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于王居士所說的眉毛,稍有異議。因爲戒行高潔,也正爲充實目力及身力的根基,決不同眉毛的但爲莊嚴。希望我們佛教徒,向著叁增上學及六度、四攝的菩薩行努力,准備去作改造世界指導人類的導師,使未來的人類世界,成爲佛化的世界!
尊 現在、我很願意提出一個問題來同王先生討論。王先生二十多年來,專研法相唯識學,素爲我所欽佩!今天能相聚在一塊兒座談,因緣殊勝,所以我特地將對于經論中所說種性的疑問,提出來請王先生解釋。種性問題,在各經論中說得不很一致,有的說一乘者,有的說五性者。大凡說一乘者,多只認法界體性爲性,亦即究竟一乘佛性,此爲大乘中所共許者,現在不去談它。唯關于五種性之說,中觀、唯識兩宗的見解各有不同。在中觀宗,依據般若經等所主張的,固然是究竟一乘,但若就叁乘人的智德上說,亦可建立叁乘種性的差別,以能依的智德有大小勝劣故。此尚是狹義的說法,若就廣義而言,則衆生的智慧差殊有千差萬別,依之建立種性亦可成千差萬別。這麼一來,種性的建立可至無量,豈只叁乘、五乘嗎?可是究竟說來,實只一性,因爲法界的本體沒有差別故。唯識宗則不然,種性的建立,是依據解深密經等,約無漏智種有無具缺而判有五種性。具人空無漏智種而無法空無漏智種者,爲聲聞種性和緣覺種性;若人法二空無漏智種都具足者,爲大乘種性;傥人法二空無漏智種都不具者,即爲無種性或闡提種性。這些都容易知道,但不定種性之建立,在我卻有些疑惑之處。既先已或具或缺某一種無漏智種,即是已經決定爲某種性人了,何以又會有不定種性呢?又唯識宗建立種性所依的無漏智種,依有漏無漏判,是屬于無漏;依有爲無爲判,則屬于有爲:所以唯識宗建立種性所依的無漏智種,是屬于有爲無漏的。中觀根據般若經等所建立的種性,則純是無爲無漏。
若以叁性來判,無爲無漏屬圓成實,有爲無漏則屬依他起淨分所攝,此依他起的淨分雖亦可屬圓成實,但非真正圓成實,而是假名圓成實;因爲不是無爲無漏,而是有爲有漏。所以唯識宗依無漏智種所建立的種性,在中觀看來,僅屬假名,決不是究竟勝義。想王先生精研法相唯識,對于這個問題,定有圓滿融會的解答。王 這個問題太大,古人已一再诤執過,都沒有得到圓滿的解答。如天臺宗荊溪大師所著的法華五百問,就責難過窺基法師著的法華玄贊上五種性的建立;後有賢首法師著的各論疏,也涉及種性問題,亦經慧沼法師等所著的各論疏評判過;但還是沒有得到圓滿的解決。古德對于這個問題的討論,都沒有得到結論,何況淺學如我呢!但尊法師既提出這個問題,我又不能不談談,現在且依唯識宗所說的五種性,聊作說明。唯識宗建立的種性有二:一爲理種性,一爲事種性。理種性者,謂真如法界,也是法界本性,或簡稱法性。此法性人人本具,即一切衆生皆可成佛的清淨無爲的平等佛性;迷此法性的爲凡夫衆生,悟此法性的則爲大覺聖者。所以天臺宗等說的究竟一乘,也就是唯識宗所說的理佛性。事佛性者,謂無漏智種,此複有二:一爲法爾智種,一爲熏習智種。法爾智種又名性種性;薰習智種又名習種性。雖然分這麼兩類,但兩種種性是互相依助而出生智德的。若具足性種性,沒有習種性來激發,則終不能生起智德。反之、若沒有性種性爲依止,雖有習種性,無漏智德亦無生起可能。所以性種性與習種性,必相依互助才能出生無漏智。由是可以知道,單具人空無漏智種者,爲獨覺種性;若雖具人空無漏智種而尚待熏習者,則爲聲聞種性;傥雙具人法二空無漏智種者,爲菩薩種性。若雖具二空無漏智種而尚待熏習者,則爲不定種性。其聲聞、獨覺的不定種性,在經論中雖未見明文,但菩薩不定種性,經論裏卻不難找到根據。至于無種性之闡提,也可以分兩類來說:第一是悲願菩薩,發大誓願,普度衆生,所謂地獄不空,誓不成佛。如文殊、普賢等菩薩,實際上早已成佛,但爲救度衆生的原故,永遠誓現菩薩身,這也可以稱爲一闡提。其次是斷善根的闡提,這也可以分兩類:一種是斷了善根還可以續起的,此則有成佛的可能。另一種是根本即是無種性之闡提,這一種闡提人,無論怎麼熏習,終無成佛的可能。就是佛親宣法義而攝度之,亦只能獲得人天福果罷了。上面所說的,完全依據彌勒、無著諸大菩薩諸大論師及玄奘、窺基法師等的意思,系我個人完全信受之所在;若言他宗是非得失,那我不敢妄贊一辭了!
尊 我覺得聲聞、獨覺種性,本無怎樣的差別,因爲唯識宗的種性建立,完全依于人法二空之無漏智種故。具人空無漏智種者,爲二乘種性;雙具二空無漏智種者,爲大乘種性;二空無漏智種俱無者,爲闡提種性。但不定種性的建立,似乎有些困難,以若具有二空智種,則應判其爲大乘種性人;若無二空智種,則直可名爲無種性者,何以還須建立一不定種性耶?
王 本來具足法空無漏智種者,亦決定具有人空無漏智種,所以有種性中,除小乘種性外,亦定屬大乘種性。不過、大乘種性中有悲願強弱的差別,悲願強勝的菩薩,直趣佛果,而成爲大乘種性,此名頓悟菩薩。傥悲願贏弱,先趣小乘已,而後又回心向大,此名漸悟菩薩。簡別不是直趣佛果的頓悟菩薩,故特名爲不定種性。以其雖具法空無漏智種性,不定即直趣佛果故。
太 這個問題的討論,很有意義。不過要分叁層來說:一層是不成問題的,如一切衆生皆有佛性一語,唯識宗依之建立理佛性,天臺宗依之建立情與無情皆成佛,叁論宗、華嚴宗等也依之建立一乘佛性,雖然名詞各別,但義理還是一個。二層是不易解決的問題,即唯識宗五乘種性的建立,而其他各宗都不承認。但雙方各有聖教量的根據,並且造論的又大都是登地菩薩,當然我們也可仰推上聖不加評判了。無怪古德诤論多時,而終未能獲得一圓滿結果哩!叁層是容易解決的問題,即是不定種性。經論中多言先學小乘而後迥心向大者,是不定種性。但王居士僅從聞熏及悲願強弱上說,則不是約種性上去建立了。若但由聞願等緣上立差別,如像斷善根者,固然是闡提種性;但若續起善根以後,精勤修學,漸次升進,或證聲聞,或趣獨覺,或成菩薩而證佛果,在未能決定其將來證至何果時,豈不都可名爲不定種性了嗎?所以大乘種性與不定種性的區別,系有一類衆生雖人法二空無漏智種都具足,因其法空無漏智種性特強,遂決定直趣大乘,而立爲決定大乘種性。複有一類衆生雖也具人法二空無漏智種,但或二空無漏智種俱贏弱,或人空無漏智種較強,故先趣入小乘;後遇勝緣及諸佛不令有大乘智種者終守小乘,故又轉趣大乘。以其不能決定直趣大乘,所以別立不定種性。(正果、昌厚合記)(見海刊二十叁卷五六期合刊)
《佛教對于將來人類之任務、種性》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