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家产、罢免官位,他的儿子严世蕃被斩首。
危人自安。
【解释】让他人承担危险,只顾自己安全。
【分析】千经万论只是论一个“心”字,现在与他人同处于祸患中,竟想让他人承担危险,而自己却居于安稳之地,这已经丧失了本有的良知。于铁樵说:“舍却危险而就安稳,这是情理之常,而上天为什么要厌恶他呢?并非厌恶他自求安稳,而是厌恶他把危险让人承当。人生所经历的境遇,没有不作安稳和危险的判别的,如果只知求自己安稳,而不顾别人危险,那么杀机就潜伏其中,随时会暴发出来。如果使他的诡计得逞,那么诡诈的人都可以高枕无忧,而忠厚老实的人就没有存活的余地,这哪里是天地的本意呢?
【故事】宋朝的李绪掌理永安军务,当时大盗开始作乱,他就担心自己遭到灾祸,就使诈推荐朋友范铏代理职务;于是范铏就来掌管永安军,李绪得以离任。后来,范铏全家都被盗匪杀害。不久,李绪奉调临安就任,在途中遇到了匪寇,也是全家都被强盗杀死。
减人自益。
【解释】减损他人,自己图利。
【分析】天下惟有利益他人的人,才能利益自己。如果无益于他人,而仅有益自己,还不是真正的利益,何况减损他人而自己取得利益呢?这就是只顾自己富裕,不顾他人贫穷。
【故事】明朝崇祯初年,有甲乙两个人感情很好,正逢朝廷举办武举人的甄试,二人各自举荐一位参与;甲请托县令帮忙,乙也请托了司李。按照当时的规矩,录取的人必须付五十两酬金。后来甲想到县令的声望不够,所推荐的人必定无法录取;司李的声望较好,所推荐的人一定会成功。因此他想减损乙的利益来利己,就设计对乙说:“我们两人既然同心,就应当同甘共苦,如果只录取其中的一位,不论是你所推荐或我所推荐的,我们都要平分这个谢金。”乙同意了。等到放榜时,请托司李推荐的人竟然落选,而请托县令推荐的人却得到录取;但是以前所封存的酬金都放在乙那里,甲不能够食言,因此心里很不愉快。
以恶易好。
【解释】把不好的换成好的。
【分析】以恶易好,就是像以铁块换黄金,以石头换美玉,以粗布换绸缎等,这种事情实在不值得达观的人一笑,但这种心态则接近于偷窃。
【故事】宋朝的苏东坡珍藏了一块美玉,有一位章持请求让他观赏,却暗中用一块燕石调换。苏东坡当时并未发觉,等到抵达黄州之后打开来看,才知道被章持所换,但他只是付之一笑。不久,章持被流放到台州死了,不知这块美玉又归何人所有?
以私废公。
【解释】为了私心而废弃公理。
【分析】以个人的喜怒恩怨,废弃公理的是非曲直。在上位的人对于忠贞或奸佞都不加以分别,那么朝廷就会有奸臣互相勾结的祸害;在下位的人对于邪恶和正义不明察清楚,那么在朋友乡里间,就会有同党攻击异己的嫌厌发生。更进一步,对于喜爱和厌恶的萌生不得当,那么家中的父子,至亲的骨肉也会变成怨家,人情的掩蔽,没有比这个更大的!无论是贤愚贵贱,每个人都有这种毛病,只是轻重不同罢了;知道这个毛病的害处,就应明白道理,消除自己偏执的性情,平下心来化除自己心中的成见。能够这样做,便是有大学问、有大手段的人。
【故事】宋朝的赵抃和范镇,因为议论朝政意见不合。等到王安石当宰相,痛恨范镇曾向神宗揭发他的过失,就趁著皇上问他范镇的为人时说:“赵抃了解他的为人。”皇上就问赵抃,赵抃说:“他是一个忠臣。”皇上说:“怎么知道他是忠臣呢?”赵抃说:“仁宗皇帝有病时,范镇率先请求储备皇太子,以安定社稷民心,前后上书十九次,等候了一百天,头发胡须因此都白了,不是忠臣是什么呢?”退朝时,王安石就责备他说:“你不是和他不合吗?”赵抃说:“我岂敢因为私人的恩怨而废弃公理呢?”
窃人之能。
【解释】窃取他人的才能。
【分析】窃,是指不是自己所有的,却拿来当成自己的。就像抄袭别人的文章,当成是自己的著作;窃取别人的谋略,当成是自己所谋划的;窃取别人的功劳,作为自己的功劳;窃取师傅的教诲,当成是自己的见解。这些都是自欺欺人的行为,遭受天谴是必然的。
【故事】周朝时梁山发生了山崩,晋国国君召见大夫伯宗。伯宗在前往晋见国君途中,遇到一位车夫,就问他说:“你有听到什么消息吗?”车夫回答:“梁山发生山崩,壅塞了河流,因此不能流通。晋君正召见伯宗去商讨对策。”伯宗问他如何解决。车夫说:“只要国君率领群臣到梁山哭泣,而后加以祭拜,河水就能流通。”伯宗依他的话上奏,晋君采纳照办之后,河水果然流通了。晋君问伯宗:“你怎么知道用这个方法呢?”伯宗说是自己想出来的。孔子听到了这件事,便说:“伯宗就要绝后了!因为他抢夺了别人的善行。”后来伯宗果然遇害身亡,卿大夫的官位因此断绝。
蔽人之善。
【解释】掩蔽他人的善行。
【分析】蔽就是掩盖,使它不能显露出来。佛经上说:“善这个字最能成就世人的一切行愿。”所以人如果有一句善言、一件善行,就应当表扬他,惟恐不能光大彰显,那么不但能够成就本人的美名,而且可以引动他人的善念,彼此互相传播劝导,使行善的人愈来愈多,也是一件乐事,为什么要掩蔽呢?掩蔽他人善行的人,心中必定毫无善心,还带有嫉妒的念头,所以不愿彰显别人的好事,来突显自己的罪恶,这是天下最不吉祥之人。
【故事】江阴有两位读书人,奉命编修县志,偶然间见到两位守节妇人的事迹,他们却认为平淡无奇,于是把它删除。城隍庙的道士,夜间听到两位妇人向神哭诉说:“我们两个人一生苦守节操,死后被记载在县志上,现在无缘无故被人删除了。”神说:“这两位读书人本来应可考取功名,既然掩蔽别人的节义,就应该削除他们的官禄。”两位妇人听了,就哭泣著拜谢离去。这两位读书人听到这件事情,就斥责为无稽之谈。到了第二年,两人果然成绩太差,而被夺除廪生的俸给,因此郁郁悲愤而死。
形人之丑。
【解释】显露他人的丑事。
【分析】人的丑行,说出去会让人觉得耻辱,而且难以让人听闻,而你却把它显露,那么厚道既然损伤,阴德就会随之消散。
【故事】有一位席匡,有相士说他某年会死,席匡感到很忧愁。后来偶然遇到有人在谈论别人闺房中的事,席匡就对他现出很生气的脸色;谈论的人心中惭愧就不再宣扬,这件事就被隐藏起来。到了那一年,席匡竟然没有事,后来官位升到台辅。
讦人之私。
【解释】揭发他人的隐私。
【分析】人非圣贤,哪一个人没有隐私,我们本来就不应该以窥伺的行为来获知他人的隐私。如果在无人之处探取他人的隐私,而散播于公共场合中,使他没有容身之处,这实在是最阴险狠毒的事情,必定会招致天怒人怨,所种下的祸患不小,应该谨慎地引以为戒。
【故事】唐朝的武则天当政时禁止屠宰牲畜,有一位担任谏官的张德生了一个儿子,私自杀羊请同事吃饭庆祝。杜肃暗中藏了一块肉,向武则天揭发他违反禁令。第二天,武后就对张德说:“听说你生了一个儿子非常高兴。”张德就向武后拜谢。武后说:“你是从哪里得到羊肉的呢?”张德立刻叩头认罪。武后说:“朕下诏禁止屠宰,但是家中有喜事或丧事,则不在此限。你从今以后请客,也须要选择客人。”于是就将杜肃的奏折拿给他看。杜肃大为惭愧,满朝官员都想往他脸上吐口水。后来杜肃逐渐衰落,下场相当凄凉。
耗人货财。
【解释】减损他人的货物与钱财。
【分析】这是指那些奸恶小人,迷惑愚笨的人,引诱他嫖妓、赌博、争斗、诉讼、炼丹等,而自己得以从中取得利益。不肖的子弟被他所愚弄,就不顾及父祖辈创业的艰难,一旦家业败光了,就会导致家破人亡。探讨其原因,到底是谁的错误,他能够免于恶报吗?
【故事】明朝的徐池,家境虽然富有,但是却很残暴。他想要得到徐八的房产,所以叫人诱惑他的儿子嫖妓放荡,使他负债累累,果然得到了他的房产。后来,他的两个儿子、五个孙子都染上怪病,巫师说这是徐八的魂魄在作祟。徐池十分恐惧,就请道士设下醮坛,向城隍庙的神明祈求化解。有一个乞丐迎向前问他:“你不是徐池吗?昨晚我睡在庙里的偏僻处,听到有人向神明呼叫你的名字,说你陷害他,神明非常生气。”徐池惊骇,返家后就死了,子孙没有一个存活的。
离人骨肉。
【解释】离散他人的骨肉。
【分析】离有两种意思,一种是追逼债务,以及官吏仆役勒索财物,使人家卖掉儿女;一种是挟著私怨搬弄挑拨、教唆、离间,使人不合。这些都是非常不仁道的。殊不知,骨肉之间有血缘关系,天性存在其间,天伦也寄托在当中。所以有仁心的人,看到人家的骨肉贫困,难以生存的情况时,会用钱财帮助他,使他获得安全;骨肉间有不和的,就为他们协调化解,使他们和睦相处,这是修行的重要方法。
【故事】安庭柏喜欢挑拨离间,而且口才很好,虽然是至亲骨肉,一经过他的挑拨,立刻意见不合而产生仇恨;李中甫兄弟相处和睦,因为安庭柏从中挑拨,便产生争斗;蔡伦、张义两个表兄弟相互和好,因听信了安庭柏而绝交。其他的事情多得不胜枚举。后来安庭柏贫困潦倒,两颊生疮,喉咙舌头溃烂,无法进食,哭叫而死。
侵人所爱。
【解释】侵夺他人所喜爱的东西。
【分析】人所喜爱的东西,就像田地、房产、书籍、古玩、器皿、衣服、饰品等类,必定想尽办法把它侵夺,这跟强盗有何差别。于铁樵说:“物品没有好坏差别,喜爱的人就会视为珍宝。别人若侵夺我所喜爱的东西,我心里的感受是怎么样呢?”鲁子晋说:“这时若作我有所喜爱的东西被别人侵夺来想,就不怕贪念不能灭除。”
【故事】张该有一幢房子非常宽大、壮观,因为缺钱花用,就以一千缗典当给了张俊。张俊非常喜爱,想要将其侵占过来…
《集福消灾之道—感应篇汇编白话精简本》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