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集福消灾之道—感应篇汇编白话精简本▪P6

  ..续本文上一页会有危险。人的一生必定都有他的长处,重要的在于须韬光养晦、涵养德性、日新又新,然后才能成就德行。

  【故事】唐朝永淳年间,卢照邻、骆宾王、王勃、杨炯四个人,都因为工于文章而享有盛名,人们都希望他们将来都很显贵。当时裴行俭看见以后说:“读书人想要有远大的成就,首先要看他的器度和才识,而后才是文学或艺能。王勃等人文章虽好,却是浮躁浅薄,没有深厚的涵养,这哪是享有爵禄的才器。杨炯的个性稍微沉静,如果能够善终就算是幸运了。”后来果然如他所说。

  遏恶扬善。

  【解释】阻止恶行,赞扬善行。

  【分析】大凡人们所作的恶事,并不是天性如此,只是习惯已染得很深,混乱错杂而无法挽救。有的明知故犯,有的不知而误为,当推论行为之形成时,已造成弥天罪业;追究其开始,只因一念之差。然而在寂静的夜晚,静心体会,每个人都具有天理良知,当开始走错路,恶念开始萌生时,应苦口婆心地提醒,竭力来阻止他。只要是人,谁没有良心,只要知道了,谁不想改恶向善?即使不幸已经造了大恶,我如果能够至诚地予以感化、遏制,他的善心未必不会生出来,即时洗除千千万万的罪业。

  【故事】虞舜在雷泽湖边,看见捕鱼的人互争深潭鱼群多之处;而年老体弱的人都在急流浅滩处捕鱼。他心里很难过,也去参加捕鱼。每当看到争夺的人,就掩盖他们的过失不谈;看见较为谦让的人,便会到处宣扬并且效法。过了一年,大家都把深潭鱼多的地方相互礼让。舜称赞人家的善行,只是以能让人欢欣鼓舞的心意而已,所以他的善量是无穷的。

  推多取少。

  【解释】把多的推让他人,自己则取少的部分。

  【分析】兄弟之间的情义是属于天伦,钱财则是身外之物,更是应该推让。《佛遗教经》说:“多欲的人,因为多求利益,痛苦烦恼也多;少欲的人,无所贪求和欲望,就没有这种忧患。人若想脱离痛苦烦恼,应当静观知足;而知足的方法,就是能得到富乐安稳的地方。知足的人,虽然是躺卧在地上,也非常安乐;不知足的人,纵然是处于天堂,也不会称心。”由此可知,人如果能够推多取少,自然心地平坦,面对外境都不会受其侵犯扰乱,而常常能够知足。

  【故事】慈溪有两位非常要好的朋友,甲受聘在一个学馆教书,酬金九两;乙受聘到另一个学馆,酬金六两。甲高兴地说:“我们明年都没有后顾之忧了。”乙却说:“兄台只有大嫂在家,九两已经足够了;小弟有父母需要奉养,六两还是不够。”甲说:“那就这样好了!”于是就把自己分配到的学馆让给乙,自己则到乙馆。当甲到达学馆后,在床下捡到一本破旧的书,里面抄有外科的药方,学生说那是以前的老师所留下来的。冬天回家时,看到几位穿著讲究的仆人仓皇叩问:“这里有没有外科医生?”询问之下,仆人说:“我们主人从福建调到山东任布政使,忽然背上长疮,痛苦得几乎快要死了,已经有三天了!”甲想到前阵子得到的药方,正好可以治疗这个病症,因此就随著仆人前往,照著药方用艾草熏灸,果然痊愈。布政使非常高兴,以一百金酬谢他。两人谈到因为让馆给乙而得到药方之事,布政使大加赞叹褒扬。刚巧慈溪县令是他同科中试者的侄子,就为他大力保荐,因而进入县学当生员。

  受辱不怨。

  【解释】受到侮辱也不怨恨。

  【分析】侮辱到来时,应当扪心自问,如果是因自己而起,就应该接受侮辱;如果错在别人,侮辱本就不应该有,侮辱到自己,也等于没有受到侮辱,不但不应当怨恨,实在没有怨恨的理由。自古以来,凡是具有大智大勇的人,必能忍受小耻小忿,有这种气度,才能任大事成大功,这岂是心胸狭窄、见识浅薄者所能了解的。

  【故事】江阴有一个夏姓富翁,当他正与客人下棋之时,忽然有一个人大吼大叫跑过来说:“我只是欠你利钱二两银子,为何你每天都命令家人来逼我。”夏翁还来不及回答,这个人就破口大骂,并推翻桌子,搅毁棋局。夏翁笑著说:“你想免除利钱吗?”就拿起笔写了免付利钱的字据给他,那人急忙道谢离去。客人非常赞叹他的盛德。夏翁说:“忍为众妙之门!大凡处世待人接物,如果有人以横逆加在我身上,就像是走在荆棘中,只能慢慢地走,缓缓地解除荆棘,那些荆棘又有什么值得发怒的;又像是虚舟撞我、飘瓦打我,我若能不动心,那这个怨气便能解开。况且这个人面貌凶狠、言语激烈,必定是有备而来,恐怕会把他激成意外事故,所以宽免他。”到了晚上有人来报,说这个人死在厕所。细问原因,方知这个人因被债务逼得没有办法,才事先服毒前来,想要藉机诈财;因为感谢夏先生的宽免,不忍心诈害,所以急著回家找粪青解毒,但药性突然发作,已经来不及解毒了。夏翁听后对天拜谢,人人对夏翁都感到敬服。夏翁若非平日修养有素,消除了心中的火气,在关键时刻怎能把持得住。忍辱固然是修身的重点,然而其次的守富要诀,也是在于学会吃亏而已。

  受宠若惊。

  【解释】得到过分的宠爱待遇,感到意外,而不知所措。

  【分析】受到尊荣宠爱,虽然是分内所应该得到的,但也应该守分知足,有不能负荷,像惊喜又像惧怕的意思。因为福中有祸伏藏,太阳到了中午就开始倾斜,月亮到了盈满就开始缺损,这是不变的道理。对于君长的恩德,有如天地一般,如果不能实实在在地努力报效,自己心中怎能安宁,那岂不是更可惊惧!

  【故事】宋朝的卢多逊,在刚刚出任参政时,衣服和享用就渐渐地奢侈。他的父亲面露不悦地说:“我们的家世都是秉持著儒家朴素的操守,你今天一旦富贵,就变得如此,还不知将来会变到什么地步呢!”卢多逊并没有听从父亲的交代,最后因事败亡。

  施恩不求报,与人不追悔。

  【解释】布施恩惠,不求回报;赠送给他人后,不再追溯后悔。

  【分析】施人恩惠要求回报,这是贪心还未忘掉;赠送了又后悔,这是吝啬心还没有化除。贪吝是君子所不为。《金刚经》说:“修学菩萨行的人,在修法上应以无贪的心去行布施。”又说:“若菩萨不著相布施,他的福德不可思量!”由此可知,人若能以财物救济别人,而做到了内不见能布施的我,外不见受布施的人,中不见所布施的财物,这就叫做三轮体空。只要能保持一心清净,那么一斗米也可以种下无边的福报,一文钱也可以消除千劫的罪。如果稍微有希求回报的心,纵然是施舍了万镒的黄金,也无法得到圆满的福报。至于追悔这两个字,更是人生的大关键处,所做的恶事若能追悔,那么将来的恶念会渐渐停止;所做的善事若是追悔,那么将来的善念就无从生起。

  【故事】从前有位官吏曾救过一个人的命,后来这个人渐渐富裕,而官吏却变穷。官吏偶然经过他家,全家人都出来拜谢,并且恭敬地留他吃喝。官吏酒酣之际大声地说:“你若不是靠我的帮助,那么妻子婢仆,以及眼前看得到的东西,哪一样会是你的呢?现在你富有而我却变穷,这是什么道理呢?”说完就睡在他家。这个人暗自盘算著说:“他希望我回报的心太过分了,我们纵然想要报答,恐怕也是不能满他的意;若不报答,灾祸必定降临身上,不如把他杀了。”于是就用绳子把他勒死。

  所谓善人。

  【解释】这里所说的善人。

  【分析】谈到善人对善事的实践,开始于对是非要分辨得清楚,不会有所错误,智慧和勇气都能尽到,最后到达“人我两忘”的境界,就能使仁慈与忠恕并行。况且善人在立定心志的用意方面,无论对待自己或他人,内心常存著仁义礼智信五常之德,对于各种品行、操守都能有良好的存心,对外的待人处事也能够适合时机、兼顾情理,没有一样不尽力注意的。这些就算是尧、舜、周公、孔子再来投生,也不会有不同的看法。要如何称为善人呢?因为天心是喜欢行善而厌恶作恶的,人心本来是有善而无恶,但因每每疏忽于习气和毛病,以致丧失原来的善心,所以应当善则精进、恶则改悔,这样就可以称为善人了。

  【故事】明朝江西的邹子尹非常崇信三宝,辛勤地从事各种善事,举凡救济别人的患难,或是成就人家的好事,虽然是赴汤蹈火,或在寒冬盛暑,也不会推辞,因此大家都称赞他是大善人。当他病死之后来到阎王面前,心里很不服气。阎王就命令冥吏,将他的善恶簿册拿给他看。他打开簿册,就有“名利”两个大字,凡是一生所做的善事,不是记在“名”下,就是记在“利”下。邹子尹这时才惭愧而服气。他醒来后告诉他人说:“请替我遍告世间做善事的人,一定要真诚切实,把心地扫除干净。”过了五天就死了。

  人皆敬之,天道佑之,福禄随之,众邪远之,神灵卫之。

  【解释】人人都尊敬他,上天也会保佑他,福报官禄会跟随他,众邪都远离他,善神也会保卫他。

  【分析一】“人皆敬之”,善心是每个人本来就具足的,只要稍一触动,便会有所感应。纵然是愚夫愚妇,如果听到一件善事,大家必定都会称扬;任凭你是如何地穷凶极恶,见到善人也不敢去侵犯。这是因为良心一受到启发,自然就不能停止。大家都尊敬这个人,一定是这个善人的道德真有可敬之处,没有一个人不是这样。

  【故事】宋朝的司马光,当他到皇宫去赴任时,在路上看到他的人,都表示欢欣庆幸。随便走到哪里,老百姓都聚集在道路上说:“请您不要再回去洛阳,就留下来辅助皇上,使百姓都能过好日子。”刘大谏在朝廷为官时,天下百姓无不歌颂他的忠心。富文忠公(富弼)骑驴经过天津桥时,市民都过来看他,整个城市为之一空。邵康节先生出外游玩时,读书人和老百姓看到他,没有一个人不是急急忙忙地跑向前欢迎他,在匆忙之中,甚至连鞋子都穿反了。

  【分析二】“天道佑之”,天道是无偏无私的,但常会与善人相随,不必说而能够巧妙回应,不必召请而会自然到来。只要能够以诚心去感应,不管在哪里,都会得到上天保佑。然而只要自己能够尽到人…

《集福消灾之道—感应篇汇编白话精简本》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