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些年輕力壯的漁夫,把好的地方都占去了。舜看見這種情形,心裏面悲傷哀憐他們。就想了一個方法,他自己也去參加捉魚,看見那些喜歡搶奪的人,就把他們的過失,掩蓋起來,而且也不對外講;看見那些較謙讓的漁夫,便到處稱贊他們,拿他們作榜樣,並且學習他們謙讓的模樣。像這樣,舜抓了一年的魚,大家都把水深魚多的地方讓出來了。舜的故事,不過是用來勸化人,不可誤解是勸人抓魚。要知道捉魚是犯殺生的罪孽,千萬不可以做。那麼像舜那樣明白聰明的人,豈有不能說幾句中肯的話來教化衆人,而一定要自己親自參與呢?要曉得舜不用話來教化衆人,而是拿自己做榜樣,使人見了覺得慚愧而改變自己自私的心理,這真是一個用心良深的人所費的苦心啊!
【嘉言】
“遏己之惡,然後可以遏人之惡;揚人之善,然後可以勸人之善。”意思是說:先能夠遏止了自己的惡,然後才可以遏止別人的惡;先要能夠贊揚他人的善,然後才可以勸導他人行善啊!
推多取少。
【解釋】
無論是兄弟分財産,或是朋友通錢財,都應該要推讓,把多的部份,分給兄弟或朋友,自己則拿取那少的部份,讓給別人便宜,自己甘願吃虧。
【分析】
兄弟之間,是骨肉天倫的關系,而財錢則是身外之物,更是應該要推讓啊!佛在遺教經說:“欲望多的人,因爲他多貪求利益,所以他的痛苦和煩惱,也比旁人要來得多;欲望少的人,甚至他無所求,也沒有什麼貪欲,所以也就沒有這麼多的痛苦和煩惱了。一個人若是想要脫離各種的痛苦煩惱,應當要懂得知足;而知足的方法,也就是富貴安樂最安穩的所在啊!知足的人,雖然是臥在地上,也是非常的安心快樂;不知足的人,雖然是處在天堂裏,也是不稱心不快樂啊!”由此可知,人若是能夠在錢財上做到了推多取少,自然心地就平了;任何外在的境界,都不能夠擾亂他的心,所以他永遠知足常樂啊!
于鐵樵先生說:“錢財是天地的元氣。人生在這個世界上,沒有錢財,則不能夠生存下去,而且天下沒有不愛錢財的人,也沒有不用錢的日子啊!所以錢財爲人生必然不可缺少的東西;但是每個人錢財的數目都是一定的,想要多一些,也是不可能的啊!然而每個人用錢的習性多不相同,而且各有所偏;例如揮霍的人,一擲就千金;吝啬的人,一毛也不拔;廉潔的人,人在深夜送錢給他,他也會拒絕不接受;貪心霸道的人,甚至在光天化日之下,也敢公然的去搶去偷啊!要知道吝啬的人,他的見識淺陋,一分一文錢都當作是寶貝;就像蜜蜂保護它釀的蜜一樣,小孩保護他懷裏藏的餅一樣,一點也不肯分給別人。然而這尚且還是自己保有他分內所有的,只是令人討厭而已,而上天並不會因此而對他的鄙吝發怒;但是貪橫的人,則是想要得到他分內所沒有的錢財,並且還貪得無厭;就像是魚吞船、蛇吞象一樣的貪心啊!兄弟爭鬥,朋友爭仇,強盜殺人,貪官枉法,奸臣賣國,也全都是貪這個念頭所造成的啊!所以太上在本篇中一再的申述警戒貪財的禍患;然而教戒人不要妄取錢財,是對的;若是教人完全的不取錢財,那就必定不可以了;所以太上在此說出了“多少”兩個字,使人能夠隨分的斟酌,做爲取財正確的方法。而數目的多少本來也沒有一定的准則;貧窮的人,一兩金子對他來說,並不少啊!有錢的人,一萬兩金子對他而言,也不多啊!廉潔的人,應當得到百錢而卻只得到十錢,他也不會覺得少;貪心的人,應該得到百錢而得到千錢,他也不會覺得多;惟有平心公道的人,度量自己應該得到的數目,而在取的時候,也不會超過他應得的分量,這就是取少的方法。然而人心總是患少希望多,這也是人之常情;但能夠隨緣,不要去競爭,自己自然就不會造惡了;若是一定要看到多的反而推卻,這樣豈不是違背了常情嗎?唉!要知道,錢財的到來,有很多不同的因緣;眼前可以取得的錢財,未必不是我命中所應有的;然而冥冥之中,我所有的定數,畢竟我沒有能力知道,也沒有辦法查考;萬一我拿到的不是我命中所有的錢財,那就像是拿了有毒的酒和腐敗的肉來吃一樣,能吃得安飽嗎?所以還不如把它們推卻掉來得穩當啊!如果推掉了不是我命中所有的錢財,固然可以免除了自己的過失;就是誤推了自己命中所有的錢財,那麼這些被誤推掉的錢財,必定會從其他的地方再回來啊!面對錢財,千萬要忍得過,不要見錢眼開就隨便啊!這在富貴的人做來,則是比較容易,而在貧窮的人做來,就顯得困難得多了。如果知道困難,而仍然努力認真的做到,使得鬼神鑒察到我這一點不敢茍且隨便的心,則雖然生活十分的貧窮困苦,但也不至于會有活不下去的情形發生。這些道理要能夠信得真,守的定,那麼取少之道,也就是致富之道了啊!”
故事一:
宋朝的時候,有一位叫徐積的人,和他的二叔分財産,他先請二叔取完了所想要的東西自己再取;結果二叔取完之後,只剩下了一箱的書,和兩間破舊的屋子,徐積就怡然的接受,心中也沒有一點埋怨和後悔的念頭啊!
故事二:
從前慈溪地方,有兩位讀書人是好朋友。後來讀書人甲,得到了一個教書的地方,每年的酬勞爲黃金九兩;乙也得到一個教書的地方,每年的酬勞爲黃金六兩。甲就很高興的說:“我們兩人明年在生活上都沒有後顧之憂了啊!”乙說:“兄臺只有大嫂在家,九兩黃金在生活上是綽綽有余;而我則是上有父母需要供養,所以六兩的黃金,實在是不夠用啊!”甲聽了之後就說:“既然老弟有困難,我就把我教書的地方讓給你,我去教你教的地方吧!”甲到達教館之後,在床鋪的下面撿到了一本已經殘破的書,上面抄有外科方面用的幾個藥方,學生說是以前的老師所遺留下來的。甲在冬天放假回家休息時,見到幾位穿著頗爲講究的仆人,倉皇的向他叩問:“這裏有沒有外科醫生啊!”並且說:“我們主人從福建前往山東去擔任布政的官職,在途中忽然罹患了背瘡,痛苦的要命,幾乎就快要死了,這種情形已經拖了快叁天啊!”甲就想到了那個藥方,正合了這個病症;因此就隨著仆人前往病人住的地方,照著藥方子用艾草熏炙,果然布政大人的背瘡就被治好了。布政大人非常的高興,拿出一百兩黃金來酬謝他。讀書人甲就和布政大人談到了他讓給好友館職,因此而得到了這個藥方的事情,布政大人對他更是大大的贊歎褒獎;剛巧慈溪的縣令,是布政大人的侄子,就爲讀書人甲大力的保薦,甲因此而被拔擢進入了縣學做生員。
【再析】
唉!親兄弟尚且都會爭錢財,更何況是朋友呢?甲因爲能夠念到朋友供養不起父母,而推多取少,讓朋友多取;要知道一、二兩的黃金雖然少,但是這個道義,卻是遠遠高出了千乘車馬的價值啊!所以讀書人甲終于能夠名利雙收,都是從這一念能讓之中得來的啊!
受辱不怨。
【解釋】
雖然受到了別人的侮辱,也只是責備自己的德行薄、功德淺,不能夠感動他人;因此更應該要積德累功,決不會去怨恨別人。
【分析】
要知道受到別人的侮辱,惟有當下自問反省,是不是自己錯了呢?如果是的話,那麼別人的侮辱是理所當然的,我應該要接受啊!如果是錯在別人,那麼這個侮辱就不應該了;縱然是侮辱到自己,也仍然等于是沒有侮辱啊!不但是不應當怨恨,也實在是無可怨恨啊!自古以來,凡是具有大智大勇的人,必定能夠忍耐小恥小忿,這樣才能夠做大事成大功;這豈是心胸狹窄、見識淺薄的人,所能夠了解的道理啊!
明朝顔茂猷先生,是浙江省平湖縣人,曾經教戒他的子弟說:“凡是沒有經曆過從事忍耐功夫磨練的人,絕對不會知道,忍這個字有多麼的困難啊!若不是心中善惡的兩個念頭在交戰,也絕對不會體會到,忍這個字是多麼的奧妙啊!一個人若不能夠忍辱耐苦,縱然他有善心;但是被人一激,也就沒有了,被人一折,也就墮下來了;所以孟子說:“上天將要降大任給一個人來承擔,必定先要鍛練他的心志,使他學習磨練動心忍性的功夫”,這正是要人人都能夠參透這一關啊!大約來講:布施救濟別人,不妨就要受到一些他人的嗔恨;爲別人打算,則不必避開別人的怨恨責難;任事的人,必須要能夠任怨,從事勸導教化的工作,也不要避開別人的譏諷批評。有心寬厚待人,或是會遭到他人的譏笑侮辱;這些種種的橫逆,也都會跟隨著善心善行而來;若是不能夠明白個中的道理,那就不是一個真正能夠行善的人啊!”
故事一:
宋朝的名臣富弼,訓誨他的子弟說:“忍這個字,實在是微妙極了啊!一個人若是能夠清廉節儉之外,更加上這個忍字修持的功夫,那就沒有辦不成的事啊!”富弼在少年的時候,有人在罵他,旁邊的人就跟富弼說:“喂!有人在罵你啊!”富弼回答說:“他恐怕是在罵別人吧!”旁人又說:“他是指名道姓的在罵你啊!”富弼則說:“天下之大,難道沒有同名同姓的人嗎?他不是在罵我啊!”罵富弼的人聽到之後,感到十分的慚愧。
【再析】
顔光衷先生說:“忍這個字最難了啊!一個人能夠忍,那麼這個人的道德心量一定很大;但是到了他不能夠再忍的時候,已經是他心中的驕慢習氣滿溢出來了啊!”從前有首詩說到:“少年胯下安無忤,老父圯邊愕不平;人生若非觀歲暮,淮陰何必減文成。”這首詩說得實在是好極了。漢朝的大將韓信,在他少年的時候,能夠忍受胯下之辱,而成就了他後來驚天動地的大事業,被漢高祖封爲齊王;但是韓信在功成名就之後,就顯得躊躇滿志,不能夠再忍了,結果因爲羞辱了绛侯(周勃)、樊哙而被殺;這就像是飲酒一樣,飲到了滿量,自然就不夠能再增加了啊!
故事二:
從前江陰地方,有位姓夏的富翁,有一天他正在與客人下棋的時候,忽然有一個人大吼大叫狂奔而來,對他說:“姓夏的,我只不過是欠你家利息二兩的銀子,你爲什麼命令你的家人每天都來逼我還錢!”夏先生還沒來得及…
《集福消災之道— 感應篇彙編白話節本(卷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