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教最要的一法与中国急需的一事▪P2

  ..续本文上一页以一个民族生命的开展,依靠于某个民族文化的创造力,民族文化有了重心,民族生命就不致衰乱。中国自汉朝罢黜百家专崇儒术以来,周、孔的儒家文化,差不多成为民族文化底重心;其他黄、老的道家文化,乃至墨、法、阴阳诸家文化,都附从在儒家文化的下面,或汇为道教;到了东汉,佛教由印度输入中国,经魏、晋、南北朝而入隋、唐,佛教遂成为民间普遍的宗教信仰;然民族文化仍以儒家为主体,潜汇的道教文化、及传来的佛教文化,虽已盛行于当时农工商社会,成为一种风尚,然社会上层的士大夫阶级,固仍以儒教为骨干也。历六朝入隋、唐后,遂有儒、释、道三教区分鼎立,而释、道二教且有迁就儒家思想之趋势。赵宋以后,中国整个的民族,乃成为儒、道、佛三种文化底内分泌所渗透的民族,即所谓儒家文化,亦早受道、释底影响,其中内容已不尽是儒家的本真,一般读书人或士大夫,因为装饰门面,仍认儒教为中国正宗,斥释、老为异端,其实思想本身已含有释、道的血分,所谓“理学”,就是外儒内释或外儒内道底结晶品。清朝外族入治,仍依儒及释、道为文化重心,因为不如此,即不能安定下去。明末张、李之乱,清季洪、杨之变,都是不曾把握得此一民族文化重心底关系,以致立不住脚。然自五囗通商以来,中国渐成为与欧、美、亚各国间来往的一国,屡受屈辱以后,把从前那种鄙夷的看法,逐渐有羡慕模仿倾向。最初羡慕的在乎兵舰、枪炮,以为这是列强惟一的强处;从中日战争失败之后,更模仿法、政、农、工各方面;庚子之后,遂把中国本有政教底重心丧失殆尽了。辛亥革命以后,构成政权迭更,军阀割据的局面。至民国七八年,发生新文化运动之思潮,同时更有俄国式之共产革命思想的流传,社会现象皆陷入剧变状态。经上述重重改革变动之后,从前儒教为主的民族文化,已逐渐崩溃了!到了现在,急需再建一民族文化底重心。

  二、演变成新儒家的不能

  由各种新思潮与固有文化相摩擦,社会制度底改变,有识之士已逐渐注意到文化的重要,这是一种应有的趋势。但是如何再建文化底重心呢?有人以为自西汉以来,中国虽有黄、老的道家文化为骨干及墨、法诸家学说,然民族文化底重心,固早以孔子“祖述尧舜,宪章文武”,而删订六经的儒家思想为主;至东汉经魏、晋入南北朝、隋、唐、释、道两家有相当的发展,然维持政权民心的仍以儒家思想为主。五代入宋,遂演成采取释、道精华的新儒家宋明理学。所以有人以从前底结果,推论今后当仍由吸收西洋学术工业文明,以构成一新儒家,重建民族文化的重心。这种推想,比较一般专主恢复固有文化的,确是高明很多。但是我们要知道,宋明理学构成的新儒家体系,所以能维持下去,还是因为自汉以后中国社会仍以宗法的家族制度为基本。社会既建筑在大家族制度上面,儒家文化的特点,即在家族中心的伦理道德,当然与家族制度为中心的社会能相调适。所以佛教输入到唐、宋以后,僧尼寺院亦带有儒化的大家族意味。然而现在的中国,已成为与今欧、美等各国国际来往的一国,政治制度、教育制度乃至经济制度,时时在剧变适应之中,现代国家是合全民族力量所成的战斗团体,中国如果不改变旧的形态,就不能具备现代国家的条件,不配加入现代世界中。盖自产业革命厎结果,经济上已变成资本主义底社会;城市的发达,财富底集增,工商业底的兴盛和扩大,帝国主义之向外侵略,在在对于吾族文化底本身有绝大威胁,迥非宋、明时代所能比拟!所以从产业革命变成工业社会之后,已将从前家族分化,要想维持大家族制度已经是不可能了。所以、中国不想改成为现代国家则已,要想成为现代国家,则家族为中心的社会已成过去,而家族伦理的儒化亦难复活。且就家族中心的社会底本身而论,其缺点亦甚多,最显著的,就是:一个人为家所累,不能把他的精力贡献于社会,因此埋没了许多天才。即有为国为民的举动,亦皆先以身家为重,须“行有余力”,乃能为及国群。等而下之,在反面又养成多数苟且依赖于家族亲故而生活的不健全分子,法律的不能严正,政治的不能廉明,强半乃因于此。中国往昔有赖家族的维系,然今后则必趋崩溃,而民族文化底重心,亦不再属儒家了。

  三、全盘西化的不能

  演变成新儒家既不可能,另有一部份人则主张全盘西化,并以西化即为现代化。我们知道现代化或西化的特征,有个人资本主义、或共产社会主义的两种国家。但是个人资本主义国家,由历史的演进看来,已渐趋崩溃途径;而共产社会生义国家,犹未有建设成功的把握。西化本身既有缺点,且中国没有近代科学工业生产力做基础,贸贸然主张西化;就西化的分野上说,中国究竟要用何种西化──个人资本主义呢?还是共产社会主义呢?都是很难决定的。此说全盘西化的不可能,当然不像“与古为徒”的先生们,主张中国固有文化是如何的“万能”似的,而抹煞别个民族文化的优点;但是也不像中国现在有些为了国家衰弱,如因噎废食地看不起自己的文化,对欧、美文化就盲目承受,而抹煞数千年先哲心力血汗所培积的文化基础。一个民族的文化,都有它的内在性,也都有他的历史地理因素,所以全盘西化是事实上做不到的。

  四、确信业报到各自负责

  演变成新儒家或全盘西化既均不能,我们便回溯到上面所讲佛教最要的业报一法。从业报所含的“自作自受,共作共受,先作后受,不作不受”的最高原则:一、应用到政治方面,就可以养成自立的个人与爱国的公民。我们知道,中国到了现在,已处于存亡绝续之交!然这样空前的国难,一面固然是暴敌破坏非战公约,蔑视国际联盟,有意扰乱全世界的和平,对于中国侮辱所造成;可是从业报的道理看来,暴敌之所以敢打到我们领土来,何以不敢以对我之行动去对付英、美、法、德,我们亦必有自取之道。孟子说道:“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国必自侮而后人侮之”,就是此意。这次执行神圣的民族抗战,我们必须全面持久以期于胜利,以保持国家之完全独立;可是从业报的道理看来,除了有健全的政治机构外,个人方面尤须深切反省,自力更生,养成为自立的个人与爱国的公民。惟有成为自立的个人与爱国的公民,才能除掉贪黩卑污依赖苟安的缺点,民族的意识才能强化起来!二、从业报的原理应用到学术方面,我觉得需要一种按照森严因果律的论理数理的训练,尽量发挥中国学术的优点,纠正补充其缺点,使中国学术永远存在,继续发展,只有改造,不会消灭,只有进步,不会衰退,必如是中国文化乃为活文化而非死文化,有世界性且有未来性。三、从业报底原理应用到宗教方面,觉得一神的宗教都不适合于现代思想,上帝的存在已被科学否定了;今后宗教、无疑地须具有理智的成分才能存在。佛教底教理,被世界学者公认为最富理智的产物,我们能从佛教业报的道理作为唯一的依归,则富于理智的专一信仰,也不难确立了。四、从业报的原理应用到道德的实践,则可贯通于功利、超功利之间,彻上彻下。中国传统的道德,重在动机不重结果。从前胶西王问于董仲舒曰:越王勾践用五大夫而霸中国,可谓仁乎?董子曰:仁者正其道,不谋其利,修其理,不急其功──汉书作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而不许其仁。陈同甫日以王霸杂用、报仇雪耻为事,而朱晦庵说他日在利欲胶漆盆中。董、朱的意思,以为圣人之道,虽在患难困穷之中,要有覆天盖地、民胞物与的气概。我们祗要明明德以感化人群,不必分别人我,计较利害,而佛教的业报法则应用于道德,也可如此。确信业报善恶的行为,只问义不义,不问利不利,遇有颠沛患难之事,亦可逆来顺受,直下承当,不希望于将来,更不留恋于过去,只认定现实,把握现实,积极向是处善处前进;所谓“众生畏果、菩萨畏因”,“只问耕耘,不问收获”,均是此意。又以业报应用在道德底功利方面来说,有些好不好行为,可以得现前的果报;有些行为,虽然眼前得不到反应,但是只要你相信业报,不久的将来或后后的将来,仍然是要受报。以这样业报法成为正确的信仰,则但能行善行义必有充分的功利结果,可以使各人增加自己不少勇气,做到政治上、学术上、信仰上、道德上各各自负责任,以积极的提高个己,贡献人群,实行自利利他的弘愿。民族急需的一事,恐怕就在这一点吧!

  四 结成

  由佛教最要的业报一法,推论到中国急需重建民族文化重心的一事,在信业报以各自负责;其中间没有丝毫勉强粉饰的地方。这种认识,不消说在每一个佛教徒是很需要的;尤其是抗战建国最艰苦最吃紧的时期,这种从民族共业的善因培养,无疑的是抗战建国自力更生的基本工作。抗战建国的基础,在于精神力量与物质力量,而信仰别业共业的业报,尤为精神力量之主干,由信仰业报做自力更生的哲学基础,才能不惮改过,不惮迁善,负起抗战建国使命。基于自作自受──别业──,共作共受──共业──的宇宙人生大法,积集无数的政治上、军事上、经济上、文化上胜利,才能完成真正的最后胜利!

  (虞愚记)(见海刊二十卷一期)

  

  

《佛教最要的一法与中国急需的一事》全文阅读结束。

✿ 继续阅读 ▪ 中国今后之文化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