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集福消災之道— 感應篇彙編白話節本(卷二)▪P7

  ..續本文上一頁

  故事叁:

  于鐵樵先生說:“禽獸尚且知道報恩報德,那有生爲人而卻不懂得感恩圖報的道理呢?還有令人最感到難堪的就是“德色”了,也就是幫助別人,臉上卻露出一付要求他人回報的樣子。如果“德色”一露出來,那麼受我幫助受我恩惠的人,心中就會覺得慚愧不安;等到他心中的慚愧不安化掉了,接著就會生起了怨恨之心啊!從前有位官吏曾經救過一個人的命;後來這個被救的人漸漸的富裕,而這位官吏卻逐漸的變窮了。這位官吏偶然經過了被救人的家,這家人就全家出來拜謝,並且留他在家裏吃飯喝酒殷勤的招待,態度十分的恭敬。這位官吏酒酣耳熱之後,就說了大話,他說:“你若不是我從前出力迎救你,你早就死了啊!你今天怎麼可能會有妻子兒女婢女仆人和房屋財産呢?今天你有錢而我反而變窮了,這是什麼道理啊!”說完了,當天晚上就睡在他的家裏。這個人就暗自的算計說道:“此人希望我回報他的心也太過分了啊!我就是報答他,也不能夠滿他的意;若是不報答他,那麼我就快要有災禍了啊!不如趁著他睡著了,把他殺了。”于是就用繩子把他勒死。”

  【再析】

  唉!救人弄到最後反而被自己所救的人給殺了,這裏面固然是有很深很深的因果;然而這個被救的人,將來會遭到什麼樣凶惡的報應,和這位官吏命中應當凶死的道理,在此姑且擱置不論;所以要舉這個例子的目的,就是要警惕那些布施恩惠,而卻要希求回報的人啊!

  所謂善人。

  【解釋】

  把前面所說的衆善,都能夠奉行的,才叫做善人。

  【分析】

  從這裏“所謂善人”,一直到“神仙可冀”,是講善人的福報盛大,而且絕不會不靈驗;要知道名副其實的善人,開始就能夠是非分明,不會弄錯,而且智勇雙全,最後到達了“人我兩忘”的境界,待人處世既慈悲又寬恕;況且他的立心用意,待己待人,絲毫都不會違背了天性和人情,就算是堯舜周公孔子複生,也是和這個道理一樣的啊!而所謂的善人,就是以天心的好善而遠惡;而人心要怎樣才能做到有善而無惡呢?因爲人們常常忽略了自己的習氣和毛病,以致于失掉了最初的天心;所以人應當要有善則精進,有惡則改悔,這樣或才可以做到了有善無惡的境界啊!

  故事一:

  宋朝的李文正公名昉,年老退休之後,因爲元宵節皇宮裏面舉辦燈會,宋太宗就派了轎子來迎接他入宮,並且安排他坐在太宗的旁邊;太宗還親自爲他斟酒,親手挑選好的果實賞賜他,並且對他說:“你真正是一位善人君子啊!兩次擔任宰相的職位,從來都沒有傷人害物之心,這就是朕想念你的原因啊!”文正公回家之後,就訓勉他的兒子說:“我這一生雖然沒有建立什麼奇功偉績,可以驚世駭俗;然而我從來沒有遮蔽別人的善行善事,阻撓別人的升遷,縱然在沒有旁人看到的地方,也不會欺騙自己;爲人處世,謹守著道德的標准和自己的本分;這四件事情,我還有把握算是自己沒有違反;今天承蒙聖上在許多大臣的面前,稱贊我爲善人君子;要知道所謂的善人君子,連孔子尚且都說還沒有見到過啊!我是什麼人呢?怎麼敢承當這個善人君子的稱呼呢?你們應當記著聖上對我過譽獎勵的話,努力實踐我剛才所說的四件事情;這樣對于君王來說,就是盡忠;對于父母來說,就是盡孝;以此來修身齊家,處世待人,或許就可以做到了無忝所生啊!”他的兒子宗谔,恪守著他的教訓,爲當時天下頗有名望的聞人。

  【再析】

  要知道所謂的善人,簡單的說,就是止惡行善;若是講到極處,可以證得聖人的果位,或是修成神仙,也都是這個善念的擴充而已!

  故事二:

  明朝江西鄒子尹,是一位非常崇敬信仰叁寶的佛教徒,他辛勤的從事各種的善事;凡是救濟別人患難,或是成就人家的好事,雖然是天寒地凍,或是大熱的太陽,他都是赴湯蹈火在所不辭,因此大家都稱他爲大善人。鄒子尹病死之後,來到閻王面前,心裏很不服氣;閻王就命令判官,將他的善惡冊子打開來給他看,冊子一打開,就有名利兩個大字。凡是鄒子尹一生當中所做的善事,不是記在“名”字下面,就是記在“利”字下面,鄒子尹這時候才覺得慚愧服氣。他死後複蘇,告訴別人說:“請你們幫助我□告世間做善事的人,一定要用真誠心,切切實實的做善事;而且要把自己的心地掃除的幹幹淨淨,絕對不要像我一樣,帶著名利心去做善事啊!”說完之後,再過了五天,鄒子尹就死了。他的好朋友,唐時說道:“我對子尹非常的了解,他爲人或許免不了好名;至于利,子尹則是一個輕財仗義的人,怎麼到了最後,卻變成了好利呢?一定是他居間請托衆人幫助行善;起初的念頭,也都是爲了要做善事而發的願,等到錢財到手之後,他就犯了偶然挪用善款的弊端;開始的時候說:“我只是暫時的借用一下而已。”後來日子久了,竟然就變成假借不還了!這就是鄒子尹辛勤勞苦一生的行善,僅博得了名利兩個字的結果。由此可見,陰間往往會揭發人們隱蔽曲折的罪惡,道理就是在此。我能夠體會子尹他的意思,所以才爲他解釋說明。因此□告世上做善事的人,行善要無爲而爲而無所不爲,隨著機緣而利益蒼生,這樣才是最上等的善。沒有求回報的心,去救拔苦難的衆生,勸人廣行善事,這是第二等的善。廣積陰德,求自己死後不要墮入叁惡道中受苦,這樣就是第叁等的善了。行善若是有一絲毫爲名的念頭,便是錯了路頭啊!若是更有一絲毫的貪念,把善款放進了自己的口袋中,那麼將來墮入地獄,就會像箭一樣的快速,能不害怕嗎?”這裏特別記載這個故事,就是希望以後願意做善事的人,能夠明白其中的道理,而且要認真的照做啊!

  人皆敬之,天道佑之,福祿隨之,衆邪遠之,神靈衛之。

  【解釋】

  善人一生所行的善事,下順人心,所以世間的人都恭敬他;上合天理,所以天道的神都保佑他;使富貴長壽康甯的福報,和居官受職的財祿,都跟隨著他;使他能夠不用去求自然就有;許多的邪神厲鬼,都遠離他、避開他,不敢侵犯他;而聰明正直的神靈,冥冥之中都在保衛他、幫助他。

  【分析】

  “人皆敬之”,善是人的本性中所本有的天性,只要一觸動,便會有所感應;雖然是愚夫愚婦,若是聽到了一件善事,大家必定都會稱揚贊歎;任憑你是如何的窮凶極惡,見到了善人,也是不敢侵犯他啊!這是因爲良心發現,自然就會能夠産生自製的力量而有所不爲。這裏爲什麼說大家都尊敬善人,一定是這個善人的道德,真正有可敬之處,所以沒有一個人不尊敬他啊!

  故事:

  司馬光從洛陽到京城去觐見皇上,老百姓在路上看到司馬光,就把手放在額頭上,向他行禮表示尊敬;司馬光走到那裏,老百姓就跟隨到那裏;後來愈跟愈多,最後老百姓就把司馬光攔下來向他說:“司馬大人啊!請您不要回去洛陽,就留在京城裏,幫助皇上治理天下,我們老百姓才會有好日子過啊!”劉大谏先生在朝廷爲官的時候,天下的百姓沒有不歌頌他對朝廷的忠心啊!富文忠公(富弼)騎著驢走到天津橋,市民聞風而至都跑來看他,整個城市爲之一空啊!邵康節先生出外遊玩的時候,讀書人和老百姓看到他,沒有一個人不是急急忙忙的跑向前去歡迎他,在匆忙之中,甚至連鞋子都穿反了啊!

  【再析】

  人們對于善人欣喜羨慕到了如此的地步,那麼天意的感格,也就可以知道了;如果不是善人實在是有令人可以尊敬的地方,怎麼可能會感動人們到這種地步呢?而上面所說的這幾位善人,他們在生的時候,不是宰相,就是人師,死了之後,也都變成了神明。

  【分析】

  “天道佑之”,天道是無偏無私的,但是常常會與善人感應道交;而且善人也不需要說些什麼,上天就會很巧妙的回應他;天神也不需要善人的召請,就會自動的來保佑他啊!只要我果然真有善心善行,就能夠感動天神,不管我在那裏,都一定會得到天神的保佑啊!因此只要自己能夠努力的盡人事,誠心不間斷,這樣的堅持到底,終究能夠感動上天的。救劫經說:“一心如此,聽命于天”,可見善人行善,是不能夠有一絲毫將迎希求的心啊!宋朝的朱子也說:“天地是一無所爲的,只是以生養萬物爲天地的心啊!人若是能夠念念都在利人濟物,他便是天地啊!因爲這種人的所作所爲,都與天心相合,上天怎麼會不保佑他呢?”

  故事一:

  宋朝的劉安世向皇帝上書,簡別朝廷大臣的邪正,又特別論到章惇是個小人,請皇上千萬不能用他,以免誤國遺害蒼生。後來皇上不聽劉安世的建議;任用章惇當宰相,劉安世立刻就被貶官,而且貶到很遠的地方;翻山過海,到處的遷移流放沒有定所。大家都說:“劉安世年紀這麼大了,這次被章惇報仇,遠竄流放到數千裏外,一定是必死無疑啊!”可是劉安世他卻竟然安然無恙,年紀已經八十高齡了,卻沒有生過一天的病啊!當劉安世被貶的時候,有一個人爲了要迎合章惇的意思,就向章惇請示,自己願意替章惇把劉安世殺掉。等到此人到達劉安世住的地方,正准備動手,這個人忽然之間,好像被東西打到,當場就吐血暴斃了!

  故事二:

  唐子輿從四川扶著父親的靈柩,乘船要回到江西吉水的老家;那時候正是秋天水漲的季節,瞿塘江的江水,流的更是湍急慓悍;而且又碰上了天下大雨,船夫更是感到恐懼;子輿非常的傷心,怕不能將父親的靈柩帶回家鄉,就仰天大哭;才哭了一聲,江水就應聲退了二十多丈,等他乘的船過了之後,江水又恢複回流過來,和剛才一樣的洶湧;要知道忠孝爲道德的首要,所以天道的神才會如此的保佑盡忠盡孝的人啊!

  【分析】

  “福祿隨之”,聖賢人和君子,他們的語言善、行爲善,心中的一團和氣感召了上天,自然就會有吉祥的瑞應和福報跟隨著他們。詩經上說:“樂只君子,福祿申之。”就是福祿隨之的說法啊!

  故事一:

  唐朝的大將郭子儀,在安史之亂的時候,收複了長安和洛陽兩京,功…

《集福消災之道— 感應篇彙編白話節本(卷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