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集福消災之道—感應篇彙編白話精簡本▪P3

  ..續本文上一頁情逐漸痊愈,因此終生行善。

  惡星災之。

  【解釋】惡煞凶星也會降災給他。

  【分析】惡星是掌管人間災難的神。人生在世,每一天每一個節氣,都歸星光主管。造惡者心中常昏暗,身上黑氣上沖,以惡招惡,所以惡煞凶星降臨,自然招致災禍。善人本性光明,惡氣就會退散,惡煞凶星避之不及,怎會降禍于他?惡是人們所自造的,凶星才會降下災禍。並非是凶星主動降災,而是人們自己招災;並不是凶星不好,而是自己不好。由此可知,人怎麼可以不心存畏懼來修持、省察,以挽回天心呢?

  【故事】山東莒城的馬長史,仗著自己的聰明才智而放縱橫行,無惡不作。有一天,有一顆星掉落在他家,變成了一塊石頭。從此以後官司、牢獄、口舌是非、疾病等事不斷發生。過了一年多,馬長史就死了,家人也全都離散,馬家的房子從此空蕩蕩的沒人居住。而這顆大石頭的周圍數尺都呈現微微的紫色,而且還有像字一般的紋形,到今天還存在呢!

  算盡則死。

  【解釋】壽算減完之後就會死去。

  【分析】這是太上苦口婆心垂誡世人的話。衆生的惡習難以拔除,常會做一些不善之事,茫茫的業識就像膏火相煎。自身的福報一天天地減除,最後被奪除壽算而亡。死後還有未完的業債,神識墮入畜生、餓鬼、地獄叁惡道中受苦無窮。人身容易失去,定業哪能逃掉!希望諸位賢哲志士,一定要深信不疑,趁著現在一息尚存,還可忏除彌天罪業;如仍因循度日,百年光陰瞬間過去,死期一到,身上的地水火風四大分離的時候,懊悔也無濟于事。

  【故事】《四十二章經》之中,佛陀問弟子說:“人命是在多久之間呢?”有一位弟子回答說:“在數日之間。”佛陀說:“你並不知“道”!”佛陀再問另外一位弟子,弟子回答:“在飯食之間。”佛陀說:“你也不知“道”呀!”而後又再問一位弟子,弟子回答說:“在呼吸之間。”佛說:“很好!你知“道”了!”

  又有叁臺北鬥神君,在人頭上,錄人罪惡,奪其紀算。

  【解釋】還有叁臺星、北鬥星的神君,經常都會在人們的頭上,記錄人們所犯的罪惡,而依照所犯過惡的輕重,來奪除他的壽命。

  【分析】人的壽命,十二年爲一紀,一百天叫一算。叁臺星神掌管人們的壽夭,北鬥星君掌管人們的生死大事。又《業報因緣經》說:“七星之氣常聚結成一星在人頭上,離頭頂叁寸。人若行善,頭上現出光明;若爲惡,光就暗淡。大善的人,光更明亮;大惡的人,光會消失。一般人看不到,而鬼神卻看得到。”

  【故事】唐朝的婁師德,在高宗時期功勳很大,極受寵信。有一天早上起床後,忽然看見星官對他說:“你曾經誤殺了兩條人命,這個罪過會減壽十二年,你的星光就要消失了。”當天,婁師德隨即神識昏沈,就告訴他人:“我一生行事謹慎,只因誤殺兩條命,現在就得提早十二年死亡。”過了沒多久,果然就去世了。

  又有叁屍神,在人身中,每到庚申日,辄上詣天曹,言人罪過。

  【解釋】又有叁屍神在人的身上,每當到了庚申日,就會上升到天堂去,奏報人們的罪過。

  【分析】人們的心念若稍微動了一下,就會有神明鑒察著。上屍神青姑,名叫彭踞,住在人的頭部,使人多思欲,眼睛昏花,頭發掉落。中屍神白姑,名叫彭踬,住在人的胃腸,令人好食善忘,喜歡作惡。下屍神血姑,名叫彭蹻,住在人的足部,令人好色喜殺,使肢體髒腑攪擾不安。叁屍神希望人快點死亡,祂們才能出去作鬼,享受血食;所以在庚申日趁人們熟睡時,與身中的七魄一起上天庭,訴說人的罪過。人們身口意所發出的音聲,在所有鬼神之中,叁屍神聽得最清楚。現在人不知檢點身心,克製自己,清心寡欲,只想依道家“守庚去申”的方法,作爲斷絕叁屍神上天庭告狀的路,這只是自我欺騙而已。念頭思慮若是端正,鬼神遇到自然退避,叁屍神又有何懼?因此,宋朝程子的〈霄詩〉說:“不守庚申更不疑,此心常與道相依;帝天已自知行止,任爾叁彭說是非。”

  月晦之日,竈神亦然。

  【解釋】到了陰曆每月最後一天,竈神也是一樣的。

  【分析】人們家中的動靜居處,都有鬼神在鑒察著。竈神又叫做“司命”,負責掌管一家人命運的好壞,對于人從早到晚所犯的罪惡,一點一滴都觀察得很清楚;到了月底就奏報陰陽二景,記錄在黑簿上。世間人做事情,只知道逞一時之快,哪裏會顧及家裏有無竈神在記錄罪過。

  【故事】淮郡有一個讀書人,酒醉後調戲家中一個婢女;這一個婢女頗知羞恥,極力抗拒才得脫逃。當時正是陰曆月底,讀書人睡到四更,妻子忽然把他叫醒說:“剛才見到一位星神,身穿黑色官服,騎著馬快速奔跑,隨身帶著記事簿,向我比劃後就離去,不知道在說些什麼,只覺得祂神威赫赫,我不知不覺就驚醒過來。”讀書人聽了,全身毛骨悚然,但也不敢明說,只是回答:“這一定是竈神沒有錯。”後來就將婢女許配給他人,才向妻子說:“你從前夢到竈神對你有所指示,是因爲我曾經調戲這個婢女,她奮力抗拒才免于侮辱,沒想到夜裏就有這種警示。想來這件事雖未做成,心中已經有欺人之念,所以才被竈神記錄下來。以前不敢說明,是怕你産生懷疑而爲難婢女;如今明說,一來表彰這位婢女的節操,二來是發露我的過惡。”

  凡人有過,大則奪紀,小則奪算。

  【解釋】凡是人們犯了罪過,較大的就被奪除壽命十二年,較小的就被減去一百天。一紀是十二年,一算是一百天。

  【分析】這一節是總結以上的文義,說明人的一生一身、一心一家,處處都遍布著鬼神,所以大小過失都沒有機會逃得了鑒察。因此奪紀或奪算,確實絲毫都不會有差錯。凡是投胎受生,壽命的增減,天上都有記錄。太上命令諸神考察善惡,叁天一小報,十天一大奏,百日作一次結算。若是修善立功,便可延長壽命;萬一造了罪業,立刻減少或奪除。”罪過有大有小,而奪紀奪算也會有所差別。太上不怕辛勞,苦口婆心地一再說明,意在闡明尚未見到或不顯明的道理,無非教人在獨處之時要謹慎而已。

  【故事】宋朝的符仲信,家中富有又喜歡布施,叁十五歲那一年忽然病得很危急。他說曾經到陰間,遇到幾位老友呼叫他說:“恩公!你怎麼會到這裏來?”他們一起拜問一位冥吏。冥吏說:“此人本來應該遭受饑寒,因爲喜歡布施,所以能白手起家;而他的壽命本可活到五十九歲,但因平生不燒香,又晚睡晚起,現在福壽已經削盡。”這幾個人說:“這兩件都是小過,怎麼會受到這種嚴厲的處罰呢?”冥吏說:“不燒香就沒有敬重天地的心,晚睡晚起就有淫欲過多的現象,怎可說是小過!”大家驚嚇得回頭看著符仲信說:“厚德像符公這樣的人,尚且因爲此事而削減壽命,人怎能放縱自己呢?”不久,符仲信就死了。

  其過大小有數百事,欲求長生者,先須避之。

  【解釋】這些過惡,大大小小有幾百種,想求長生者必須先避免。

  【分析】所謂的“數百事”,就是從“非義而動”到“死亦及之”。前面說的奪壽,是在教人知道有所警戒;現在又說長生,是教人知道有所欣慕。先須避者,並不是說其他人就可以不必回避,而是說想求長生的人,更應當謹慎戒除,雖然只是一點點世俗毛病,也是不可以犯。學道的人以積德爲根本,在儒家要做到四端百行,佛家要做到六度萬行,道家要做滿叁千功八百行。這些都是積善避惡的說法。然而,想要積善改過,須先體會至高的妙道;若想體會至高無上妙道,就要深明本心,因爲心是道的本體,而道則是心的作用。人們若能察心觀性,則圓明之體自然現前,無爲之用自然成就,不須假藉任何功夫,就能夠頓超彼岸。這些如果不是修到心鏡朗然、神珠廓徹的功夫,怎能使諸想頓息、心源自在、決定無生呢?所以明心體道的修行人,不會讓身體牽累本性,不會因外在境界而亂了自己的真心,能夠在隨機應物之中,體現不生不滅的道理,這就是無上至真的妙道。但是,現在祈求長生的人,只是一味地恃著藏精伏氣、煉藥燒丹的方法,便說真仙可期,他們根本不知這些都是心外求法的行徑。

  【故事】有一位楊正見的女仙人,再不久就可登上仙籍。但上帝卻責怪她年少時,當父母串錢要繳稅時,她不應從中挑選二文圓好的錢私自藏匿,這就叫隱藏官物,所以貶其續留人間一年。紫虛元君與茅君同在清虛宮校勘天下真仙的得失,頓時剔除了四十七人。後來重新上榜的只有兩人。這是因爲他們還懷有淫欲之心,來修持上真的事,不能說沒有過失。私藏錢的過失還算小,諸仙人所行的功過又可以相互抵銷,尚被嚴厲譴責,何況是任意去做而不知避過呢?

  是道則進,非道則退。

  【解釋】合乎道理的就要前進去做,不合乎道理的就必須退避不爲。

  【分析】從這一節到“當立叁百善”,是實在地說明行善的事。人若能身體力行,就可立刻得到福報。道就像是大路,順天理、符人心,心地坦蕩、平等、公正、耿直的,就是“是道”;逆天理、違人心,行于逆亂、艱險之途的,就是“非道”。這兩句,一個屬于教人遷善,另一個屬于教人改過,但兩者都是同一個意思,就是要退“非道”而進“是道”,最後統歸到一個善字而已。這兩個“則”字要加緊著力,是非要在當下一念辨別清楚,進退必須即時決定;此處就要下定斬釘截鐵的魄力,不能有絲毫的遲延、猶豫,如果在這轉念之間,不小心就會墮入魔關。所以須時時省察,事事謹慎修持,才能體悟其中的真義。

  【故事】後漢的管甯,曾與華歆一齊鋤地掘到了金子,管甯看都不看一眼,而華歆卻把它拿起來丟掉。當時正逢亂世,管甯就避亂到遼東,公孫度非常禮遇他,想要請他當官,但他並沒有答應,就到山中去居住,很多人都來追隨。有一次鄰居的牛踏壞了他的田地,管甯就把牛牽到荒野看牧。牛的主人非常慚愧,並且向他致謝。後來他居住的地方逐漸有人聚居,而變得較爲廣闊,于是他就教…

《集福消災之道—感應篇彙編白話精簡本》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