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判断不妥当。
【分析】真正的君子,是要扩大仁义根本、稳固礼义防线,就能公正地判断善恶,允当地认定是非。是非对于一个人,是关系到一个人的善恶;对于一个乡里,是关系到这个乡里的利害;对于天下,关系到天下的安危,怎么能不谨慎!若是轻率地认定是非,这不就是一种是非吗?
【故事】宋朝的蔡京在当宰相时,把司马光、苏东坡、程颐、王献可等一百二十人,认定为奸党,奏请皇帝下诏书,把他们的名字刻在端礼门的石碑上,还命令各州县比照办理。老百姓为此感到不平。不久,石碑就被雷电击碎,蔡京也因事败被贬而流放致死。
向背乖宜。
【解释】对于应该亲近或远离,处理得很不恰当。
【分析】向是指应当趋向的,好人好事是应当趋向的;恶是应当违背的,邪人邪事是应当远离的。趋向邪人邪事而背离正道,这就叫做乖宜。为了一时的疏失,而导致终身的身败名裂,可以不谨慎吗?
【故事】宋朝的刘贽,曾经论及王安石“助役法”的十种害处,王安石责备他向背乖宜,并请皇上下令司农寺诏命刘贽来分析反对的理由。他说:“臣所趋向的是忠直,所背离的是邪佞;所趋向的是义,所背离的是利;所趋向的是君父,所背离的是权奸。如果因此而获罪,是臣罪有应得;但“助役法”终将危害到天下,愿陛下不要忘记我的话。”大家都为他所说的话感到吃惊,但他却不顾及后果,后来位居宰相。
虐下取功。
【解释】虐待下民以冒取功劳。
【分析】蜡烛遇到了黑夜,就能成就破除黑暗的功劳;船只有了水,就成就载物的功劳。大概说来,水一到就能成为渠,功劳自然显现,本来就不须刻意去争取。如果刻意去争取,那么凡是做将军的放纵军队去抢夺杀掠,做官的人妄自增加粮税、劳役,做法官的加重犯人的罪刑,都可以不必顾虑、爱惜而任意去做。但这都是以百姓辛苦努力的血汗,来换取个人的功名,功劳是得到了,不过只是升官,但是灾祸却会随之而来,哪里只是杀身之祸,再笨的人也不至于这样做。难道没有看过古人的例子吗?宋朝曹彬攻下江南时,不滥杀一个人;汉朝汲黯假传圣旨,开仓济助灾民,救活了几万人;汉朝的于定国担任廷尉时,百姓自然没有冤屈。在当时,他们何尝不是国家的第一功臣。
【故事】唐玄宗时,日常的开销愈来愈大,又不愿从旁处匀支补充。当时户部员外郎王□知道皇上的意思,就刻意剥削百姓,每年进贡额外的钱财多达百亿万,储藏在国库供皇上使用。皇上以为他能够使国家富裕,提拔为京畿采访使,随即升任户部侍郎京兆尹,然而朝廷上下都对他感到十分埋怨。不久,他受到弟弟王铎的案子所牵累,而被皇上赐死。
谄上希旨。
【解释】谄媚上级长官,以迎合他的意旨。
【分析】谄是奉承,希是赞助。在上级的主意尚未决定之前,还有挽回的机会,这时若有人逢迎讨好,就会坚定意向而不可转变。这不止是臣子之于君王,例如部属迎合上司,地方上有势力或有功名者迎合官府,吏役迎合主官,奴仆婢妾迎合主人等等都是。凡是居于上位的人,事事都应依循道理,不可贪图自私自利,使人有机会图谋;在下位的人,又怎么可以希求不合理的功名,想侥幸获得不义之财。如果只知迎合意旨、鼓动他人,卑躬屈膝、奉承巴结,只是徒然丧失自己的良心,结下无穷的怨业。
【故事】明朝宣德年间,朝廷曾经派遣太监王三宝乘船下西洋,求取希世珍宝。天顺年间,又有人向皇上建议再度派船舰下西洋。朝廷命令兵部调出上次的档案簿册;当时项忠为兵部尚书,就命令属下造册。兵部郎中刘大夏知道这个消息,就先到库房内将档案藏匿起来,使得奉命调阅的人找不到。于是这个建议就慢慢消失了。项忠就责备部属说:“档案明明放在库房里面,怎么会不见呢?”刘大夏微笑著说:“前次下西洋所花费的钱粮高达数十万,死伤的军民不知有多少;纵然求到了宝物,对国家也没有好处。这是一件坏事,做大臣的应当劝谏。旧的档案若还存在,也应当把它销毁,以除后患,怎么还要追问有没有呢?”项忠听了刘大夏的话,立即向他谢罪说:“我的见识浅薄,未能想到这么深的道理;您这一席话,阴德足以感动上天,我这个位子应当是属于您的。”后来刘大夏果然当上兵部尚书。
受恩不感。
【解释】受到人家的恩惠,一点都不思感恩。
【分析】受到了一餐饭的恩惠,古人必定要回报;就算无力回报,也一定念念不忘。《大智度论》说:“受恩惠而不知感恩,此人连畜生都不如。”但恩惠有较大的,一是天地恩,二是父母恩,三是国家恩,四是师长恩。若有人糊里糊涂度过一生,没有报答四种大恩,却沾沾自喜于报答私恩小惠,这只是舍本逐末,并非报恩的人。
【故事】唐朝的史无畏和张从真是好朋友,他的家里很贫穷,张从真就经常接济他的生活,并给他钱去做生意。几年后他发财富裕了,而从真家中却失了火,家产全部被烧光;从真求助于无畏,无畏竟不顾以前的恩情,这时从真只有对天感叹。忽然天空起了乌云,震雷击在无畏身上,于是他变成了牛,有朱红的字在腹部:负心史无畏。过了十天,他就死了。
念怨不休。
【解释】惦念仇怨,从无停止。
【分析】弑君杀父的深仇、离散骨肉的怨恨,君子自然有以直报怨的方法。至于私仇小怨,可以用理性排除,可以看情面原谅,这样就可以化解。如果念念不忘,那怨怨相报,哪有停止之时。
【故事】唐朝李德裕做宰相时,结下不少冤仇。后来他被贬官,流放到珠崖(海南岛)。他有一次看到佛寺墙壁上挂了十几个葫芦,就询问寺僧。僧人说:“这都是人的骨灰,在太尉李德裕当权时,因为得罪了他而被贬放,就死在这里。老僧怜悯他们,就焚化他们的遗骨,等他们的子孙来领取罢了!”李德裕听了,吓得一直倒退,心痛而死。
太上感应篇汇编白话精简本.卷三
轻蔑天民。
【解释】轻视欺侮人民。
【分析】唐太宗说:“人民是国家的根本,道德是做人的基础。道德如果积得厚,人民就会感怀;人民生活安定,国家就能巩固。所以身为君王者,若有仁厚的道德,那么人民归向他,就像是归向父母一样。所以能得到土地和财货,那是很自然的道理。”由此可见,从古到今的圣王,尚且都不忍心轻视百姓,更何况是那些代理君王治理人民的地方官吏,可以不去体会这个道理吗?
【故事】宋朝的郑清臣,个性尖酸刻薄,在当槐里县令的期间,虐待县民。等到他要离任时,县民都拦路吐痰咒骂他。郑清臣就以属民侮辱长官的罪名奏报朝廷,宋真宗说:“为政在于得到民心,民心如此唾弃你,那就可以了解到你的政绩,你还敢抱怨人民而随意奏报吗?”郑清臣因而被朝廷定罪贬官。
扰乱国政。
【解释】扰乱国家的政务。
【分析】国家平时就要培养和平的福报,不可以任意变更政策;即使有所建设和变革,都必须十分详细谨慎;若只凭个人的私意,随便提出改变的议论,那么有了一番新的措施,就会有另一番的扰乱侵害。况且祖宗既定的法则,相关单位已经奉行很久,百姓也都习惯了,觉得很方便,何必频频变更而造成扰乱呢?
【故事】唐朝的李林甫,为了要推广宿卫兵的□骑法,不顾朝廷上下议论纷纷,却仍然坚持己见,使唐朝兵力一蹶不振。宋朝的王安石创行新法,政令繁琐急迫,因而扰乱民心,宋朝的元气从此衰落。这些都是扰乱国政所衍生出来的祸害。
赏及非义。
【解释】不合义理地奖赏无关之人。
【分析】用奖赏的方法,是为了崇尚道德、酬报功劳,是国家激励、劝导人心的重要制度。不该赏而赏叫非义。颠倒是非、废弛法纪、助长恶念、偏袒徇私、起用奸邪、罢黜正直,这些最容易干犯天怒。所以负责进爵奖赏的人,能不小心谨慎吗?
【故事】东周时的晋文公,有一个曾经跟随他流亡的侍臣说:“大王所推行的三种赏赐,我冒昧地请问您,为何没有奖赏到臣下呢?”文公说:“以仁义引导我,用德惠劝进我的人,这可以接受上等赏赐;辅助我推行仁政,因而立国的人,这能够受到中等奖赏;为了我的安全而流血流汗者,这就接受第三等奖赏。如果只是以劳力来服侍我,却不能弥补我的缺失的人,要在三种奖赏之后再来奖赏,现在就要轮到你接受赏赐了。”晋国的人对他的这种作为都非常欢喜,所以终能称霸诸侯。
刑及无辜。
【解释】刑罚到不相干的人。
【分析】刑罚是用来惩治恶人的,圣人不得已才会制定,本来就不是吉祥之事。纵然刑罚得很恰当,尚且要加以怜悯,不可以欢喜。所以古人都会谨慎施用刑罚,一定详细审查,明确辨识;若是滥用而波及无辜的人,不仅会失去听讼时的公正判断,而且违背上天好生之德的本意。
【故事】李龟正担任司法断案的工作已经很久,有一天出门到了三井桥,看到十几个人披头散发,口中直喊冤枉,逐渐地逼近他。李十分害怕,即走近路返家,告诫儿子说:“你们将来做官,不要担任审案的职务;以我清廉、谨慎时存畏惧的态度,一切都依据既定的律法,还会冤枉那么多人,现在后悔也来不及了!”不久他就死了。
杀人取财。
【解释】杀害人命以夺取财物。
【分析】杀人夺财的恶行,不一定都是强盗所为的。像贪官污吏非法取财,将人害死在刑罚或牢狱之中;有钱人喜好财货,在他人穷困时加以迫害;残忍的人为了图谋财货,害人于危险困难之处;庸医为了贪财,在病人性命危急时致人于死。这些都是因财而起,他们杀害人的结果都是一样的。这些人没有不被厉鬼索命而亡的,而他们所夺取的钱财不也终归乌有吗?
【故事】长江一带有一个船家龚撰,乘著大风吹袭时把一位富商推挤下水,而夺取他的钱财,因此成为富翁,居住在维扬。他生了一个儿子,长大后视父亲如仇人。龚撰非常生气,就去叩问乩仙。乩仙说:“庚子八月西风恶,扬子江中波浪作…
《集福消灾之道—感应篇汇编白话精简本》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