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解悟空性很重要
所谓证悟空性者已是开悟了的大德了,可见学佛之人一下子就能证得空性的人并不多。对于般若空性,许多时候我们只能是望文解义,尽量保持正确的知见,用以观照我们的生活和修行,使之勿要产生太大的偏差。妙泽总是以为,我们在未开悟证得空性前,若不能很好地解悟空性的话,我们的知见和修学效果都不会很好。因此,对于我们未登果地的凡夫而言,解悟空性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当然从根本上讲,空性又是只可证悟不可解读的,予此妙泽也只能是勉为其难地闲扯一番,其目的在于帮助大家尽量减少一些不如法的症患。
学禅者倘若不能解空,自是无法入手观心。念佛者不解空极易修成人天乘,即便少数报死一句佛号往生,恐其品位与境界也不会太高。长期以来,由于佛法强调实证,许多人便总是强调佛学在于如法实践,从而又忽略了知见。其实“如法”本身就包含了解悟义理,象佛门中的学教便是指阅读经典,常随佛学,而且读得心开意解,乃至最后一心不乱而开悟证果的也有。学佛就这样,没有正确的理论作指导,实践不是犯错走弯路,便是易失退心。义理之重要可想而之,学佛之人,尤是能读书的文化人,更应阅读中观、成唯识论方面的书籍。如此才不会生有邪见,修行则容易事半功倍。
一些人学佛多年,或是一直对修行报以向往之心,奈何总是旋入旋出,难以起步。不是执有便是执空。一些人自以为理无碍了,可一遇事则执有,马上就变成了“诸行有常,诸法有我”。一些人则无修无证地执空,凡事不上心,不以为然,纵容我执,以“空”观一切事相,此为最要不得的“恶取空”。所以我们常讲,从实际用功和求证上讲,未明心见性者妄自言空执空即同魔说。
老实讲,学佛之人懂得点中观义理是很有必要的。什么是中观呢?非空非有,空有不二,无二元对立。譬如“佛说佛法,即非佛法,是名佛法”。第一句是假观,佛法的言说应机而生,缘谢法还灭,非有一个实有的东西或一种语言叫佛法。第二句是空观,指诸法平等,都是大空相,无一实有法可得。第三句即是中观,不落空不落有,讲空不碍有,讲有不碍空,一切空均不剥离于有,一切有是依空而有。讲实话,这些义理予某些学佛人来说,几乎是老生常谈了。然而在“用”和“行”上,我们往往不得力,舍不得下真功夫。
还有,某些偏爱禅门、中观及唯识论的人,自视慧业充裕,反过来瞧不起老实念佛的人。其实,一个人念念于念佛,实是好事一桩,因为它好入手,行事较方便。修行要时刻不离当下一念。当下一念处理不好,一切都无从谈起。每一念都觉知回转,将一切“止”于一句佛号,修行必是指日可待。若真能做到一心不乱,无所从念,那便是实相念佛了(自然也是开悟证果境界),正因为这同修“禅”一样的难,因此,净土宗最低限度是临命终有此念即可得救(往生至少不参与六道轮回,根本上避免恶趣。)。所以净土是有许多层次的,也不是全然将自己交付于临命终。活着时往生或开悟的也不少。象我个人则是因为用功太差,无奈之极,所以有时只好可悲一点想,最低限度训练自己尽量有念时即来念佛,死时好有个盼头。人生苦短,诸行无常,我得图个保险嘛。我想,只有在此基础之上,咱们再去追求一下开悟证果什么的才划算。如果我们连脱离六道都无法有保障,那今生修什么法门都白搭。
从实际用功上讲,学问与知识永远不能等于开悟证果。我们与其说执持一切分别意识和逻辑是非,均不如用力修一个“止”字。止什么呢?将一切止于一念,念佛念咒,念法念僧都可转万念于一念,观像守丹田等都是“止”,一切门类的修行法门最初都得修止。把习气和散漫心平息得差不多了,修习即也就差不多了,禅定功夫自会慢慢提高,自然对空性的解悟会越来越贴切,甚致还会亲证空性。人成佛成,修行乃朴素之致,我们只管老实地如法即可,一切少挂碍,只应问耕耘不问收获,好的修行人只从“因”上下实际功夫,日久自会瓜熟蒂落。平日实际用功时连开悟、往生和涅槃等都不必挂碍,老老实实下功夫,这个功夫就是“心止于一缘,最后自会无所住”。功夫纯熟后,一切自然水到渠成。
我们末法众生业障深厚,烦恼习气重,福德浅薄。除了少数机缘殊胜之人专修其它法门而得渡,一般人不依净土法门作保障(兼修或专修),怕真是有些自信得近乎于狂妄了。修净土与其它法门并不矛盾,比如密法中的“颇瓦法”也是导归净土。有些自以为有慧根的人常说净土依止他力,没出息,其实这是不懂佛世尊的方便说法。“他力”是应凡夫想向外部依仗神力的习性而说,在于善巧地培育我等修道的大信心。凡夫有“我”才有自他之别,一个专心修习者,哪会去思辨什么自他之别?这是一种因凡夫习惯了自他之别而强作的分别说法,在胜义谛中,哪会有什么自力和他力之别?
念佛号实同念咒语有什么区别呢?释迦牟尼不也教人念过“扫帚”?一心不乱后还不一样成就?我们自性里的弥陀出不来,他力的弥陀又从何而来?如此,我们即便是念破了嗓门,仍旧是不能同阿弥陀佛因地修行的悲智愿力相应的。如来法身是空,遍宇宙遍虚空,它即本然的一切,我们念即相应,“它”即起用化身相应,这是化身佛的功劳。这还是有即是空,没什么自他之别。所以说是法平等,相应就行。
说句实话,同一般普通人比,我的打坐工夫可不算太差,天生能结标准的伽趺坐(即双盘),且时间较长,也有些神奇的感应发生,可由于没有名师指点,故未刻意深入地坐禅。我还对密法很感兴趣,可一直未能“遭遇”到根本上师,这就是法缘不在。就在这时,我相遇到了净土法门。记得我第一次念佛时,是刚通宵看完净空大师讲解的《无量寿经》后,时置临晨六点,那时是冬天,正一片漆黑,心中决定从此老实念佛。在准备上床休息前,我起身搬挪一筐熏腊食品时左手中指被铁丝划伤,伤口当时还染了一些食盐和花椒粉,痛得我直呵气。我便告诉自己,懒管这个痛,专心念一会儿佛吧——才念了几秒钟,猛省那个“痛”怎的不见了?当时才发现双手奇热,我马上又用指甲去刮弄伤口,竟然也不痛,我惊呆了,赶紧摄心回转继续念佛,接着马上就是满屋生香,起初夹有点中药味儿,接着便是一种闻所未闻的、叫不出名字的异香。诚然,什么止痛和异香同智慧解脱十万八千里,实是不可执取的“相”,可此“相”也是空的妙用之一,至少它让我初学时体验到了奇特的意趣,坚固了道心。自此,我便老实念佛。因为它同我相应。
一个修行的人,凡事要一分为二来观照它。修行执著于相不对,可不生相也不对。一个跟木头人式的,学半天毫不见效,一点不受用受益,心态也不好转,这人自是白学了,肯定迟早都会起退心。所以凡事得有一个见证和次第才行。有一些人一提及什么道交感应、神通(尤是密法中更多)就嗤之以鼻,动辄说人家不得了了,著相了,贪著神通了。其实,这一切同智慧一样,是生命本来具足的东西,我们被遮蔽了,现一点点地在“还原”,有什么好大惊小怪?有相才灭相,可没相又算什么呢?如果我们修半天,一个气泡也不冒,成天对人家出了这些“中间过场”(即境界)指手划脚,评头论足,这有何意义呢?有相即空掉它,不执著于它。若什么相也没有即妄说空性肯定是不对的。《金刚经》云:“凡所有相,尽指虚妄”。这个虚妄是指“相”是幻化有,无自性,皆大空性,是心识的“频率”的感召的东西,见相的人,被人见的相,等等都是大空性,绝不是在否定“相”的存在。反过来理解,无相的“空”更虚妄和莫名其妙。“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平等一相,性相一如,这才是真正的般若空性。
初学者的通病就是这样,不执有便执空,两头挂碍,很难真正地解悟好这个般若空性。比如对于向他人提及佛法一事,有人便指责过我,说什么他初观我未有次第,宣传佛学应让已明心见性的高僧大德们去做,离经一字即同魔说。什么向人讲佛学,讲不好则恐令人轻慢佛法,造此业恐下地狱。云云。此等言说虽有一定道理(至少鞭策我应更加慎重和认真),但仍有“执有”之嫌。十法界不离一心,心空罪灭。真心信持者佛法何必有此一虑?尤是人家主动问及,我总不至于当哑巴吧?
佛法本身确是不能顺便向他人提及的,至少得对机相应才是,不过,我从来也没觉我此举是在讲法渡人,权当播点种子,不讨人嫌就行了。佛世尊传法也是有人请法才宣呵(唯除弥陀经),可见法是尊贵的。再说,我也从不怕造业下地狱,倘若十个人,仅有一个人因我“传法”而入佛得道,其余不信或轻慢了佛法,我也认为值得。万法本空,生生世世,我的业实在太多了,各种业相多一分不多,少一份不少。管不了那么多,造业就造业了,尽量做好一点就行了。当然,我这也只是一种表明一种胸怀,我这人没有法,所以我不会传法。
讲实话,向人介绍佛学,与人交流或是分享修证的喜悦实在不值得这么大惊小怪。悟一份讲一份,量力而行,真是有缘人,自会一门深入,岂是我等浅薄之人所能误导?况且,自是有人因为我的介绍和宣扬,自此对佛法生出信心而皈依了佛门,这些事例,对我此举也是一种鼓舞与认同。即便真造了下地狱的业也值得呵(下了地狱我也还这么干)。既信因果,咱就坦荡面对逆境违缘吧。因果不是宿命,有生之年我只要一直向前努力,不断地进步,我自会越做越好。本人除了努力,其它概不过问。修行有许多层次,根本上讲,实无众生可渡,因为众生的“内因”决定一切,外缘只是助因(譬如听闻佛法),无论自利利他,还是自觉觉他,我们的修行只能是如法而不著法。怕下地狱即是“有我”,参一句“谁下地狱”,既不是断灭相,亦不是顽空和执常,这才是真的中道和放下。
学佛本身是件很现实和正常的事,学佛首先…
《佛学的真面目·45:解悟空性很重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