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集福消灾之道—感应篇汇编白话精简本▪P3

  ..续本文上一页情逐渐痊愈,因此终生行善。

  恶星灾之。

  【解释】恶煞凶星也会降灾给他。

  【分析】恶星是掌管人间灾难的神。人生在世,每一天每一个节气,都归星光主管。造恶者心中常昏暗,身上黑气上冲,以恶招恶,所以恶煞凶星降临,自然招致灾祸。善人本性光明,恶气就会退散,恶煞凶星避之不及,怎会降祸于他?恶是人们所自造的,凶星才会降下灾祸。并非是凶星主动降灾,而是人们自己招灾;并不是凶星不好,而是自己不好。由此可知,人怎么可以不心存畏惧来修持、省察,以挽回天心呢?

  【故事】山东莒城的马长史,仗著自己的聪明才智而放纵横行,无恶不作。有一天,有一颗星掉落在他家,变成了一块石头。从此以后官司、牢狱、口舌是非、疾病等事不断发生。过了一年多,马长史就死了,家人也全都离散,马家的房子从此空荡荡的没人居住。而这颗大石头的周围数尺都呈现微微的紫色,而且还有像字一般的纹形,到今天还存在呢!

  算尽则死。

  【解释】寿算减完之后就会死去。

  【分析】这是太上苦口婆心垂诫世人的话。众生的恶习难以拔除,常会做一些不善之事,茫茫的业识就像膏火相煎。自身的福报一天天地减除,最后被夺除寿算而亡。死后还有未完的业债,神识堕入畜生、饿鬼、地狱三恶道中受苦无穷。人身容易失去,定业哪能逃掉!希望诸位贤哲志士,一定要深信不疑,趁著现在一息尚存,还可忏除弥天罪业;如仍因循度日,百年光阴瞬间过去,死期一到,身上的地水火风四大分离的时候,懊悔也无济于事。

  【故事】《四十二章经》之中,佛陀问弟子说:“人命是在多久之间呢?”有一位弟子回答说:“在数日之间。”佛陀说:“你并不知“道”!”佛陀再问另外一位弟子,弟子回答:“在饭食之间。”佛陀说:“你也不知“道”呀!”而后又再问一位弟子,弟子回答说:“在呼吸之间。”佛说:“很好!你知“道”了!”

  又有三台北斗神君,在人头上,录人罪恶,夺其纪算。

  【解释】还有三台星、北斗星的神君,经常都会在人们的头上,记录人们所犯的罪恶,而依照所犯过恶的轻重,来夺除他的寿命。

  【分析】人的寿命,十二年为一纪,一百天叫一算。三台星神掌管人们的寿夭,北斗星君掌管人们的生死大事。又《业报因缘经》说:“七星之气常聚结成一星在人头上,离头顶三寸。人若行善,头上现出光明;若为恶,光就暗淡。大善的人,光更明亮;大恶的人,光会消失。一般人看不到,而鬼神却看得到。”

  【故事】唐朝的娄师德,在高宗时期功勋很大,极受宠信。有一天早上起床后,忽然看见星官对他说:“你曾经误杀了两条人命,这个罪过会减寿十二年,你的星光就要消失了。”当天,娄师德随即神识昏沉,就告诉他人:“我一生行事谨慎,只因误杀两条命,现在就得提早十二年死亡。”过了没多久,果然就去世了。

  又有三尸神,在人身中,每到庚申日,辄上诣天曹,言人罪过。

  【解释】又有三尸神在人的身上,每当到了庚申日,就会上升到天堂去,奏报人们的罪过。

  【分析】人们的心念若稍微动了一下,就会有神明鉴察著。上尸神青姑,名叫彭踞,住在人的头部,使人多思欲,眼睛昏花,头发掉落。中尸神白姑,名叫彭踬,住在人的胃肠,令人好食善忘,喜欢作恶。下尸神血姑,名叫彭蹻,住在人的足部,令人好色喜杀,使肢体脏腑搅扰不安。三尸神希望人快点死亡,祂们才能出去作鬼,享受血食;所以在庚申日趁人们熟睡时,与身中的七魄一起上天庭,诉说人的罪过。人们身口意所发出的音声,在所有鬼神之中,三尸神听得最清楚。现在人不知检点身心,克制自己,清心寡欲,只想依道家“守庚去申”的方法,作为断绝三尸神上天庭告状的路,这只是自我欺骗而已。念头思虑若是端正,鬼神遇到自然退避,三尸神又有何惧?因此,宋朝程子的〈霄诗〉说:“不守庚申更不疑,此心常与道相依;帝天已自知行止,任尔三彭说是非。”

  月晦之日,灶神亦然。

  【解释】到了阴历每月最后一天,灶神也是一样的。

  【分析】人们家中的动静居处,都有鬼神在鉴察著。灶神又叫做“司命”,负责掌管一家人命运的好坏,对于人从早到晚所犯的罪恶,一点一滴都观察得很清楚;到了月底就奏报阴阳二景,记录在黑簿上。世间人做事情,只知道逞一时之快,哪里会顾及家里有无灶神在记录罪过。

  【故事】淮郡有一个读书人,酒醉后调戏家中一个婢女;这一个婢女颇知羞耻,极力抗拒才得脱逃。当时正是阴历月底,读书人睡到四更,妻子忽然把他叫醒说:“刚才见到一位星神,身穿黑色官服,骑著马快速奔跑,随身带著记事簿,向我比划后就离去,不知道在说些什么,只觉得祂神威赫赫,我不知不觉就惊醒过来。”读书人听了,全身毛骨悚然,但也不敢明说,只是回答:“这一定是灶神没有错。”后来就将婢女许配给他人,才向妻子说:“你从前梦到灶神对你有所指示,是因为我曾经调戏这个婢女,她奋力抗拒才免于侮辱,没想到夜里就有这种警示。想来这件事虽未做成,心中已经有欺人之念,所以才被灶神记录下来。以前不敢说明,是怕你产生怀疑而为难婢女;如今明说,一来表彰这位婢女的节操,二来是发露我的过恶。”

  凡人有过,大则夺纪,小则夺算。

  【解释】凡是人们犯了罪过,较大的就被夺除寿命十二年,较小的就被减去一百天。一纪是十二年,一算是一百天。

  【分析】这一节是总结以上的文义,说明人的一生一身、一心一家,处处都遍布著鬼神,所以大小过失都没有机会逃得了鉴察。因此夺纪或夺算,确实丝毫都不会有差错。凡是投胎受生,寿命的增减,天上都有记录。太上命令诸神考察善恶,三天一小报,十天一大奏,百日作一次结算。若是修善立功,便可延长寿命;万一造了罪业,立刻减少或夺除。”罪过有大有小,而夺纪夺算也会有所差别。太上不怕辛劳,苦口婆心地一再说明,意在阐明尚未见到或不显明的道理,无非教人在独处之时要谨慎而已。

  【故事】宋朝的符仲信,家中富有又喜欢布施,三十五岁那一年忽然病得很危急。他说曾经到阴间,遇到几位老友呼叫他说:“恩公!你怎么会到这里来?”他们一起拜问一位冥吏。冥吏说:“此人本来应该遭受饥寒,因为喜欢布施,所以能白手起家;而他的寿命本可活到五十九岁,但因平生不烧香,又晚睡晚起,现在福寿已经削尽。”这几个人说:“这两件都是小过,怎么会受到这种严厉的处罚呢?”冥吏说:“不烧香就没有敬重天地的心,晚睡晚起就有淫欲过多的现象,怎可说是小过!”大家惊吓得回头看著符仲信说:“厚德像符公这样的人,尚且因为此事而削减寿命,人怎能放纵自己呢?”不久,符仲信就死了。

  其过大小有数百事,欲求长生者,先须避之。

  【解释】这些过恶,大大小小有几百种,想求长生者必须先避免。

  【分析】所谓的“数百事”,就是从“非义而动”到“死亦及之”。前面说的夺寿,是在教人知道有所警戒;现在又说长生,是教人知道有所欣慕。先须避者,并不是说其他人就可以不必回避,而是说想求长生的人,更应当谨慎戒除,虽然只是一点点世俗毛病,也是不可以犯。学道的人以积德为根本,在儒家要做到四端百行,佛家要做到六度万行,道家要做满三千功八百行。这些都是积善避恶的说法。然而,想要积善改过,须先体会至高的妙道;若想体会至高无上妙道,就要深明本心,因为心是道的本体,而道则是心的作用。人们若能察心观性,则圆明之体自然现前,无为之用自然成就,不须假藉任何功夫,就能够顿超彼岸。这些如果不是修到心镜朗然、神珠廓彻的功夫,怎能使诸想顿息、心源自在、决定无生呢?所以明心体道的修行人,不会让身体牵累本性,不会因外在境界而乱了自己的真心,能够在随机应物之中,体现不生不灭的道理,这就是无上至真的妙道。但是,现在祈求长生的人,只是一味地恃著藏精伏气、炼药烧丹的方法,便说真仙可期,他们根本不知这些都是心外求法的行径。

  【故事】有一位杨正见的女仙人,再不久就可登上仙籍。但上帝却责怪她年少时,当父母串钱要缴税时,她不应从中挑选二文圆好的钱私自藏匿,这就叫隐藏官物,所以贬其续留人间一年。紫虚元君与茅君同在清虚宫校勘天下真仙的得失,顿时剔除了四十七人。后来重新上榜的只有两人。这是因为他们还怀有淫欲之心,来修持上真的事,不能说没有过失。私藏钱的过失还算小,诸仙人所行的功过又可以相互抵销,尚被严厉谴责,何况是任意去做而不知避过呢?

  是道则进,非道则退。

  【解释】合乎道理的就要前进去做,不合乎道理的就必须退避不为。

  【分析】从这一节到“当立三百善”,是实在地说明行善的事。人若能身体力行,就可立刻得到福报。道就像是大路,顺天理、符人心,心地坦荡、平等、公正、耿直的,就是“是道”;逆天理、违人心,行于逆乱、艰险之途的,就是“非道”。这两句,一个属于教人迁善,另一个属于教人改过,但两者都是同一个意思,就是要退“非道”而进“是道”,最后统归到一个善字而已。这两个“则”字要加紧著力,是非要在当下一念辨别清楚,进退必须即时决定;此处就要下定斩钉截铁的魄力,不能有丝毫的迟延、犹豫,如果在这转念之间,不小心就会堕入魔关。所以须时时省察,事事谨慎修持,才能体悟其中的真义。

  【故事】后汉的管宁,曾与华歆一齐锄地掘到了金子,管宁看都不看一眼,而华歆却把它拿起来丢掉。当时正逢乱世,管宁就避乱到辽东,公孙度非常礼遇他,想要请他当官,但他并没有答应,就到山中去居住,很多人都来追随。有一次邻居的牛踏坏了他的田地,管宁就把牛牵到荒野看牧。牛的主人非常惭愧,并且向他致谢。后来他居住的地方逐渐有人聚居,而变得较为广阔,于是他就教…

《集福消灾之道—感应篇汇编白话精简本》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