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無門,惟人自召。”
【解釋】
太上老君說:“人的禍福,本來就沒有一定的門路,全都是自己招來的啊!”
【分析】
太上、是太上老君,姓李名耳,號伯陽,也就是周朝的聖人老子;得道成仙以後,稱天立教,爲道教的始祖,是上天至尊之聖。感應篇、是太上教化世人改惡行善的書;感是感召,應是報應,告訴人們如果以善惡感召之因,必定會得到天降禍福報應的果;所謂有感必有應,隨感而隨應,用以彰顯天道好還的道理,而啓發世人的敬畏之心;知道作惡必定會得到災禍病夭的惡報,因此心有所畏懼而不敢去做;知道行善必定會得到福壽天仙的善報,因此心有所求而勇敢的去做,所以才以感應作爲本篇的篇名。
禍福無門,惟人自召;善惡報應,如影隨形;這四句話是此一篇的總綱領,也是太上垂示訓誨的宗旨所在。講到聖賢之心,不是爲了要祈求福報,避免災禍而後才去斷惡行善;說到造化的道理,只要是積善,必定會福蔭子孫;而若是積惡,則必定會禍延子孫;也就是易經所講:“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的道理,而且絕對不會有絲毫的差錯啊!
自召,就是自己招來的意思,所謂自作還是自受啊!要知道天地是沒有私心的,而吉凶禍福也全都是人心自己招來的啊!然而人在沒起念頭的時候,這顆心是湛然清淨,就如同虛空一樣,那裏有什麼善惡呢!只是因爲這個念頭才動,所向著的是好事,就是善,所向著的是壞事,就是惡;其最初不過是起了一個念頭,做了一件事情而已;但是到了後來,經過了日積月累,于是就有了善人和惡人的區別了;所以一個人得禍或是得福,全都決定在當初起了善惡念頭的時候啊!所以太上開口便說:“禍福無門,惟人自召。”就是在提醒警惕世人,注意小心自己的起心動念啊!其中若是有了絲毫的差錯,那麼禍福的果報就會天差地別了。
故事一:
宋朝的靈源禅師向伊川先生說道:“禍能夠生福,而福也能夠生禍啊!禍能生福的原因,就是當一個人處在危險或災難的時刻,很認真的想求平安,並且能夠深入的體會求得平安的道理;尤其是他能夠心存畏懼恭敬,謹慎自己的言行;而福能生禍的原因,就是當人在居安的時候,不能夠思危;而且還放縱自己奢侈逸樂的念頭,言行舉止驕傲懈怠,尤其多有處事輕率,態度傲慢,甚至欺侮別人的情形發生。”
故事二:
宋朝的張子(張橫渠先生)說:“正心的開始,應當是以自己的心爲嚴師。凡是有所作爲,就會知道謹慎小心警惕自己;這樣練習了一、二年,只要能夠認真努力守得緊,自然而然心就正了。”
故事叁:
從前真空寺的老和尚曾說:“凡夫的妄想是不一定的,或是回想著自己幾十年前的榮辱恩仇、悲歡離合,和種種的閑情,這是過去的妄想。或是事情到了眼前,可以去做,心中卻是畏首畏尾,猶豫不決,這是現在的妄想。或是期望著日後能夠榮華富貴、子孫發達,和一切不見得一定成功、一定得到的事情,這是未來的妄想。”這叁種的妄想,或是生起了,或是滅掉了,我們就叫它做妄心。只要能夠照見它是妄心,隨著妄念起來的時候,當下就把它斬斷,這就叫做覺心。所以說:“不怕妄念起來,只怕覺察太遲。”這個心若是湛然清淨如同虛空一樣,那麼煩惱就沒有立足的地方了啊!
故事四:
宋朝的趙康靖先生,曾經用瓶子和黑豆白豆來練習心地功夫;他若是起了一個善的念頭,就把一顆白豆投入瓶子裏面;若是起了一個惡的念頭,就把一顆黑豆投入瓶子裏面。開始練習的時候,投入瓶子的黑豆很多,後來就漸漸的減少了。久而久之,連善惡這兩種的念頭都忘了,而進入了“不思善、不思惡”心無雜念的境界,最後連瓶子和豆子,也丟棄不用了。
故事五:
宋朝的衛仲達,在翰林院裏做官,有一次被鬼卒把他的魂引到陰間。陰間的主審判官,吩咐手下的書辦,把他在陽間所做的善事惡事兩種冊子送上來。等冊子送到一看,他的惡事冊子,多得竟攤滿了一院子;而善事的冊子,只不過像一根筷子那樣的小。主審官又吩咐拿秤來稱稱看,那攤滿院子的惡冊子倒反而輕,像筷子那樣小卷的善冊子反而重。衛仲達問道:“我年紀還不到四十歲,那會犯這樣多的過失罪惡呢?”主審官道:“只要一個念頭不正,就是罪惡,不必等到你去犯。”譬如看見女色,動了壞念頭,即是犯過。因此衛仲達就問這善冊子裏記的是什麼?主審官道:“皇帝有一次曾想要興建大工程,修叁山地方的石橋。你上奏勸皇帝不要修,免得勞民傷財,這就是你的奏章底稿。”衛仲達說:“我雖說過,但皇帝不聽,還是興工,對那件事情的進行,並沒有發生作用,這份疏表怎麼還能有這樣大的力量呢?”主審官道:“皇帝雖然沒聽你的建議,但是你這個念頭用的很真誠,目的在使千萬的百姓免去勞役;倘若皇帝聽你的,那麼你的功德就更大了啊!如果你肯用這個心來度化世人,也並不難啊!可惜的是你的惡念太多,所以善的力量,因此減少了一半,而你的官位也就沒有指望升到宰相了。”後來衛仲達做官,果然只做到了吏部尚書,而沒有做到宰相。
【再析】
可惜啊!仲達的惡,只是空有惡念而已,並沒有去做,尚且折損了他現世的福報;而仲達的善,只是空有其言而並未被皇帝所采行;但是他這個善的力量竟然卻勝過了堆滿整個庭院惡冊子的力量!看到這個例子,就知道如果真的去做了善事或惡事,那麼善或惡的力量就更大了啊!可見得念頭的起動處,也就是禍福之門啊!
【嘉言】
“行善如春園之草,不見其長,日有所增;行惡如磨刀之石,不見其損,日有所虧。”所以禍福都在不知不覺中移動增減,沒有智慧的人,是不容易覺察的啊!
唐朝的六祖慧能大師說道:“一切福田,不離方寸。”佛經也講:“吉凶禍福,皆由心造。”
善惡之報,如影隨形。
【解釋】
善惡的報應,就如同影子跟著身體一樣;人到那裏,影子也就跟隨到那裏,永遠都不分離啊!
【分析】
善惡是就人心來說的,而報應則是就天理來講的。要知道身體端正,影子也就端正;身體斜了,影子也就斜了,絕對是絲毫不爽的。而造了善因,就必定會得到樂的果報;造了惡因,就必定會得到苦的果報,這些道理,聖人說得很詳細,可惜一般沒有智慧的人,不相信這種道理,于是就背善向惡了;因爲他看到現在做善事的人,有的命運卻非常的坎坷;而做惡事的人,有的不但長壽,而且還富貴的很;而今生所遭受到的種種果報,也都不一樣啊!于是就說:“善惡不見得會有報應啊!因果也似乎不足以采信啊!”這是因爲沒有智慧的愚人,他們不知道:這個世間沒有活到幾百歲的人,而上天也有沒有立刻就結的案子,這個世間純善純惡的人既然是很少,那麼可以爲善可以爲惡的機會也就最多了。因爲念頭會有轉移,果報就應該要加以斟酌了。或是報在自己的身上,或是報在子孫的身上,或是報在現世,或是報在後世,或大或小、或快或慢,其中雖然會有變化遷移,但是絲毫都不會有錯誤的啊!俗話說:“善惡到頭終有報,只爭來早與來遲。”“不是不報,時辰未到。”所以不要只看眼前,應該要看究竟!因爲善惡的果報,必定是如影隨形!
【再析】
按照佛經的說法,因果報應是要論叁世的:第一種是現報,就是這一生就受到果報。第二種是生報,就是第二生才受到果報。第叁種是後報,就是第叁生,以及十生百生千生萬生才受到果報。所以今生做善事而卻得到災禍的人,這是因爲他前生所造的惡業,現在成熟了啊!今生做惡事而卻得到福報的人,這是因爲他前生所造的善業,現在成熟了啊!所以福中有禍、禍中有福,就是因爲不是純善或是純惡的關系。開始的時候有福報,而最後卻有災禍,這是因爲他的善心退步了啊!開始的時候有災禍,而最後卻有福報,這是因爲他的惡心忏悔了啊!若是所造善惡苦樂的果報沒有變化,這是在顯示說明了直接的報應;若是災禍和吉祥互相的出現,這是顯示了果報的隱約和巧妙啊!更有人所看不到的陰德和陰惡,那就不是人們的耳朵和眼睛,所能聽的到看的見的善惡果報了。
要知道我們這個世間的法律,尚有遺漏不周延的地方,然而天道對于善惡的報應,則是絕對沒有疏失之虞的啊!所以說:“造作善善惡惡,報應如影隨形;莫道造惡不報,直待惡貫滿盈。莫道修善無應,直待善果圓成。”佛經也講:“假使百千劫,所作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由此可知,我們在叁界中所受到的苦樂,在六道輪回裏,上升叁善道,或是沈入叁惡道,都是我們自心召感而來的。要知道天網難逃,就是要想逃避,就如同行路的途中,遇到了大雨,四下望去,全都是濕淋淋的,根本就沒有可以躲雨的地方;但是世人多不覺悟,無法洞察因緣果報的真相;果報若是在遠的,當然也就看不到了;就是看的見的果報,也多將它當作平常的順境逆境,而不加以重視。平時就是如此的輕忽,不能夠覺察,至于碰到了大吉大凶的事實可以相信的,卻又拿出一些不都靈驗的事情,來加以否定;如此的自己迷惑自己、懷疑自己;縱然是人生閱曆很久的人,忽然覺悟了些道理;但是人卻已經老了,而且習性也已經養成,難以改變了。而年輕人的豪氣正是旺盛,就更加的難以相信了。這就是世間爲什麼有這麼多的人迷失了自己,而走入歧途的原因,真是悲哀啊!
故事一:
清朝崇明地方,有位叫黃永爵的人,有位相士曾替他算命,說他只能活到六十歲;後來南洋有一條船遇到了大風,船快要翻了,黃永爵就急忙的拿出十兩黃金,買漁船前往搭救,總共救活十叁條的人命。後來又遇到那位相士,這時相士看到黃永爵非常驚訝的說:“黃先生,你滿臉的陰骘紋,一定是積了大德,做了大好事,你不但會有兒子,而且你的兒子還會考上功名,你也會活到高壽啊!”後來黃永爵果然生了一個兒子,叫黃振鳳,…
《集福消災之道— 感應篇彙編白話節本(卷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