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集福消災之道—感應篇彙編白話精簡本▪P9

  ..續本文上一頁判斷不妥當。

  【分析】真正的君子,是要擴大仁義根本、穩固禮義防線,就能公正地判斷善惡,允當地認定是非。是非對于一個人,是關系到一個人的善惡;對于一個鄉裏,是關系到這個鄉裏的利害;對于天下,關系到天下的安危,怎麼能不謹慎!若是輕率地認定是非,這不就是一種是非嗎?

  【故事】宋朝的蔡京在當宰相時,把司馬光、蘇東坡、程頤、王獻可等一百二十人,認定爲奸黨,奏請皇帝下诏書,把他們的名字刻在端禮門的石碑上,還命令各州縣比照辦理。老百姓爲此感到不平。不久,石碑就被雷電擊碎,蔡京也因事敗被貶而流放致死。

  向背乖宜。

  【解釋】對于應該親近或遠離,處理得很不恰當。

  【分析】向是指應當趨向的,好人好事是應當趨向的;惡是應當違背的,邪人邪事是應當遠離的。趨向邪人邪事而背離正道,這就叫做乖宜。爲了一時的疏失,而導致終身的身敗名裂,可以不謹慎嗎?

  【故事】宋朝的劉贽,曾經論及王安石“助役法”的十種害處,王安石責備他向背乖宜,並請皇上下令司農寺诏命劉贽來分析反對的理由。他說:“臣所趨向的是忠直,所背離的是邪佞;所趨向的是義,所背離的是利;所趨向的是君父,所背離的是權奸。如果因此而獲罪,是臣罪有應得;但“助役法”終將危害到天下,願陛下不要忘記我的話。”大家都爲他所說的話感到吃驚,但他卻不顧及後果,後來位居宰相。

  虐下取功。

  【解釋】虐待下民以冒取功勞。

  【分析】蠟燭遇到了黑夜,就能成就破除黑暗的功勞;船只有了水,就成就載物的功勞。大概說來,水一到就能成爲渠,功勞自然顯現,本來就不須刻意去爭取。如果刻意去爭取,那麼凡是做將軍的放縱軍隊去搶奪殺掠,做官的人妄自增加糧稅、勞役,做法官的加重犯人的罪刑,都可以不必顧慮、愛惜而任意去做。但這都是以百姓辛苦努力的血汗,來換取個人的功名,功勞是得到了,不過只是升官,但是災禍卻會隨之而來,哪裏只是殺身之禍,再笨的人也不至于這樣做。難道沒有看過古人的例子嗎?宋朝曹彬攻下江南時,不濫殺一個人;漢朝汲黯假傳聖旨,開倉濟助災民,救活了幾萬人;漢朝的于定國擔任廷尉時,百姓自然沒有冤屈。在當時,他們何嘗不是國家的第一功臣。

  【故事】唐玄宗時,日常的開銷愈來愈大,又不願從旁處勻支補充。當時戶部員外郎王□知道皇上的意思,就刻意剝削百姓,每年進貢額外的錢財多達百億萬,儲藏在國庫供皇上使用。皇上以爲他能夠使國家富裕,提拔爲京畿采訪使,隨即升任戶部侍郎京兆尹,然而朝廷上下都對他感到十分埋怨。不久,他受到弟弟王铎的案子所牽累,而被皇上賜死。

  谄上希旨。

  【解釋】谄媚上級長官,以迎合他的意旨。

  【分析】谄是奉承,希是贊助。在上級的主意尚未決定之前,還有挽回的機會,這時若有人逢迎討好,就會堅定意向而不可轉變。這不止是臣子之于君王,例如部屬迎合上司,地方上有勢力或有功名者迎合官府,吏役迎合主官,奴仆婢妾迎合主人等等都是。凡是居于上位的人,事事都應依循道理,不可貪圖自私自利,使人有機會圖謀;在下位的人,又怎麼可以希求不合理的功名,想僥幸獲得不義之財。如果只知迎合意旨、鼓動他人,卑躬屈膝、奉承巴結,只是徒然喪失自己的良心,結下無窮的怨業。

  【故事】明朝宣德年間,朝廷曾經派遣太監王叁寶乘船下西洋,求取希世珍寶。天順年間,又有人向皇上建議再度派船艦下西洋。朝廷命令兵部調出上次的檔案簿冊;當時項忠爲兵部尚書,就命令屬下造冊。兵部郎中劉大夏知道這個消息,就先到庫房內將檔案藏匿起來,使得奉命調閱的人找不到。于是這個建議就慢慢消失了。項忠就責備部屬說:“檔案明明放在庫房裏面,怎麼會不見呢?”劉大夏微笑著說:“前次下西洋所花費的錢糧高達數十萬,死傷的軍民不知有多少;縱然求到了寶物,對國家也沒有好處。這是一件壞事,做大臣的應當勸谏。舊的檔案若還存在,也應當把它銷毀,以除後患,怎麼還要追問有沒有呢?”項忠聽了劉大夏的話,立即向他謝罪說:“我的見識淺薄,未能想到這麼深的道理;您這一席話,陰德足以感動上天,我這個位子應當是屬于您的。”後來劉大夏果然當上兵部尚書。

  受恩不感。

  【解釋】受到人家的恩惠,一點都不思感恩。

  【分析】受到了一餐飯的恩惠,古人必定要回報;就算無力回報,也一定念念不忘。《大智度論》說:“受恩惠而不知感恩,此人連畜生都不如。”但恩惠有較大的,一是天地恩,二是父母恩,叁是國家恩,四是師長恩。若有人糊裏糊塗度過一生,沒有報答四種大恩,卻沾沾自喜于報答私恩小惠,這只是舍本逐末,並非報恩的人。

  【故事】唐朝的史無畏和張從真是好朋友,他的家裏很貧窮,張從真就經常接濟他的生活,並給他錢去做生意。幾年後他發財富裕了,而從真家中卻失了火,家産全部被燒光;從真求助于無畏,無畏竟不顧以前的恩情,這時從真只有對天感歎。忽然天空起了烏雲,震雷擊在無畏身上,于是他變成了牛,有朱紅的字在腹部:負心史無畏。過了十天,他就死了。

  念怨不休。

  【解釋】惦念仇怨,從無停止。

  【分析】弑君殺父的深仇、離散骨肉的怨恨,君子自然有以直報怨的方法。至于私仇小怨,可以用理性排除,可以看情面原諒,這樣就可以化解。如果念念不忘,那怨怨相報,哪有停止之時。

  【故事】唐朝李德裕做宰相時,結下不少冤仇。後來他被貶官,流放到珠崖(海南島)。他有一次看到佛寺牆壁上挂了十幾個葫蘆,就詢問寺僧。僧人說:“這都是人的骨灰,在太尉李德裕當權時,因爲得罪了他而被貶放,就死在這裏。老僧憐憫他們,就焚化他們的遺骨,等他們的子孫來領取罷了!”李德裕聽了,嚇得一直倒退,心痛而死。

  太上感應篇彙編白話精簡本.卷叁

  輕蔑天民。

  【解釋】輕視欺侮人民。

  【分析】唐太宗說:“人民是國家的根本,道德是做人的基礎。道德如果積得厚,人民就會感懷;人民生活安定,國家就能鞏固。所以身爲君王者,若有仁厚的道德,那麼人民歸向他,就像是歸向父母一樣。所以能得到土地和財貨,那是很自然的道理。”由此可見,從古到今的聖王,尚且都不忍心輕視百姓,更何況是那些代理君王治理人民的地方官吏,可以不去體會這個道理嗎?

  【故事】宋朝的鄭清臣,個性尖酸刻薄,在當槐裏縣令的期間,虐待縣民。等到他要離任時,縣民都攔路吐痰咒罵他。鄭清臣就以屬民侮辱長官的罪名奏報朝廷,宋真宗說:“爲政在于得到民心,民心如此唾棄你,那就可以了解到你的政績,你還敢抱怨人民而隨意奏報嗎?”鄭清臣因而被朝廷定罪貶官。

  擾亂國政。

  【解釋】擾亂國家的政務。

  【分析】國家平時就要培養和平的福報,不可以任意變更政策;即使有所建設和變革,都必須十分詳細謹慎;若只憑個人的私意,隨便提出改變的議論,那麼有了一番新的措施,就會有另一番的擾亂侵害。況且祖宗既定的法則,相關單位已經奉行很久,百姓也都習慣了,覺得很方便,何必頻頻變更而造成擾亂呢?

  【故事】唐朝的李林甫,爲了要推廣宿衛兵的□騎法,不顧朝廷上下議論紛紛,卻仍然堅持己見,使唐朝兵力一蹶不振。宋朝的王安石創行新法,政令繁瑣急迫,因而擾亂民心,宋朝的元氣從此衰落。這些都是擾亂國政所衍生出來的禍害。

  賞及非義。

  【解釋】不合義理地獎賞無關之人。

  【分析】用獎賞的方法,是爲了崇尚道德、酬報功勞,是國家激勵、勸導人心的重要製度。不該賞而賞叫非義。顛倒是非、廢弛法紀、助長惡念、偏袒徇私、起用奸邪、罷黜正直,這些最容易幹犯天怒。所以負責進爵獎賞的人,能不小心謹慎嗎?

  【故事】東周時的晉文公,有一個曾經跟隨他流亡的侍臣說:“大王所推行的叁種賞賜,我冒昧地請問您,爲何沒有獎賞到臣下呢?”文公說:“以仁義引導我,用德惠勸進我的人,這可以接受上等賞賜;輔助我推行仁政,因而立國的人,這能夠受到中等獎賞;爲了我的安全而流血流汗者,這就接受第叁等獎賞。如果只是以勞力來服侍我,卻不能彌補我的缺失的人,要在叁種獎賞之後再來獎賞,現在就要輪到你接受賞賜了。”晉國的人對他的這種作爲都非常歡喜,所以終能稱霸諸侯。

  刑及無辜。

  【解釋】刑罰到不相幹的人。

  【分析】刑罰是用來懲治惡人的,聖人不得已才會製定,本來就不是吉祥之事。縱然刑罰得很恰當,尚且要加以憐憫,不可以歡喜。所以古人都會謹慎施用刑罰,一定詳細審查,明確辨識;若是濫用而波及無辜的人,不僅會失去聽訟時的公正判斷,而且違背上天好生之德的本意。

  【故事】李龜正擔任司法斷案的工作已經很久,有一天出門到了叁井橋,看到十幾個人披頭散發,口中直喊冤枉,逐漸地逼近他。李十分害怕,即走近路返家,告誡兒子說:“你們將來做官,不要擔任審案的職務;以我清廉、謹慎時存畏懼的態度,一切都依據既定的律法,還會冤枉那麼多人,現在後悔也來不及了!”不久他就死了。

  殺人取財。

  【解釋】殺害人命以奪取財物。

  【分析】殺人奪財的惡行,不一定都是強盜所爲的。像貪官汙吏非法取財,將人害死在刑罰或牢獄之中;有錢人喜好財貨,在他人窮困時加以迫害;殘忍的人爲了圖謀財貨,害人于危險困難之處;庸醫爲了貪財,在病人性命危急時致人于死。這些都是因財而起,他們殺害人的結果都是一樣的。這些人沒有不被厲鬼索命而亡的,而他們所奪取的錢財不也終歸烏有嗎?

  【故事】長江一帶有一個船家龔撰,乘著大風吹襲時把一位富商推擠下水,而奪取他的錢財,因此成爲富翁,居住在維揚。他生了一個兒子,長大後視父親如仇人。龔撰非常生氣,就去叩問乩仙。乩仙說:“庚子八月西風惡,揚子江中波浪作…

《集福消災之道—感應篇彙編白話精簡本》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