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自己说过——“照见五蕴相中当体即是真空实相”,那末真空实相即是五蕴的自性了。这更不要弄错!当体即是真空实相,并不是说真空实相,就是它的自性,既云实相,即不可空,因为真空实相,乃离一切相,即一切法,是不生不灭,无所谓空不空的;如果可空的话,那怎能称为真空实相,这是值得考虑的!总之,所谓空者,当以五蕴无自性故说空为正确。唐法月译本作:“照见五蕴自性皆空”(空就是无的意思,不过这是约方便门中的解释,若约实相门中那就不这样了)。这句话要使它明白一些,当作“照见五蕴皆无自性”,则格外明了矣。自性,就是“我”的意思,无自性即无我性。为什么五蕴没有我性呢?这却要先明白我的定义,然后才能解决这问题。“我”含义有二:
一、是自主义,二、是自在义,有自主和自在才能说有我。试问:这五蕴缘起虚妄之法,可由我们作得主吗?能够永恒自在不变吗?我想对于佛法稍有认识的人,都能绝对否认的,所以本讲义说:“四大假合,虚妄之身本无实我,受想行识皆是自心幻现影子,本无自体,刹那生灭,转变无常”。因为没有实在的“我性”故说它是空。据此则知所空的是我性——自性,并不是连缘起的五蕴相一并空之,否则便成灭色取空的毛病,实违乎般若所明的空义,因为般若的空乃在空一切法的自性,并不废缘起的假名,所谓自性空,而不碍缘起有,如是方合正义。大般若云:“一切法自性空”(诸法无自性)。
要而言之,五蕴缘生之法是无常,以无常故有苦,有苦故无我,无我故说空。于中欲不无常,不苦,终不可得,即此可知它是没有“自主”,和“自在”的我性,所以说“五蕴皆空”。它——五蕴,如果有自性,则能自主,自在,就不应无常,也不应有苦,自然不该说它是空了。当知这五蕴并不是有什么法能灭它而使之空,实则自性本空,经云:“色自性空,不由空故(不由灭色而后始空)”。讲到这里,我想大家对于五蕴无自性故说空的道理大概可以明白无疑了。杂阿含经卷五大正藏编目第一一○,有一段说明五蕴无自性,无自主的文,讲的非常透彻,因避烦不录,须者请自检阅。
这五蕴幻法,本同水月空华没有实体,可是迷昧的众生,不识皆空之理,妄生执著,今用般若胜慧去观照它,即就现前身心著手,观此幻躯离四大假合之外别无有我,当体即空;观此一念妄想起处,没有自性,当体即真。如是五蕴既空,身心解脱,则实相般若现前,然而不能顿超生死,立登彼岸,绝对没有这回事的,般若之功力可谓广大极了!
现在再来说个譬喻:五蕴如室,烦恼如门,执著如锁,真空实相如室内物,般若如钥匙,观法如开锁方法,观照如开锁,见室内物如证实相,众生自无始劫来,积集许多烦恼,生出种种执著,将这真空实相长为关闭在五蕴室内,非仅不肯去开取发掘,且亦不知开的所在和方法。吾人要是能够依般若去努力真修,就是用般若妙观钥匙去打开执著锁,辟破烦恼门,通达五蕴室,而发见久为锁闭的真空妙理的微妙宝物。要知道这时候,得大受用,其愉快的心情,微妙的境界,是任何人都说不出来的!(当在开锁之时谓之照,锁开门辟室内物显谓之见。)以吾人具有种种执著锁,而此般若妙法,就是天下的要妙钥匙,能善用之,包管你无锁不开,无门不辟,学者当向此著力!
【合释】圣者观自在菩萨,用般若甚深胜慧,观察到四大构成的躯壳(色蕴),和心理作用的受想行识,都是缘生无性,当体即空。故曰照见五蕴皆空。
五∥┌色—即人身之四大,五根为内色,世界五尘为外色。此一属色法(迷色少,
∥│ 故合而不开)。
蕴∥├受—五根中之五识,领纳五尘之现境,即前五识。
∥├想—分别五尘缘影之妄想,即第六意识。
表∥├行—执第八识见分为我,念念不停,即第七识意根。
∥└识—唯了诸识性境,为一切善恶种子所依即第八识。以上四者属心法(迷心
多,故开为四)。
丁三明所观境竟
丁四:明所得益
度一切苦厄。(由前照见五蕴皆空故能度一切苦厄)
【分释】度,是度脱。一切,是赅括之词,表示世间痛苦与灾难的事是无量无边,故以一切二字赅括之。苦,是苦恼,能逼迫身心。厄,是灾厄,即指祸患险难言。六道生死等苦是大祸患;一念差错堕落三途最为险难。所言一切苦厄者:根本不出“分段”、“变易”、二种生死苦(注三)。变易是界外圣者所受的生死,分段是六道凡夫所受的生死,如果没有生死,那就没有一切苦厄了。兹单就人方面来讲,其中所具的苦已是不可言喻,况三恶道呢?现在来略说三苦、和八苦的意思。什么是三苦?
一、苦苦——受有漏之身,众苦交聚已名为苦,更加天灾人祸,一切恶环境的逼迫等苦故曰苦苦。二、坏苦——由乐事之去而生苦恼者,所谓乐极生悲,如富贵子弟一旦失败所受的苦,曰坏苦。三、行苦——行是迁变的意思,由身心环境转变无常所生之苦,曰行苦(有漏之法,常不安稳。如幼而转老,壮而忽病,生而忽死,此皆无常转变所生之苦)。
总之遇逆境的苦受时唯苦无乐,为之苦苦。遇顺境的乐受时,乐去生悲,为之坏苦。于不苦不乐中,受无常转变身心不安,为之行苦。若详细言之:“苦苦”指人及修罗、地狱、饿鬼、畜生所受之苦。“坏苦”乃欲界六天及色界四禅天人所受之苦。天上虽比人间快乐得多,如六欲天人(四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受衣食随意,宫殿庄严之乐,唯其是有漏十善所感,终有福尽坠落之日,且有五衰相现(一、衣裳垢腻,二、头上花萎,三、身体臭秽,四、腋下汗出,五、不乐本座),其时痛苦非常。涅槃经云“天上虽无大苦恼事,然五衰相现极受大苦,与地狱同”。至于色界初禅天得离生喜乐定之乐,二禅天得定生喜乐定之乐,三禅天得离喜妙乐定之乐,四禅天得舍念清净定之乐,此乃世间有漏禅定所感,亦有败坏可能,当其定坏之时,生大苦恼,随念堕落,这就是坏苦。“行苦”乃无色界四空天人所受的苦。此天修四空定,皆厌动趣寂,无色质之累,有空定之乐,就其最高的非想非非想天来说,他们依禅定力,能够压伏此心(六识)八万四千大劫不动,但至八万三千九百九十九劫半,寿满定尽之时,此心渐起,流动不息,终究堕落轮回,尔时生大懊恼如箭入体,其痛苦倍于常情!智论云:“上二界死时,生大懊恼,甚于下界,譬如极高之处,堕落碎烂”。据此则他们所受的苦不说可知。虽未堕落,也不免常受行阴(七识),念念迁流之苦,故曰行苦。古人所谓“欲界具三苦,色界无苦苦,无色界唯行苦”,就是这个意思。
其次八苦是什么?列表如下:
┌一、生苦————在母胎中,如囚牢狱。
│二、老苦————力弱形枯,神衰智钝。
│三、病苦————诸根痛患,坐卧不安。
八苦┤四、死苦————四大分离,抽筋拆骨。
│五、爱别离苦——眷属恩爱,生离死别。
│六、求不得苦——事不称心,欲得偏失。
│七、怨憎会苦——冤家会遇,如眼中钉。
└八、五阴炽盛苦—五阴烦恼,如火炽然,焚烧身心(前七苦外所有其他诸苦
皆收摄在此苦之中)。
八苦前四属身(由身发生故),后三属心(由心发生故),最后一苦,总括身心。又前七苦是别,别指一种而言,乃过去所感之果。后一苦是总,总括身心诸苦而说,乃现在起心动作,为未来得苦之因。因果牵连,相续不断,无期痛苦,何日解脱?能依般若而修,即可度脱!此外还有三灾苦,八难苦,十苦,百苦,乃至无量诸苦,说不能尽。然而使我们感这一切苦厄的终究是谁?溯本追源——皆由一切众生迷执五蕴,认此幻妄身心为实我,演成我执牢不可破,由我执故而起贪恋取著,其病源就在不能照见蕴空这一点。若再切实的说:原因皆由不了色蕴非实,故对境贪恋,由领受而想相,依想相而造业,由业牵识而受生死,因受生死,故有一切苦厄。菩萨用般若无相观,观此五蕴身心皆是缘生无性,当体即空。于是,则自然没有自私自我的颠倒执著而去广造一切不合理的恶业的哩!恶业是苦因,生死为一切苦本,今既无苦因,则生死永断,自不受一切苦厄,所谓既无原因,安有结果。以菩萨能空五蕴故能度脱一切苦厄。如色蕴空,则能度脱八苦中依身所生的前四苦。受想行识四蕴空,则能度脱八苦中依心所生的后四苦。当知五蕴既空则贪嗔等之烦恼无由生起,那怎会去妄造那些五逆十恶的三途恶因?于是非仅度脱人间的苦厄,则连地狱、饿鬼、畜生的三途苦果也都没有了。尤其不造一切恶因,自无一切苦果,则诸天灾人祸的一切苦厄终没有他的份儿,这就是度一切苦厄的意思。同时又要知道到底谁在驱使著这五蕴去造那些苦恼和灾厄的事出来的呢?主动者就是——三惑烦恼(被三惑烦恼所蔽故不能照见蕴空)!凡夫被见思烦恼所蔽,于五蕴,十二入,十八界,而起我执,招分段生死苦。二乘被尘沙烦恼所蔽,于四谛,十二因缘起偏空法执;权教菩萨被无明烦恼所蔽,于六度起幻有之法执,招变易生死苦。今菩萨行深般若观智明了,非仅照见五蕴皆空,就是四谛十二因缘以及六度等法,无不当下一一照见皆空。即下文所谓是故空中无色……无智亦无得(今经仅言照见五蕴者是文之简略耳,据理应云照见五蕴等“等于十八界,四谛十二因缘,智得”皆空,方与下文是故空中无色……无智无得,互相照应,故笔者在这里预先总为标出以收释一切苦厄句,否则一切苦厄仅指凡夫分段生死罢了;这是不合乎般若大乘教义的。按义净三藏译本则照见五蕴下有一“等”字。唐窥基大师心经幽赞,及靖迈的心经疏均有一等字,这是很值得研究的)。以五蕴、界(十八界),入(十二入)空,而六道之迷情破,则见思惑断,度脱分段生死,四…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要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