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集福消災之道—感應篇彙編白話精簡本▪P5

  ..續本文上一頁的財産分成叁等份;就連堂前那棵紫荊樹也要分,而且預定明天就要動手。說也奇怪,就在田真兄弟決定之後,這一棵紫荊樹卻突然枯萎。田真看了感到非常震驚,就跟他的兩位弟弟說:“樹木同株,聽到自己要被分割成叁份,就憔悴枯萎,難道我們人不如樹木嗎?”田真說著悲從中來,忍不住哭了起來,兄弟叁人因此決定不要分割紫荊樹;這棵樹一聽到田真兄弟說不分割了,就又活了過來。兄弟叁人因而感悟,從此以後財産共有,再也不分家了,而且愉快地生活在一起,鄰居們都稱贊他們一家是孝門。要知道兄弟屬于天倫之一,所以古人將兄弟比喻成手足,而手足就有不相分離的意思;因爲,分離就會分散,分散就會孤單,而孤單就接近于滅絕。

  【故事二】五代的張士選從小父母就過世,長大後只剩叔父存在。叔父有七個兒子。有一天叔父對士選說:“我應當與你分家産了,就將其分爲兩份。”士選說:“我不忍心他們七個人共分一份,可以分成八份。”叔父堅持不肯,士選也堅持禮讓,于是分成八份。當時士選十七歲,受到推薦進京參加考試,同會館有二十多人。有相士說:“今年科第考試能名列前茅的,就只有這位少年。”同輩都笑著斥責他。相士說:“文章不是我所能了解的,但這位少年滿臉有陰德之氣,一定是積善的結果。”開榜時果然只有張士選高中。

  正己化人。

  【解釋】端正自己,勸化別人。

  【分析】所謂正,就是確實不可改變;所謂化,就是自然形成。這就是所謂其身行得正,不用命令,大家都願意奉行。端正自己有許多功夫,感化他人有很多妙用。人若能端正自己,沒有不能端正事物的。惟獨能夠守得正、行得正,人人都會尊敬他;人人都知道要尊敬的地方,就是他的心能夠接受感化的地方。若能在這個可受感化之處,以至誠心從小處去感動,自然稍微一撥就能轉化,稍微一挑就有顯著效果,沒有不順從的。若以我的正來顯示別人的不正,縱然只是稍微責備,他人一定不願接受訓誨,所以會強爭是非曲直,這不就會斷絕他的善心嗎?這就是最近喜歡行善者的通病,每次都因出手太重,使得執著頑固的作爲,讓他人沒有改過的余地,這是要深以爲戒的。端正自己的心,才能端正自己的行爲或端正事物;其心既然端正了,萬物自然就會安定。學道的人應當先把心念調治好,才能抵擋外境的侵擾,絕不可因爲貪戀外境,而傷害內心的清靜。這樣心能端正,自己的行爲有所立足,萬物沒有不隨之轉化的。因爲這顆心的根本壯實了,萬物的枝葉自然茂盛。所以要引導萬物的根本,就在于清心;想要端正別人,就必須先端正自己。

  【故事】後漢的陳實,在鄉裏中以處事公正成爲榜樣;鄉裏中若有人爭訟,經常會請他裁斷,他就以曲直作譬喻來讓人了解,使其離去後心無所怨,並說:“甯可受到刑罰處置,不要被陳君說不好。”曾有盜賊躲在屋梁上,陳實起來拿著蠟燭,呼叫子弟集合訓誡說:“人不可不自我勉勵,行爲不善者未必本來就是惡人,只是習慣已養成,才會變成現在這個樣子,就像屋梁上的小偷一樣。”盜賊聽後非常害怕,就從屋梁上跳下來請罪。陳實慢慢分析道理讓他明白,並贈送他絹布兩疋,要他自行改過。陳實的行爲讓整縣受到化導,不再有竊盜發生。

  矜孤恤寡,敬老懷幼。

  【解釋】憐憫孤獨者,周濟鳏寡者,尊敬衰老者,關懷年幼者。

  【分析】于鐵樵說:“孤寡是人生的不幸,老幼是人生必經曆程。憐憫、周濟、尊敬、關懷等舉動,也是自然而然去做的良心表現。如果不是天下最凶狠的人,沒有人會把淩辱孤獨、逼迫鳏寡、欺負老弱幼小當成樂趣的。然而周文王的施政,也只不過是說要哀憐孤單無依的人;孔夫子的志願,也不過是說讓老年人得到安心,讓幼小的人得到關懷。爲什麼呢?因爲善心是很容易生起的,但善事卻是難以做得盡。沒有能力的人,本來就要盡心盡力去做;有能力的人,就更應切實去做哀憐周濟的事,並親切地去完成尊敬關懷的工夫,不可以只是嘴裏說是有心,來搪塞責任。”

  【故事】周朝的魯國有一位“義姑”,當齊國攻打魯國的時候,她抛棄了懷中所抱的嬰兒,而抱起手裏牽著的孩子。齊軍問她說:“你所抛棄的是誰呢?”婦人回答說:“那是我的孩子!”齊軍又問:“你現在手中所抱的是什麼人?”婦人說:“是我哥哥的孩子。”齊軍說:“你爲何丟棄自己所生的,而抱著哥哥的孩子?”婦人回答說:“兒子對母親而言是私愛,但侄子對于姑媽來說是公義。若是違背公義而偏向私愛,因而斷絕了哥哥的孤兒,這是我所不願意做的!”齊軍說:“魯國郊外還有婦人在持節行義,更何況是國君呢?”于是撤軍而回。魯國國君聽到了這件事,就賞賜她禮物,並稱她爲“義姑”。

  昆蟲草木,猶不可傷。

  【解釋】昆蟲和草木,仍然不可以傷害。

  【分析】一切大小蟲類都不能加以傷害,那麼其它較重且大的,就可以知道了。現代人任意傷害物命,實在不知道一切會動而含有靈性的生物,也都具有佛性。正在成長的不可以折損,儒家的訓誡非常明白,怎可說昆蟲只是微小生物,草木沒有知覺,就任意地傷害它們。《圓覺經》序文說:“凡是有血氣的,必定會有知覺;凡是有知覺的,必定是同一體性。”《楞嚴經》說:“如來經常說,一切諸法所生成的型態,都是由心所變現的。一切的因果關系,世界的微塵現象,都是由心所造成的;甚至草葉的微細結構,追究根源,也都有體性。”太上垂示告誡的用意,是在開示人們對于一切有情識、無情識的生命,都要養成一片慈悲之心,使心中充滿生機。

  【故事一】有一次佛陀說法時,有一只蛤蟆很歡喜地跳出池子,至誠傾聽,偶然被聽法的人所拄的拐杖刺死了,死後生到忉利天,做了忉利天王;後來又到佛陀說法的地方,聆聽微妙義理,因爲開悟之故,證得須陀洹果。蛤蟆是很微小的動物,後來也能證得很高的果位,由此可知,昆蟲之類的小動物能夠傷害嗎?

  【故事二】杭州有一位婦人生性非常凶悍,每次看到螞蟻在廚房竈邊爬行,就會拿火來燒死它們,不知燒死了多少;又常用石灰把蚯蚓的洞穴塞住。她剛生下一個兒子,還在喂奶,有一次她因事外出,回家後看到床上一片大黑團,他大吃一驚,仔細一看,原來兒子已被一群螞蟻活活咬死。婦人傷心欲絕,不久就暴斃了。

  宜憫人之凶,樂人之善。

  【解釋】應該憐憫他人因作惡所招得的凶禍,贊歎他人因行善所獲得的福報。

  【分析】何龍圖先生說:“凡是剛開始作惡,只因一念之差,未必無法勸導禁止;縱然惡事已造,仍有一股清明善念,未必無法救助化解。世人每每像仇人似的拒絕他們,他們雖想改過而不可得,這真是悲哀。”善是人人都喜歡得到的,但人往往妄自分別。在高位的人只想善事由自己來做,卑微的人也不希望善事全由別人做,甚至捏造不實言詞來诋毀,暗中設計敗壞他人的美德;這只是徒然敗壞自己的良心,對他人又有何損傷呢?殊不知,人有善念善事,我若是能夠激勵、勸勉、贊揚他,使他的成果能夠更圓滿,功德行持更充足,那麼別人的善行,也就是我的善行,這樣便是無窮盡的功德。

  【故事】于令儀在晚上抓到了盜賊,原來竟是鄰居的孩子。令儀說:“你是因爲貧窮所迫罷了!我現在給你一萬資金來謀生,不要再做壞事。”當小偷離去時,又把他叫回來說:“你家裏貧窮,在深夜背著錢回家,恐怕會被巡邏的人責問。”就留他到天亮後再讓他回去。這件事情他始終都沒有跟別人說過。後來他的子孫相繼考中進士,大家都說,這是他憐憫、勸導、感化惡人所得的果報。

  濟人之急,救人之危。

  【解釋】幫助他人的急難,救助他人的危困。

  【分析】玄天上帝說:“他人患難顛沛時,若能善用一言解救,這種功德,上可資助祖先,下能庇蔭兒孫。”又說:“推倒與扶持,一樣都是用手;陷害和贊歎,一樣都是用口。甯可用扶人的手,不要開害人的口。如能依照這句話做,前程自然會長久。”

  【故事】有一個段廿八,囤積米糧有數十個倉庫之多,遇到荒年的時候就想要提高價錢。官府派人向他借糧赈災,他也答應了,但隔天早上看到饑民聚集門前等候,他卻後悔而不肯發放;正當衆人不停喧嘩之時,他就和家人關門,拒絕外人進入。忽然天上風雨大作,把他的米糧吹散在大路上,各種色澤的米都聚集在一起,饑民爭相取走,段廿八則是被雷電擊斃。

  見人之得,如己之得;見人之失,如己之失。

  【解釋】看見別人有所得,就如同自己得到一樣高興;看見他人有所損失,就如同自己損失一樣難過。

  【分析】現在的人見到了別人的得失,不能看作是自己的得失,只因一片私心爲著自己,希望得到,害怕失去,便動了惟恐別人得到,甯可使人失去的念頭。起初還只是爲了利己而已,後來漸漸變成妨害他人。然而妒忌成功、樂見失敗,這與他人之事又有何關系呢?只是徒然敗壞自己的心術,而種下惡因傷害自己而已。

  【故事】薛瑗在東周燕國當宰相時,不能平心待人,卻妒忌他人之所得,歡喜別人有失;不願推薦賢能,並且還心生嫉妒,使他人不得上進。結果他有一個兒子死在監獄裏,其余的都變成殘廢。薛瑗向孔子的學生子臯說明此事,子臯就教導他《中誡經》;薛瑗非常後悔,發誓力行經中的教誨,最後僅保住一個兒子。

  不彰人短,不炫己長。

  【解釋】不要彰揚別人的短處,不要炫耀自己的長處。

  【分析】別人有了缺點,就像是聽到自己父母的名字,耳朵可以聽,嘴巴卻不能講。然而嘴巴本來就不可以說人家得短處,而耳朵也不願意聽聞,那就更好了。大概說來,誰沒有缺點,如果張揚就不免傳播開來,會降低他人聲望,更會使他操守墮落,這種罪過應該歸誰呢?如果不是肆無忌憚的小人,就絕對不會去做的。自己若有長處,應該像擅于經營的商人,能夠深藏不露最好;如果露了出來,那就…

《集福消災之道—感應篇彙編白話精簡本》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