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集福消災之道—感應篇彙編白話精簡本▪P4

  ..續本文上一頁他們讀詩書,講述祭拜的禮儀,使他們明禮節、知謙遜。如果不是來求學的人,管甯一律都不接見。後來風氣遍及遼東,人們都受到了他的感化。他每次和公孫度見面,只是談論道德的事,絕不涉及世事,公孫度很稱贊他的賢德。他居住在遼東卅七年,後因朝廷召命而乘船過海返京,途中海風大作,波濤洶湧,船上的人都呼天忏罪。管甯說:“我曾經有一天早上起床後沒有戴帽子,叁次太晚起床,一次上廁所沒戴帽子,過失一定是在這個地方。”同行的船只都沈沒了,只有管甯所乘的船只安然渡過。歸返京師之後,朝廷頒授給他大中大夫之職,但他並沒有接受;華歆要把太尉的官位讓給他,他也懇辭。他去世時是八十四歲,生前所坐的木榻,與膝蓋接觸處都已磨穿,因爲他五十年來未曾張開腿來坐。遇到親戚或鄰居窮困,家中的米不夠用的,他就分送自己的米去救濟他們。每遇人子,就和他們說孝道;遇到爲人弟兄者,必定跟他們講悌道;對于爲人臣子的,則和他們談論忠道。他的面色恭敬,言語柔順,能藉著事來勸導人,有慚愧心的人無不受其感化。

  不履邪徑,不欺暗室。

  【解釋】不走邪惡之途,不在暗處欺人。

  【分析】不履邪徑,是從心源上打點得堂堂正正,雖然只是一絲毫的邪路,所關甚小,但到此處也會斷然不走,那大處就可了解。不欺暗室,是從心源打掃得幹幹淨淨,雖然在屋內最深暗、只有自己知道之處,其環節最隱密,這時也是斷然不肯茍且,那麼明顯處就可推知。能夠如此,然後積功累德,種種善事,就可以一以貫之。

  【故事】何澄的醫術非常高明,有一個姓孫的人病了很久一直都沒有痊愈,延請何澄看診了好幾次。孫妻偷偷地對何澄說:“我的丈夫已經病了很久,財物都典當完了,願以身抵償醫藥費。”何澄嚴正地說:“孫夫人爲何說這種話呢?請安心勿憂,我一定盡力醫治。如果我趁此玷汙了你,不但使我永遠成爲小人,夫人也會因此失去大節;縱然避得了旁人的責備,上天的譴責卻是逃避不了。”何澄後來夢中到了一個官署,天神說:“你行醫有功,而且不趁艱難危急時淫亂人妻,上帝要賜你一個官職,和五萬貫錢。”不久東宮太子生了病,到處尋求醫生,找到了何澄;何澄僅僅開了一帖藥,太子的病就好了。皇帝因此敕封他爲官,並且賞銀五萬貫,完全都和夢中一樣。

  積德累功。

  【解釋】積聚德業,累進功績。

  【分析】德業不積就不會崇高,功績不累就不會增大。如果能夠憂慮得像農夫盼望歲收,急切得像商人努力經營,天天積德,日日累功,想要修成神仙,很快就可以達成。修成天仙要行一千叁百條善事,每天做一件,只要四年就可以成功;修成地仙要行叁百條善事,每天做一件,只要一年就可以成功!就怕不肯發心去做,或是做到一半就中途停滯。所以發了善願就要具有真信、勇猛、精進、堅永之心,不可以因爲吝啬錢財而中止,不要怕人譏笑而懷疑,不能因爲安于逸樂而不願奮發,不應該被私欲牽絆而猶豫,不要因爲事大而怕難,不可因爲善小而忽略,不能以事忙而推卸,不應該爲了矜惜名節而不救。必須不避嫌、不避怨、不因循、不間斷、不魯莽、不圖報、不務名。凡是遇到任何善事,都要歡喜從事、委曲成就,這樣才是真正的積功累德。

  【故事】宋朝的鎮江太守葛繁,每天都做幾件善事,四十年來從不間斷。有人向他請教,葛繁說:“我沒有其他的方法,只是每天做一兩件利益他人的事。”而後指著座位間的踏板說:“如果這個踏板放得不正,就會妨礙人,我就將它擺正;別人口渴,就請他喝水。這些都是利人之事,從卿相到乞丐都做得到,只有持之以恒地做,才會得到利益。”

  慈心于物。

  【解釋】要將慈悲心擴及萬物。

  【分析】慈是萬善的根本,也就是仁心。慈有兩種意義:一是救濟貧窮,拔除痛苦;二是戒除殺生,釋放生靈。《大藏經》說:“人若不殺生,愛護動物生命,放生施食,會得到長壽果報。”現在一般孩子玩耍嬉戲,凡是蠅蝶蟲蟻鳥雀之類,都應該切實禁止,不要去傷害。這不止傷害到生靈,而且讓孩子心中的殺機熾盛,長大後就不懂得仁恕之道。至于奴仆澆潑熱水,以及燒柴、掃地時,水蛭螞蟻之類經常被傷害到,也是應該戒除的。凡是見到一切衆生投身死地時,例如飛蛾撲火、蟲子墮網、鳥雀被傷、蝼蟻被踐踏、魚蝦細鱗之類被網捉等,都應該方便救護,保全它們的性命,這些都是福大壽長的人所常做的善事。

  【故事】明朝的沈萬叁,看見有人提著幾百只青蛙准備宰殺,他就全部買下來放進池塘裏。有一天他經過池塘旁邊,看見一群青蛙圍繞著一個瓦盆,沈萬叁就將它帶回家當作盥洗用具。有一次偶然在洗手時,將一只戒指掉在裏面,隔天早上發覺之後要去拿取,竟然發現滿盆子都是戒指。沈萬叁非常驚異,就用金銀來作試驗,也現出了滿盆的金銀,才知道原來這是聚寶盆,從此以後富可敵國。

  忠孝。

  【解釋】對君長要盡忠,對父母要盡孝。

  【分析】臣盡忠、子盡孝,乃是天理的常規,人倫的根本。假使做臣屬的人不忠,那麼君長又怎能寄望于臣屬呢?做子女的人不孝,那麼父母又怎能期望于子女呢?這樣連畜生都不如,怎麼可以稱之爲人呢?雖然人類想要登入仙籍,必須經過多年努力,但是至忠至孝者,今日死亡,明日就可以往生天界。一般人只知道忠孝是臣子所應遵守的大節,哪知更是超升天界的根本呢?所謂忠,就是盡心不欺。凡是人倫所在,就像晚輩奉事長輩,平輩之間交朋友,處事接物,都應當遵循。而這是專屬于做臣子或部屬的,其原因是父母兄弟之間,都有親情關系,人人都知道須加愛敬;而君臣間則是義理的結合,人們很容易隨便。所以在此說到忠,這是天經地義的事,不會在天地之間消失的。

  【故事一】唐朝的郭子儀,在安史之亂時收複了東西兩京,功勞超過其他將領。代宗時宦官專權,郭子儀被閑置很久,部屬也都離散了。這時吐蕃突然入侵,京城震驚,皇上直奔陝州避難。大將李光弼等人都因嫉恨宦官專權,而擁兵不願前往救駕。唯獨郭子儀招募二十名騎兵立即前往,並糾合諸將,敲擊戰鼓,張揚旗幟,在多處點火,使吐蕃産生懷疑,害怕得全都逃跑。後來,又夥同回纥數十萬軍入侵,所有將領大多不能及時趕回,郭子儀單槍匹馬前往說服回纥,大破吐蕃。郭子儀身爲大將,擁有強大兵力,程元振、魚朝恩等人百般進讒言毀謗,皇上以诏書征召他,他無不即刻上路,因此所有的饞言和毀謗都行不通。後來官位當到中書令,共有二十四次的考驗,被封爲汾陽王,下有八子七婿,都非常顯赫貴盛,無人能比。

  【故事二】太和人楊黼辭別了母親,前往四川拜訪無際大師。他在路上遇到一位老僧,問他要到哪裏去,楊黼回答說:“我要去拜訪無際大師。”老僧說:“你不如去見佛。”楊黼問:“佛在哪裏呢?”老僧說:“你只要回家,看到倒穿木屐、披某色衣的人就是。”楊黼于是回了家,深夜敲門;母親很高興地披著衣服,倒穿木屐,出戶開門,就像僧人所描述的模樣。楊黼大驚,因而覺悟,從此竭力孝敬母親,並親自注解《孝經》數萬字;每當硯臺快幹時,水忽然又盈滿了,大家都說這是孝心所感。

  【故事叁】崔沔天性至孝,他的母親雙眼失明,他就傾家蕩産,到處求醫爲母親治療眼疾;他奉事母親叁十年,非常恭敬小心,連晚上都不把帽子和外衣脫下來。每當遇到佳節或良辰美景,他一定扶著老母親赴宴,和大家有說有笑,使母親忘掉了失明的痛苦。後來母親過世了,崔沔傷心到吐血,並且發心爲母親終身吃素;他敬愛哥哥、姐姐,就跟敬愛母親一樣;對待外甥、侄子,好過自己的孩子。他所得到的薪俸,都分給了親人,並且說:“母親既然已經過世,我沒有辦法表達對母親的孝心,想她老人家在世的時候,最挂念的就是哥哥、姐姐、外甥和侄子這四五個人,所以我都要好好厚待他們,這樣做或許可以安慰母親在天之靈。”後來崔沔官做到了中書侍郎,他的兒子佑甫爲賢明的宰相。像崔沔這種人實在是真正的孝子,母親在世時能盡力使其歡心,母親過世後又能完成她的心願。然而世上卻有身居富貴、有錢有勢者,對待自己的兄弟姊妹,卻和陌生的路人一樣;對待自己的雙親、嶽父母,就如同對待普通客人一般。這些人看到崔沔的孝心,能不感到慚愧嗎?

  【故事四】羅鞏在做太學生的時候,經常爲了前程而向神明祈禱,希望自己的仕途順利、前程似錦。有一天晚上夢到神對他說:“你已經得罪了冥王,最好趕快回家,別再問前程了!”羅鞏還是不明白意思,就再向神叩問:“我不明白您爲何要我趕緊回家,別再問前程了呢?”神回答說:“你的父母過世了很久,你卻延誤至今而不埋葬,這是大不孝的行爲,冥王已經錄下你的罪過,馬上就要懲罰你了。”羅鞏說:“我有哥哥啊!他應該負責埋葬父母,冥王爲何只怪罪于我呢?”神說:“你哥哥不過是個庸庸碌碌的凡夫俗子,所以不值得怪罪;而你是個讀書人,明白聖賢的道理,所以冥王要責罰你。”說也奇怪,羅鞏這一年就死了!

  太上感應篇彙編白話精簡本.卷二

  友悌。

  【解釋】兄長友愛弟弟,弟弟尊敬兄長。

  【分析】兄弟之間血脈相連,一生中最親近的就這麼幾個,是人生最難得的緣份。在父母眼裏,兄弟原是一體,假使稍有不和,父母心裏就會難過。所以父母看到兄弟友愛,內心自然快樂。兄弟又稱爲手足,彼此要互相照顧,哪有手足相互爭奪的呢?應時時體念是同一個父母所生,本來就是一體,至親骨肉是不能分開的。明白了這個道理,當兄弟之間發生爭執時,自然就不忍心再爭吵下去;對于一些小財小利,自然也能夠看得比較輕。明朝王陽明先生曾說,舜能夠感化同父異母的弟弟象,最重要的關鍵,就是不去看象的不對之處。

  【故事一】漢朝的田真,家中共有兄弟叁人,父母都已經過世了,叁人擬將父母遺留…

《集福消災之道—感應篇彙編白話精簡本》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