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根人般若气氛较厚,智慧猛利,深信因果,对于实相妙谛,心不惊动,有的参禅明心,有的说法利生,并以清净心,执持名号,回向极乐。他们在念佛名号中,即念即观、即观即念,观念合一、理事双融;了知能念心外,别无所念之佛,所念佛外,别无能念之心,能所不二,心佛如一,在理上念到一心不乱,做到了“恰恰念佛时,恰恰无佛念,无佛恰恰念,当念恰恰无。”这种于念而无念,于相而离相,正是实相念佛和禅净不二的境界。功夫到这一地步,便能破无明,见佛性,了知一句弥陀,即是本觉理性,即是法界全体。也就是说,正当念佛时,此心便是圆融清净宝觉。“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何等直捷,何等痛快!所以幽溪大师在净土生无生论上说:“法界圆融体,作我一念心,故我念佛心,全体是法界。”这种人因平时已智慧花开,本性佛见,一期业报终了,便生极乐的“实报庄严土”,因已分破无明,故也分证“常寂光土”。
众生根性万别千差,修证也有许多层次,三根只是大致的分类。以上总的说明,下根人可以伏惑往生,中根人可以断见思惑往生,上根人可以破无明惑往生,随各人功行的深浅,所生虽有四土不同,但是生到“同居土”,就可与“诸上善人,俱会一处”,这就是说生同居土,就已横生上三土,极乐四土圆融具足。所以蕅益大师在弥陀要解中,赞叹净土法门“十方佛土,无此名相,无此阶位,无此法门。”以上讲到五逆十恶临终十念便可往生,这不是可浅吗?华严经说: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以后,普贤菩萨以十大愿王指导他和华藏世界诸大菩萨,求生极乐,早成正觉;还说到破无明,见佛性的十地菩萨,一切所作都不离念佛。这说明念佛法门正接上根大器,旁及中下根人,这不是可深吗?所以念佛法门是可深可浅的。
(三)即生成办,圆证不退
按照一般的修持法门,要经历多番生死,才能脱离三界流转。像初果圣人——须陀洹,断见惑后,要经历天上人间七番生死往返,才能断尽欲界中的九品思惑,然后再进断色、无色界共七十二品思惑,才证第四果——阿罗汉,了脱生死。这是竖出三界,而净土法门就能在这一生中带著惑业往生。往生后,由于境缘殊胜,就不会退转凡夫之位,叫做位不退;并能不断进修,断除见思、尘沙等惑,利济众生,悲愿无尽,叫做行不退;进破无明,中道正念永不退失,叫做念不退。像经中说:“其中多有一生补处”就是说,往生人中,还有很多已成就了等觉菩萨果位。这说明从凡夫十念成就,带业往生,虽居下下品的位次,但都能即生成办,圆证三种不退,可见净土法门的优越性是无以复加了!
三、持名法门的基本要求和方法
佛说阿弥陀经说:“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其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这里,已开门见山地将持名念佛法门的要领,和盘托出。其中“善根”(因)“福德”(缘)是条件;“执持名号”是方法;“一日至七日”是过程;“一心不乱”和“心不颠倒”是目标;“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和“即得往生”是效果。具体说来,修持名念佛法门,有下列一些基本要求:
(一)积储三种资粮
这譬如远游,必须准备资粮。信、愿、行则是往生净土的三种资粮。所以这部阿弥陀经以实相为本体,以信、愿、持名为宗旨,以往生不退为力用。在信、愿、持名的宗旨中,以信居首,因为“信为道源功德母”,佛法大海信为能入,智为能度。有了真信,必能发起切愿和笃行。一个人如果一直怀疑极乐世界是否真有?自己念佛能否往生?他就不可能发起真正的愿行。另外大乘无量寿经说上、中、下三辈往生都要发无上菩提之心——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之心。观经中则说九品往生,其中包括五逆十恶的下下品人,至心念佛十声,命终便得往生。既能“至心念佛”,必定具足信愿,既有信愿,即是发菩提之心。所以蕅益大师在弥陀要解中说:“深信发愿,即无上菩提,合此信愿,的为净土指南,由此而执持名号乃为正行。”又说:“若信愿坚固,临终十念一念,亦决得生。若无信愿,纵将名号持至风吹不入,雨打不湿,如银墙铁壁相似,亦无得生之理。”可见修此念佛法门,必须具备这三种资粮。
(二)具足正助二行
这就是要求福慧双修,凡是发菩提心,修念佛行,即是正行——善根(亲因);孝养父母,尊敬师长,积极工作,见义勇为,慈心不杀,修十善业,深信因果,读诵大乘等等,即是助行——福德(助缘)。经云:“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主要是指示我们要具足正助二行,来达到往生的愿望。
(三)依靠自他二力
实践佛法首先要依靠自力,发挥主观能动性。我们要以“八苦”为师,把修学佛法与人事的磨练结合起来,与痛改习气结合起来,在种种障碍中忍得过,越是在困难中练成的,功夫越靠得住。但净土法门还可兼仗他力,因为阿弥陀佛曾发临终接引的大愿,只要念力猛利,就能感应道交,使我们多障凡夫,十念、一念都可以往生。(在大乘无量寿经、观经和念佛三昧宝王论上都有说明。)称赞净土经还说:“是善男子,或善女人,临命终时,无量寿佛来住其前,慈悲加佑,令心不乱。”北京黄念祖老居士在大乘无量寿经解中,把“慈悲加佑,令心不乱”二句,看作是“净宗的心髓”。因为佛力加被,行人心才不乱,于是十念相续,便得往生。所以称净土宗是他力法门,是易行道。当然,如果我们不是“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以深信愿,持佛名号。”而误认为念佛法门,轻而易举,留恋尘缘,心存轻慢,正不知何年何月才得解脱哩。从根本上说:众生是弥陀心中之众生,弥陀是众生心中之弥陀,自他二力,正是二而不二的。
(四)达到一心不乱
持名念佛要求念力集中心不散乱,久久烦恼便能圆伏圆断,证入一心不乱——念佛三昧,所谓一心就是无心,这时便无心可乱了。“一心不乱”有事理二种,念到触境逢缘,妄心不起,叫“事一心”;念到心契实相,心佛不二,叫“理一心”。这二种“一心”是断惑一心,是往生净土的正因。但一般人要做到“一心不乱”很不容易,净土宗就有一个特别的办法,就是“伏惑”往生。——伏住惑业,使无量劫来习气种子不起现行,心得不乱,便生净土。可见伏惑亦能一心。不论断惑、伏惑,只要“一心”便能往生。世亲菩萨往生论说:“一心专念,毕竟往生安乐净土。”当代净宗大德李炳南老居士,曾有偈说:“净土难信却易行,全由二力正助功,必得一心方有效,方便伏惑即感通。”正说明这个道理。
要达到一心必须生死心切。从前有个国王,看到出家人整天只是念佛,很不以为然。有一天,他问出家人:“你们修行人,只念佛,不刻苦,怎能成就?”出家人说:“修行不在刻苦不刻苦,而在生死心切不切。如果生死心切,虽整天六根对六尘,也不会影响正念。”“你这话能用事实来说明吗?”出家人答道:“可以。明天请安排两班宫廷美女,一班在东街跳舞,一班在西街唱歌。另叫一个判死刑的犯人,持著盛满了油的罐子,绕街走去,后面跟著拿大刀的力士,如果犯人落下一滴油,立即斩首。”国王同意照办。到时犯人想:“今天是我生死关头,不能丝毫大意。”绕街结束,果然没有落下一滴油,便赦他无罪。国王问他:“你绕街一周,见到什么?”犯人答:“大王,我什么也没见。”国王大怒说:“你在我的面前,还敢胡说八道,这还得了!”犯人说:“我在生死关头一心管著油,哪有心思去顾到歌舞?”国王这才相信。所以念佛人如果生死心切,一定能做到“一心不乱”,往生极乐。
至于念佛的方法,由于根性、环境、忙闲等种种不同,功课的繁简,佛号的多少,可以因人、因时、因地而制宜。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说:“都摄六根,净念相继。”这就是说,念佛时,内而身心,外而世界,一切放下,将眼、耳、鼻、舌、身、意这六根,都摄在一句佛号上,心声相依,相继不断,自能于不知不觉中转化其颠倒妄想,从事持达理持,转染心为觉心,这真是持名念佛的总持法门!所以说:“得三摩地,斯为第一。”“三摩地”即“三昧”,译为正定。摄持六根,净念相继,这是得念佛三昧的第一妙法。所谓“净念相继”起初是以六字名号作为净念,念念相继,随著念佛功夫的深入,六字净念转化为无相、无住、无念的清净心态,根尘脱落,寂照同时,无相净念,相继现前,正是“不假方便,自得心开”了。
祖师大德们对念佛方法,也有很多开示。如1.随息法,即随著呼吸的长短、不急不缓、自然、安详而念。由於呼吸出入的自然规律,佛号也随著念念不断,心息相依。经过一定时间的实践,心念越来越细,呼吸也若存若亡,佛号仍绵绵不绝,渐渐证入无念、无不念的境地。2.计数法,即当念佛时,要至诚恳切,从一句到十句,或从一至五,从六到十,分二气念;或从一到三,从四到六,从七到十,分三气念,要句句相续,字字分明。(不必二十、三十连续计数)。做事时,则可恳切直念。这种方法能使妄念无处落脚。此外事务繁忙的人可用朝晨十念法,借气束心。发心勇猛的人,可打精进佛七,克期取证。元音老人说得好:“念佛如能像推车上山一样用力,句句相接,字字分明地随著呼吸细细缓缓地念去,虽下下根人,亦不怕念佛不能成片。”净宗大德夏莲居老居士,昔年将念佛经验和受用,写成四偈,现恭录二偈,借花献佛,普作供养:
(一)
念佛最忌 精神涣散
字句模糊 先快后慢
既无音节 又不联贯
心不应口 声不摄念
轻忽养识 古德所叹
如此念法 永难成片
(二)
声和韵稳 …
《净宗讲话》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