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集福消災之道—感應篇彙編白話精簡本▪P10

  ..續本文上一頁;二十年前一念差,貴君試把心頭摸!”龔撰聽了大爲驚嚇,棄家而去,最後不得好死。

  傾人取位。

  【解釋】設計害人以取得職位。

  【分析】世間的一官一職,都是有天命的。做部屬的平時修善,就可得到高官顯要;平常人行善,也可得到官祿。若以陰險手段害人以奪取職位,那麼害人者還是會爲人所害;奪取別人職位的,最後也會被別人奪走。報應之快,短期間就可以看得到。

  【故事】宋朝的彌德超,看到樞密曹彬的功勳與聲望都很大,就誣告他圖謀不軌,曹彬因此被罷黜,而彌德超則官拜樞密使。不久,趙普竭力爲曹彬辯解洗冤,皇帝終于恍然大悟,就把彌德超放逐到遠地,而像以往一樣對待曹彬。

  誅降戮服。

  【解釋】誅殺投降的人,屠戮順服的人。

  【分析】用兵是凶惡之事,戰爭是危險的事,聖人不得已才會使用;所以古人遇到殺敵很多時,會以悲哀的心境憐憫他們;當戰爭勝利時,就以隆重的喪禮來埋葬死者。至于投降歸順的人,更應該憐憫、安撫與勸谕。如果對方已經投降順服,卻又殺害他們,忍心犯下殺業,這種禍患是很大的。

  【故事】漢朝的李廣,手臂像猿猴一樣靈活,擅于射箭,匈奴都非常怕他,稱他爲飛將軍。然而他卻時運不濟,一直都無法封侯。他對相士王朔說:“我李廣自少年從軍,和匈奴作戰時無不奮勇在前,追擊匈奴時也沒有不參與的;然而比我晚從軍的後輩都封侯了,惟獨我不能,這到底是什麼原因呢?”王朔說:“將軍有沒有做過足以讓您覺得遺恨的事情呢?”李廣回答說:“曾經有八百個投降的胡人,我全都把他們殺了,我對這件事非常悔恨。”王朔說:“災禍莫大于殺死已經投降的敵人,這就是您不能封侯的原因。”後來李廣出征時迷路,因而自殺身亡;他的孫子李陵,也因戰敗被虜而投降,導致被抄家滅族。

  貶正排賢。

  【解釋】貶抑正直的人,排擠賢能的人。

  【分析】正人君子、賢良之士,都是國家的棟梁,本來就應該予以重用,朝廷中才會有人才,使國內外知道畏懼而不敢侵犯。如果忌諱他與自己不同道,就多方予以排擠,這種障礙賢良、禍害國家的罪過太大了。須知,世有伯樂,才有千裏馬;千裏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人才的遭遇,道理也是一樣。假使在位掌權者都像伯樂一樣,懂得發掘人才而善用之,那麼有道德、心量大的人,就可以讓他當宰相;識大體的人,便可用他作谏官;有謀略的人,便可付與兵權;操守廉潔的人,便可以讓他掌管錢糧;愛護人民的人,便可以作郡守或縣令。如此,政府中的大小官職,都能由適當的人才擔任,那麼國家一定會興旺。

  【故事】唐朝的盧杞很討厭顔真卿,一直想要排擠他。恰巧當時李希烈叛變,盧杞就向皇上啓奏:“只要派出溫文爾雅的重臣,向李希烈說明利害關系,就可以不必動用軍隊而使他臣服。顔真卿是叁朝重臣,忠心正直、剛毅果決,享譽國內,受大家信服,他是最恰當的人選。”皇上因此同意了他的建議,下诏派遣顔真卿去安撫李希烈。後來李希烈要留顔真卿當宰相,顔真卿不從而被殺害。曆史上德宗逃至奉天避難的“奉天之變”,實在就是盧杞所造成的。後來李懷光彈奏盧杞殘害忠良、狡滑奸詐、誤國殃民。盧杞因而被貶,流放到新州而死。

  淩孤逼寡。

  【解釋】欺淩孤兒,逼迫寡婦。

  【分析】這句話的意思,在前面“矜孤恤寡”已經提到,太上勸誡矜恤孤寡于前,又禁戒淩逼于後,反覆叮咛,用意懇切。因爲孤兒寡婦是人生的不幸,爲天地所重視,怎可乘其無依無靠時欺騙、迫害呢?或是侵奪他們的財産,或以詭計差使勞役,依仗權勢恐嚇,迫使孤寡流離失所,冤屈無處控訴。暫且不論鬼神的暗中視察,將來的報應絕無寬貸,但也要想到孤兒也是人子,寡婦也是人妻,請以自己的妻兒與其立場交換,反過來想一想就知道了。

  【故事】方城的鞏固,與周姓富翁爲鄰,周家忽然男女都死亡,只剩下老婦人和年幼的孫子。鞏固就辦了酒席請他們,騙說:“你和孫子人單力弱,光靠這些産業生活並不是好辦法,不如把財産都賣給我,我負責撫養你們婆孫。”老婦人非常高興,就和他立下契約,價格不到時價的一半。鞏固才拿到契約,立刻逼迫他們搬離。鞏固夢到一個人責罵他說:“你謀奪我的家業,趕走我的妻孫,我已把此事上告天帝,明年你們全家都會死去!”第二年,盜賊來了,鞏固全家果然都被殺死。老婦人和孫子因爲沒有家業,所以免除了這場災難,後來所有的産業又歸還他們。

  棄法受賂。

  【解釋】抛棄法令,接受賄賂。

  【分析】從“棄法受賂”到“見殺加怒”,都是就官府審案來說的。凡是衙役書吏,也在其中,並非專指審案的官員。太上說曲直輕重,首先說到棄法受賂,因爲曲直輕重本來就有依循的法則,只因想得到錢財,所以才任意接受賄賂者的請求而去顛倒它。好像沒有法律的存在,隨意地判定犯人的死生,使人民無所適從而不知所措;難道沒有想到,這樣會導致天怒人怨,而遭到奇禍之報嗎?

  【故事】侯鑒擔任江夏令時,與一位僧人有交情,只要有空必定會去拜訪;每次拜訪時,僧人必已准備招待事宜。偶然有一天去拜訪,僧人卻延遲接待,也未准備飯菜。侯鑒問他原因,僧人說:“您每次來訪時,土地神一定會事先通報,這次卻沒有,所以才來不及准備。”侯鑒聽了非常害怕,就請僧人問土地神不通知的原因。當天晚上,僧人夢到土地神說:“侯鑒本來可以當到宰相,但因最近接受了胡氏六十兩銀,冤枉斷下一件案子,上天已經削除他宰相的職位,只能做到監司,和我沒有統轄的關系,所以才沒有通報。”

  以直爲曲,以曲爲直。

  【解釋】把理直的變成理曲,把理曲的變成理直。

  【分析】兩造訴訟人在官府打官司,曲直尚未確定,生死的定奪全在審判者一句話,怎可輕忽呢?現在卻將曲直顛倒,這不是因爲接受賄賂,就是徇私枉法,否則作出輕率魯莽的決定,這裏必定有一個原因,哪裏適合當官爲人民的長上呢?

  【故事】趙時擔任無爲州的教授,夢到有一個囚犯對他說:“我不幸被祖翔害死。”趙時說:“祖翔精通法律,又廉潔謹慎,怎麼會冤枉你呢?”囚犯說:“我的死雖然不是祖翔的本意,但是因爲他一時的懷疑,所以導致曲直不分,最後把我判處死刑。我所怨恨的不是祖翔又是誰呢?我已向陰府提出告訴,祖翔活不久了!”一個多月之後,祖翔果然就死了。

  入輕爲重。

  【解釋】應該判輕刑的,卻判了重刑。

  【分析】《書經》上說:“對于犯罪的事實若是感到懷疑,就應該輕判。”又說:“甯可有判輕的失誤,不可有判重的失誤。”但居然有判官把輕罪判成重罪,聖人體恤刑犯的心意哪裏還存在呢?人命關天,審案官員最應留意。世上有誣賴的情節,這是極爲慘酷的。

  【故事】李若水擔任淮南的司理,當時有五名強盜事敗被捕入獄,並說與一位僧人結黨。這五人在執行死刑後,僧人才出現。僧人說:“我實在不曾做過強盜。”李若水此時應可從輕發落,但他卻堅持強盜的話是真實的,就用殘酷的刑法殺死他。一個多月後,獄卒李能無緣無故大叫:“和尚!這不幹我的事,這是司理特地驅使我做的。”說完就死了。第二天推司劉元也死了。又過了一天,李若水暴斃而亡。縣府這一些人幾乎都死光了。

  見殺加怒。

  【解釋】看見有人被殺,非但不予哀憐,反而更加憤怒。

  【分析】曾子說:“如果察知事情的真相就應該哀憐他,而不可心生歡喜。”這是說有罪的人,當他受到刑罰時,應當體諒他犯罪時的情況,不可輕率地加重罪刑;況且死者不可能再複生,雖然他是自作自受,然而看到他受刑被殺,心中應該感傷,正要爲他掩面哭泣都來不及,爲何還要加怒于他呢?這種心腸實在是太殘忍了。至于家禽、獸畜、魚類被人宰殺時,更應該憐憫它們的無辜;若見被殺還加以嗔怒,這種人只不過是個殘暴酷虐、嗜好殺生的惡人罷了。

  【故事】明朝的劉錫元,曾夢到一人拜求他說:“我是宋將曹翰,過去在唐朝曾當過小官,因爲聽聞法師講經有悟,就設齋供養,從此感召福報,生生世世做人,漸積善因。到了宋朝擔任副將,因爲屠城濫殺的緣故,爾後都出生爲豬,以償還殺債。曾經在往年,佃戶以我來抵償欠您的佃租,蒙您憐憫,讓我活了下來;現在我又到這裏償債,所以特別前來求救。”劉錫元說:“用什麼方法救你呢?”曹翰說:“禽獸每當被宰割時,真是痛苦難忍,只有聽到念佛的聲音,才可以解除痛苦。希望您凡是見到牲畜被宰殺,或是被烹煮之時,能夠發大悲心,只要念阿彌陀佛,或持大悲咒、准提咒,不但能解除我的痛苦,且有超脫之益。”說完,悲傷道謝離去。

  知過不改。

  【解釋】知道過失不肯悔改。

  【分析】文殊菩薩曾向佛陀請益說:“年輕時造下罪孽,到了老的時候才修行,這樣能夠成佛嗎?”佛陀回答說:“苦海無邊,回頭是岸。”宋朝圓悟禅師說:“哪一個人沒有過失呢?有了過失而能夠改除,這種善事是很大的。”唯有君子能夠改過遷善,所以道德就會日新又新;而小人則是掩飾過失,所以所造作的惡業就愈來愈顯著。小人犯了過必定會找理由遮蓋,這就是太上所以諄諄教誡的原因。何龍圖先生說:“人會犯口過、身過、心過,善于改過的人應當靈敏警覺,努力去除執著吝啬習氣,對于道理要深入研究探討,並窮究到底,精進修持毫不停止,意念自然就誠了。聖學、佛學、玄學,都是非常深奧微妙,不容易講得清楚;然而最根本的學習方法,可以貫通儒、釋、道叁教的,就是改過而已。

  【故事】宋朝的司馬光,五歲時有一次無法脫去胡桃皮,婢女就用熱水燙過後脫去。他的姐姐從外面回來,就問他是誰脫除的。司馬光竟然回答:“是我自己脫去的。”他的父親責罵他說:“小孩子怎麼可以欺騙人呢?”司馬光受到告誡後就悔過,一生不敢再說謊。

  見善不爲。

  …

《集福消災之道—感應篇彙編白話精簡本》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