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自己說過——“照見五蘊相中當體即是真空實相”,那末真空實相即是五蘊的自性了。這更不要弄錯!當體即是真空實相,並不是說真空實相,就是它的自性,既雲實相,即不可空,因爲真空實相,乃離一切相,即一切法,是不生不滅,無所謂空不空的;如果可空的話,那怎能稱爲真空實相,這是值得考慮的!總之,所謂空者,當以五蘊無自性故說空爲正確。唐法月譯本作:“照見五蘊自性皆空”(空就是無的意思,不過這是約方便門中的解釋,若約實相門中那就不這樣了)。這句話要使它明白一些,當作“照見五蘊皆無自性”,則格外明了矣。自性,就是“我”的意思,無自性即無我性。爲什麼五蘊沒有我性呢?這卻要先明白我的定義,然後才能解決這問題。“我”含義有二:
一、是自主義,二、是自在義,有自主和自在才能說有我。試問:這五蘊緣起虛妄之法,可由我們作得主嗎?能夠永恒自在不變嗎?我想對于佛法稍有認識的人,都能絕對否認的,所以本講義說:“四大假合,虛妄之身本無實我,受想行識皆是自心幻現影子,本無自體,刹那生滅,轉變無常”。因爲沒有實在的“我性”故說它是空。據此則知所空的是我性——自性,並不是連緣起的五蘊相一並空之,否則便成滅色取空的毛病,實違乎般若所明的空義,因爲般若的空乃在空一切法的自性,並不廢緣起的假名,所謂自性空,而不礙緣起有,如是方合正義。大般若雲:“一切法自性空”(諸法無自性)。
要而言之,五蘊緣生之法是無常,以無常故有苦,有苦故無我,無我故說空。于中欲不無常,不苦,終不可得,即此可知它是沒有“自主”,和“自在”的我性,所以說“五蘊皆空”。它——五蘊,如果有自性,則能自主,自在,就不應無常,也不應有苦,自然不該說它是空了。當知這五蘊並不是有什麼法能滅它而使之空,實則自性本空,經雲:“色自性空,不由空故(不由滅色而後始空)”。講到這裏,我想大家對于五蘊無自性故說空的道理大概可以明白無疑了。雜阿含經卷五大正藏編目第一一○,有一段說明五蘊無自性,無自主的文,講的非常透徹,因避煩不錄,須者請自檢閱。
這五蘊幻法,本同水月空華沒有實體,可是迷昧的衆生,不識皆空之理,妄生執著,今用般若勝慧去觀照它,即就現前身心著手,觀此幻軀離四大假合之外別無有我,當體即空;觀此一念妄想起處,沒有自性,當體即真。如是五蘊既空,身心解脫,則實相般若現前,然而不能頓超生死,立登彼岸,絕對沒有這回事的,般若之功力可謂廣大極了!
現在再來說個譬喻:五蘊如室,煩惱如門,執著如鎖,真空實相如室內物,般若如鑰匙,觀法如開鎖方法,觀照如開鎖,見室內物如證實相,衆生自無始劫來,積集許多煩惱,生出種種執著,將這真空實相長爲關閉在五蘊室內,非僅不肯去開取發掘,且亦不知開的所在和方法。吾人要是能夠依般若去努力真修,就是用般若妙觀鑰匙去打開執著鎖,辟破煩惱門,通達五蘊室,而發見久爲鎖閉的真空妙理的微妙寶物。要知道這時候,得大受用,其愉快的心情,微妙的境界,是任何人都說不出來的!(當在開鎖之時謂之照,鎖開門辟室內物顯謂之見。)以吾人具有種種執著鎖,而此般若妙法,就是天下的要妙鑰匙,能善用之,包管你無鎖不開,無門不辟,學者當向此著力!
【合釋】聖者觀自在菩薩,用般若甚深勝慧,觀察到四大構成的軀殼(色蘊),和心理作用的受想行識,都是緣生無性,當體即空。故曰照見五蘊皆空。
五∥┌色—即人身之四大,五根爲內色,世界五塵爲外色。此一屬色法(迷色少,
∥│ 故合而不開)。
蘊∥├受—五根中之五識,領納五塵之現境,即前五識。
∥├想—分別五塵緣影之妄想,即第六意識。
表∥├行—執第八識見分爲我,念念不停,即第七識意根。
∥└識—唯了諸識性境,爲一切善惡種子所依即第八識。以上四者屬心法(迷心
多,故開爲四)。
丁叁明所觀境竟
丁四:明所得益
度一切苦厄。(由前照見五蘊皆空故能度一切苦厄)
【分釋】度,是度脫。一切,是赅括之詞,表示世間痛苦與災難的事是無量無邊,故以一切二字赅括之。苦,是苦惱,能逼迫身心。厄,是災厄,即指禍患險難言。六道生死等苦是大禍患;一念差錯墮落叁途最爲險難。所言一切苦厄者:根本不出“分段”、“變易”、二種生死苦(注叁)。變易是界外聖者所受的生死,分段是六道凡夫所受的生死,如果沒有生死,那就沒有一切苦厄了。茲單就人方面來講,其中所具的苦已是不可言喻,況叁惡道呢?現在來略說叁苦、和八苦的意思。什麼是叁苦?
一、苦苦——受有漏之身,衆苦交聚已名爲苦,更加天災人禍,一切惡環境的逼迫等苦故曰苦苦。二、壞苦——由樂事之去而生苦惱者,所謂樂極生悲,如富貴子弟一旦失敗所受的苦,曰壞苦。叁、行苦——行是遷變的意思,由身心環境轉變無常所生之苦,曰行苦(有漏之法,常不安穩。如幼而轉老,壯而忽病,生而忽死,此皆無常轉變所生之苦)。
總之遇逆境的苦受時唯苦無樂,爲之苦苦。遇順境的樂受時,樂去生悲,爲之壞苦。于不苦不樂中,受無常轉變身心不安,爲之行苦。若詳細言之:“苦苦”指人及修羅、地獄、餓鬼、畜生所受之苦。“壞苦”乃欲界六天及色界四禅天人所受之苦。天上雖比人間快樂得多,如六欲天人(四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受衣食隨意,宮殿莊嚴之樂,唯其是有漏十善所感,終有福盡墜落之日,且有五衰相現(一、衣裳垢膩,二、頭上花萎,叁、身體臭穢,四、腋下汗出,五、不樂本座),其時痛苦非常。涅槃經雲“天上雖無大苦惱事,然五衰相現極受大苦,與地獄同”。至于色界初禅天得離生喜樂定之樂,二禅天得定生喜樂定之樂,叁禅天得離喜妙樂定之樂,四禅天得舍念清淨定之樂,此乃世間有漏禅定所感,亦有敗壞可能,當其定壞之時,生大苦惱,隨念墮落,這就是壞苦。“行苦”乃無色界四空天人所受的苦。此天修四空定,皆厭動趣寂,無色質之累,有空定之樂,就其最高的非想非非想天來說,他們依禅定力,能夠壓伏此心(六識)八萬四千大劫不動,但至八萬叁千九百九十九劫半,壽滿定盡之時,此心漸起,流動不息,終究墮落輪回,爾時生大懊惱如箭入體,其痛苦倍于常情!智論雲:“上二界死時,生大懊惱,甚于下界,譬如極高之處,墮落碎爛”。據此則他們所受的苦不說可知。雖未墮落,也不免常受行陰(七識),念念遷流之苦,故曰行苦。古人所謂“欲界具叁苦,色界無苦苦,無色界唯行苦”,就是這個意思。
其次八苦是什麼?列表如下:
┌一、生苦————在母胎中,如囚牢獄。
│二、老苦————力弱形枯,神衰智鈍。
│叁、病苦————諸根痛患,坐臥不安。
八苦┤四、死苦————四大分離,抽筋拆骨。
│五、愛別離苦——眷屬恩愛,生離死別。
│六、求不得苦——事不稱心,欲得偏失。
│七、怨憎會苦——冤家會遇,如眼中釘。
└八、五陰熾盛苦—五陰煩惱,如火熾然,焚燒身心(前七苦外所有其他諸苦
皆收攝在此苦之中)。
八苦前四屬身(由身發生故),後叁屬心(由心發生故),最後一苦,總括身心。又前七苦是別,別指一種而言,乃過去所感之果。後一苦是總,總括身心諸苦而說,乃現在起心動作,爲未來得苦之因。因果牽連,相續不斷,無期痛苦,何日解脫?能依般若而修,即可度脫!此外還有叁災苦,八難苦,十苦,百苦,乃至無量諸苦,說不能盡。然而使我們感這一切苦厄的終究是誰?溯本追源——皆由一切衆生迷執五蘊,認此幻妄身心爲實我,演成我執牢不可破,由我執故而起貪戀取著,其病源就在不能照見蘊空這一點。若再切實的說:原因皆由不了色蘊非實,故對境貪戀,由領受而想相,依想相而造業,由業牽識而受生死,因受生死,故有一切苦厄。菩薩用般若無相觀,觀此五蘊身心皆是緣生無性,當體即空。于是,則自然沒有自私自我的顛倒執著而去廣造一切不合理的惡業的哩!惡業是苦因,生死爲一切苦本,今既無苦因,則生死永斷,自不受一切苦厄,所謂既無原因,安有結果。以菩薩能空五蘊故能度脫一切苦厄。如色蘊空,則能度脫八苦中依身所生的前四苦。受想行識四蘊空,則能度脫八苦中依心所生的後四苦。當知五蘊既空則貪嗔等之煩惱無由生起,那怎會去妄造那些五逆十惡的叁途惡因?于是非僅度脫人間的苦厄,則連地獄、餓鬼、畜生的叁途苦果也都沒有了。尤其不造一切惡因,自無一切苦果,則諸天災人禍的一切苦厄終沒有他的份兒,這就是度一切苦厄的意思。同時又要知道到底誰在驅使著這五蘊去造那些苦惱和災厄的事出來的呢?主動者就是——叁惑煩惱(被叁惑煩惱所蔽故不能照見蘊空)!凡夫被見思煩惱所蔽,于五蘊,十二入,十八界,而起我執,招分段生死苦。二乘被塵沙煩惱所蔽,于四谛,十二因緣起偏空法執;權教菩薩被無明煩惱所蔽,于六度起幻有之法執,招變易生死苦。今菩薩行深般若觀智明了,非僅照見五蘊皆空,就是四谛十二因緣以及六度等法,無不當下一一照見皆空。即下文所謂是故空中無色……無智亦無得(今經僅言照見五蘊者是文之簡略耳,據理應雲照見五蘊等“等于十八界,四谛十二因緣,智得”皆空,方與下文是故空中無色……無智無得,互相照應,故筆者在這裏預先總爲標出以收釋一切苦厄句,否則一切苦厄僅指凡夫分段生死罷了;這是不合乎般若大乘教義的。按義淨叁藏譯本則照見五蘊下有一“等”字。唐窺基大師心經幽贊,及靖邁的心經疏均有一等字,這是很值得研究的)。以五蘊、界(十八界),入(十二入)空,而六道之迷情破,則見思惑斷,度脫分段生死,四…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要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