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集福消災之道—感應篇彙編白話精簡本▪P7

  ..續本文上一頁事,誠心不間斷,終究能夠感動上天。

  【故事】宋朝的劉安世,上奏直言分辨朝廷大臣的邪正,又談論到章惇是個小人,不能任用。等到章惇把持政事時,劉公即被放逐到很遠的地方,翻山過海,遷移流離,沒有定所。很多人都說劉公一定會死,但他竟然無事,年紀到了八十歲不曾生過一天病。當劉公被貶之時,有一個人爲了迎合章惇,就請求去殺害劉公,等到他到達劉公所住的地方,正准備動手時,忽然像被東西擊中而吐血暴斃。

  【分析叁】“福祿隨之”,躬行聖賢之道的君子,言語善、行爲善,平和之氣感應所致,自然有吉祥瑞應。《詩經》說:“樂只君子,福祿申之。”就是佳祥會隨著善心而來的理論。

  【故事】明朝安徽鳳陽的鄭照,每天都致力于行善利人,有一天晚上夢見到了天府,看到天神爲他設了一個位子,說:“你本來是貧寒的命,因爲行善,所以命令福祿二神跟隨著你,以後你會坐到這個位子。”鄭照覺悟,善念更加堅定,聲名更加響亮,所到之處財富不缺,福祿緊隨。子孫富貴繁衍,榮膺官祿,終生如此。後來果然屍解成仙,證得淨欲真人的果位。

  【分析四】“衆邪遠之”,邪正是不能同時存在的,正直所在之處,邪惡自然不能容身。譬如太陽一出來,冰雪自然融化。李吉甫說:“神明喜歡正直,若能守住正直,神明就會保佑;妖魔無法勝過美德,如果失去美德,妖魔就會興盛,這是自然的道理。”能夠充塞天地之間的東西就是正氣,正氣如果不缺乏,就能暢行世間,妖怪自然不敢來擾亂。所以有德行的君子,特別注重養氣之學。養氣主要在于治心,如果能力行清淨光明,存心真誠,安然心定,妖怪就無所遁形;如果人心暧昧,那就不必問妖怪從何而來,自己的心已經是妖怪聚集之處了,怎麼能夠使妖怪一見就降伏呢?

  【故事】明朝的景清,要去參加會試,當他途經淳化縣時,所借宿人家的主人,女兒被妖怪纏身。景清借宿在他家時,當晚妖怪竟然沒有來;但當景清離開之後,妖怪卻又來了。主人女兒問妖怪爲何沒有來,妖怪說:“是爲了回避景秀才。”女兒把這件事情告訴了父親,父親立刻追回景清;景清就寫了“景清在此”四個字,叫他貼在門上,妖患從此就沒有了。景清爲人忠實剛烈,到今天還爲人所景仰。

  【分析五】“神靈衛之”,神與人都是同一個道理,一般人所尊敬的人,神明也會保護他,這就是所謂的:“道德修養很高的人,鬼神都會欽服。”

  【故事】宋朝的韓琦,有一次從成德調任中山,當經過沙河時,在前引路的人忽然回報,前面的河水將暴漲。韓琦急忙命令准備船只渡河。果然河水波濤洶湧,波浪像山一樣高,船只快要淹沒,隨行的人都大爲驚恐。這時忽然有一條神龍,在河的上流截擋大水,河水立刻平定下來,直到韓琦一行人安全渡河離去,河水仍然漲得和先前一樣。

  所作必成,神仙可冀。

  【解釋】所作的事必定會成功,神仙的境界可以有達成的希望。

  【分析】世間沒有做不成功的事,惟有以真實心來行善,那麼人事既然契合天心,天意哪會違反善人的願望,自然會暗中幫助,善事沒有行不通的,也沒有做不成的。太上是道家的始祖,所以專門以求證仙道來說明。孟子說:“每個人都可以成爲堯舜。”中國禅宗的六祖惠能大師說:“只要能夠善用這個心,當下就可以證悟成佛。”叁教的聖人,爲何所說的道理好像都符合這個要件呢?神仙可以希冀,佛道也可以修成,堯舜也是可以做到,何況是世間功名、富貴、長壽、男女,又有什麼求不到的呢?這就要看求的人怎樣做罷了。

  【故事】宋朝的李端願請問達觀禅師:“天堂和地獄,到底是有、還是沒有呢?”禅師回答說:“諸佛在無中說有的道理,就像眼中生了翳病的人,在空中看到虛妄的花一樣;太尉在有之中尋求無的東西,就像在水中撈月一樣。可笑的是,這就像眼前見到牢獄,卻不知要逃避;聽到心外天堂,就想要求生到那裏。實在不知道欣喜與恐怖,都是從我們的心地生起的,造成了善境惡境的區別。太尉只要了悟自心,自然就沒有疑惑了。”

  欲求天仙者,當立一千叁百善;欲求地仙者,當立叁百善。

  【解釋】想要求證天仙的人,應當積集一千叁百件善事;想要求證地仙的人,應當積集叁百件善事。

  【分析】這一節是總結上文,講行善是成仙的方法。立,就是積的意思。說一千、說叁百,是在確定行善的數目和期限,一經確定,必定可以達成,不會萌生退轉的意思。天仙和地仙的差別,就在于所做善事的多少。《楞嚴經》說仙有十種:“第一地行仙,第二飛行仙,第叁遊行仙,第四空行仙,第五天行仙,第六通行仙,第七道行仙,第八照行仙,第九精行仙,第十絕行仙。”又說:“這些都不是依照正確的覺悟方法,而另外尋求偏路修行,心裏生起妄想,只存著想要保有這個有形的身體,而在山林中人們難以到達的地方閑遊。雖然可以得到千萬年壽命,但是並沒有脫離六道輪回。”必須進修佛法,徹悟正覺,方可永脫生死輪回。仙人呂洞賓,聽到《金剛經》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的道理,豁然開悟,後來遇到黃龍禅師,才能替他印證。

  【故事】漢朝的鍾離權,想要把煉丹的方法傳授給呂洞賓,他說點鐵成金可以用來救濟世人。呂洞賓問他:“最後還會再變回鐵嗎?”鍾離說:“五百年後仍然會變回原來的鐵質。”呂洞賓說:“這樣就會害了五百年後的人,我不願意這麼做。”鍾離說:“修仙要積滿叁千件功德,就憑你這一句話,叁千件功德已經圓滿了。”

  苟或非義而動,背理而行。

  【解釋】如果有人違反道義而動了惡念,違背道理而做了惡事。

  【分析】從這一節到“死亦及之”,是詳細說明作惡召禍的事。這兩句話是總括作惡部分的提綱,和前面的“是道則進,非道則退”相反。古人說:“人的性情就像水一樣,社會上的規矩禮法就是堤防,堤防如果不堅固,必定會崩潰,水就到處奔流;人的性情如果不加以控製,那就必定會混亂而沒有紀律。所以要去除情欲,息滅妄心,禁止邪惡,不可以有一點點姑息,而忘記了規矩。”

  【故事】索靖虛非常地好學,並沒有答應州郡的邀請,太守陰澹曾親自拜訪他,與他談了一整天而忘了回家。太守回去之後感歎地說:“世人所認爲的富裕,並不是本性中的富貴,而是眼睛喜歡看五彩美色,耳朵沈溺于美好音聲。索先生放棄衆人所喜歡的,而喜歡衆人所放棄的義理;雖然身居塵俗之中,但心念卻安住在義理上,哪會因爲外境而動搖他的心念。”索先生對于義理看得非常清楚,所以能夠守住它依循它,這是出于自然的表現。

  以惡爲能。

  【解釋】以行惡爲能事。

  【分析】這句是專就人事上說的。人性本來是良善的,你卻以作惡爲能事,這是失去性善的本體了。“以惡爲能”這四個字,是千萬世以來大大小小的惡人造惡的根本,所以才列在諸惡之首。人縱然極爲愚笨,也不會甘心成爲惡人,但也沒有人不想成爲能人,只因錯認這個“能”字,所以愈做就愈偏差。剛開始時說:“能幹的人有用,不能幹的人沒有用;能幹的人別人會害怕而不敢欺負,不能幹的人到處受人欺負。”等到久了之後,自己也知道所做的壞事,于是堂而皇之地以惡人自居,而且不再避諱了,並且還會以美名來自我文飾。

  【故事】唐朝的魚思咺,爲人非常機巧、聰明,武則天想製造一種小匣子,讓人揭發陰私。工匠中沒有人能夠製造出來,但魚思咺卻造得很符合武後的旨意。後來有人在小匣子中投書密告,說魚思咺曾在揚州爲徐敬業造過刀輪,用在戰場上沖鋒陷陣,殺傷許多朝廷官兵,于是他就被判處死罪。

  忍作殘害。

  【解釋】忍心去作殘害生物的事情。

  【分析】這一句話是專就物命上說的。上天有好生之德,你卻忍心做出殘害衆生的事。殘害物命是最大的惡事,而動機若更出自于殘忍心,那麼任意所至,就沒有一點恻隱憐憫之心了!諸善的根本就在于慈心,諸惡的根本則在于殘忍;去除殘忍而存留慈心,要成就聖賢佛仙的事功就在此處。貪生怕死、愛戀親人故舊、對于痛苦有所知覺,這些現象,動物和人類是一樣的。只是人類具有智慧,動物缺乏智慧;人類能夠說話,動物無法說話;人類的力量強,動物的力量弱而已。現代人要辦一餐食物,不止是殺一條物命,例如鸠鴿鹑雀之類,要殺十多條命才能做出一道肉羹;若是蚌蛤蝦蚬之類,要做出一道羹就須殺百條生命。又有愛好美食的人,有時從遠地得到珍禽異獸,有的要先准備等候烹煮,有的以活蟹放入酒糟腌漬,有的養魚製造美味,有的燃炭燒烤,有的刺血生吞,有的剖腹取幼胎來吃,有的剝皮剖殼。利用各種方法來造作殘害衆生的事,使其飽受煎熬。如果吃得飽就洋洋得意;若稍微慢一點,就怒罵廚子。我們只要深深體念,痛切思量,這實在是令人害怕、悲傷的事。

  【故事一】許真君從小就喜歡打獵,有一天遇到一只小鹿,就把它射殺了。旁邊有一只麋鹿,過去用舌舔小鹿,過了一段時間,小鹿並沒有活起來;于是悲傷得跳躍而亡。許真君就剖開麋鹿,看到它的腸子寸寸斷裂,于是丟下弓箭感歎地說:“真是悲慘呀!天性的親情至愛,連動物也都到了這種地步。”于是出家學道,濟人利物,終于證得仙果。

  【故事二】唐朝的張易之製作了一個鐵籠,把鵝鴨放進裏面,從中燃起炭火來燒烤;旁邊用一個飲器,裏面放進五味汁。鵝鴨繞著火行走,口渴時就喝五味汁,汁喝完了又加火,最後它們的毛都脫落,而肉也爛了,他就取下這些肉來吃。後來他被宰相張柬之誅殺。

  陰賊良善。

  【解釋】陰謀賊害善良的人。

  【分析】陰賊就是陰謀賊害,例如暗箭傷人,這是最難防備的。而且人是我所害的,而我卻不用擔負害人的惡名,這種人比山妖水怪還要可怕。這種方法施于一般人尚且不可以,如果是加在善良的人身上,那就更是不行。因爲善良的人是衆望之所歸,在一個國家…

《集福消災之道—感應篇彙編白話精簡本》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