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集福消灾之道—感应篇汇编白话精简本▪P11

  ..续本文上一页【解释】看见善事不肯去做。

  【分析】取小所以就大,积一所以成亿。所以,善事贵在积聚,知道是善就要马上去做,做就要尽力。老子说:“九层高的楼台,是从微土渐渐累高的;千里远的行程,是从脚下一步一步地开始。”人若能每天改掉一个过失,就可消除一项罪业;每天做一件善事,就可增加一件福报的基础。

  【故事】周朝末期时的齐桓公,有一次经过郭氏的废墟,就问一位老人:“郭家为何会败亡呢?”老人说:“喜欢善事而厌恶恶事!”桓公说:“喜欢善事,讨厌恶事,怎么会败亡呢?”老人说:“喜欢善事,却不去做;讨厌恶事,却无法改。”

  自罪引他。

  【解释】自己犯罪,却牵引嫁祸他人。

  【分析】罪是自己犯的,到了事情揭发时就嫁祸给别人,这就是俗话说的拖人下水。他的动机,若不是图谋掩饰疏漏,就是想报仇连累他人,哪里知道自己的过失终究无法遮掩,他人终究不可诬赖,只是徒然在罪孽中又再造孽而已,纵然能够逃过法律制裁,但是难免遭到天诛。

  【故事】赵业曾经观看贾奕杀牛,贾奕死后嫁祸给赵业,让他一起来分担罪过。赵业被拘捕到阴间,几乎不能辨认贾奕。不久,他看见一面镜子,直径达到一丈多,悬在空中;从镜中可以清楚地看见贾奕拿著刀,赵业则是靠著门,心中有不忍之意。这时贾奕才认罪,而赵业就重返阳间。

  壅塞方术。

  【解释】故意阻挠方术,使其不能发展。

  【分析】所谓方术,如医药、卜卦、星相,以及一技一艺都是。功夫浅的人藉此生活,功夫高的人可用来济世。如果故意阻挠,使其不能行使,也表示我的心量不够宽广,而各地会增加许多饥寒失业的人。至于邪师庸医,伤害正教,误人性命,以及烧炼丹药的术士之类,都不能援用这个事例,这是应当禁止的。一般读书人的家中,必须要严谨门户,凡是三姑六婆,都应该戒绝往来;纵然是有所往来,也应当重视她们的人品是否端正,这也是端正根本、防微杜渐的方法。

  【故事】翟乾祐在世时,以能召请神明出名。他每每念及云安境内,江边有十五处险滩,因而召请滩神把它夷平,受召而来的滩神共有十四处。唯独有一滩是一个女神,戴著高帽子,穿著大袖衣袍,慷慨地进言说:“我看您的用意不过是想便利行舟,却不知从事行舟的人,每天收入丰厚,纵然再少一些,也不足以构成损失;而在江边居住的穷人有三四百户,他们没有田地耕种,没有桑树养蚕,全靠拉船维持生活。现在若把险滩铲平,对行舟固然很方便,但那些拉船的穷人要怎么生活呢?太上的意思,必定不是这样,我深恐到时候会获罪,大家不免受到牵累,您应该慎重衡量。”翟天师叹气地说:“您的考虑不是我能比得上的!”于是又命令十四位滩神各自回复滩险。

  讪谤圣贤。

  【解释】戏侮毁谤圣贤。

  【分析】有两种人会戏侮毁谤,一种是因为自己愚痴,不知道圣贤对世间的深远影响,这就像是瓮里的人埋怨天空渺小。另一种是仗著聪明辩才,煽动他人毁谤圣贤,这就像是在水中捞月一样,一点作用都没有。

  【故事】高之绶不相信仙佛,总会想尽办法极力毁谤,曾经用《法华经》来糊墙壁。有人送他一尊佛像,高之绶说:“这个佛像可以当作器具。”因此就把佛像锯开,做成十枚环状装饰品。后来他因为讥讽、批评朝廷施政,皇帝下诏发到刑部审判,被腰斩在市集上。

  侵凌道德。

  【解释】侵犯欺凌有道德的人。

  【分析】世间有道德的人,如读书明理的儒者、刻苦修行的僧人或道士,他们的言语可以作为世间人的法则;他们的行为可作为世间人的楷模。他们是众人之中出类拔萃的人,为天地正气之所聚集,敬爱他们尚且来不及,怎么可以加以侵犯欺凌呢?

  【故事】国清禅师讲经说法时,有某一位官员向来不相信佛法,就把禅师绑起来打了二十大板。晚上梦到了死去的父亲,哭泣且愤怒地说:“你为何敢污辱禅师呢?冥王为此打我二十下铁鞭,而你的官位也被削除了!”

  射飞逐走。

  【解释】射杀飞禽,逐捕走兽。

  【分析】射,不只用弓箭射,凡是火枪、鸟铳、药弩、弹弓、粘竿、扣索、网缦等都是。或是为了卖钱,或是为贪口腹之欲,就四处布下陷阱,使得飞禽丧命。有的头被斩断,使鸟群受到惊吓;有的胸部被贯穿,骨髓都流出来,这是何等痛苦,有仁心的人应当加倍发起慈悲心。吃它们肉的人,怎么忍心结下这种将来必定会受报复的怨仇,作为本来就可以免除的菜肴呢?以杀生为职业的人,何苦造下无穷的怨孽,来满足我们有限的利益呢?

  【故事】董某喜欢用网捕捉飞禽,捉到后就用竹子贯穿脑部,用稻秆燃烧它的毛,再拿去卖钱,所杀的鸟不计其数。到了老年时得到怪病,遍体生出粗皮,粗皱得就像树皮,痒的时候就用稻秆来烧;又患了头痛的毛病,每每叫人用竹子打他的头,最后因为这个怪病而死。又有一个刘冬儿的人专用弩箭射杀飞禽,伤害的生命非常多。有一天他靠在门旁射麻雀,偶然间觉得耳朵好痒,就用箭头搔痒;忽然起风吹门而撞击到手臂,箭就穿过耳朵,血流如注而死。

  发蛰惊栖。

  【解释】挖掘蛰伏于土中的虫,惊扰栖息在树上的鸟。

  【分析】冬天时虫类蛰伏在土中,若是把它们挖出来,必定会受到伤害,所以太上写出来禁戒人们,而诸佛更是爱惜它们,人们可以不体会这种善意,而随便将它们挖掘出来吗?鸟类既然已经栖息在树上,就像人类已经上床睡觉,如果忽然惊动它,岂不是全家都被惊扰了吗?太上的教诫,跟孔子所说的“不射已经休息的鸟”是一样的。仙经上说:“凡是人们能够随时行方便救助生物,必定会得到福德长寿的果报。”

  【故事一】宋朝的曹彬,在寒冬时绝不整修墙壁和房屋。有人问他原因,曹彬说:“这是恐怕伤害到蛰伏在里面的虫类罢了!”

  【故事二】有一位姓杨的人,以捕捉禽鸟为业。有一天,一只寒鹊栖息在树上,他就拿出上了黏胶的竹竿,爬到树上想要捕捉;不料树枝却折断,他跌了下来,脑部被竹竿刺中,流血过多而死。

  填穴覆巢。

  【解释】填塞虫蚁居住的洞穴,翻覆禽鸟栖息的鸟巢。

  【分析】穴,是一切含有灵性的小生物所聚居的地方,从人类的立场看来,固然只是一个洞穴而已;但在它们看来,则是安宁的居所,跟人的家并没有两样。怎么可以把它填起来,断了它们的生门,绝了它们的出路,而且覆灭它们的宗族,怎么忍, 心这样做呢!巢,是一切大小鸟类栖身的地方,可以用来哺乳生产,还可以躲避风雨霜雪,或是网罗绑缚弹射,来自我掩藏、保护。若有不仁道的人把它倾覆了,这和毁掉住宅、焚烧房舍有何差别,岂不是置其于死地吗?太上在〈保嗣章〉上说:“凡是子孙灭绝的人,都是因为他在前世的时候,倾覆鸟巢、毁坏其卵、焚烧山林打猎、抽干水塘捕鱼、堕胎损子,犯了第一千六百二十条的规定,所以才会招致子孙衰绝的果报。”

  【故事一】杭州有一个民妇喜好杀害生命,尤其讨厌蚂蚁污损饭菜,往往会以火烧杀它们。只要找到了蚁穴,不是把它填塞,就是用滚汤浇灌,所杀的蚂蚁不计其数。后来她生下一个儿子,年纪还在怀抱阶段,有一次被一群蚂蚁爬上身,咬得全身肿烂而死。

  【故事二】宋朝有一位姓朱的人,喜欢翻覆鸟巢,尤其讨厌蜜蜂,每次见到它的巢,虽然筑在很高的地方,他必定会拿梯子上去破坏。后来他生了两个儿子,肛门都闭塞不通,不久就死了,从此绝嗣。

  【嘉言】慈寿禅师说:“世人多杀生,遂有刀兵劫;负命杀你身,欠财焚汝宅;离散汝妻子,曾破他巢穴;报应各相当,洗耳听佛说。”这首偈子的意思是说:“由于世间人杀生太多,所以才有刀兵的劫难;欠了他的命,就会来杀你的身;欠了他的钱财,就来烧你的住宅;离散你的妻子,是因为曾经破坏他的巢穴;这种报应的影响,道理都是相同的,要洗耳恭听佛所说的话。”

  伤胎破卵。

  【解释】伤害胞胎,破坏蛋卵。

  【分析】动物禽鸟虽然还没有出生,但是胞胎和蛋里都有生命,就像人类怀孕一样,所以伤了它们的胎,破坏它们的卵,就等于杀生。佛说:“人若是残暴凶恶,不相信作恶造罪、行善积福的道理,而去捕杀幼鸟,食用鸟蛋,致使鸟失去孩子,因悲伤而哭泣得肝胆俱裂,眼睛出血,这种人会得到孤独无子的果报。”

  【故事】白龟年得到了一本异书,学会辨别天地间各种鸟兽的语言。有一天和潞州太守坐在一起,刚好有人赶羊经过庭下,其中有一只任人鞭打也不肯走,而且发出悲凄的叫声。太守问他说:“这只羊说些什么呢?”白龟年回答:“这只羊说,它肚子里怀有小羊,等生产之后,甘愿就死。”太守就把这只羊留下来不杀,果然生下了两只小羊。

  愿人有失。

  【解释】希望他人失败。

  【分析】他人失败是很不幸的事情,不去怜悯他,反而希望他失败,这就是幸灾乐祸。既然以灾祸为值得庆幸欢乐的事,那么灾祸怎么不跟随他呢?这个失败不是在别人而是在自己。人虽然非常愚笨,也不应该这么做。

  【故事】李士衡奉命出使高丽,俞英当他的副使。李士衡所获得的礼物,全部委托俞英代为保管;俞英恐怕过海时会有湿气,就把李士衡的东西都放在船底,而把自己的物品覆盖在上面。不料遇到了大风,船夫请求减少船中的货物,匆忙中随手抛弃货物。等到风停时,检查所抛弃的物品,竟然全部是俞英的;李士衡的东西因为放在船底,一件都没有失去。

  毁人成功。

  【解释】毁坏他人成功。

  【分析】毁有两种意思,一种是毁坏,一种是毁谮(恶言诬陷)。想要立功的人,无论大功或小功,无不是竭尽全力以求成功,而我却一定要阻挠、败坏、毁灭他,这种心术真是如同蛇蝎一样狠毒。

  【故事】明朝的曾铣担任三边总督,想要收复河套。严嵩怕他成功,就进言诬陷他和夏言擅自挑起边疆冲突,而将他们处死在西市。后来严嵩被弹劾,抄收…

《集福消灾之道—感应篇汇编白话精简本》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