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絕不成佛。此即地藏菩薩是。
這個故事反映了地藏菩薩的大願:“衆生度盡,方證菩提;地獄未空,誓不成佛。”地藏菩薩度衆生的特點:那裏最艱苦,就到那裏去。在一般人的心目中,最艱苦的地方,當然是地獄。所以地藏菩薩的工作對象,是在地獄裏度極重罪的衆生,那些惡貫滿盈的衆生,只要改惡從善,至心誦念地藏菩薩聖號,可以解除一切苦厄,使地獄相,隱而不現。醫生治病,要注意防與治相結合,地藏菩薩度衆生也是如此。對已墮地獄的,令其離獄。但工作的重點,還是放在末墮地獄的衆生身上,如何令其護持善根,永遠不造墮地獄的惡業。在《十輪經》卷叁,介紹有四類十一種罪,能使人墮入地獄。(一)五無間罪:①殺父,②殺母,③殺阿羅漢,④出佛身血,⑤破和合僧。(二)造五無間四根本罪:①殺、②盜、③淫、④妄語。(叁)謗正法。(四)疑叁寶。若人犯上述十一種罪中的任何一種,必墮無間獄中。地藏菩薩向人們廣泛宣傳這十一種罪是墮地獄的種子和因緣。使人們認清什麼是善,什麼是惡,特別要認清墮地獄的極惡業,才能避惡趨善。不造此類的惡業,就不受惡報,免墮地獄。
(叁)肩負重任的地藏菩薩
根據《地藏菩薩本願經》,地藏菩薩昔于忉利天宮,受釋迦世尊囑咐,于釋迦寂滅以後,未來的佛彌勒未生之前,在這個過渡時期中,娑婆世界衆生由誰來負責度化?釋迦佛把這一重擔,交給地藏菩薩。並殷勤囑咐他,對那些尚在惡趣受大苦的衆生,要特別關心,令其改邪歸正,離苦得樂。至彌勒佛出世時,使娑婆世界一切衆生,皆得解脫。《十輪經》卷一說:“地藏菩薩已于無量無數大劫,五濁惡世,無佛世界,成熟有情。說明地藏菩薩于無佛出世的過渡時期,教化衆生,非始于今日,無量無數大劫以來,一貫如此。
地藏菩薩每日是怎樣的工作呢?在《地藏十輪經》說:“地藏菩薩,每日清晨,入恒河沙定。從定起已,遍于十方諸佛國土,成就一切所化有情,隨其所應,利益安樂。地藏菩薩每日清晨還以定力,除刀兵劫,令諸有情,互相慈悲,除疫病劫,除饑馑劫,利益安樂,諸有情事。
地藏菩薩有二個顯著特點:(一)常居穢土。“我今學世尊,發如是大願,當于此穢土,得無上菩提”(見《十輪經》卷一)。地藏菩薩的偉大精神,越是濁惡世界越要去,越是惡業深重衆生越要去度化,釋迦佛是在穢土成佛的,地藏菩薩發願學習釋迦佛在穢土成佛的高風,可見他是釋迦精神的真正的繼承者。釋迦佛因將無佛時期,在穢土教化衆生的艱巨任務,交給地藏菩薩。自然是十分放心的。(二)現出家相:在諸菩薩中,地藏菩薩與衆不同的,是現出家相。不像其它菩薩,基本上都是現在家相的。如觀音菩薩,現白衣大士,或天人相。文殊菩薩現童子相。普賢菩薩也現在家相。所以現在一般寺廟菩薩的塑像,或畫像,文殊、普賢、觀音、大勢至等菩薩。都頭戴天冠,身披璎珞的天人相。唯獨地藏菩薩則不然,據《地藏菩薩儀軌》,畫地藏像,須作聲聞形,身披袈裟,覆右肩,左手執蓮花,右手施無畏,坐蓮花臺上。或有幢幡,左手持蓮花,右手持寶珠。地藏菩薩爲什麼要現聲聞形?這是由于他在穢土工作的條件決定的。穢土的衆生,無明癡暗、多諸邪見。地藏菩薩爲了令衆生“尊敬叁寶,深信因果”,故現出家相。《十輪經》說:出家的僧相,是穢土世界的清淨幢相,可使大家見聞熏習,達到身心清淨。爲人們提出一條遠離罪惡,解脫苦難的途徑。
(四)地藏比丘其人其事
地藏(公元630--729年),生于新羅國王族,俗姓金,號喬覺。生而相貌奇特,頂骨聳出特高。臂力甚大,可敵十人。爲人心地慈善,穎悟異常,嘗自誨曰:“六籍寰中,叁清術內,唯第一義,與方寸合。”唐高宗永徽四年(公元653年),喬覺時年二十四歲,出家剃發爲僧,唐代的中國佛教,如日麗中天,吸引了一些日本、新羅、高麗、百濟等國的僧人來華求法。地藏出家後,即攜白犬善聽航海來華。至安徽省池州府青陽縣九華山。見山峰狀如蓮花、峰巒聳秀,山川幽奇,便登高覽勝,歎爲希有。遂于此山深無人處,擇一盆地,棲居岩洞。渴飲澗水,饑食白土(此土白而膩細,俗稱觀音土)。常被毒蟲傷螫,亦端坐無念,置之泰然。地藏素願寫四大部經,遂下山,至南陵,俞蕩等人寫獻,得以歸山。至德年初。地方紳士諸葛節率村人登山,見深無人迹處,有一和尚,坐禅于洞穴內。洞旁有一破鍋,存在殘粒和著白土,生活異常清苦,大爲驚異。詢知此乃新羅王子,遠來求法。諸葛節等人,深愧未盡地主之誼,遂發心倡議爲地藏比丘建造禅宇。時九華山地爲闵讓和所有,建寺須請其施舍山地。闵公堅信佛教,素懷慈念,樂善好施。每齋僧百名,必虛一位,請洞僧地藏比丘,以足其數。聞知諸葛節等人要在此建造寺院,自然十分歡喜,樂意捐助山地。闵公對地藏說:“九子山頭的土地,盡爲我有,任意所需。”地藏答曰:“一袈裟地足矣。”闵公許之。地藏遂將袈裟一展,遍覆九子山峰。闵公見狀甚喜,盡將所蔭之地施與地藏建大道場。並遣其子出家,法名道明。後來闵公亦舍俗離塵,禮其子道明爲師。現今所見地藏菩薩像,左道明,右闵公。寺院建成後,各方學者雲集此山,特別新羅國的僧人,來此日多。因國內外僧衆鹹集于此,生活即發生困難。地藏于山中掘石得土,其色青白,細如面粉,供衆食用。寺中僧人爲求法而來,雖然一些人餓得皮骨相連,被人稱爲“枯稿衆。”但是他們在地藏的領導下,團結、精進,一心向道,以苦爲樂。後新羅國王得知地藏在九華山開辦道場,即派人運糧供養。地藏于開元十六年(公元729年)七月叁十日夜成道,時年九十九歲。旋即召衆告別,罔知攸往。但聞山鳴石隕,扣鍾嘶啞,跏趺而滅。其屍坐于函中,叁年開將入塔,顔貌如生。舉起則動骨節,若撼金鎖。乃立小浮圖于南臺,此即地藏生前宴坐之地。這就是九華山建寺之因緣。由斯九華山與普陀山、五臺山、峨嵋山齊名,並稱爲中國佛教四大名山,是全國佛教徒朝拜的聖地。地藏比丘被人們認爲是地藏菩薩的化身,每年七月叁十日,九華山香火鼎盛,深爲民衆所信仰。
(五)大願解脫法門
中國熟知的四大菩薩,于名號上皆加一贊詞,如大智文殊菩薩,大行普賢菩薩,大悲觀世音菩薩,大願地藏王菩薩,可見地藏菩薩的願力是特別深廣的。願是十度中第八願波羅密。《瑜伽師地論》說:“由此願故,煩惱微薄,能修精進。是故我說願波羅密多與精進波羅密,而爲助伴。”願是精進的動力,精進是達到願力的志趣。實賢大師說:“常聞入道要門,發心爲首;修行急務,立願居先。願立則衆生可度,心發則佛道堪成,苟不發廣大心,立堅固願,則縱經塵劫,依然還在輪回。雖有修行,總是徒勞無益。”願有總願和別願,四弘誓願是總願,無論發什麼願,都離不開四弘誓願。藥師佛的十二大願,觀音的六願及十二願,普賢的十大願,彌陀的四十八願,釋迦的五百願,地藏的大願,均稱別願,地藏的大願,又稱本願。本即根本,即最初發心時所立的志願,乃至成佛,與本無異,故稱本願。
地藏的本願是什麼呢?昔婆羅門女于覺華定自在王佛前,立弘誓願:“願我盡未來劫,應有罪苦衆生,廣設方便,令得解脫。”光目女于清淨蓮華目佛前,發誓願言:“若我母永離叁毒及斯下賤乃至女人之身,永劫不受者。願我自今日後,對清淨蓮華目如來像前,卻後百千萬億劫中,應有世界所有地獄、及叁惡道諸罪苦衆生,誓願救拔。令離地獄惡趣、畜生、餓鬼等。如是罪報等人,盡成佛竟,我然後方成正覺。”地藏菩薩的大願,可以概括爲“衆生度盡,方證菩提,地獄未空,誓不成佛。”地藏菩薩由于大願具足,度衆生速度(精進)是驚人的。如《大方廣十輪經》說:地藏菩薩以不可思議功德成就衆生。于過去無量恒河沙諸佛所,久發大悲堅固誓願,皆悉成就一切衆生,莊嚴勢力,猶如雷震。于一食頃而能成就無量億等,那由他人,具足善根。《地藏十輪經》亦說:“此善男子,具足成就無量無數不可思議殊勝功德,常勤精進,利益安樂一切有情。曾于過去無量無數殑伽沙等佛世尊所,爲欲成就利益安樂諸有情故,發起大悲堅固勇猛精進無盡誓願。由于大悲堅固勇猛精進無盡誓願,增上勢力。于一日夜,或一食頃,能使無量百千俱胝那由他數諸有情類,皆得解脫種種憂苦。及令一切爲法所求意願滿足”。
地藏菩薩的大願,令一切衆生皆成佛道,然後自己才成佛,然衆生無盡,地獄也難以度盡,這樣就成爲不成佛道的大悲菩薩。地藏菩薩發大願,廣設方便,甯可自己不成佛道,而專心普度衆生,盡令解脫的偉大精神,可以說是真正作到先人後己,是值得我們崇敬和學習的!
(六)地藏菩薩的功德
由于地藏菩薩悲願特重,所以他的功德是不可思議。《十輪經》卷一說:“諸大菩薩所,于萬劫中,至心皈依,稱名念誦,禮拜供養求諸所願。不如有人于一食頃,至心皈依,稱名念誦,禮拜供養地藏菩薩,求諸所願,悉得滿足……如如意寶,亦如伏藏”。經上又說:若至誠皈依文殊、彌勒等諸大菩薩,稱其名號,禮拜供養,求己所願,如求健康,求財富,求斷煩惱等。于一百劫中,求諸大菩薩,還不如有人,于一頓飯間,至心皈依地藏菩薩,稱名念誦菩薩名號,虔誠敬禮地藏菩薩的功德大,若有所求,皆得圓滿達到願望。釋迦佛也曾贊歎地藏菩薩的功德說:“如聞是菩薩名字,或贊歎,或瞻禮,或稱名或供養,乃至彩畫刻镂塑漆形像,是人當得百返生于叁十叁天,永不墮惡道”(見《本願經》上)。超越叁十劫罪,生天不墮惡道,不受女身,受身尊貴端嚴,鬼神護衛。若人“臨命終時,聞地藏菩薩名一聲,曆耳根者,是諸衆生永不曆叁惡道苦”(見《本願經》)下。
地藏菩薩爲什麼能具有不可思議功德?《占察經》說:“地藏菩薩發…
《佛法概要·第四章 五大菩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