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集福消灾之道— 感应篇汇编白话节本(卷一)▪P2

  ..续本文上一页无门,惟人自召。”

  【解释】

  太上老君说:“人的祸福,本来就没有一定的门路,全都是自己招来的啊!”

  【分析】

  太上、是太上老君,姓李名耳,号伯阳,也就是周朝的圣人老子;得道成仙以后,称天立教,为道教的始祖,是上天至尊之圣。感应篇、是太上教化世人改恶行善的书;感是感召,应是报应,告诉人们如果以善恶感召之因,必定会得到天降祸福报应的果;所谓有感必有应,随感而随应,用以彰显天道好还的道理,而启发世人的敬畏之心;知道作恶必定会得到灾祸病夭的恶报,因此心有所畏惧而不敢去做;知道行善必定会得到福寿天仙的善报,因此心有所求而勇敢的去做,所以才以感应作为本篇的篇名。

  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善恶报应,如影随形;这四句话是此一篇的总纲领,也是太上垂示训诲的宗旨所在。讲到圣贤之心,不是为了要祈求福报,避免灾祸而后才去断恶行善;说到造化的道理,只要是积善,必定会福荫子孙;而若是积恶,则必定会祸延子孙;也就是易经所讲:“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的道理,而且绝对不会有丝毫的差错啊!

  自召,就是自己招来的意思,所谓自作还是自受啊!要知道天地是没有私心的,而吉凶祸福也全都是人心自己招来的啊!然而人在没起念头的时候,这颗心是湛然清净,就如同虚空一样,那里有什么善恶呢!只是因为这个念头才动,所向著的是好事,就是善,所向著的是坏事,就是恶;其最初不过是起了一个念头,做了一件事情而已;但是到了后来,经过了日积月累,于是就有了善人和恶人的区别了;所以一个人得祸或是得福,全都决定在当初起了善恶念头的时候啊!所以太上开口便说:“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就是在提醒警惕世人,注意小心自己的起心动念啊!其中若是有了丝毫的差错,那么祸福的果报就会天差地别了。

  故事一:

  宋朝的灵源禅师向伊川先生说道:“祸能够生福,而福也能够生祸啊!祸能生福的原因,就是当一个人处在危险或灾难的时刻,很认真的想求平安,并且能够深入的体会求得平安的道理;尤其是他能够心存畏惧恭敬,谨慎自己的言行;而福能生祸的原因,就是当人在居安的时候,不能够思危;而且还放纵自己奢侈逸乐的念头,言行举止骄傲懈怠,尤其多有处事轻率,态度傲慢,甚至欺侮别人的情形发生。”

  故事二:

  宋朝的张子(张横渠先生)说:“正心的开始,应当是以自己的心为严师。凡是有所作为,就会知道谨慎小心警惕自己;这样练习了一、二年,只要能够认真努力守得紧,自然而然心就正了。”

  故事三:

  从前真空寺的老和尚曾说:“凡夫的妄想是不一定的,或是回想著自己几十年前的荣辱恩仇、悲欢离合,和种种的闲情,这是过去的妄想。或是事情到了眼前,可以去做,心中却是畏首畏尾,犹豫不决,这是现在的妄想。或是期望著日后能够荣华富贵、子孙发达,和一切不见得一定成功、一定得到的事情,这是未来的妄想。”这三种的妄想,或是生起了,或是灭掉了,我们就叫它做妄心。只要能够照见它是妄心,随著妄念起来的时候,当下就把它斩断,这就叫做觉心。所以说:“不怕妄念起来,只怕觉察太迟。”这个心若是湛然清净如同虚空一样,那么烦恼就没有立足的地方了啊!

  故事四:

  宋朝的赵康靖先生,曾经用瓶子和黑豆白豆来练习心地功夫;他若是起了一个善的念头,就把一颗白豆投入瓶子里面;若是起了一个恶的念头,就把一颗黑豆投入瓶子里面。开始练习的时候,投入瓶子的黑豆很多,后来就渐渐的减少了。久而久之,连善恶这两种的念头都忘了,而进入了“不思善、不思恶”心无杂念的境界,最后连瓶子和豆子,也丢弃不用了。

  故事五:

  宋朝的卫仲达,在翰林院里做官,有一次被鬼卒把他的魂引到阴间。阴间的主审判官,吩咐手下的书办,把他在阳间所做的善事恶事两种册子送上来。等册子送到一看,他的恶事册子,多得竟摊满了一院子;而善事的册子,只不过像一根筷子那样的小。主审官又吩咐拿秤来称称看,那摊满院子的恶册子倒反而轻,像筷子那样小卷的善册子反而重。卫仲达问道:“我年纪还不到四十岁,那会犯这样多的过失罪恶呢?”主审官道:“只要一个念头不正,就是罪恶,不必等到你去犯。”譬如看见女色,动了坏念头,即是犯过。因此卫仲达就问这善册子里记的是什么?主审官道:“皇帝有一次曾想要兴建大工程,修三山地方的石桥。你上奏劝皇帝不要修,免得劳民伤财,这就是你的奏章底稿。”卫仲达说:“我虽说过,但皇帝不听,还是兴工,对那件事情的进行,并没有发生作用,这份疏表怎么还能有这样大的力量呢?”主审官道:“皇帝虽然没听你的建议,但是你这个念头用的很真诚,目的在使千万的百姓免去劳役;倘若皇帝听你的,那么你的功德就更大了啊!如果你肯用这个心来度化世人,也并不难啊!可惜的是你的恶念太多,所以善的力量,因此减少了一半,而你的官位也就没有指望升到宰相了。”后来卫仲达做官,果然只做到了吏部尚书,而没有做到宰相。

  【再析】

  可惜啊!仲达的恶,只是空有恶念而已,并没有去做,尚且折损了他现世的福报;而仲达的善,只是空有其言而并未被皇帝所采行;但是他这个善的力量竟然却胜过了堆满整个庭院恶册子的力量!看到这个例子,就知道如果真的去做了善事或恶事,那么善或恶的力量就更大了啊!可见得念头的起动处,也就是祸福之门啊!

  【嘉言】

  “行善如春园之草,不见其长,日有所增;行恶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所以祸福都在不知不觉中移动增减,没有智慧的人,是不容易觉察的啊!

  唐朝的六祖慧能大师说道:“一切福田,不离方寸。”佛经也讲:“吉凶祸福,皆由心造。”

  善恶之报,如影随形。

  【解释】

  善恶的报应,就如同影子跟著身体一样;人到那里,影子也就跟随到那里,永远都不分离啊!

  【分析】

  善恶是就人心来说的,而报应则是就天理来讲的。要知道身体端正,影子也就端正;身体斜了,影子也就斜了,绝对是丝毫不爽的。而造了善因,就必定会得到乐的果报;造了恶因,就必定会得到苦的果报,这些道理,圣人说得很详细,可惜一般没有智慧的人,不相信这种道理,于是就背善向恶了;因为他看到现在做善事的人,有的命运却非常的坎坷;而做恶事的人,有的不但长寿,而且还富贵的很;而今生所遭受到的种种果报,也都不一样啊!于是就说:“善恶不见得会有报应啊!因果也似乎不足以采信啊!”这是因为没有智慧的愚人,他们不知道:这个世间没有活到几百岁的人,而上天也有没有立刻就结的案子,这个世间纯善纯恶的人既然是很少,那么可以为善可以为恶的机会也就最多了。因为念头会有转移,果报就应该要加以斟酌了。或是报在自己的身上,或是报在子孙的身上,或是报在现世,或是报在后世,或大或小、或快或慢,其中虽然会有变化迁移,但是丝毫都不会有错误的啊!俗话说:“善恶到头终有报,只争来早与来迟。”“不是不报,时辰未到。”所以不要只看眼前,应该要看究竟!因为善恶的果报,必定是如影随形!

  【再析】

  按照佛经的说法,因果报应是要论三世的:第一种是现报,就是这一生就受到果报。第二种是生报,就是第二生才受到果报。第三种是后报,就是第三生,以及十生百生千生万生才受到果报。所以今生做善事而却得到灾祸的人,这是因为他前生所造的恶业,现在成熟了啊!今生做恶事而却得到福报的人,这是因为他前生所造的善业,现在成熟了啊!所以福中有祸、祸中有福,就是因为不是纯善或是纯恶的关系。开始的时候有福报,而最后却有灾祸,这是因为他的善心退步了啊!开始的时候有灾祸,而最后却有福报,这是因为他的恶心忏悔了啊!若是所造善恶苦乐的果报没有变化,这是在显示说明了直接的报应;若是灾祸和吉祥互相的出现,这是显示了果报的隐约和巧妙啊!更有人所看不到的阴德和阴恶,那就不是人们的耳朵和眼睛,所能听的到看的见的善恶果报了。

  要知道我们这个世间的法律,尚有遗漏不周延的地方,然而天道对于善恶的报应,则是绝对没有疏失之虞的啊!所以说:“造作善善恶恶,报应如影随形;莫道造恶不报,直待恶贯满盈。莫道修善无应,直待善果圆成。”佛经也讲:“假使百千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由此可知,我们在三界中所受到的苦乐,在六道轮回里,上升三善道,或是沉入三恶道,都是我们自心召感而来的。要知道天网难逃,就是要想逃避,就如同行路的途中,遇到了大雨,四下望去,全都是湿淋淋的,根本就没有可以躲雨的地方;但是世人多不觉悟,无法洞察因缘果报的真相;果报若是在远的,当然也就看不到了;就是看的见的果报,也多将它当作平常的顺境逆境,而不加以重视。平时就是如此的轻忽,不能够觉察,至于碰到了大吉大凶的事实可以相信的,却又拿出一些不都灵验的事情,来加以否定;如此的自己迷惑自己、怀疑自己;纵然是人生阅历很久的人,忽然觉悟了些道理;但是人却已经老了,而且习性也已经养成,难以改变了。而年轻人的豪气正是旺盛,就更加的难以相信了。这就是世间为什么有这么多的人迷失了自己,而走入歧途的原因,真是悲哀啊!

  故事一:

  清朝崇明地方,有位叫黄永爵的人,有位相士曾替他算命,说他只能活到六十岁;后来南洋有一条船遇到了大风,船快要翻了,黄永爵就急忙的拿出十两黄金,买渔船前往搭救,总共救活十三条的人命。后来又遇到那位相士,这时相士看到黄永爵非常惊讶的说:“黄先生,你满脸的阴骘纹,一定是积了大德,做了大好事,你不但会有儿子,而且你的儿子还会考上功名,你也会活到高寿啊!”后来黄永爵果然生了一个儿子,叫黄振凤,…

《集福消灾之道— 感应篇汇编白话节本(卷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