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回答,这个人又破口大骂;并且还把桌子推翻,棋子落得满地。夏先生就笑著说道:“你来我家告诉我这件事情的目的,不就是要想免除这二两银子的利息吗?”于是就拿起笔来,写了免除二两银子利息的字据,这个人拿了字据,就急忙的道谢离去。夏先生的客人亲眼目睹了这一幕,非常佩服的赞叹道:“夏先生,您真是一位盛德君子啊!”夏先生说:“忍为众妙之门!大凡处世待人接物,如果有人以横逆加在我身上,就像是走到了荆棘中;这个时候,也只能够慢慢的走,缓缓地把挡在身前的荆棘解开而已,那些荆棘又怎么能够使我发怒呢?又像是虚舟在撞我,飘瓦在打我;我若是能够不动心,那么这个怨气便可以解开了啊!况且这个人的面貌凶狠,言语激烈,他必定是有备而来的呀!我恐怕激怒了他,会产生意外的变化,所以干脆就宽免了他的利息钱。”到了这天的晚上,传来了消息说,这个人死在自己家中的厕所里面。细问原因才知道,这个人因为被逼债逼得没有办法走头无路,所以才事先服了毒,来到夏先生的家中,想要企图诈骗;因为感谢夏先生的宽厚,免除了他的利息,也就不忍心诈骗害夏先生,所以才急急忙忙的赶回家中,在厕所里找粪青来解毒;然而为时已晚,这时候毒药的药性已经暴发出来,而来不及解毒了啊!夏先生听了之后,就对天拜谢,人人因此都对夏先生感到尊敬和佩服。
【再析】
夏先生若不是平日修养有素,消除了心中的火气,在那个节骨眼的关键时刻,怎么能够稳得住忍得住啊!所以忍辱固然是修身的重点;然而守住富贵的要诀,也是要懂得学会吃亏啊!
故事三:
涅槃经上说:从前有一个人,赞叹佛的相貌为大福德相;有人就问他:“何以见得呢?”他说:“佛陀正值壮年,他的心地功夫就已经到达炉火纯青的地步,心中没有丝毫的火性,被人打也不生嗔恨心,被人骂也不会发怒,这不是大福德相,那又是什么呢?”
【再析】
今人若是能够在横逆当前的时候,说:“唉!他是来成就我的福德相啊!我应该感到非常的荣幸才对啊!”能够做到这样的话,在我能够报复他,而却不与他计较,那么他也将被我的宽厚包容所感化而觉悟了啊!
【嘉言】
郑暄说:“默默默,无限神仙从此得;饶饶饶,千灾万祸一时消;忍忍忍,债主怨家从此隐;休休休,盖世功名不自由。”
受宠若惊。
【解释】
凡是在受到升迁奖赏等荣宠的时候,应该要有不克负荷,若惊若惧的想法,怕自己的德薄功浅福报不够,不能够长久的保持啊!
【分析】
一个人受到了荣宠,虽然是他分内所应得的;但是也应当要守分知足啊!并且有受宠若惊的意思。因为“福兮祸所伏”,古有明训啊!一般人往往在福报现前,就得意忘形了,这时候,就已经埋下了灾祸的远因;而且日过当中,太阳则会开始慢慢的偏斜;月圆之后,月亮就会开始渐渐的缺了,这也是一定不变的道理;所以在受到荣宠之后,更应该大积功德,力图报效,不敢有一丝毫的懈怠啊!
故事一:
周成王把鲁国封给了周公的儿子伯禽。周公就告诫伯禽说:“儿子呀!圣上把鲁国封给你,你千万不可因此而骄傲啊!我听说,德行广大能够谨守著恭敬的人,他就一定能够长久的保持著他的荣耀;土地广博物产丰厚而能够谨守著节俭的人,他就一定能够平安;居高位握有大权的人,而能够谨守著谦卑,他就一定能够高贵。一个国家的人民多武力强,而能够谨守著敬畏不去侵犯他国,这个国家就一定能够胜利。具有高度聪明智慧的人,而能够谨守著大智若愚的教训,他就一定能够得到大益。博学多闻而能够谨守著自己的学问仍然是很浅薄的人,那么他的学问才是真正的广博啊!这就是所谓的六守,也都是谦德;要知道天的道理,不论什么,凡是骄傲自满的,就要使他亏损,而谦虚的就让他得到益处。地的道理,不论什么,凡是骄傲自满的,也要使他改变,不能让他永远满足;而谦虚的则要使他滋润不枯,就像低的地方,流水经过,必定会充满了他的缺陷;而人的道理,都是厌恶骄傲自满的人,而喜欢谦虚的人啊!你千万要记住,不要以为受封了鲁国,就感到骄傲啊!”学者若是能够深深的体会周公对伯禽的教训,那么自己心中的骄慢之气,也就无从生起了啊!若是受到了荣宠,自然也就会有受宠若惊的感受和想法了啊!
故事二:
唐朝的岑文本,在朝廷发表他担任中书令的职务时,他不但不高兴,而且还面带忧愁,他的母亲看见了就问他说:“朝廷重用你,你怎么不高兴呢?”文本回答说:“我既不是朝廷的元老功臣,也不是皇亲国戚,今天却是滥叨了朝廷的荣宠,而且中书令是个官位极高,责任很重的职位,所以我才感到忧愁畏惧啊!”岑文本对前来向他道贺的客人说:“我今天只接受你们的吊唁,而不接受你们的道贺啊!”
故事三:
宋朝的司马光在写给他侄子的信中说道:“近日我承蒙圣上的恩典,任命我为门下侍郎,满朝文武官员忌妒我的为数不少啊!而我只是以愚鲁正直的态度和他们相处;我就像是一片黄叶在狂烈的风中飘荡,要想不掉下来都很困难啊!所以我自从受命以来,只有恐惧而无喜悦,你们应当知道我的用意啊!”
故事四:
宋朝的卢多逊,在他担任参政的官位不久之后,他穿著的服饰和生活的享用,却是逐渐的愈来愈奢侈了。卢多逊的父亲看到了,就面带忧愁对他说:“我们家世代书香,向来都是过著朴实节俭的生活,你今天一下子富贵了,生活竟然变的如此的奢华浪费,早就忘记当初咱们家过的是什么样的日子了。”卢多逊并没有把他父亲的话放在心上,依然是过著奢侈浪费的生活,后来竟然出事而失败了。
施恩不求报,与人不追悔。
【解释】
布施给他人的恩惠,绝对不求回报;赠送给他人的财物,也绝对不后悔。
【分析】
施给他人恩惠,若是还希求他报答,这就是自己的贪爱之心,还没有忘记啊!送给他人财物之后,又觉得后悔,这就是自己的吝啬之心,还没有化掉啊!要知道贪心而且吝啬,这是君子所不为。金刚经说:“菩萨对于各种的人事物,是不会有任何的执著而行布施的。”又说:“若是菩萨能够不著相布施,那么他的福德就不可思量了!”由此可知,人若是能够以财物救济帮助别人,能够做到内不见有能布施的我,外不见有受布施的人,中不见有所布施的财物,这就叫做三轮体空,也叫做一心清净。如果能够这样的布施,纵使布施不过一斗米,也可以种下无边无涯的福了;即使是布施了一文钱,也可以消除一千劫所造的罪了。如果稍微有一点希求回报的心;虽然用了二十万两的黄金去救济别人,还是不能够得到圆满的福啊!至于追悔这两个字,尤其是人生的圣凡关键所在;所做的恶事,若是感到后悔,那么将来心中的恶念,也就渐渐的停止了;所做的善事,若是感到后悔,那么将来心中的善念,也就不再生了啊!人若是在布施之后,还会后悔,那么还不如不去布施,不去赠与,来得较为妥当啊!
世人想要使得谷仓里面的五谷充满,而且每年都不缺乏,那么就必须取稻和麦的种子,勤奋的用犁来耕,把种子种在田里面;若是不去种,那么谷仓里面的五谷很快的就会用光了。法里面的道理也是一样,要以孝顺心、慈悲心、恭敬心,做为种子;而以衣服、食物、钱财、和自己的生命,来当做牛犁;以自己的父母贫穷疾病的人和佛法僧三宝,来做为田地。若是佛弟子想要得到藏识中的百福庄严,生生世世没有穷尽的福报,就必须要用慈悲心、恭敬心、孝顺心,将衣服、食物、财帛,乃至于自己的生命,恭恭敬敬的供养给父母与贫穷疾病的人和佛法僧三宝,这就叫做种福;若是不种福的话,就会贫穷,没有福报和智慧了;而进入了生死险恶的道路中啊!这里讲的种福的田,就像那种谷的田一样,所以叫它做福田。
布施可分为三种,有法施、有财施、有心施;以种种的方便,来劝化教导别人,就叫做法施,法施的功德最大;财施,就是用钱财来布施救济他人;心施,就是没有钱财布施去济助穷困,但是心中却是同情对方的苦痛,想要帮助却没有能力帮助,这也可以叫做布施了。
故事一:
隋朝人李士谦,从小父亲就过世了,李士谦事奉母亲非常的孝顺。他十二岁的时候,就被魏广平王重用,担任开府参军的职位。家庭也逐渐的富有,他就拿出几千石的粟米,借给乡人;若是碰到荒年欠收的时候,他就召集了欠他粮米的乡人,当场就把借据烧掉,并且对他们说:“你们欠我的已经还完了,没欠了啊!”第二年的春天,他又拿出种子,分给贫穷的农人去耕种,因此而救活了许多人;若是死了的人,他就会出钱帮助埋葬死者。有人就歌颂李士谦在积阴德,李士谦说:“阴德就像耳鸣一样,只有自己能够听到能够知道,别人是无法听到知道的啊!现在你已经知道了,那还叫什么阴德呢?”有一天李士谦梦到一位穿著紫色衣服的天神告诉他说:“上帝嘉许你积了许多的阴德,要使你后代的子孙昌盛无比啊!”
故事二:
宋朝的宰相范仲淹,有一次派他的儿子尧夫回到家乡苏州,去取回五百斛的麦子,尧夫在路上遇到了老朋友石曼卿,石曼卿向尧夫说:“我没有钱办丧事啊!”尧夫听了之后,就立刻把五百斛的麦子,连同运麦的船,全都送给了石曼卿。回到家中还没来得及说,范仲淹就问尧夫:“你这次返乡有没有遇到老朋友啊?”尧夫回答说:“我遇到了石曼卿,他穷得没钱办丧事啊!”范仲淹说:“你为什么不把麦子和运麦的船送给他呢?”尧夫说:“爹,我已经把麦子和船全都送给石曼卿了!”
【再析】
由此可知,范仲淹父子同心,是如此的好善布施;那里像现在的人,只会对富贵的人表现恭敬的样子,尽做些锦上添花的事情,而不肯周济贫苦,做些雪中送炭的善事。即使是有些人肯略略的布施些财物,但是有没有布施不求回报,布施以后也不后悔的人呢…
《集福消灾之道— 感应篇汇编白话节本(卷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