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解釋】看見善事不肯去做。
【分析】取小所以就大,積一所以成億。所以,善事貴在積聚,知道是善就要馬上去做,做就要盡力。老子說:“九層高的樓臺,是從微土漸漸累高的;千裏遠的行程,是從腳下一步一步地開始。”人若能每天改掉一個過失,就可消除一項罪業;每天做一件善事,就可增加一件福報的基礎。
【故事】周朝末期時的齊桓公,有一次經過郭氏的廢墟,就問一位老人:“郭家爲何會敗亡呢?”老人說:“喜歡善事而厭惡惡事!”桓公說:“喜歡善事,討厭惡事,怎麼會敗亡呢?”老人說:“喜歡善事,卻不去做;討厭惡事,卻無法改。”
自罪引他。
【解釋】自己犯罪,卻牽引嫁禍他人。
【分析】罪是自己犯的,到了事情揭發時就嫁禍給別人,這就是俗話說的拖人下水。他的動機,若不是圖謀掩飾疏漏,就是想報仇連累他人,哪裏知道自己的過失終究無法遮掩,他人終究不可誣賴,只是徒然在罪孽中又再造孽而已,縱然能夠逃過法律製裁,但是難免遭到天誅。
【故事】趙業曾經觀看賈奕殺牛,賈奕死後嫁禍給趙業,讓他一起來分擔罪過。趙業被拘捕到陰間,幾乎不能辨認賈奕。不久,他看見一面鏡子,直徑達到一丈多,懸在空中;從鏡中可以清楚地看見賈奕拿著刀,趙業則是靠著門,心中有不忍之意。這時賈奕才認罪,而趙業就重返陽間。
壅塞方術。
【解釋】故意阻撓方術,使其不能發展。
【分析】所謂方術,如醫藥、蔔卦、星相,以及一技一藝都是。功夫淺的人藉此生活,功夫高的人可用來濟世。如果故意阻撓,使其不能行使,也表示我的心量不夠寬廣,而各地會增加許多饑寒失業的人。至于邪師庸醫,傷害正教,誤人性命,以及燒煉丹藥的術士之類,都不能援用這個事例,這是應當禁止的。一般讀書人的家中,必須要嚴謹門戶,凡是叁姑六婆,都應該戒絕往來;縱然是有所往來,也應當重視她們的人品是否端正,這也是端正根本、防微杜漸的方法。
【故事】翟乾祐在世時,以能召請神明出名。他每每念及雲安境內,江邊有十五處險灘,因而召請灘神把它夷平,受召而來的灘神共有十四處。唯獨有一灘是一個女神,戴著高帽子,穿著大袖衣袍,慷慨地進言說:“我看您的用意不過是想便利行舟,卻不知從事行舟的人,每天收入豐厚,縱然再少一些,也不足以構成損失;而在江邊居住的窮人有叁四百戶,他們沒有田地耕種,沒有桑樹養蠶,全靠拉船維持生活。現在若把險灘鏟平,對行舟固然很方便,但那些拉船的窮人要怎麼生活呢?太上的意思,必定不是這樣,我深恐到時候會獲罪,大家不免受到牽累,您應該慎重衡量。”翟天師歎氣地說:“您的考慮不是我能比得上的!”于是又命令十四位灘神各自回複灘險。
讪謗聖賢。
【解釋】戲侮毀謗聖賢。
【分析】有兩種人會戲侮毀謗,一種是因爲自己愚癡,不知道聖賢對世間的深遠影響,這就像是甕裏的人埋怨天空渺小。另一種是仗著聰明辯才,煽動他人毀謗聖賢,這就像是在水中撈月一樣,一點作用都沒有。
【故事】高之绶不相信仙佛,總會想盡辦法極力毀謗,曾經用《法華經》來糊牆壁。有人送他一尊佛像,高之绶說:“這個佛像可以當作器具。”因此就把佛像鋸開,做成十枚環狀裝飾品。後來他因爲譏諷、批評朝廷施政,皇帝下诏發到刑部審判,被腰斬在市集上。
侵淩道德。
【解釋】侵犯欺淩有道德的人。
【分析】世間有道德的人,如讀書明理的儒者、刻苦修行的僧人或道士,他們的言語可以作爲世間人的法則;他們的行爲可作爲世間人的楷模。他們是衆人之中出類拔萃的人,爲天地正氣之所聚集,敬愛他們尚且來不及,怎麼可以加以侵犯欺淩呢?
【故事】國清禅師講經說法時,有某一位官員向來不相信佛法,就把禅師綁起來打了二十大板。晚上夢到了死去的父親,哭泣且憤怒地說:“你爲何敢汙辱禅師呢?冥王爲此打我二十下鐵鞭,而你的官位也被削除了!”
射飛逐走。
【解釋】射殺飛禽,逐捕走獸。
【分析】射,不只用弓箭射,凡是火槍、鳥铳、藥弩、彈弓、粘竿、扣索、網缦等都是。或是爲了賣錢,或是爲貪口腹之欲,就四處布下陷阱,使得飛禽喪命。有的頭被斬斷,使鳥群受到驚嚇;有的胸部被貫穿,骨髓都流出來,這是何等痛苦,有仁心的人應當加倍發起慈悲心。吃它們肉的人,怎麼忍心結下這種將來必定會受報複的怨仇,作爲本來就可以免除的菜肴呢?以殺生爲職業的人,何苦造下無窮的怨孽,來滿足我們有限的利益呢?
【故事】董某喜歡用網捕捉飛禽,捉到後就用竹子貫穿腦部,用稻稈燃燒它的毛,再拿去賣錢,所殺的鳥不計其數。到了老年時得到怪病,遍體生出粗皮,粗皺得就像樹皮,癢的時候就用稻稈來燒;又患了頭痛的毛病,每每叫人用竹子打他的頭,最後因爲這個怪病而死。又有一個劉冬兒的人專用弩箭射殺飛禽,傷害的生命非常多。有一天他靠在門旁射麻雀,偶然間覺得耳朵好癢,就用箭頭搔癢;忽然起風吹門而撞擊到手臂,箭就穿過耳朵,血流如注而死。
發蟄驚棲。
【解釋】挖掘蟄伏于土中的蟲,驚擾棲息在樹上的鳥。
【分析】冬天時蟲類蟄伏在土中,若是把它們挖出來,必定會受到傷害,所以太上寫出來禁戒人們,而諸佛更是愛惜它們,人們可以不體會這種善意,而隨便將它們挖掘出來嗎?鳥類既然已經棲息在樹上,就像人類已經上床睡覺,如果忽然驚動它,豈不是全家都被驚擾了嗎?太上的教誡,跟孔子所說的“不射已經休息的鳥”是一樣的。仙經上說:“凡是人們能夠隨時行方便救助生物,必定會得到福德長壽的果報。”
【故事一】宋朝的曹彬,在寒冬時絕不整修牆壁和房屋。有人問他原因,曹彬說:“這是恐怕傷害到蟄伏在裏面的蟲類罷了!”
【故事二】有一位姓楊的人,以捕捉禽鳥爲業。有一天,一只寒鵲棲息在樹上,他就拿出上了黏膠的竹竿,爬到樹上想要捕捉;不料樹枝卻折斷,他跌了下來,腦部被竹竿刺中,流血過多而死。
填穴覆巢。
【解釋】填塞蟲蟻居住的洞穴,翻覆禽鳥棲息的鳥巢。
【分析】穴,是一切含有靈性的小生物所聚居的地方,從人類的立場看來,固然只是一個洞穴而已;但在它們看來,則是安甯的居所,跟人的家並沒有兩樣。怎麼可以把它填起來,斷了它們的生門,絕了它們的出路,而且覆滅它們的宗族,怎麼忍, 心這樣做呢!巢,是一切大小鳥類棲身的地方,可以用來哺乳生産,還可以躲避風雨霜雪,或是網羅綁縛彈射,來自我掩藏、保護。若有不仁道的人把它傾覆了,這和毀掉住宅、焚燒房舍有何差別,豈不是置其于死地嗎?太上在〈保嗣章〉上說:“凡是子孫滅絕的人,都是因爲他在前世的時候,傾覆鳥巢、毀壞其卵、焚燒山林打獵、抽幹水塘捕魚、墮胎損子,犯了第一千六百二十條的規定,所以才會招致子孫衰絕的果報。”
【故事一】杭州有一個民婦喜好殺害生命,尤其討厭螞蟻汙損飯菜,往往會以火燒殺它們。只要找到了蟻穴,不是把它填塞,就是用滾湯澆灌,所殺的螞蟻不計其數。後來她生下一個兒子,年紀還在懷抱階段,有一次被一群螞蟻爬上身,咬得全身腫爛而死。
【故事二】宋朝有一位姓朱的人,喜歡翻覆鳥巢,尤其討厭蜜蜂,每次見到它的巢,雖然築在很高的地方,他必定會拿梯子上去破壞。後來他生了兩個兒子,肛門都閉塞不通,不久就死了,從此絕嗣。
【嘉言】慈壽禅師說:“世人多殺生,遂有刀兵劫;負命殺你身,欠財焚汝宅;離散汝妻子,曾破他巢穴;報應各相當,洗耳聽佛說。”這首偈子的意思是說:“由于世間人殺生太多,所以才有刀兵的劫難;欠了他的命,就會來殺你的身;欠了他的錢財,就來燒你的住宅;離散你的妻子,是因爲曾經破壞他的巢穴;這種報應的影響,道理都是相同的,要洗耳恭聽佛所說的話。”
傷胎破卵。
【解釋】傷害胞胎,破壞蛋卵。
【分析】動物禽鳥雖然還沒有出生,但是胞胎和蛋裏都有生命,就像人類懷孕一樣,所以傷了它們的胎,破壞它們的卵,就等于殺生。佛說:“人若是殘暴凶惡,不相信作惡造罪、行善積福的道理,而去捕殺幼鳥,食用鳥蛋,致使鳥失去孩子,因悲傷而哭泣得肝膽俱裂,眼睛出血,這種人會得到孤獨無子的果報。”
【故事】白龜年得到了一本異書,學會辨別天地間各種鳥獸的語言。有一天和潞州太守坐在一起,剛好有人趕羊經過庭下,其中有一只任人鞭打也不肯走,而且發出悲淒的叫聲。太守問他說:“這只羊說些什麼呢?”白龜年回答:“這只羊說,它肚子裏懷有小羊,等生産之後,甘願就死。”太守就把這只羊留下來不殺,果然生下了兩只小羊。
願人有失。
【解釋】希望他人失敗。
【分析】他人失敗是很不幸的事情,不去憐憫他,反而希望他失敗,這就是幸災樂禍。既然以災禍爲值得慶幸歡樂的事,那麼災禍怎麼不跟隨他呢?這個失敗不是在別人而是在自己。人雖然非常愚笨,也不應該這麼做。
【故事】李士衡奉命出使高麗,俞英當他的副使。李士衡所獲得的禮物,全部委托俞英代爲保管;俞英恐怕過海時會有濕氣,就把李士衡的東西都放在船底,而把自己的物品覆蓋在上面。不料遇到了大風,船夫請求減少船中的貨物,匆忙中隨手抛棄貨物。等到風停時,檢查所抛棄的物品,竟然全部是俞英的;李士衡的東西因爲放在船底,一件都沒有失去。
毀人成功。
【解釋】毀壞他人成功。
【分析】毀有兩種意思,一種是毀壞,一種是毀谮(惡言誣陷)。想要立功的人,無論大功或小功,無不是竭盡全力以求成功,而我卻一定要阻撓、敗壞、毀滅他,這種心術真是如同蛇蠍一樣狠毒。
【故事】明朝的曾銑擔任叁邊總督,想要收複河套。嚴嵩怕他成功,就進言誣陷他和夏言擅自挑起邊疆沖突,而將他們處死在西市。後來嚴嵩被彈劾,抄收…
《集福消災之道—感應篇彙編白話精簡本》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