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教对于中国文化之影响▪P2

  ..续本文上一页中国,精于数学,能测大树高度之数量与宽广之体积,然因当时无人学习,故不传。但无论如何,可以断定印度之数学,实驾于我国之上也。

  五、佛教对于中国习俗风尚之影响  前章已说过,佛教并未参预政治,只是居于旁观之地位,对于社会只是移风易俗而已。今依其最显著者分述于下:一、信三世:我国在先皆以人死如灯灭,孔子亦云:“未知生,焉知死”。对于死后之如何,皆不得而知。至佛教入中国后,始信有三世,知生有所从来,死有所往,深入人心,牢不可拔。二、信六道:我人每见有作恶之人,虽能得福得寿,其业果不报之现世,知彼未来必堕恶道,此因知有佛教六道轮转说故也。三、信善恶报:因信三世六道,故信作善作恶,定有果报,或报之自身,或报之子孙,或报之来世。孔子虽谓:“作善之家必有余庆,作不善之家必有余殃”;但现在人往往以作恶而得福,作善而反得祸,非难因果,即无以通,读佛经,乃知果报非唯是报之即身,实通于三世,乃可确信也。四、信神通力:中国古代虽信离人世外有超人格之鬼神,有其神秘之神力在冥冥之中,可以使人得祸得福,然佛教至中国后,方证明实有六种神通力。但是佛教之神通力,自有其非凡之深意在,故不唯愚夫愚妇信之,即有智者无不以为是实有也。五、悔罪植福:因知三世善恶果报,故注重悔恶除罪,修德祈福。六、延寿荐亡:由知我人生由所来,死有所往,故对于亡者追荐超度以济其灵性。复次、又因知福可以植,所以对于生者祈福修德,以保安康。七、修德禳灾:不唯常人如此,即我国之帝王,每因国家不幸,多责自无德,引为自咎,反躬修德,以禳灾疫,此可以视佛教印入人心之深也。八、设供祈愿:平常祭祀祖先与神道等,或祈家庭平安,或求身体康健,大概皆是受佛教密宗之影响也。

  六、佛教对于中国哲学思想之影响  一、汉、晋、南北、隋、唐“有、空、玄门”之思想:中国哲学之思想,在周朝已颇发达,至战国诸子齐鸣,各倡其说,诚是我国学术史光荣之一页。然汉后则唯有孔、老二家;武帝时则斥百家定儒为一尊;至魏、晋、六朝而道家复兴,盛倡其玄学,而佛教亦于斯时输入。因二者均带有宗教之色彩,且皆在社会中活动,故佛教初入中国时,二者即发生冲突,由冲突而排斥,由排斥而接近,到魏、晋时讲佛学者多取义于老、庄,而讲老、庄者亦多取义于佛经,二家遂生密切之关系。初儒家本是操政治、教育之事业,与佛教不生关系,但到后来,学佛之份子若梁武帝等,亦上了政治舞台,与儒家亦发生冲突,二家亦由相攻击而达于谅解。所以唐时明通博达之士,皆知儒家为有门,所以提倡伦理,握政权,主教育:佛家为空门,所以使人止恶向善,净意修德,以辅于治安;又以道德经中之“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与“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之义,而定道家为玄门。以为儒家虽是有为而作,但不得离佛教之空性;此盖以佛家之有、空、非空非有,而成此三家调和思想之根据也。二、宋、元、明、清“治世心身”之思想:前者之思想,即是宋、明以后三教调和思想之根据;宋明以后之学者,皆以儒教为治世之学,佛教为治心之学,道教为治身之学,以定三教相安之分位。三、禅宗与宋、明、儒学及仙道:佛教由隋、唐之隆盛,至唐末而入宋初,则诸宗一落千丈,当时唯有禅宗作佛教之代表,其他各派虽存若亡。禅宗不唯独称霸于佛教,且能操纵当时之思想界。

  禅宗乃是重在参究人生根本之原理,使人自己研究,于此求得发明后,方可论学;不但否认古书,且不信古人。故当时中国之学术大受其影响,如周、张、程、朱皆用过佛教禅宗之方法。如二程往礼周濂溪,周即命参“孔子颜回所乐为何事”。又如程子受学,半日读经,半日静坐,且常使门人观察“喜怒哀乐未发前之气象”,此与佛教禅宗之观“生从何来死往何处”何异?至于陆象山等,则更进之以“宇宙即吾心,吾心即宇宙”;明朝之王阳明,亦是袭取禅宗之方法,其以“致良知”为根本之提倡,亦与宗门先明了立足点后,再研究学问之用意相同。至于所谓与仙道之影响,亦很值得注意。宋前之道家,不过是采药、练气而已。至宋朝之后,亦大变其方针,皆言性命双修,而以先静坐修性,灭除妄想,而至寂静为入手;而后用其炼精化气为神之命功。其修性亦袭禅宗而貌似也。四、佛学与近今之新思想:至于我国近三四十年思想界之重要份子,如康有为、谭嗣同、章炳麟、严复、梁启超诸人,皆受佛教极大之影响。康氏本精于孔学,然能放开孔子门户,盖有取佛之华严经。曾谓“自大之能遍全宇宙,小之能入于微尘”,即是贤首宗大小无碍之义也;阅其大同书可以知之矣。谭氏曾从杨仁山居士研究内典,所著之“仁学”,尤多佛学之理想。章氏不但精于小学,且能明通于诸子,其作述如原名、明见、齐物论释等篇,国内学者皆认为空前之著作。其所以能如此对于诸子学整出其条理,盖因为他精于佛学之因明、唯识,用佛家之因明、唯识,作为研究诸子之方法,始能融会贯通故也。至于严氏所译之天演论与穆勒名学等,多是采用佛学之名词,且多附论佛学之思想,所以能执我国译界之牛耳。梁氏所讲之中国文化各种史稿,皆有涉及佛教,尤注意于阿含经、五蕴论、大毗婆沙,诸君若看其近著之中卷,即可以看见其与佛教之关系也。又如最近之学者胡适之、粱漱溟等,亦都对于佛法深有研究;胡适虽醉心欧化,因为他欲全成中国哲学史大纲,而中古之哲学又与佛教有关,故他现在正在专心于佛学。不过、因为他是提倡语体文之人,所以他以为语录易读,唯从禅宗研究而已;观其对于清华大学学生所开之国学目录,三分之一皆属佛教之经典,亦可见他对于佛学之注重矣。梁漱溟近来之思想,虽欲从陆、王之理学而沟通于西洋文化,然考其思想之出发处,仍然是由于佛学。其现在对于救国,虽主张用儒教,然其内心之信仰与其生命之归宿,似乎尚在于佛教也。

  以上之叙述,不过就其大概言之。(化城记)(见海刊十三卷一期)

  

《佛教对于中国文化之影响》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