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于王居士所说的眉毛,稍有异议。因为戒行高洁,也正为充实目力及身力的根基,决不同眉毛的但为庄严。希望我们佛教徒,向著三增上学及六度、四摄的菩萨行努力,准备去作改造世界指导人类的导师,使未来的人类世界,成为佛化的世界!
尊 现在、我很愿意提出一个问题来同王先生讨论。王先生二十多年来,专研法相唯识学,素为我所钦佩!今天能相聚在一块儿座谈,因缘殊胜,所以我特地将对于经论中所说种性的疑问,提出来请王先生解释。种性问题,在各经论中说得不很一致,有的说一乘者,有的说五性者。大凡说一乘者,多只认法界体性为性,亦即究竟一乘佛性,此为大乘中所共许者,现在不去谈它。唯关于五种性之说,中观、唯识两宗的见解各有不同。在中观宗,依据般若经等所主张的,固然是究竟一乘,但若就三乘人的智德上说,亦可建立三乘种性的差别,以能依的智德有大小胜劣故。此尚是狭义的说法,若就广义而言,则众生的智慧差殊有千差万别,依之建立种性亦可成千差万别。这么一来,种性的建立可至无量,岂只三乘、五乘吗?可是究竟说来,实只一性,因为法界的本体没有差别故。唯识宗则不然,种性的建立,是依据解深密经等,约无漏智种有无具缺而判有五种性。具人空无漏智种而无法空无漏智种者,为声闻种性和缘觉种性;若人法二空无漏智种都具足者,为大乘种性;傥人法二空无漏智种都不具者,即为无种性或阐提种性。这些都容易知道,但不定种性之建立,在我却有些疑惑之处。既先已或具或缺某一种无漏智种,即是已经决定为某种性人了,何以又会有不定种性呢?又唯识宗建立种性所依的无漏智种,依有漏无漏判,是属于无漏;依有为无为判,则属于有为:所以唯识宗建立种性所依的无漏智种,是属于有为无漏的。中观根据般若经等所建立的种性,则纯是无为无漏。
若以三性来判,无为无漏属圆成实,有为无漏则属依他起净分所摄,此依他起的净分虽亦可属圆成实,但非真正圆成实,而是假名圆成实;因为不是无为无漏,而是有为有漏。所以唯识宗依无漏智种所建立的种性,在中观看来,仅属假名,决不是究竟胜义。想王先生精研法相唯识,对于这个问题,定有圆满融会的解答。王 这个问题太大,古人已一再诤执过,都没有得到圆满的解答。如天台宗荆溪大师所著的法华五百问,就责难过窥基法师著的法华玄赞上五种性的建立;后有贤首法师著的各论疏,也涉及种性问题,亦经慧沼法师等所著的各论疏评判过;但还是没有得到圆满的解决。古德对于这个问题的讨论,都没有得到结论,何况浅学如我呢!但尊法师既提出这个问题,我又不能不谈谈,现在且依唯识宗所说的五种性,聊作说明。唯识宗建立的种性有二:一为理种性,一为事种性。理种性者,谓真如法界,也是法界本性,或简称法性。此法性人人本具,即一切众生皆可成佛的清净无为的平等佛性;迷此法性的为凡夫众生,悟此法性的则为大觉圣者。所以天台宗等说的究竟一乘,也就是唯识宗所说的理佛性。事佛性者,谓无漏智种,此复有二:一为法尔智种,一为熏习智种。法尔智种又名性种性;薰习智种又名习种性。虽然分这么两类,但两种种性是互相依助而出生智德的。若具足性种性,没有习种性来激发,则终不能生起智德。反之、若没有性种性为依止,虽有习种性,无漏智德亦无生起可能。所以性种性与习种性,必相依互助才能出生无漏智。由是可以知道,单具人空无漏智种者,为独觉种性;若虽具人空无漏智种而尚待熏习者,则为声闻种性;傥双具人法二空无漏智种者,为菩萨种性。若虽具二空无漏智种而尚待熏习者,则为不定种性。其声闻、独觉的不定种性,在经论中虽未见明文,但菩萨不定种性,经论里却不难找到根据。至于无种性之阐提,也可以分两类来说:第一是悲愿菩萨,发大誓愿,普度众生,所谓地狱不空,誓不成佛。如文殊、普贤等菩萨,实际上早已成佛,但为救度众生的原故,永远誓现菩萨身,这也可以称为一阐提。其次是断善根的阐提,这也可以分两类:一种是断了善根还可以续起的,此则有成佛的可能。另一种是根本即是无种性之阐提,这一种阐提人,无论怎么熏习,终无成佛的可能。就是佛亲宣法义而摄度之,亦只能获得人天福果罢了。上面所说的,完全依据弥勒、无著诸大菩萨诸大论师及玄奘、窥基法师等的意思,系我个人完全信受之所在;若言他宗是非得失,那我不敢妄赞一辞了!
尊 我觉得声闻、独觉种性,本无怎样的差别,因为唯识宗的种性建立,完全依于人法二空之无漏智种故。具人空无漏智种者,为二乘种性;双具二空无漏智种者,为大乘种性;二空无漏智种俱无者,为阐提种性。但不定种性的建立,似乎有些困难,以若具有二空智种,则应判其为大乘种性人;若无二空智种,则直可名为无种性者,何以还须建立一不定种性耶?
王 本来具足法空无漏智种者,亦决定具有人空无漏智种,所以有种性中,除小乘种性外,亦定属大乘种性。不过、大乘种性中有悲愿强弱的差别,悲愿强胜的菩萨,直趣佛果,而成为大乘种性,此名顿悟菩萨。傥悲愿赢弱,先趣小乘已,而后又回心向大,此名渐悟菩萨。简别不是直趣佛果的顿悟菩萨,故特名为不定种性。以其虽具法空无漏智种性,不定即直趣佛果故。
太 这个问题的讨论,很有意义。不过要分三层来说:一层是不成问题的,如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一语,唯识宗依之建立理佛性,天台宗依之建立情与无情皆成佛,三论宗、华严宗等也依之建立一乘佛性,虽然名词各别,但义理还是一个。二层是不易解决的问题,即唯识宗五乘种性的建立,而其他各宗都不承认。但双方各有圣教量的根据,并且造论的又大都是登地菩萨,当然我们也可仰推上圣不加评判了。无怪古德诤论多时,而终未能获得一圆满结果哩!三层是容易解决的问题,即是不定种性。经论中多言先学小乘而后迥心向大者,是不定种性。但王居士仅从闻熏及悲愿强弱上说,则不是约种性上去建立了。若但由闻愿等缘上立差别,如像断善根者,固然是阐提种性;但若续起善根以后,精勤修学,渐次升进,或证声闻,或趣独觉,或成菩萨而证佛果,在未能决定其将来证至何果时,岂不都可名为不定种性了吗?所以大乘种性与不定种性的区别,系有一类众生虽人法二空无漏智种都具足,因其法空无漏智种性特强,遂决定直趣大乘,而立为决定大乘种性。复有一类众生虽也具人法二空无漏智种,但或二空无漏智种俱赢弱,或人空无漏智种较强,故先趣入小乘;后遇胜缘及诸佛不令有大乘智种者终守小乘,故又转趣大乘。以其不能决定直趣大乘,所以别立不定种性。(正果、昌厚合记)(见海刊二十三卷五六期合刊)
《佛教对于将来人类之任务、种性》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