院”慧锷就成爲普陀山第一代開山祖師。從此普陀山成爲我國著名的觀世音菩薩道場,而大慈大悲救苦救難廣大靈感觀世音菩薩,便成爲家喻戶曉的大菩薩了。
(五)我國西藏拉薩布達拉宮
據五世DL著的《西藏王臣記》載:西藏民族的起源,是觀世音菩薩的悲力化成一頭變種的猴,由聖救度母化作一個羅刹女,與猴配合,生出六個孩子。像父親的孩子思想敏捷,悲心廣大。像母親的孩子,面多赤色,秉性剛強。由此逐漸繁衍而成西藏人民和區域。
觀世音菩薩還化現人,藏王松贊幹布,想在布達拉(即普陀洛迦)山頂,建一王宮,住在那裏,使四方所有的國王不由自主地傾向自己,八種自在功德能應運而生。于是他親眼看到天空中現起“唵嘛呢叭口彌吽”六字真言,放出五色燦爛的彩虹,輝映到山石上,自然現出觀世音菩薩,救度母,馬頭金剛等聖像。又從觀世音菩薩像上放出光明,照射到六字真言上。這些光明往來交織,成爲希有奇觀。松贊幹布即從尼泊爾請來匠人,依照自然出現佛像的風姿,雕刻出身所依--佛菩薩像,語所依--六字真言。松贊幹布在布達拉山建造出帝釋王宮般的華麗高貴的王宮,將妃眷安置到這裏。又將神變大將軍安紮在宮裏,西藏各地部落主,聞知松贊王能遣發神變大軍,都懾于他的雄威,心悅誠服的表示歸順。這些傳說,表示西藏地區對觀音菩薩的廣泛信仰。
上述叁說,說明觀世音菩薩的道場,沒有一定,哪裏有虔誠的觀世音菩薩信仰,哪裏有觀世音菩薩大悲救世的精神,那裏就是普陀洛迦;那裏就有觀世音菩薩。所謂“清淨爲心皆普陀,慈觀濟物即觀音。”
(六)大悲行解脫法門
《華嚴經》說:善財童子參訪觀世音菩薩時,請問應雲何學菩薩行?觀世音菩薩對他說:菩薩應學的法門無量無邊。但在這無量無邊的法門中,我是修學大悲行解脫法門。大悲是觀世音菩薩的特德,被稱爲大悲觀世音。大悲是佛具有的不共功德。十力、四無所畏、大悲、叁念住合稱爲佛所特有的十八不共法。凡夫和聲聞聖者,只能說悲,不能說是大悲。佛的大悲是怎樣的呢?《根本說--有毗奈耶雜事》卷二說:“世尊于一切時,觀察衆生,無不聞見,無不知者,恒起大悲,饒益一切。晝夜六時,常以佛眼觀諸世間,于善根處,誰增誰減,誰遭苦厄,誰向惡趣,誰能受化?作何方便,拔濟令出?”以大悲心觀世間衆生,是佛的不共功德。觀世音菩薩,現身說法,大悲救苦,與佛的功德平等。
怎樣修學大悲行解脫法門?主要是平等視一切衆生,想其所想,急其所急,時時刻刻拔除衆生的痛苦爲己任。如何能起平等心?根據佛法緣起的教義,人與人,人與一切衆生的關系,是互相依賴的。彼有則此有,彼生則此生,彼無則此無,彼滅則此滅。如一個人生活在世界上。不依賴于農民的耕種,工人的建造,商人的流通,知識分子的教育,軍警的保護,是不能生存的。人與衆生的關系也是如此,動物是人類的朋友,沒有動物世界對人類的貢獻,人類的生存也是困難的。從根本上來說,一切有心識的動物,都是業障深重的苦惱衆生,無始以來與自己都有過親密的關系。能常常這樣想,平等心大悲心,就會自然生起。觀世音菩薩大悲行解脫法門主要的內容,即《法華經》《楞嚴經》記載的叁十二應、十四無畏。
《法華經》、《楞嚴經》叁十二應對照表:
《法華經普門品》
《楞嚴經觀音圓通章》
叁
聖
1
佛
四
聖
1
佛
2
辟支佛
2
獨覺
3
聲聞
3
緣覺
4
聲聞
七
天
1
梵天
八
天
1
梵天
2
帝釋天
2
帝釋天
3
自在天
3
自在天王
4
大自在天
4
大自在天
5
天大將軍
5
天大將軍
6
毗沙門
6
四大天王
7
天人
7
四天王國太子身
8
天人
十
六
種
人
1
小王身
十
叁
種
人
1
有道君王
2
長者
2
長者
3
居士
3
居士
4
宰官
4
宰官
5
婆羅門
5
婆羅門
6
優婆塞
6
比丘
7
優婆夷
7
比丘尼
8
比丘
8
優婆塞
《法華經普門品》
《楞嚴經觀音圓通章》
十六種人
9
比丘尼
十叁種人
9
優婆夷
10
長者女
10
國家女主人
11
居士女
11
童男
12
宰官女
12
童女
13
婆羅門女
13
人
14
童男
15
童女
16
人
七種神
1
龍
六種神
1
龍
2
夜叉
2
藥叉
3
乾達婆
3
乾達婆
4
阿修羅
4
阿修羅
5
迦樓羅
5
緊那羅
6
緊那羅
6
摩睺羅伽
7
摩睺羅伽
其它
1
非人
其它
1
非人
《法華經》、《楞嚴經》十四無畏對照表:
《法華經普門品》
《楞嚴經觀音圓通章》
1
百千萬億苦惱衆生,一心稱名,尋聲救苦。
十方苦惱衆生,一心稱名,尋聲救苦。
2
設入大火,火不能燒。
若入大火,火不能燒。
3
大水所漂,即得淺處。
墮大水中,水不能溺。
4
尋寶入海,解脫羅刹之難。
入諸鬼域,鬼不加害。
5
臨當被害,所執刀杖,尋段段壞
刀杖抵身,必自折斷。
6
夜叉、羅刹等惡鬼,不能以惡眼視之,況複加害。
藥叉、羅刹等鬼,不能睜眼視之何況加害。
7
杻械枷鎖,即得解脫。
任何杻枷鎖,不能著身。
8
若人持寶,途經險路,當得解脫。
經過荒山險路,盜賊不能劫奪。
9
多欲衆生,可得離欲。
多淫念衆生,可離貪愛欲樂。
10
嗔恚衆生,可得離嗔。
心懷忿恨衆生,息滅嗔恚怒火。
11
愚癡衆生,可得離癡。
昏迷愚昧衆生,永離癡暗愚鈍。
12
設欲求男,便生福德智慧之男。
欲求生男,可得福德智慧之男。
13
設欲求女,便生端正有相之女。
欲求生女,可得相貌端正,福德柔順之女。
14
遍叁千大千世界,現有六十二億恒河沙法王子,隨類化身教化衆生。
從叁十二應來看,觀世音菩薩應化的主要對象,是天、人、神叁類…
《佛法概要·第四章 五大菩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