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回答,這個人又破口大罵;並且還把桌子推翻,棋子落得滿地。夏先生就笑著說道:“你來我家告訴我這件事情的目的,不就是要想免除這二兩銀子的利息嗎?”于是就拿起筆來,寫了免除二兩銀子利息的字據,這個人拿了字據,就急忙的道謝離去。夏先生的客人親眼目睹了這一幕,非常佩服的贊歎道:“夏先生,您真是一位盛德君子啊!”夏先生說:“忍爲衆妙之門!大凡處世待人接物,如果有人以橫逆加在我身上,就像是走到了荊棘中;這個時候,也只能夠慢慢的走,緩緩地把擋在身前的荊棘解開而已,那些荊棘又怎麼能夠使我發怒呢?又像是虛舟在撞我,飄瓦在打我;我若是能夠不動心,那麼這個怨氣便可以解開了啊!況且這個人的面貌凶狠,言語激烈,他必定是有備而來的呀!我恐怕激怒了他,會産生意外的變化,所以幹脆就寬免了他的利息錢。”到了這天的晚上,傳來了消息說,這個人死在自己家中的廁所裏面。細問原因才知道,這個人因爲被逼債逼得沒有辦法走頭無路,所以才事先服了毒,來到夏先生的家中,想要企圖詐騙;因爲感謝夏先生的寬厚,免除了他的利息,也就不忍心詐騙害夏先生,所以才急急忙忙的趕回家中,在廁所裏找糞青來解毒;然而爲時已晚,這時候毒藥的藥性已經暴發出來,而來不及解毒了啊!夏先生聽了之後,就對天拜謝,人人因此都對夏先生感到尊敬和佩服。
【再析】
夏先生若不是平日修養有素,消除了心中的火氣,在那個節骨眼的關鍵時刻,怎麼能夠穩得住忍得住啊!所以忍辱固然是修身的重點;然而守住富貴的要訣,也是要懂得學會吃虧啊!
故事叁:
涅槃經上說:從前有一個人,贊歎佛的相貌爲大福德相;有人就問他:“何以見得呢?”他說:“佛陀正值壯年,他的心地功夫就已經到達爐火純青的地步,心中沒有絲毫的火性,被人打也不生嗔恨心,被人罵也不會發怒,這不是大福德相,那又是什麼呢?”
【再析】
今人若是能夠在橫逆當前的時候,說:“唉!他是來成就我的福德相啊!我應該感到非常的榮幸才對啊!”能夠做到這樣的話,在我能夠報複他,而卻不與他計較,那麼他也將被我的寬厚包容所感化而覺悟了啊!
【嘉言】
鄭暄說:“默默默,無限神仙從此得;饒饒饒,千災萬禍一時消;忍忍忍,債主怨家從此隱;休休休,蓋世功名不自由。”
受寵若驚。
【解釋】
凡是在受到升遷獎賞等榮寵的時候,應該要有不克負荷,若驚若懼的想法,怕自己的德薄功淺福報不夠,不能夠長久的保持啊!
【分析】
一個人受到了榮寵,雖然是他分內所應得的;但是也應當要守分知足啊!並且有受寵若驚的意思。因爲“福兮禍所伏”,古有明訓啊!一般人往往在福報現前,就得意忘形了,這時候,就已經埋下了災禍的遠因;而且日過當中,太陽則會開始慢慢的偏斜;月圓之後,月亮就會開始漸漸的缺了,這也是一定不變的道理;所以在受到榮寵之後,更應該大積功德,力圖報效,不敢有一絲毫的懈怠啊!
故事一:
周成王把魯國封給了周公的兒子伯禽。周公就告誡伯禽說:“兒子呀!聖上把魯國封給你,你千萬不可因此而驕傲啊!我聽說,德行廣大能夠謹守著恭敬的人,他就一定能夠長久的保持著他的榮耀;土地廣博物産豐厚而能夠謹守著節儉的人,他就一定能夠平安;居高位握有大權的人,而能夠謹守著謙卑,他就一定能夠高貴。一個國家的人民多武力強,而能夠謹守著敬畏不去侵犯他國,這個國家就一定能夠勝利。具有高度聰明智慧的人,而能夠謹守著大智若愚的教訓,他就一定能夠得到大益。博學多聞而能夠謹守著自己的學問仍然是很淺薄的人,那麼他的學問才是真正的廣博啊!這就是所謂的六守,也都是謙德;要知道天的道理,不論什麼,凡是驕傲自滿的,就要使他虧損,而謙虛的就讓他得到益處。地的道理,不論什麼,凡是驕傲自滿的,也要使他改變,不能讓他永遠滿足;而謙虛的則要使他滋潤不枯,就像低的地方,流水經過,必定會充滿了他的缺陷;而人的道理,都是厭惡驕傲自滿的人,而喜歡謙虛的人啊!你千萬要記住,不要以爲受封了魯國,就感到驕傲啊!”學者若是能夠深深的體會周公對伯禽的教訓,那麼自己心中的驕慢之氣,也就無從生起了啊!若是受到了榮寵,自然也就會有受寵若驚的感受和想法了啊!
故事二:
唐朝的岑文本,在朝廷發表他擔任中書令的職務時,他不但不高興,而且還面帶憂愁,他的母親看見了就問他說:“朝廷重用你,你怎麼不高興呢?”文本回答說:“我既不是朝廷的元老功臣,也不是皇親國戚,今天卻是濫叨了朝廷的榮寵,而且中書令是個官位極高,責任很重的職位,所以我才感到憂愁畏懼啊!”岑文本對前來向他道賀的客人說:“我今天只接受你們的吊唁,而不接受你們的道賀啊!”
故事叁:
宋朝的司馬光在寫給他侄子的信中說道:“近日我承蒙聖上的恩典,任命我爲門下侍郎,滿朝文武官員忌妒我的爲數不少啊!而我只是以愚魯正直的態度和他們相處;我就像是一片黃葉在狂烈的風中飄蕩,要想不掉下來都很困難啊!所以我自從受命以來,只有恐懼而無喜悅,你們應當知道我的用意啊!”
故事四:
宋朝的盧多遜,在他擔任參政的官位不久之後,他穿著的服飾和生活的享用,卻是逐漸的愈來愈奢侈了。盧多遜的父親看到了,就面帶憂愁對他說:“我們家世代書香,向來都是過著樸實節儉的生活,你今天一下子富貴了,生活竟然變的如此的奢華浪費,早就忘記當初咱們家過的是什麼樣的日子了。”盧多遜並沒有把他父親的話放在心上,依然是過著奢侈浪費的生活,後來竟然出事而失敗了。
施恩不求報,與人不追悔。
【解釋】
布施給他人的恩惠,絕對不求回報;贈送給他人的財物,也絕對不後悔。
【分析】
施給他人恩惠,若是還希求他報答,這就是自己的貪愛之心,還沒有忘記啊!送給他人財物之後,又覺得後悔,這就是自己的吝啬之心,還沒有化掉啊!要知道貪心而且吝啬,這是君子所不爲。金剛經說:“菩薩對于各種的人事物,是不會有任何的執著而行布施的。”又說:“若是菩薩能夠不著相布施,那麼他的福德就不可思量了!”由此可知,人若是能夠以財物救濟幫助別人,能夠做到內不見有能布施的我,外不見有受布施的人,中不見有所布施的財物,這就叫做叁輪體空,也叫做一心清淨。如果能夠這樣的布施,縱使布施不過一鬥米,也可以種下無邊無涯的福了;即使是布施了一文錢,也可以消除一千劫所造的罪了。如果稍微有一點希求回報的心;雖然用了二十萬兩的黃金去救濟別人,還是不能夠得到圓滿的福啊!至于追悔這兩個字,尤其是人生的聖凡關鍵所在;所做的惡事,若是感到後悔,那麼將來心中的惡念,也就漸漸的停止了;所做的善事,若是感到後悔,那麼將來心中的善念,也就不再生了啊!人若是在布施之後,還會後悔,那麼還不如不去布施,不去贈與,來得較爲妥當啊!
世人想要使得谷倉裏面的五谷充滿,而且每年都不缺乏,那麼就必須取稻和麥的種子,勤奮的用犁來耕,把種子種在田裏面;若是不去種,那麼谷倉裏面的五谷很快的就會用光了。法裏面的道理也是一樣,要以孝順心、慈悲心、恭敬心,做爲種子;而以衣服、食物、錢財、和自己的生命,來當做牛犁;以自己的父母貧窮疾病的人和佛法僧叁寶,來做爲田地。若是佛弟子想要得到藏識中的百福莊嚴,生生世世沒有窮盡的福報,就必須要用慈悲心、恭敬心、孝順心,將衣服、食物、財帛,乃至于自己的生命,恭恭敬敬的供養給父母與貧窮疾病的人和佛法僧叁寶,這就叫做種福;若是不種福的話,就會貧窮,沒有福報和智慧了;而進入了生死險惡的道路中啊!這裏講的種福的田,就像那種谷的田一樣,所以叫它做福田。
布施可分爲叁種,有法施、有財施、有心施;以種種的方便,來勸化教導別人,就叫做法施,法施的功德最大;財施,就是用錢財來布施救濟他人;心施,就是沒有錢財布施去濟助窮困,但是心中卻是同情對方的苦痛,想要幫助卻沒有能力幫助,這也可以叫做布施了。
故事一:
隋朝人李士謙,從小父親就過世了,李士謙事奉母親非常的孝順。他十二歲的時候,就被魏廣平王重用,擔任開府參軍的職位。家庭也逐漸的富有,他就拿出幾千石的粟米,借給鄉人;若是碰到荒年欠收的時候,他就召集了欠他糧米的鄉人,當場就把借據燒掉,並且對他們說:“你們欠我的已經還完了,沒欠了啊!”第二年的春天,他又拿出種子,分給貧窮的農人去耕種,因此而救活了許多人;若是死了的人,他就會出錢幫助埋葬死者。有人就歌頌李士謙在積陰德,李士謙說:“陰德就像耳鳴一樣,只有自己能夠聽到能夠知道,別人是無法聽到知道的啊!現在你已經知道了,那還叫什麼陰德呢?”有一天李士謙夢到一位穿著紫色衣服的天神告訴他說:“上帝嘉許你積了許多的陰德,要使你後代的子孫昌盛無比啊!”
故事二:
宋朝的宰相範仲淹,有一次派他的兒子堯夫回到家鄉蘇州,去取回五百斛的麥子,堯夫在路上遇到了老朋友石曼卿,石曼卿向堯夫說:“我沒有錢辦喪事啊!”堯夫聽了之後,就立刻把五百斛的麥子,連同運麥的船,全都送給了石曼卿。回到家中還沒來得及說,範仲淹就問堯夫:“你這次返鄉有沒有遇到老朋友啊?”堯夫回答說:“我遇到了石曼卿,他窮得沒錢辦喪事啊!”範仲淹說:“你爲什麼不把麥子和運麥的船送給他呢?”堯夫說:“爹,我已經把麥子和船全都送給石曼卿了!”
【再析】
由此可知,範仲淹父子同心,是如此的好善布施;那裏像現在的人,只會對富貴的人表現恭敬的樣子,盡做些錦上添花的事情,而不肯周濟貧苦,做些雪中送炭的善事。即使是有些人肯略略的布施些財物,但是有沒有布施不求回報,布施以後也不後悔的人呢…
《集福消災之道— 感應篇彙編白話節本(卷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