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集福消災之道—感應篇彙編白話精簡本▪P6

  ..續本文上一頁會有危險。人的一生必定都有他的長處,重要的在于須韬光養晦、涵養德性、日新又新,然後才能成就德行。

  【故事】唐朝永淳年間,盧照鄰、駱賓王、王勃、楊炯四個人,都因爲工于文章而享有盛名,人們都希望他們將來都很顯貴。當時裴行儉看見以後說:“讀書人想要有遠大的成就,首先要看他的器度和才識,而後才是文學或藝能。王勃等人文章雖好,卻是浮躁淺薄,沒有深厚的涵養,這哪是享有爵祿的才器。楊炯的個性稍微沈靜,如果能夠善終就算是幸運了。”後來果然如他所說。

  遏惡揚善。

  【解釋】阻止惡行,贊揚善行。

  【分析】大凡人們所作的惡事,並不是天性如此,只是習慣已染得很深,混亂錯雜而無法挽救。有的明知故犯,有的不知而誤爲,當推論行爲之形成時,已造成彌天罪業;追究其開始,只因一念之差。然而在寂靜的夜晚,靜心體會,每個人都具有天理良知,當開始走錯路,惡念開始萌生時,應苦口婆心地提醒,竭力來阻止他。只要是人,誰沒有良心,只要知道了,誰不想改惡向善?即使不幸已經造了大惡,我如果能夠至誠地予以感化、遏製,他的善心未必不會生出來,即時洗除千千萬萬的罪業。

  【故事】虞舜在雷澤湖邊,看見捕魚的人互爭深潭魚群多之處;而年老體弱的人都在急流淺灘處捕魚。他心裏很難過,也去參加捕魚。每當看到爭奪的人,就掩蓋他們的過失不談;看見較爲謙讓的人,便會到處宣揚並且效法。過了一年,大家都把深潭魚多的地方相互禮讓。舜稱贊人家的善行,只是以能讓人歡欣鼓舞的心意而已,所以他的善量是無窮的。

  推多取少。

  【解釋】把多的推讓他人,自己則取少的部分。

  【分析】兄弟之間的情義是屬于天倫,錢財則是身外之物,更是應該推讓。《佛遺教經》說:“多欲的人,因爲多求利益,痛苦煩惱也多;少欲的人,無所貪求和欲望,就沒有這種憂患。人若想脫離痛苦煩惱,應當靜觀知足;而知足的方法,就是能得到富樂安穩的地方。知足的人,雖然是躺臥在地上,也非常安樂;不知足的人,縱然是處于天堂,也不會稱心。”由此可知,人如果能夠推多取少,自然心地平坦,面對外境都不會受其侵犯擾亂,而常常能夠知足。

  【故事】慈溪有兩位非常要好的朋友,甲受聘在一個學館教書,酬金九兩;乙受聘到另一個學館,酬金六兩。甲高興地說:“我們明年都沒有後顧之憂了。”乙卻說:“兄臺只有大嫂在家,九兩已經足夠了;小弟有父母需要奉養,六兩還是不夠。”甲說:“那就這樣好了!”于是就把自己分配到的學館讓給乙,自己則到乙館。當甲到達學館後,在床下撿到一本破舊的書,裏面抄有外科的藥方,學生說那是以前的老師所留下來的。冬天回家時,看到幾位穿著講究的仆人倉皇叩問:“這裏有沒有外科醫生?”詢問之下,仆人說:“我們主人從福建調到山東任布政使,忽然背上長瘡,痛苦得幾乎快要死了,已經有叁天了!”甲想到前陣子得到的藥方,正好可以治療這個病症,因此就隨著仆人前往,照著藥方用艾草熏灸,果然痊愈。布政使非常高興,以一百金酬謝他。兩人談到因爲讓館給乙而得到藥方之事,布政使大加贊歎褒揚。剛巧慈溪縣令是他同科中試者的侄子,就爲他大力保薦,因而進入縣學當生員。

  受辱不怨。

  【解釋】受到侮辱也不怨恨。

  【分析】侮辱到來時,應當扪心自問,如果是因自己而起,就應該接受侮辱;如果錯在別人,侮辱本就不應該有,侮辱到自己,也等于沒有受到侮辱,不但不應當怨恨,實在沒有怨恨的理由。自古以來,凡是具有大智大勇的人,必能忍受小恥小忿,有這種氣度,才能任大事成大功,這豈是心胸狹窄、見識淺薄者所能了解的。

  【故事】江陰有一個夏姓富翁,當他正與客人下棋之時,忽然有一個人大吼大叫跑過來說:“我只是欠你利錢二兩銀子,爲何你每天都命令家人來逼我。”夏翁還來不及回答,這個人就破口大罵,並推翻桌子,攪毀棋局。夏翁笑著說:“你想免除利錢嗎?”就拿起筆寫了免付利錢的字據給他,那人急忙道謝離去。客人非常贊歎他的盛德。夏翁說:“忍爲衆妙之門!大凡處世待人接物,如果有人以橫逆加在我身上,就像是走在荊棘中,只能慢慢地走,緩緩地解除荊棘,那些荊棘又有什麼值得發怒的;又像是虛舟撞我、飄瓦打我,我若能不動心,那這個怨氣便能解開。況且這個人面貌凶狠、言語激烈,必定是有備而來,恐怕會把他激成意外事故,所以寬免他。”到了晚上有人來報,說這個人死在廁所。細問原因,方知這個人因被債務逼得沒有辦法,才事先服毒前來,想要藉機詐財;因爲感謝夏先生的寬免,不忍心詐害,所以急著回家找糞青解毒,但藥性突然發作,已經來不及解毒了。夏翁聽後對天拜謝,人人對夏翁都感到敬服。夏翁若非平日修養有素,消除了心中的火氣,在關鍵時刻怎能把持得住。忍辱固然是修身的重點,然而其次的守富要訣,也是在于學會吃虧而已。

  受寵若驚。

  【解釋】得到過分的寵愛待遇,感到意外,而不知所措。

  【分析】受到尊榮寵愛,雖然是分內所應該得到的,但也應該守分知足,有不能負荷,像驚喜又像懼怕的意思。因爲福中有禍伏藏,太陽到了中午就開始傾斜,月亮到了盈滿就開始缺損,這是不變的道理。對于君長的恩德,有如天地一般,如果不能實實在在地努力報效,自己心中怎能安甯,那豈不是更可驚懼!

  【故事】宋朝的盧多遜,在剛剛出任參政時,衣服和享用就漸漸地奢侈。他的父親面露不悅地說:“我們的家世都是秉持著儒家樸素的操守,你今天一旦富貴,就變得如此,還不知將來會變到什麼地步呢!”盧多遜並沒有聽從父親的交代,最後因事敗亡。

  施恩不求報,與人不追悔。

  【解釋】布施恩惠,不求回報;贈送給他人後,不再追溯後悔。

  【分析】施人恩惠要求回報,這是貪心還未忘掉;贈送了又後悔,這是吝啬心還沒有化除。貪吝是君子所不爲。《金剛經》說:“修學菩薩行的人,在修法上應以無貪的心去行布施。”又說:“若菩薩不著相布施,他的福德不可思量!”由此可知,人若能以財物救濟別人,而做到了內不見能布施的我,外不見受布施的人,中不見所布施的財物,這就叫做叁輪體空。只要能保持一心清淨,那麼一鬥米也可以種下無邊的福報,一文錢也可以消除千劫的罪。如果稍微有希求回報的心,縱然是施舍了萬镒的黃金,也無法得到圓滿的福報。至于追悔這兩個字,更是人生的大關鍵處,所做的惡事若能追悔,那麼將來的惡念會漸漸停止;所做的善事若是追悔,那麼將來的善念就無從生起。

  【故事】從前有位官吏曾救過一個人的命,後來這個人漸漸富裕,而官吏卻變窮。官吏偶然經過他家,全家人都出來拜謝,並且恭敬地留他吃喝。官吏酒酣之際大聲地說:“你若不是靠我的幫助,那麼妻子婢仆,以及眼前看得到的東西,哪一樣會是你的呢?現在你富有而我卻變窮,這是什麼道理呢?”說完就睡在他家。這個人暗自盤算著說:“他希望我回報的心太過分了,我們縱然想要報答,恐怕也是不能滿他的意;若不報答,災禍必定降臨身上,不如把他殺了。”于是就用繩子把他勒死。

  所謂善人。

  【解釋】這裏所說的善人。

  【分析】談到善人對善事的實踐,開始于對是非要分辨得清楚,不會有所錯誤,智慧和勇氣都能盡到,最後到達“人我兩忘”的境界,就能使仁慈與忠恕並行。況且善人在立定心志的用意方面,無論對待自己或他人,內心常存著仁義禮智信五常之德,對于各種品行、操守都能有良好的存心,對外的待人處事也能夠適合時機、兼顧情理,沒有一樣不盡力注意的。這些就算是堯、舜、周公、孔子再來投生,也不會有不同的看法。要如何稱爲善人呢?因爲天心是喜歡行善而厭惡作惡的,人心本來是有善而無惡,但因每每疏忽于習氣和毛病,以致喪失原來的善心,所以應當善則精進、惡則改悔,這樣就可以稱爲善人了。

  【故事】明朝江西的鄒子尹非常崇信叁寶,辛勤地從事各種善事,舉凡救濟別人的患難,或是成就人家的好事,雖然是赴湯蹈火,或在寒冬盛暑,也不會推辭,因此大家都稱贊他是大善人。當他病死之後來到閻王面前,心裏很不服氣。閻王就命令冥吏,將他的善惡簿冊拿給他看。他打開簿冊,就有“名利”兩個大字,凡是一生所做的善事,不是記在“名”下,就是記在“利”下。鄒子尹這時才慚愧而服氣。他醒來後告訴他人說:“請替我遍告世間做善事的人,一定要真誠切實,把心地掃除幹淨。”過了五天就死了。

  人皆敬之,天道佑之,福祿隨之,衆邪遠之,神靈衛之。

  【解釋】人人都尊敬他,上天也會保佑他,福報官祿會跟隨他,衆邪都遠離他,善神也會保衛他。

  【分析一】“人皆敬之”,善心是每個人本來就具足的,只要稍一觸動,便會有所感應。縱然是愚夫愚婦,如果聽到一件善事,大家必定都會稱揚;任憑你是如何地窮凶極惡,見到善人也不敢去侵犯。這是因爲良心一受到啓發,自然就不能停止。大家都尊敬這個人,一定是這個善人的道德真有可敬之處,沒有一個人不是這樣。

  【故事】宋朝的司馬光,當他到皇宮去赴任時,在路上看到他的人,都表示歡欣慶幸。隨便走到哪裏,老百姓都聚集在道路上說:“請您不要再回去洛陽,就留下來輔助皇上,使百姓都能過好日子。”劉大谏在朝廷爲官時,天下百姓無不歌頌他的忠心。富文忠公(富弼)騎驢經過天津橋時,市民都過來看他,整個城市爲之一空。邵康節先生出外遊玩時,讀書人和老百姓看到他,沒有一個人不是急急忙忙地跑向前歡迎他,在匆忙之中,甚至連鞋子都穿反了。

  【分析二】“天道佑之”,天道是無偏無私的,但常會與善人相隨,不必說而能夠巧妙回應,不必召請而會自然到來。只要能夠以誠心去感應,不管在哪裏,都會得到上天保佑。然而只要自己能夠盡到人…

《集福消災之道—感應篇彙編白話精簡本》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