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要釋▪P10

  ..續本文上一頁谛因緣空,而二乘之執見亡,則塵沙惑斷;無智無得,而十方菩薩成,叁世諸佛之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證,則無明惑斷,而度脫變易生死。叁惑圓斷,二死永亡,還有甚麼一切苦厄可言呢?蓋煩惱如黑暗,般若如燈燭,以燭照暗,暗無不除,般若照時惑無不消!叁惑爲造業感苦之本,根本既滅,苦果自亡,一切苦厄自然度脫無余。總之迷時妄見諸相爲實有而起貪著爲凡夫,故有一切苦厄;悟時徹見諸法皆空,不生取著爲菩薩,故無一切苦厄。

  統上所說,般若能觀爲智,五蘊所觀爲境;修觀結果是空,所獲益處是自在和度一切苦厄。自在約得樂方面說,度苦約離苦方面說。

  講到這裏我再來說個最淺顯的譬喻作結論:心——實相,如天上明月,五蘊如水底月影,小孩無知,不知月在天上,以爲月在水底,心起貪愛,持器撈取,或入水捉摸,非但不能得之,且有失足墮水之險(此即苦厄);此喻愚癡凡夫,不識本具佛性,妄認五蘊幻法爲實我,造業受報。若成人者,則了知可愛之月乃在天上,盡可逍遙月下,任意幽賞,何等愉快!全無險難(即度一切苦厄);此喻菩薩行深般若,能照見蘊空度一切苦厄。還有一個譬喻:五蘊虛妄之法,好像圖畫上的山水人物,戲劇中之王侯將相;智者,了知畫是假設,戲是假演,自然不以紙上之山水人物,臺上的王侯將相,認爲實事實物,于中生是生非。然而癡人則事事認爲真實,于中顛倒取著,胡鬧是非。智者喻菩薩具般若妙智,故能照見五蘊皆空。癡人喻在迷凡夫,因無智慧故于五蘊幻法妄生取著,妄造惡業,妄受苦報,故有一切苦厄。

  【合釋】五蘊身心爲一切衆生造業受苦的總根源,現在既空了它,自然沒有一切苦厄的産生,故曰度一切苦厄。丁四明所得益竟(丙初總示文至此完)。

   ┌丁初:遣執

  丙二:詳明般若真空實義分四┼丁二:顯性

   ├丁叁:破妄

   └丁四:證果

  今初:遣執

  (上文略明五蘊皆空之理,今更廣爲發揮,並示叁觀之法以遣諸執)

  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複如是。

  舍利子是本經的當機,所以觀自在菩薩在要說法前,先招呼他一聲以提醒他的注意。尤其是般若甚深奧義,菩薩欲暢宣之,唯非上智之人不可與言,故特呼佛弟子中智慧第一的舍利弗而告之。按法月譯本雲:“于是觀自在菩薩,以叁昧力,行深般若波羅密多時,照見五蘊自性皆空……從叁昧起即告慧命舍利弗!菩薩有般若波羅密多心……汝今谛聽善思念之!我當爲汝分別解說……”。

  【分釋】舍利子,是人名,就是舍利弗(爲南天竺波羅門提舍之子,字優波提舍,號舍利弗)。“弗”是梵語,譯爲子,舍利譯爲ご鹭,合言之爲ご鹭子;現在稱爲舍利子者,乃華梵合稱。舍利是印度的一種美眼鳥,其母眼似之,因此名爲舍利;尊者連母立名故稱爲舍利子(謂舍利之子也)。

  色不異空,“色”指身暨宇宙一切萬有的現象。“不異”,異字除作各異的解釋外,還可作離字解。“空”有二義,前文曾經說過了。現在先來把這四句文義略釋一下:

  緣起假象謂之“色”,緣生無性謂之“空”;雖有假象都無實體故言“不異”。所謂色雖分明顯現而無實體,故說色不異空;雖無實體,而分明顯現,故說空不異色。一切色法皆藉衆緣而生起,本無自性,非色滅而後始空,即存在時亦不過一種幻相,莫不當體即空,故說色即是空;依性空而幻生一切萬有的色法,則性空便爲一切色法之本體,故說空即是色。以上所說是約緣起性空義(一、由因“緣”和合生“起”之法,皆無自“性”,其體本“空”,故雲緣起性空。此空字作虛妄不實解。二、謂一切“緣起”諸法,皆依真空理體而生起,當體——其“性”——即是真“空”,故雲緣起性空。此空字指真空。今取虛妄之空釋之)。今再略爲申明:

  何謂緣起?何謂性空?須知世間一切事事物物,莫不全由各自需要之種種條件——緣,組合而生起,這叫做緣起。一切事物既皆仗因托緣而生,自然沒有實在不變的個性,因此說爲性空。以其沒有不變的自性,所以才能在一定的場合下,而和合産生另一種的事物——例如木經火燒則成炭,泥經窯煉則成瓦,或磚。它——一切事物,如果有自性的話,那就永恒不變了。所以不能永恒不變,就是沒有自性,因無自性故能緣起(幻生一切事物),因緣起故說性空。這便是“色不異空”等四句的道理。括要的說:因緣起而性空——“色不異空”,依性空而緣起——“空不異色”;緣起無自性當體即性空——“色即是空”,性空爲緣起所依即是緣起之本體——“空即是色”。亦即所謂:緣生無性(有而非有)——色不異空;無性緣生(空而不空)——空不異色。緣生而無性,無性而緣生(即有即空)——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此約虛妄不實以明空義)。

  , 中論雲:“未曾有一法,不從因緣生(緣起),是故一切法,無不是空義(性空)。以有空義故,一切法得成(緣起即性空),若無空義者,一切法不成(性空即緣起)。這句偈可謂揭破緣起性空的秘密(以上約不異解)。又緣起不能離開性空,因其性空故能幻現一切萬有的假象——色不離空,性空亦不能離開一切萬有的現象,以其沒有一切萬有的現象,便不能顯示性空——空不離色(此約不離解釋)。大般若經雲:“菩薩摩诃薩,行深般若波羅密多,不應于色求(色不異空),不應于受想行識求(受想行識不異空),不應離色求(色即是空),不應離受想行識求(受想行識即是空)”。

  一切衆生迷此五蘊身心,不能了悟一切緣起性空之理,依緣起因果而爲雜染的流轉,因是生死無盡,如能依般若觀法而修便可度脫生死。

  以上乃就緣起性空以釋“色不異空”等的四句道理。茲再約真如(即真空實相)緣起申明之:真如乃法界平等的一大理性,宇宙萬有是緣起的一大系統。真如一念活動而成宇宙萬有之現象,宇宙萬有之生起皆依真如實相爲本體;真如爲能緣起,萬有爲所緣起,能緣起之真如舉體一動,即成所緣起之萬有。一切諸法既皆依真如而生起,則宇宙萬有無非真如體上之現象,當體即是真如;而真如理性即是宇宙萬有之本體,舉體不離現象。至于五蘊身心豈能逃此例外,也莫不是真如體上的一種現象,當體即是真如;象雖生滅無常,體則常住不變。萬象是從其形相存在上而言,真如是從其性體靈妙上而言,絕對平等不生不滅之真如理性,永爲一切萬有現象所依的本體,據此則真如與萬有並非別物,只要吾人能直下承認幻象當體即是真如就夠了。

  如果明白了上面所說的道理,則宇宙萬有終不能離于真如而獨有的,正如萬物不能離于虛空而別存在;所謂緣起不離真如,故曰色不異空。而平等真如亦不拒絕萬有隨緣之用,正如廣大的虛空並不拒絕萬象的發揮;所謂真如不礙緣起,故曰空不異色。萬有既依真如而生起,當體即是真如,故曰色即是空。真如既爲萬有之所依,即是萬有之本體,故曰空即是色。要之:萬有依真如而成立——色不異空,真如爲萬有之所依——空不異色;萬有當體即是真如——色即是空,真如即是萬有之本體——空即是色。唐譯起信論雲:“一切法不異真如”。此則可爲五蘊不異真如,真如不異五蘊,五蘊即是真如,真如即是五蘊;乃至真如即是諸法實相的一種鐵證(以上約真空實相的第一義空以明空義)。

  先說“不異”二句是除執,即打破舊思想;後說“即是”二句是進取,即改立新觀念。因其“不異”故能離一切相(不著一切法);因其“即是”故能即一切法(不廢一切法)。金剛經雲:“所言一切法,即非一切法(不異),是故名一切法(即是)”。中論雲:“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不異),亦名爲假名,亦名中道義(即是)”。上面所引的幾句話對于“不異”和“即是”的道理,說得非常透徹之至。又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實與“心外無法,法外無心;隨緣不變,不變隨緣”的意思相同。以心外無法故說空即是色,以法外無心故說色即是空。以隨緣不變故雲色即是空,以不變隨緣故雲空即是色。又色不異空,即非有相,空不異色,即非無相,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即非法相亦非非法相。

  總上是發揮性相不離,空有不二的道理。先明“不異”是漸義,以其既雲不異,則分明色與空是兩個,不過性質相同耳。因而更進一層明“即是”,是圓義,此則色與空融爲一片無二無別矣,這才合乎般若第一義空。我們如能依觀照般若,以體會諸法如實之相,當體即是真如,則爲菩薩究竟解脫;若迷乎此理,逐境生滅,顛倒執著,即是凡夫長處沈淪。

  這部心經純以觀照般若爲宗旨,實相般若爲歸趣,因此有再約叁觀發揮的必要。

  凡夫不知緣起性空之理,處處執著,故用空觀照之,了達諸法當體皆空,故說色不異空。這是攝用歸體的道理。

  二乘人雖能了達諸法皆空之理,可是我執已破,而空執未忘,飲叁昧酒,墮無爲坑,一味耽空滯寂,觀叁界如牢獄,視衆生如冤家,不肯出來救度衆生,只是獨善其身,成自了漢,對于進取上乘,求無上道的這些事自不消說。因此常被佛呵斥說:“焦芽敗種,永無成佛之機”。今用假觀照之,了知真空理體並非離了一切諸相之外而別有者,何妨即諸相而見真空,故說空不異色。這是從體起用的道理。

  權教菩薩,雖能入空證道,出假度生,唯其入空時,認爲有理可證,這是證道的一種執著;尤于出假時,認爲有生可度,這是度生的一種執著;根本是在空法未忘,不能圓融中道之所使然。今以中觀照之,于入空證道時,則能不著于空,同時亦能出假度生;于出假度生時,則能不住于相,同時亦能入空證道。能夠入無入相,出無出相,空既不空,假亦非假,色空平等,…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要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雲水詩草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