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紫荆树,听到了田真兄弟三人分财产,也要把它分成三分,就马上枯萎了;因此而感动田真三兄弟,决定不再分家分树了,紫荆树听了之后,立刻就又活了起来,所以怎么可以说草木是无知的呢?
太上在此垂诫的用意,就是要人们对待一切有情,和一切无情的生命,都要养成一片慈悲之心。
故事一:
从前佛陀在说法的时候,附近的池塘里,有一只蛤,非常欢喜的跳出了池子,在池塘旁边一心的谛听佛在说法。偶然之间,这只蛤就被来听佛法的人的拐杖刺死了;因为一心听佛法的缘故,功德很大,所以这只蛤死了以后,就升到忉利天,做了忉利天的天王(也就是玉皇大帝,西方人说的上帝)。并且从忉利天又来到佛陀说法的地方,聆听佛陀演说佛法的微妙义理;因此而开悟,证得了须陀洹果,也就是声闻初果。蛤是一个很微小的动物,但是后来却证得了很高的果位。从这个案例看来,纵然是微细的昆虫,也是不能够伤害的啊!
故事二:
从前有一位出家人,修行并未证到果位,因此而虚受了净德父子的供养;这位出家人死了之后,就在净德家中的花园里,变成一种名叫草菌的植物,每天提供净德家中的蔬食之用。别人想要取来食用,却是怎么取都取不到。而草菌是一种非常微小的菌类植物,却有这种特殊的因缘;从这个案例看来,纵然是无情的草木,也是不可以伤害的啊!
故事三:
杭州有位妇人,生性非常的凶悍,遇到蚂蚁在厨房的灶边行走,就拿火去烧蚂蚁,这样不知道烧死了多少的蚂蚁。又常常用石灰把蚯蚓的洞穴填塞住。她刚生了一个儿子,还在喂奶,有一次她有事外出,回到家中,看到床上有一个大黑团;大吃一惊,仔细一看,原来是自己的儿子,已经被一大群蚂蚁活活的给咬死了。妇人伤心欲绝,不久也就突然的暴毙了。
故事四:
太仓州有位叫吴怡的人,有天夜里,他梦到两位全身穿著绿色衣服的壮汉,在向他求救;吴怡梦醒之后就说:“一定是有东西快要被杀死了!”天亮之后,吴怡就出门查看;见到有几个人手里拿著斧头和锯子,正准备砍掉他们刚买下来的两棵银杏树;吴怡这时候才恍然大悟,昨天夜里的梦境;立即就拿出钱来,将这两棵银杏树买下来,这两棵银杏树才免于被砍掉的命运啊!
宜悯人之凶,乐人之善。
【解释】
凶狠的人,常常作恶而招来灾祸,应该要怜悯他、劝导他、感化他,使他能够改恶向善,转祸为福。善良的人,常常行善而招来福报,应该要为他欢喜赞叹,鼓励他、成就他,使他更能积极的行善,后福无量啊!
【分析】
何龙图先生说:“凡是刚刚开始作恶事的时候,也只是因为当时的一念之差而已,未必不能够劝阻禁止啊!就是已经做了恶事之后,仍然会有一念的良知未泯,未必是不可以解救啊!世人每每拒绝做了恶事的人,就如同拒绝仇人一般,虽然他们想要洗心革面,从新做人,却是因为不为人所接纳,而很难有勇气去改了!”
做善事的功德,人人都想能够得到,但是人们都往往虚妄的分别计较;较有才智的人,只希望善事都是由自己做出来的,较卑微的人,也不希望善事全都是别人在做,甚至捏造了事实,破坏他人的善事;这样只是徒然的坏了自己的心术而已;对别人来说,也没有任何的损害。殊不知别人若是有了善念善事,我若是能够激励他、劝勉他、赞扬他,使他能够做的更完美,更圆满;那么别人的善,也就是我的善了,这样便是功德无量啊!
从凡入圣,万善之门,是以发菩提心,最为殊胜第一了;菩提心就像种子一样,因为它能够生出一切善法的缘故。菩提心也像良田一样,因为它能够使众生增长善法的缘故。菩提心也像清净的水一样,因为它能够洗除众生心中一切烦恼的缘故。菩提心也像炽盛的大火一样,因为它能够烧掉一切邪见的缘故。涅槃经里面说:“佛陀说修一种的善心,就能够破除百种的恶业,就如同很小的火,能够烧掉一切的东西啊!知道万种的善事,都是从我们一念的好乐而产生的,当全体善心现前的时候,也就是成就了我们的圆满菩提常乐妙果。”
故事一:
于令仪晚上在家里捉到了一个小偷,原来这个小偷就是邻居的孩子,于令仪对他说:“你是因为贫穷所逼,才做小偷啊!我现在给你十千钱做为资本,帮助你谋生,以后千万别再做坏事了啊!”这个小偷拿了钱正要离去,于令仪又叫他回来说:“你是个穷人,在深夜背著许多钱回家,恐怕会被巡逻的人盘问,干脆你就留在我家,等天亮之后再回去吧!”这件事情,于令仪终其一生,都从未跟别人说过。后来他的子孙,都相继的考中进士;别人都称他是怜悯、劝导、感化恶人而得到的果报啊!
故事二:
后汉时,有位叫庞统的人,每每称赞他人的善事善行,都是言过其实,别人感到很奇怪,就问他是什么原因?庞统回答说:“当今这个时代善人少,恶人多,想要改善社会不良的风俗,增长自己的道业;若是不尽量的赞美他人的善事善行,那么想要行善的人,就会更少了啊!称扬赞叹十个人,其中若有五个发生错误;但是也有五个没错,这样就可以使得有心向善的人,更加的自我勉励,这也就可以了啊!”关夫子的训示曾讲到:“愿天常生好人,愿人常行好事,愿口常说好话。”庞统先生可以说是善于体会这个训示,而且身体力行,实在是有益于世道人心啊!
济人之急,救人之危。
【解释】
遇到他人急切的需用,例如生病的时候,急需用医药,死丧则急需要殓葬,饥寒则急需要衣食等等;我们应该要慷慨的解囊,及时的帮助,以应急需;遇到他人发生灾难,例如水灾、火灾、车祸、家破人亡等等,我们应该要随著自己的力量,去救护、解除他人的危难,使其能够转危为安。
【分析】
遇到他人患难颠沛的时候,如果能够善用一言,予以解救,这种的功德,上可以资荐祖先,下可以福荫儿孙;要知道:推人一把和扶人一把,都是这双手啊!陷害别人和赞叹别人,也都是这张口啊!所以说宁可用扶人的手,千万不要开害人的口啊!如果能够照著做,那就不必问前程,前程自然一定好!
迪吉录说:“凡是救人性命,自己所花费的也不多;只是丰衣足食的人,不知道饥饿受冻的痛苦;认为没什么,也就不加注意了。在饥民面有菜色的时候,不重视也不理会,等到饥民病重危险了,就认为这时去救,也是没有希望了;于是就眼睁睁的看著他们死去。纵然是有心人路过看到,也只能为他感慨叹息而已;而其他的路人,则是侧目而视,事不关己,离得远远的啊!
要知道饿肚子容易生病,生了病就没有力气去乞讨,这样就会愈饿愈深愈严重了;所以救饥民要愈早救愈好,最初也不过用三、四升的米粮,就能使他们恢复体力和生机了。在富人来讲,一个晚上的住宿费用,就足够救十条人命啊!如果集合众人的力量,做起来就更容易了。例如可以设置一个空的屋子,堆放些稻草或保暖的衣服,容留这些贫病交迫的饥民,使他们免的在室外忍受著餐风露宿的痛苦,这样他们调养身体,恢复健康,也比较容易。尤其在寒冷的天候,更是急切的需要啊!这种的救护措施,可以避免许多饥民生病或死亡。因为当人生病时,没有人注意理会,则会增加一个病;若是仍然在屋外饱受雨淋,则会增加第二种的病;再加上担心受怕忧愁,则又增加了第三种的病;再加以饿肚子没东西吃,衣服肮脏,辗转的流离拖延,这样子岂能够有再活的希望呢?因此我们应该设身处地,替他们想想;大家都是人,我们若是像他们一样遭到灾难,也就像他们现在这个样子啊!今天有幸衣食无缺,又想要增加自己的生活享受,希望替子孙多积些财产,让子孙享用;而面对眼前这急需救人的善事,却是一文不舍;不知道水火盗贼,疾病灾祸,这些都能够使我的家财荡尽的啊!要知道我们现在所享有的福报,也是靠过去生中行善布施所造成的,绝不是靠小气吝啬拼命节省所累积的啊!一旦无常到来,眼睛一闭、两腿一伸,什么也带不走;所留下的财物,徒然成了子孙吃喝嫖赌的资财而已!不如积些德,余荫子孙,这才是真正明理的人啊!视钱如命,一毛不拔的人,实在是没有头脑缺乏智慧啊!”
故事一:
宋朝的王曾,在他赴京赶考的途中,听到母女二人在路旁哭泣,而且哭声甚为悲切,王曾就询问附近的邻居,邻人说:“这对母女家里穷,积欠公家的钱,官府又催逼得紧;只好准备把女儿卖掉来还债,所以才哭啊!”王曾于是就去拜访她家,知道确实如此。王曾就对这位母亲说:“你可以把女儿卖给我,我因为做官,必须要经常的往来路过此地,这样你们母女也可以时常的见面。”于是就给了她所积欠官府的钱;约定三天之后,就要将她的女儿带走。结果三天之后,王曾并没有去她家带走女儿。这位母亲感到很奇怪,就到王曾所住的地方拜访;这时候王曾已经离去,并且还留下了一封信,叫这位母亲为女儿选择一位忠实可靠的人家嫁掉。后来王曾到京城赴考,连续三次都高中了榜首,做到很高的官位,并且还被皇帝封为沂国公。
故事二:
新建这个地方,以前曾经闹过大饥荒。有位人家穷到了极点,家中只剩下一升多的米了。于是就煮饭,并且在饭里下毒,希望夫妻共同饱吃一顿以后再死。正要吃的时候,刚巧里长来了,要向他催缴积欠公家的费用;看到他煮好的饭,就想要去吃;这位穷人急忙的阻止里长说:“这个饭不是你所应该吃的啊!”于是就哭著说出原因来。里长听了觉得很难过,就对他说:“你家怎么会穷到这个地步呢?我家虽然也缺粮,但是也还有五斗米啊!这样好了,你就跟随我回家拿些米,这样至少也可以再多吃些日子!”当这位穷人背著米回家之后,发现米袋里面有五十两的黄金,穷人心想:这一定是公家的钱,就急忙的拿回去还给里长,里长说:“这不是官府的钱,一定是老天赏赐给我们的啊!”于是就平分了这些金子,两家人也都能够安然的度过…
《集福消灾之道— 感应篇汇编白话节本(卷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