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福消災之道— 感應篇彙編白話節本
(卷二)
了凡弘法學會譯整
友悌。
正己化人。
矜孤恤寡,敬老懷幼。
昆蟲草木,猶不可傷。
宜憫人之凶,樂人之善。
濟人之急,救人之危。
見人之得,如己之得;見人之失,如己之失。
不彰人短,不炫己長。
遏惡揚善。
推多取少。
受辱不怨。
受寵若驚。
施恩不求報,與人不追悔。
所謂善人。
人皆敬之,天道佑之,福祿隨之,衆邪遠之,神靈衛之。
所作必成,神仙可冀。
欲求天仙者,當立一千叁百善,欲求地仙者,當立叁百善。
茍或非義而動,背理而行。
以惡爲能。
忍作殘害。
陰賊良善。
暗侮君親。
慢其先生。
叛其所事。
诳諸無識。
謗諸同學。
虛誣詐僞。
攻讦宗親。
剛強不仁。
狠戾自用。
是非不當。
向背乖宜。
虐下取功。
谄上希旨。
受恩不感。
念怨不休。
太上感應篇注講證案彙編白話節本卷二
友悌。
【解釋】
做人家哥哥的,必定要友愛弟弟;做人家弟弟的,必定要尊敬哥哥。
【分析】
兄弟如手足,在一生當中,就這幾個人了,也是人生最爲難得的事了!自父母的眼裏看來,兄弟原來是一體的啊!假使兄弟之間,稍微有了不和的話,那麼父母的心,就會感到不安了;而父母若是看到兄弟相愛情同手足,內心不知道會有多麼的快樂啊!而且兄弟稱爲手足,則彼此之間就痛癢相關,應該要互相的保護扶持,那裏有手足自己在互相幹擾打鬥的道理呢?所以要時時的念著:兄弟同是一個父母生出來的,本來就是同爲一體的啊!就像是骨頭和肉一樣,很難解的開啊!若是明白道理,兄弟之間,就算是遇到些誤會爭吵,自然就會不忍心的再爭吵下去;對于錢財,也就自然看得輕了。法昭禅師曾經作了一首偈子說道:“同氣連枝各自榮,些些言語莫傷情;一回相見一回老,能得幾時爲弟兄。弟兄同居忍便安,莫因毫末起爭端;眼前生子又兄弟,留與兒孫作樣看。”
袁氏世範說:“父親愛兒子,哥哥愛弟弟,這是做父兄的本分,不必去責備兒子或弟弟一定要順著;那麼做兒子的,或是做弟弟的,本來就應該要愛自己的父親和哥哥;但也不必去責備父親或哥哥,對自己一定要慈愛,只要各自的盡了自己應該盡的本分,那麼彼此責難對方的這種毛病,自然就會沒有了。而且要嚴禁家人或傭人居間傳話,以免發生誤會;而妻子的話,多少帶有感情的成分;雖然中聽,也不要聽;那麼離間父子兄弟感情的話,自然也就沒有了;縱然有,也是行不通的啊!”
王陽明先生曾說:“古代的聖人大舜,他能夠感化大象來替他耕田,其中的秘訣,就是他不去看象的缺點”,所以骨肉之間,只應該講情,不應該講理;因爲執著了理,便會傷到了情;而傷到了情,就是非理了啊!宋朝的程子,有人問他說:“我事奉哥哥,已經盡了我做弟弟的道理,但是卻得不到哥哥的歡心,那麼我該怎麼辦呢?”程子回答說:“你事奉哥哥,應當要心存孝敬,而且要至誠懇切才行,不可以心存委曲,向人訴苦。”那人又問:“那麼哥哥應該要如何的對待弟弟呢?”程子說:“做哥哥的,應該要對弟弟友愛,才是做哥哥的道理。”
故事一:
漢朝的時候,有位叫田真的人,家中共有兄弟叁人,父母都已經過世了,兄弟叁人就討論,將父母遺留下來的財産,平均分做叁分,每人一分;連家中堂前種的那棵紫荊樹,也決定要把它分爲叁分;而且明天就要動手,把紫荊樹分割成叁分;說也奇怪,就在田真兄弟決定之後,這棵紫荊樹突然就枯萎了。田真看到之後,感到非常的震驚,就跟兩位弟弟說:“樹木同株,聽到自己要被分割成叁分,所以才憔悴枯萎了啊!難道我們人卻不如樹嗎?”田真說著說著,忍不住悲從中來,哭了起來;兄弟叁人因此就決定不要分割紫荊樹了。說也奇怪,這棵樹一聽到田真兄弟說不分割它了,就又活了過來。兄弟叁人因此而感悟,再也不分家了。從此兄弟財産共有,而且愉快的生活在一起;鄰居們都稱贊:“田真兄弟一家是孝門啊!”要知道兄弟屬于天倫之一,與父子夫婦並稱爲叁綱;所以古人將兄弟比喻作手足,而手足就有不相分離的意思!因爲分離又會分散,分散就會孤單,而孤單就快要滅絕了啊!
故事二:
宋朝宰相司馬光的哥哥,名叫司馬康伯,已經八十歲了,司馬光事奉哥哥,把哥哥當成嚴父一樣的在事奉;又把哥哥當成嬰兒一樣的呵護著,每次吃飯的時候,吃了一會兒,司馬光就會問:“哥哥啊,你要吃飽哦;不然就會餓到了啊!”天氣稍微寒冷,就會摸著哥哥的背說:“哥哥,衣服穿的夠不夠啊!小心別著涼了啊!”
故事叁:
周文燦天性非常的友愛,他的哥哥愛喝酒,而且依賴著周文燦過生活;有一次哥哥喝醉了酒,並且還毆打周文燦,鄰居聽到了,爲他感到十分的不平,就罵周文燦的哥哥說:“你弟弟對你這樣好,你吃他的、喝他的、住他的;喝醉了酒,還要打他,你這個做哥哥的,到底還有沒有良心啊!”然而周文燦卻很生氣的對鄰居說:“我哥哥並沒有打我啊!你們爲什麼要離間我們兄弟的感情呢?”
故事四:
宋朝的鄭德圭、鄭德璋兄弟兩人,天性都非常的友愛孝順,兩人一齊讀書,晚上也同睡在一塊兒。而德璋的個性剛正不阿,做人不夠圓融,得罪了仇家;仇家就設計陷害德璋,因而被官府判了死罪,馬上官兵就要來家裏拘捕德璋了。德圭知道弟弟是被人陷害的,感到十分的悲傷,就假裝對弟弟說:“他們本來是要陷害我的,跟你無關啊!我只要前往官府自首,那麼真相就會大白了;如果你去官府投案,那就死定了啊!”德圭說完了,就前往官府去自首,德璋就追趕著哥哥,兄弟兩人在路上相持不下,頓足抱頭大哭;都搶著要先去官府受死。德圭就默默的設計,阻止拖延弟弟前往官府受刑,自己就趁著黑夜先離去了。德璋第二天發現哥哥不見了,就再追哥哥,一直追到了廣陵;這時候,德圭已經死在監獄裏面了。德璋見到了哥哥的屍首,傷心痛哭得昏死過去,一共四次。德璋把哥哥的屍體火化之後,就背著哥哥的靈骨,返家安葬;並且守在哥哥的墓旁好幾年;每次德璋哭的很傷心的時候,烏鴉和許多鳥兒都飛到德璋的身旁,聽他哭泣,而且還不吃東西。德圭的孩子年紀很小,德璋撫養哥哥的孩子,就跟自己的孩子一樣的認真。
故事五:
在魏晉南北朝的時候,北齊有位叫普明的人,兄弟之間,爲了爭財産而常年累月的打官司,而且還各自的請了證人,來爲自己證明;一狀告到了清河太守蘇瓊那裏。蘇太守就把普明兄弟倆召請過來,並且勸他們說:“天下難得到的就是兄弟啊!而容易得到的則是田地;假使得到了田地而失去了兄弟,你們的心會覺得怎樣呢?”蘇太守說著說著,就掉下了眼淚,在旁邊的證人看到了,也無不被太守的真誠感動得流下了眼淚;普明兄弟倆則互相叩頭認錯,彼此退步禮讓,再也不爭財産打官司了。
故事六:
于鐵樵先生說:“在淮陰地方有位做官的人,他有兩個兒子,從小兄弟倆就不合,兩人一年都見不到一次面。後來哥哥病危,就請人叫弟弟到病床前面,牽著他的手跟他說:“我十九歲就結婚了,年輕的時候,也沒有得到妻子的愛,到了叁十八歲,父母親就過世了;所以我的晚年,也就沒有父母之愛了,這輩子相聚在一起最久的,只有我們兄弟二人;但是我們倆一生都不合,我今天才開始感到後悔和覺悟;然而我的一生,卻是快要走完了啊!”聽到了這位即將死去的哥哥,對他弟弟所講的話,聽到的人也應該會有所感動吧!”
故事七:
張士選是五代時候的人,從小父母就過世了;等到他長大了,長輩中,只剩下叔父一個人了。而叔父卻有七個兒子,有一天叔父就對張士選說:“你現在已經長大成人了,我應當將家産一分爲二,你一分,我一分,你覺得這樣分公平嗎?”張士選說:“叔父,我不忍心您家的七個兒子,七個人才共分一分的財産,叔父您可以把家産分做八分啊!”叔父堅持不肯這樣分,張士選也堅持不肯那樣分。當年張士選十七歲,就被推薦進京城參加考試,同時被推薦參加考試的有廿幾位。那時有位精通相學的術士指著張士選說:“今年高中狀元的,就是這位少年啊!”同輩的人聽到了,都啼笑不已,並且還反駁相士的說法。相士說:“做文章這件事情,不是我所能夠了解的;但是這位少年,他的滿臉都充滿著積了大陰德的氣象,這一定是他做了大善事的緣故,所以我才敢斷定他今年必定高中狀元啊!”果然張士選考中了狀元。
【再析】
現在爲了爭財産而不顧手足情深的人,實在是太多了啊!親生兄弟都是如此,何況是同父異母的兄弟,那就更嚴重了啊!若是堂兄弟間分財産,那麼親疏的關系就會愈分愈遠了啊!有誰能夠像張士選一樣呢?古人說:“薄待了兄弟,便是薄待了父母啊!薄待了堂兄弟,便是薄待了祖宗啊!”因爲樹木的根本,若是有了虧損,那麼它的枝葉,必定會遭到損壞啊!這種追本溯源的道理,大家應該要叁思啊!
【結語】
凡是恭敬順從或是欺騙違逆自己的兄弟,比起恭敬順從或是欺騙違逆其他的人,所得到禍福的果報,要強過十倍啊!若是恭敬孝順或違逆欺騙自己的父母,那麼所得到禍福的果報,就是百倍了啊!這種的道理大家都要牢記在心,自我警惕啊!
正己化人。
【解釋】
先要端正自己,還要去勸化別人,共同存著善心,共同去作善事。
【分析】
所謂“正人必先正己”,“己身正,不令而行”,而人若是能夠正己,則沒有不能夠正物的啊!因爲一個人能夠端正自己的行爲,大家都會尊敬他;而人若是知道恭敬的道理,這就是他的心中可以接受感化的地方啊!若在這個人心可以感化的地方,用至誠的心,微微的去感動,自然一撥便能夠轉動,一挑便能夠出現,沒有不接受…
《集福消災之道— 感應篇彙編白話節本(卷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