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集福消灾之道— 感应篇汇编白话节本(卷二)▪P5

  ..续本文上一页些年轻力壮的渔夫,把好的地方都占去了。舜看见这种情形,心里面悲伤哀怜他们。就想了一个方法,他自己也去参加捉鱼,看见那些喜欢抢夺的人,就把他们的过失,掩盖起来,而且也不对外讲;看见那些较谦让的渔夫,便到处称赞他们,拿他们作榜样,并且学习他们谦让的模样。像这样,舜抓了一年的鱼,大家都把水深鱼多的地方让出来了。舜的故事,不过是用来劝化人,不可误解是劝人抓鱼。要知道捉鱼是犯杀生的罪孽,千万不可以做。那么像舜那样明白聪明的人,岂有不能说几句中肯的话来教化众人,而一定要自己亲自参与呢?要晓得舜不用话来教化众人,而是拿自己做榜样,使人见了觉得惭愧而改变自己自私的心理,这真是一个用心良深的人所费的苦心啊!

  【嘉言】

  “遏己之恶,然后可以遏人之恶;扬人之善,然后可以劝人之善。”意思是说:先能够遏止了自己的恶,然后才可以遏止别人的恶;先要能够赞扬他人的善,然后才可以劝导他人行善啊!

  推多取少。

  【解释】

  无论是兄弟分财产,或是朋友通钱财,都应该要推让,把多的部份,分给兄弟或朋友,自己则拿取那少的部份,让给别人便宜,自己甘愿吃亏。

  【分析】

  兄弟之间,是骨肉天伦的关系,而财钱则是身外之物,更是应该要推让啊!佛在遗教经说:“欲望多的人,因为他多贪求利益,所以他的痛苦和烦恼,也比旁人要来得多;欲望少的人,甚至他无所求,也没有什么贪欲,所以也就没有这么多的痛苦和烦恼了。一个人若是想要脱离各种的痛苦烦恼,应当要懂得知足;而知足的方法,也就是富贵安乐最安稳的所在啊!知足的人,虽然是卧在地上,也是非常的安心快乐;不知足的人,虽然是处在天堂里,也是不称心不快乐啊!”由此可知,人若是能够在钱财上做到了推多取少,自然心地就平了;任何外在的境界,都不能够扰乱他的心,所以他永远知足常乐啊!

  于铁樵先生说:“钱财是天地的元气。人生在这个世界上,没有钱财,则不能够生存下去,而且天下没有不爱钱财的人,也没有不用钱的日子啊!所以钱财为人生必然不可缺少的东西;但是每个人钱财的数目都是一定的,想要多一些,也是不可能的啊!然而每个人用钱的习性多不相同,而且各有所偏;例如挥霍的人,一掷就千金;吝啬的人,一毛也不拔;廉洁的人,人在深夜送钱给他,他也会拒绝不接受;贪心霸道的人,甚至在光天化日之下,也敢公然的去抢去偷啊!要知道吝啬的人,他的见识浅陋,一分一文钱都当作是宝贝;就像蜜蜂保护它酿的蜜一样,小孩保护他怀里藏的饼一样,一点也不肯分给别人。然而这尚且还是自己保有他分内所有的,只是令人讨厌而已,而上天并不会因此而对他的鄙吝发怒;但是贪横的人,则是想要得到他分内所没有的钱财,并且还贪得无厌;就像是鱼吞船、蛇吞象一样的贪心啊!兄弟争斗,朋友争仇,强盗杀人,贪官枉法,奸臣卖国,也全都是贪这个念头所造成的啊!所以太上在本篇中一再的申述警戒贪财的祸患;然而教戒人不要妄取钱财,是对的;若是教人完全的不取钱财,那就必定不可以了;所以太上在此说出了“多少”两个字,使人能够随分的斟酌,做为取财正确的方法。而数目的多少本来也没有一定的准则;贫穷的人,一两金子对他来说,并不少啊!有钱的人,一万两金子对他而言,也不多啊!廉洁的人,应当得到百钱而却只得到十钱,他也不会觉得少;贪心的人,应该得到百钱而得到千钱,他也不会觉得多;惟有平心公道的人,度量自己应该得到的数目,而在取的时候,也不会超过他应得的分量,这就是取少的方法。然而人心总是患少希望多,这也是人之常情;但能够随缘,不要去竞争,自己自然就不会造恶了;若是一定要看到多的反而推却,这样岂不是违背了常情吗?唉!要知道,钱财的到来,有很多不同的因缘;眼前可以取得的钱财,未必不是我命中所应有的;然而冥冥之中,我所有的定数,毕竟我没有能力知道,也没有办法查考;万一我拿到的不是我命中所有的钱财,那就像是拿了有毒的酒和腐败的肉来吃一样,能吃得安饱吗?所以还不如把它们推却掉来得稳当啊!如果推掉了不是我命中所有的钱财,固然可以免除了自己的过失;就是误推了自己命中所有的钱财,那么这些被误推掉的钱财,必定会从其他的地方再回来啊!面对钱财,千万要忍得过,不要见钱眼开就随便啊!这在富贵的人做来,则是比较容易,而在贫穷的人做来,就显得困难得多了。如果知道困难,而仍然努力认真的做到,使得鬼神鉴察到我这一点不敢茍且随便的心,则虽然生活十分的贫穷困苦,但也不至于会有活不下去的情形发生。这些道理要能够信得真,守的定,那么取少之道,也就是致富之道了啊!”

  故事一:

  宋朝的时候,有一位叫徐积的人,和他的二叔分财产,他先请二叔取完了所想要的东西自己再取;结果二叔取完之后,只剩下了一箱的书,和两间破旧的屋子,徐积就怡然的接受,心中也没有一点埋怨和后悔的念头啊!

  故事二:

  从前慈溪地方,有两位读书人是好朋友。后来读书人甲,得到了一个教书的地方,每年的酬劳为黄金九两;乙也得到一个教书的地方,每年的酬劳为黄金六两。甲就很高兴的说:“我们两人明年在生活上都没有后顾之忧了啊!”乙说:“兄台只有大嫂在家,九两黄金在生活上是绰绰有余;而我则是上有父母需要供养,所以六两的黄金,实在是不够用啊!”甲听了之后就说:“既然老弟有困难,我就把我教书的地方让给你,我去教你教的地方吧!”甲到达教馆之后,在床铺的下面捡到了一本已经残破的书,上面抄有外科方面用的几个药方,学生说是以前的老师所遗留下来的。甲在冬天放假回家休息时,见到几位穿著颇为讲究的仆人,仓皇的向他叩问:“这里有没有外科医生啊!”并且说:“我们主人从福建前往山东去担任布政的官职,在途中忽然罹患了背疮,痛苦的要命,几乎就快要死了,这种情形已经拖了快三天啊!”甲就想到了那个药方,正合了这个病症;因此就随著仆人前往病人住的地方,照著药方子用艾草熏炙,果然布政大人的背疮就被治好了。布政大人非常的高兴,拿出一百两黄金来酬谢他。读书人甲就和布政大人谈到了他让给好友馆职,因此而得到了这个药方的事情,布政大人对他更是大大的赞叹褒奖;刚巧慈溪的县令,是布政大人的侄子,就为读书人甲大力的保荐,甲因此而被拔擢进入了县学做生员。

  【再析】

  唉!亲兄弟尚且都会争钱财,更何况是朋友呢?甲因为能够念到朋友供养不起父母,而推多取少,让朋友多取;要知道一、二两的黄金虽然少,但是这个道义,却是远远高出了千乘车马的价值啊!所以读书人甲终于能够名利双收,都是从这一念能让之中得来的啊!

  受辱不怨。

  【解释】

  虽然受到了别人的侮辱,也只是责备自己的德行薄、功德浅,不能够感动他人;因此更应该要积德累功,决不会去怨恨别人。

  【分析】

  要知道受到别人的侮辱,惟有当下自问反省,是不是自己错了呢?如果是的话,那么别人的侮辱是理所当然的,我应该要接受啊!如果是错在别人,那么这个侮辱就不应该了;纵然是侮辱到自己,也仍然等于是没有侮辱啊!不但是不应当怨恨,也实在是无可怨恨啊!自古以来,凡是具有大智大勇的人,必定能够忍耐小耻小忿,这样才能够做大事成大功;这岂是心胸狭窄、见识浅薄的人,所能够了解的道理啊!

  明朝颜茂猷先生,是浙江省平湖县人,曾经教戒他的子弟说:“凡是没有经历过从事忍耐功夫磨练的人,绝对不会知道,忍这个字有多么的困难啊!若不是心中善恶的两个念头在交战,也绝对不会体会到,忍这个字是多么的奥妙啊!一个人若不能够忍辱耐苦,纵然他有善心;但是被人一激,也就没有了,被人一折,也就堕下来了;所以孟子说:“上天将要降大任给一个人来承担,必定先要锻练他的心志,使他学习磨练动心忍性的功夫”,这正是要人人都能够参透这一关啊!大约来讲:布施救济别人,不妨就要受到一些他人的嗔恨;为别人打算,则不必避开别人的怨恨责难;任事的人,必须要能够任怨,从事劝导教化的工作,也不要避开别人的讥讽批评。有心宽厚待人,或是会遭到他人的讥笑侮辱;这些种种的横逆,也都会跟随著善心善行而来;若是不能够明白个中的道理,那就不是一个真正能够行善的人啊!”

  故事一:

  宋朝的名臣富弼,训诲他的子弟说:“忍这个字,实在是微妙极了啊!一个人若是能够清廉节俭之外,更加上这个忍字修持的功夫,那就没有办不成的事啊!”富弼在少年的时候,有人在骂他,旁边的人就跟富弼说:“喂!有人在骂你啊!”富弼回答说:“他恐怕是在骂别人吧!”旁人又说:“他是指名道姓的在骂你啊!”富弼则说:“天下之大,难道没有同名同姓的人吗?他不是在骂我啊!”骂富弼的人听到之后,感到十分的惭愧。

  【再析】

  颜光衷先生说:“忍这个字最难了啊!一个人能够忍,那么这个人的道德心量一定很大;但是到了他不能够再忍的时候,已经是他心中的骄慢习气满溢出来了啊!”从前有首诗说到:“少年胯下安无忤,老父圯边愕不平;人生若非观岁暮,淮阴何必减文成。”这首诗说得实在是好极了。汉朝的大将韩信,在他少年的时候,能够忍受胯下之辱,而成就了他后来惊天动地的大事业,被汉高祖封为齐王;但是韩信在功成名就之后,就显得踌躇满志,不能够再忍了,结果因为羞辱了绛侯(周勃)、樊哙而被杀;这就像是饮酒一样,饮到了满量,自然就不够能再增加了啊!

  故事二:

  从前江阴地方,有位姓夏的富翁,有一天他正在与客人下棋的时候,忽然有一个人大吼大叫狂奔而来,对他说:“姓夏的,我只不过是欠你家利息二两的银子,你为什么命令你的家人每天都来逼我还钱!”夏先生还没来得及…

《集福消灾之道— 感应篇汇编白话节本(卷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