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集福消災之道—感應篇彙編白話精簡本▪P8

  ..續本文上一頁裏,全國都會敬重;在一鄉之中,全鄉都會敬重,怎可陰謀賊害他呢?

  【故事】唐朝的李林甫爲人陰險,讓人難以捉摸,時常賊害善良,所做的惡事不勝枚舉。當他快要敗亡之時,看見一個鬼類,長得牙齒像鋸子,手爪像鐵鈎,全身都是毛,眼睛像閃電,用手擊打他。過了沒有多久,李林甫就七孔流血而死。死了之後,朝廷下令除去他的爵位,打斷棺木,斬殺屍體,將他的子孫流放到嶺南地區。到了宋朝淳熙初年,漢州的一位女子被雷電擊斃,身上有朱筆寫著:“李林甫爲臣不忠,陰賊善良,叁世爲娼,七世爲牛,報訖永墮水族。”

  暗侮君親。

  【解釋】暗中欺騙君王或父母。

  【分析】暗是人所看不到的地方,侮是欺騙。這句是專爲喜好聲名及故意違反常情,以表示自己高超的人說的。君王和父母的恩德如同天地一樣,如果領了君王的俸祿,卻怠忽職守、貪圖利益、徇私茍且,或是奸詐阿谀、任意欺瞞,這種存心不能夠讓君王知道的,就是暗中欺瞞君王。如果奉養不夠誠懇,立身處世品行不佳,或者掩飾對父母的違逆,這種存心不能夠讓父母親知道的,就是暗中欺瞞父母。不忠不孝的人,是有害教化,背離正道,死後會到酆都冥府去受刑,這是必然不可避免的事。

  【故事一】明朝的宣宗皇帝,喜好作詞賦詩,經常命群臣跟著唱和。某位學士自以爲才學很高,每次奉旨作好了詩,就說:“這麼好的詩,皇帝不但作不出來,怎麼能夠看得懂!”不久,因爲詩中的字冒犯了先帝的名諱,語句涉及譏諷,犯下不敬的罪名,而被革除了官職。

  【故事二】有兄弟兩人,每五天爲一輪,奉養母親。哥哥家境較窮,弟弟較爲富足。哥哥奉養母親,連稀飯都難以供應。有一次輪到他奉養,卻缺少了兩天的食物,他就告訴母親先到弟弟家吃,以後他會補足。母親就前往弟弟家,說明哥哥的意思,但是弟弟卻叫妻子把飯藏起來,堅決拒絕給母親吃,母親就流著眼淚回去。這時忽然雷電大作,把這對不孝的夫妻都打死。

  慢其先生。

  【解釋】輕慢教導我們的師長。

  【分析】所謂先生,就是傳授道理、教導學業、解除疑惑的老師。父母親生下了我的身體,更須倚靠先生來成就我的學業,所以對他的尊敬要和對待君王父母一樣重要。現代人請老師教育孩子,往往只是流于形式,吝啬錢財、欠缺禮數,甚至出言不遜,禮貌違反常態,故意輕視老師,這種人和禽獸並沒有差別。至于做先生的,是要開啓後輩的智慧,使他們做好人,甚至成聖成賢,這種陰德最大,怎麼可以接受了人家的酬金,卻放縱人家的子弟而不嚴管勤教,致使子弟有不能成材的危險。甚至有的還代替弟子作功課,欺瞞他的父兄,只是爲了貪圖財物衣帛,幫人賄賂買取功名,不知道要受到什麼樣的報應?

  【故事】有一戶農家生了一個兒子,希望老師教導孩子讀書的心意非常地殷切,但他對待老師卻非常隨便而不尊敬,飯菜只有簡單的蔬菜,禮金也給得很少。老師盡心教了很久,但是孩子閱讀他人文章時,都能夠清楚地了解,等到自己做文章,就沒有一篇可取的,這實在是一件奇怪的事。後來這孩子只好從事農業,無法進取功名。

  叛其所事。

  【解釋】背叛自己所應服事的上級長官。

  【分析】事,是指在下位者奉事在上位的人,例如下屬對長官,士兵對將帥,仆妾對于主人都稱爲事。所謂叛,不一定是很明顯的背叛違逆,只要是上級危急時不主動幫忙,利害關頭不去關心,就叫做背叛。

  【故事】叁國時代的呂布,奉事丁原就像自己的親長,後來卻替董卓殺害丁原。既已奉事董卓,並發誓成爲義父,竟又替王允殺他。後來他被曹操的軍隊捉住,曹操原想讓他活命留用,但是劉備卻說:“明公難道沒有看見呂布是怎樣對待丁原和董卓的嗎?”曹操于是醒悟,就下令缢殺呂布。

  诳諸無識。

  【解釋】欺騙愚昧無知的人。

  【分析】沒有見識的人,正是應當要隨事提醒,用義理來警告他,用善惡觀念來啓發他,使他能夠覺悟,不致因爲迷惑而墮落。怎能因爲他們容易欺騙而诳詐他們呢?《楞嚴經》說:“迷亂沒有知識的人,使衆生産生疑惑而誤導,死後應墮無間地獄。”

  【故事】從前有叁個人結伴同行,當走到河邊時正好河水暴漲,但舟卻停在對岸。其中一個較爲愚笨,其他兩人就誘使他脫掉衣服,遊到對岸取舟。傻子就在湍急的水流中出沒,獲得了救渡,又撐著舟過來渡其他兩人。這兩個人登上舟後,傻子忽然腹痛要拉肚子;等他下了船之後,另兩人立刻向他揮手說:“天色已經黑暗,不能再等候你了!”于是就撐舟離去。不久,水流變急而把舟打橫,全都翻覆溺斃,而傻子在岸上卻是好端端的。

  謗諸同學。

  【解釋】毀謗在一起學習的人。

  【分析】同學之間的友誼,感情就如同兄弟,何況朋友是五倫之一,怎麼可以隨便加以毀謗,存著滿肚子的暴戾之氣呢?佛陀說:“朋友之間相處,彼此都有五件事情要互相關心:第一、彼此若作惡業,應當互相勸止;第二、彼此若有災難疾病,應該互相看顧調治;第叁、彼此若有不爲人知的秘密,不可以向外人說;第四、應當互相尊敬贊歎,不要斷絕往來,也不可以記怨;第五、彼此貧富不一樣,應當扶持幫助,不可以互相誹謗。”

  【故事】宋朝的郭贽,剛剛開始作賦就頗有名氣;他的同學李勉卻妒忌而毀謗他,因此連續參加考試都沒有考上。後來郭贽先考上,接著又考上貢生舉人,而李勉才以“明經”被選上。放榜當天,李勉非常慚悔地回家去。郭贽聽到了,就趕快把他追回來,于是才又考上。可見毀謗是無法損傷別人的,只會使自己變得刻薄罷了。

  虛誣詐僞。

  【解釋】用虛假、誣陷、詐騙、欺僞的手段,來攻擊他人。

  【分析】一點根據都沒有叫做虛,不合事實而毀損他人叫做誣,用欺詐的計謀蒙騙他人叫做詐,用違反常理的方法欺騙世人叫做僞。分開來說是四種情況,合起來說就是不誠實。真誠是上天的真理,以真誠來思量是爲人之道,現在卻舍棄真誠而虛誣詐僞,這不是違逆天道而失去人道嗎?這種心態實在是太辛苦了,這種行爲也是太危險了,這實在是天下第一等薄福之相!這種人將來若不墮入畜生、餓鬼、地獄叁惡道之中,他將到哪裏去呢?

  【故事】宋朝的趙廷臣,以詐騙手段約定洞戎族投降,竟將洞戎族的代表灌醉後殺害,對外卻說他們是要叛變,並據以向朝廷邀功,因此升到顯赫官位。後來夢到被殺者說:“我是來報複你的詐騙行爲的。”後來他生下一個兒子,年紀很輕就考上科第,但突然因爲發狂叛逆而違犯國法。趙廷臣和他的妻子,都被流放到嶺外,被被洞戎人殺害。

  攻讦宗親。

  【解釋】揭發宗親的隱私或過失,而加以攻擊。

  【分析】同姓叫做宗,異姓叫做親。雖然有遠近親疏的不同,其實都是和我有切身關系的人,應當要以親愛忠誠來對待他們。遇到患難時應該共同來承擔,遇到貧困時要互相接濟;家醜要互相掩藏,外侮要共同抵禦。怎可彼此爭奪,絲毫都要計較,忿恨壓奪,等待機會攻讦對方呢?折斷樹枝就像傷了樹的心,砍斷樹根就等于斬斷樹的脈,這是值得警惕的。

  【故事】春秋時,齊國宰相晏平仲,生活非常節儉,齊景公以爲他隱藏國君對他的賞賜,因而責問他。晏子回答說:“自臣承蒙陛下的提拔而顯貴之後,我父親家族中的人,沒有不乘馬車的;母親家族中的人,沒有不豐衣足食的;妻子家族中的人,再也沒有餓死、凍死的;齊國讀書人等待臣供養吃喝的,就有叁百多人。臣這樣的做法,到底是隱藏陛下對臣的賞賜,還是彰顯陛下對臣的賞賜呢?”

  剛強不仁。

  【解釋】剛烈強橫,沒有仁道。

  【分析】孔子所取的剛毅,主要是在談理性;太上老君所要戒除的剛強,是指動了氣。醫學上說肢體麻木不能動作的病症,叫做不仁,這是因爲它不知道痛癢的關系。喜歡剛強動氣的人,待人接物時沒有一點感情,心中都是帶著殺機,就是俗話所講的鐵石心腸,怎麼會有仁心呢?然而剛強沒有不被摧折的,若在吃過幾次大虧之後,就會漸漸轉化而柔弱,這是剛強者的萬幸。

  【故事】宋朝張汝慶當提刑官,每次審問囚犯時,不管犯罪的輕重,一定會把所有的刑罰都施加在犯人的身上,稱之爲“打一套”,接受訊問的人都稱呼他“閻羅催到”。後來他任期做滿要回家鄉,當船只暫停在高郵時,晚上夢到幾百個人,頭破腿斷,圍繞著他索命。回家以後,白天竟然看到了厲鬼,因此七竅流血而死。

  狠戾自用。

  【解釋】凶狠乖張,自以爲是。

  【分析】凡是一個人做事情,能參考別人的意見,就是有智慧的人;如果一味地固執己見,就是個愚癡的人。固執己見尚且不可,何況是凶狠乖張。佛陀說凶狠乖張的人就像是一匹惡劣的馬,這是說很難加以調伏。人如果凶狠乖張,一切都不順從,自以爲是,不肯服人,那麼善友和有智慧的人,誰會來親近他,善言至理,誰會來告知。造惡招過的原因,沒有比這個更嚴重的。

  【故事】宋朝王安石心量狹窄嫉妒他人,假裝行善掩飾惡行,幫助同黨排除異己,強行辯解不明事理,還以臯陶、夔龍、後稷、契等聖人自居。他所推動的政務,常會敗壞人才;所提倡的學術,也都毀壞人心。剛開始時,他與朝中的幾個賢人還能和睦相處,後來因爲推行了新法,而與他們意見不合,就極力排斥、貶放他們。他的兒子王雱甚至還說:“只要把韓琦、富弼的首級砍下來,新法就能順利推行。”後來因爲攻擊他的人很多,他更加驕傲、凶狠、放縱、怪異,竟然說:“天變不足畏,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這時他已經罪重惡滿,獨子王雱的背部長毒瘡而早死。王安石悲傷不已,屢次向神宗告病求去;神宗後來也很討厭他,就免除他的職位。這時他上失寵信,下悲絕嗣,中爲人厭;以前被他排斥放逐的賢人相繼掌權,把他推行的新法全部廢除,他因此慚愧恐懼而死。

  是非不當。

  【解釋】對于是非的…

《集福消災之道—感應篇彙編白話精簡本》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