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集福消灾之道— 感应篇汇编白话节本(卷二)▪P4

  ..续本文上一页了荒年。

  故事三:

  段廿八这个人,屯积的米粮有数十个仓库之多;遇到了荒年,却想趁机大捞一笔横财,就把米抬高价钱出售。官府派人到段廿八的家里借米赈灾,段廿八答应了。但是第二天的早晨,看见大批的饥民,都在他家外面排队等候领米,段廿八这时候却后悔,不肯发米给饥民;饥民于是就喧哗鼓噪起来。段廿八就命令家人,把门全都关起来,拒绝外人进入。就在这个时候,忽然之间变天了,大风大雨雷电交加;说也奇怪,段家谷仓里面的米,不知道怎么搞的,全都一堆堆的堆在街道上,饥民们看见了,个个争先恐后,不到一会儿的功夫,就把米给取光了;而段廿八则被雷给打死了。

  【附注】

  遇到了荒年,住在山区附近的人,可以采集松柏来疗饥,博物志说:“荒年的时候,没有东西吃,可以将松柏捣碎,捣出来的松柏汁,用开水一起服下,喝到只要不饿就可以了。若是用煮稀饭的清汤来服用松柏汁,则是更好。每次用松汁五合,柏汁三合研服;或是专门用松叶,也是可以的;但是必须要禁食一切的食物,这样自然能够有疗饥治病的功效。”

  故事四:

  高邮地方有位叫张百户的人,有一次他坐在船上,看见远处有一个人,爬在已经翻了船的船背上,载浮载沈,十分的危险,正在高喊著救命;张百户大喊,请渔船前往搭救,结果渔船都没有回应。张百户立即拿出了十两银子给船夫,船夫才肯前往搭救。结果救起之后,这个快淹死的人,原来就是张百户的儿子啊!

  见人之得,如己之得;见人之失,如己之失。

  【解释】

  看见别人运气好得意时,就如同自己得意一样,而且还要尽力的去扶持;看见他人运气不好失意时,就如同自己失意一般,应该要多方的救护。

  【分析】

  现在的人,见到了别人的得失,不能够看做像是自己的得失一般;原因也只是一片为著自己的私心而已。希望得到,害怕失去,于是便动了惟恐别人得到,宁可使人失掉的念头。起初还只是为了利己而已,后来渐渐的就到了妨害他人的地步。然而妒忌他人成功,乐见别人失败,事实上与人事上的成败毫不相关,这样只是徒然的自己坏了自己的心术,而且种下了恶因,最后还是自己害了自己而已。不知道圣贤的功夫,原是为了要消除我见;达人的见识,也必须要打破俗情;若是悟出了别人和自己原来是一体的,得与失全都是有天命的;则见到了他人之得,不但不会妒忌,反而还会百般的予以扶持协助;见到了别人之失,不但不会欢喜,而且还会多方的予以救护,这就是自己真实的受用处啊!

  故事:

  薛瑗做燕国宰相的时候,不能够以平等心来待人处事,而且还妒忌他人有所得,喜欢别人有所失,不肯为燕国推荐贤能之士;并且还嫉妒妨碍他们,使他们不能为燕王所用。结果薛瑗的一个儿子死在监狱里面,其余的儿子也全都变成了残废。公明子皋就将中诫经传授给薛瑗,看经闻法之后,薛瑗非常后悔以往自己的所作所为,发誓受持力行中诫经的教诲,最后仅保住了一个孩子。

  【嘉言】

  明朝的莲池大师曾说:“人对于这个世间财色名利境界的诱惑,每个人对于抵挡这种诱惑的定力多不一样,现在我就用比喻来加以说明。譬如这里有堆火,火的旁边放著五种不同的东西。第一种东西像是干草一样,才碰到了火,就烧起来了。第二种东西像木头一样,只要用风吹它一下,也就著火烧起来了。第三种像铁一样,烧不动,但是烧久了,也就熔化了。第四种像水一样,不但不能烧,反而能够把火给灭掉;但是如果把水放进锅子里煮,还是会被火给烧开了啊!第五种东西就像虚空一样,要知道虚空中无物可烧,任火怎么的烧,它还是像虚空一样如如不动啊!而且火烧著烧著,烧久了也就自己熄灭了啊!”所以要使心平等的人,应该要作如是的观察啊!

  不彰人短,不炫己长。

  【解释】

  不要彰扬别人的短处,应该要为他极力的隐瞒;不要炫耀自己的长处,更要韬光养晦,涵养自己的德性。

  【分析】

  听到看到别人的短处,就像我们听到了父母的名称,耳朵虽然可以听闻,嘴巴却是不可以说出来啊!然而嘴巴固然不可以说出来,而耳朵也可以不去听闻,那么不就更好了吗!要知道那一个人没有缺点呢?如果把别人的缺点彰扬出来,则不免就会传播出去,减损了他人的声望,而又堕落了他人的操持,这种的罪过,究竟是谁该负责呢?如果不是肆无忌惮的小人,是绝对不做这种事情的啊!

  自己的优点长处,就应该像有智慧的商人一样,把他的钱财都深藏不露;如果将钱财露出来,就会有危险啊!人生在世,每个人都必定会有他的长处和优点;最重要的是自己要懂得韬光养晦,涵养德性,这样日新又新,然后才可以成就自己的德行。老子说:“有盛德的人,他们的容貌看起来,往往就像笨笨的样子。”子思在中庸也讲:“君子的为人之道,外表不显露,而美在其中,久而久之,就自然一天天的彰显起来。”这些圣人的训诲,是如此的清楚明白,因此我们都应当要仔细的好好的反省啊!

  故事一:

  春秋时代的楚庄王,有一天晚上邀宴群臣,宴会进行到一半,蜡烛突然熄灭了;有位臣子喝醉了,就趁著黑暗,拉了一下庄王爱妾的衣服,趁机吃豆腐;庄王的爱妾,立即就把这位臣子的帽带拉断做为证据;并且向楚庄王报告,庄王听了之后就说:“我赐宴群臣的目的,就是希望臣子们都能够喝的尽兴;现在有人喝醉了,犯了过失,如果要我突显爱妾的节操,而彰显了臣子的过失,这种的事情,我是绝对不会去做的啊!”于是庄王就命令左右的侍者,不准点火;并且传话:“与寡人饮宴,若是不把自己的帽带拉断,就表示你今天晚上没有尽兴啊!”群臣听了楚庄王的话以后,全都把帽带给拉断了,也就尽欢而散了。后来楚庄王与晋国军队作战的时候,被晋军团团的围困住,战况激烈,十分的危急;这时候,庄王看见一个勇士毫不怕死,拼命的向前和晋军作战,因此而解除了庄王被困的危机;楚庄王一问之下,才知道这位勇士,就是那天夜里喝醉之后,被自己的爱妾拉断帽带的那位臣子蒋雄啊!

  【嘉言】

  张拱辰先生说:“毋轻弃人之善,毋轻信人之言;毋轻快人之意,毋轻谈人之短。”这些都是忠厚自持的方法,而彰显别人的短处,尤其是刻薄奸险的根本。

  故事二:

  宋朝的欧阳修,文章写得非常好,是历史上有名的大文学家,可是他对待客人,总是多谈朝廷施政的事情,而不谈及文章。而蔡襄则精通政事,但是蔡襄对待客人,也是多谈文章,而不谈及政事。这两位先生都是非常的善于韬光养晦,不会在别人的面前,炫耀自己的长处,所以在历史上都能够享有盛名,而且官也做到了极其显贵的地位。

  故事三:

  唐朝永淳年间,卢照邻、骆宾王、王勃、杨炯,这四位名士,也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唐初四杰,这四个人都是以文章而享有盛名。当时的人们都认为他们四个人的才华盖世,而且年纪又轻,将来从政做官,一定可以做到非常显贵的地位。可是裴行俭见到了他们四个人却说:“读书人以后能不能够发达久远,鸿图大展;应该是先要看他有没有宽宏的器识,其次才是他的文章啊!王勃他们四个人,文章虽然好,但是多显得浮躁浅薄,喜欢炫耀自己的才华,这不是享有爵禄福报的根器啊!杨炯这个人还稍微显得沉静收敛一些,他能够善终,就算是十分的幸运了啊!”后来这四个人的命运,果然如裴行俭所说的一样。卢照邻、王勃、骆宾王三个人都是早死,只有杨炯活的比较久些。

  【结语】

  所以从这些事实可以看出,才能不如学术,气节不如德量,文章不如行谊。从前的人,早就把这种道理说的很清楚了,所以炫耀自己的长处,是君子所不为的啊!尤其是现代人,常常把“值得骄傲”这句话挂在嘴边,大家听了也习以为常,并且不认为是错的;要知道满招损谦受益,惟有谦虚的人,才能够真正的享有福报啊!

  遏恶扬善。

  【解释】

  我们应该遏阻人去做恶,以免得他渐渐的横行,那么别人就会受到他的毒害;另外应该要赞扬人的善行,使他更能够为善不倦,那么别人也都会受到他的导引。

  【分析】

  凡是人之为恶,原来并不是他的天性所造成的啊!但若是一个人习惯做恶,污染太深的话,则很难再救他了。或是明知而故犯,或是不知而误为;弄到最后,却造下了弥天的罪业;分析他的开始,也只不过是当初的一念之差啊!然而每个人都有良知,当他最初开始犯错,恶念刚刚才生出来的时候,就应该要苦口婆心的劝导他、提醒他,甚至竭尽所能的去阻止他;那一个人没有良心呢?经过这样的劝导提醒,他能不改恶向善吗?即使是不幸,已经造下大恶的人,我若是能够至诚的感化他、遏止他、阻止他,那么他的善心未必不会不生出来,而毅然决然的洗心革面,忏悔洗刷他以前所犯下的恶业啊!而且人非圣贤,怎么可能做得每件事情都是善的呢?如果他只要有一言一行可取的话,就应该要立刻的赞扬他、称许他;这样可以使得已经为善的人,坚定他的信心,更加的努力行善;还没有为善的人,听到之后,也生起了羡慕效法的决心和行动,这样岂不是顺天之命吗?

  道家说:“遏恶扬善。”佛家说:“止恶行善。”儒家说:“隐恶扬善。”三教所说的道理,好像是出自于同一张口;由此可知,圣人的心体,是虚灵洞澈的,纵然是一丝毫的欲望,也是不留的啊!就像明镜照东西一样,随时的照,就随时的映现出来;能够随时的映现出来,也就能够随时的化现而去啊!所以圣人见到了恶,便能够自然的把恶给消融了;见到了善,便能够将善发扬光大;所以圣人遏阻恶事发扬善行,无非就是要恢复完成众生本来具足的性体而已!

  故事:

  像了凡四训里头讲到,大舜在他还没有做君主之前,在雷泽湖边看见年轻力壮的渔夫,都拣湖水深处去抓鱼;而那些年老体弱的渔夫,都在水流很急而且水较浅的地方抓。那…

《集福消灾之道— 感应篇汇编白话节本(卷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