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集福消灾之道— 感应篇汇编白话节本(卷二)▪P2

  ..续本文上一页顺从的啊!若是以我的正,去突显别人的不正,纵然是略微的责备,他也一定是不甘心接受教诲的;而且还会跟你强辩,争个对错曲直呢!这样反而会摧毁了他的善心啊!这也是现在好善之人所患的通病啊!每每在劝化他人的时候,出手太重了;而且固执不知变通,不知道要用善巧方便,这实在是应该要痛切戒绝的毛病啊!所以正己必先要正心啊!因为心为一身的主宰,也是万行的根本。心若是没有妙悟,妄想情见自然就生出来;妄想情见既然生出来了,那么所见的理,就不能够透澈明白,是非也就错乱颠倒了。所以治心,必须要求妙悟;悟了之后,则妄想情虑都融为真心了啊!这就是正心的方法。

  故事一:

  宋朝的司马光,为人忠厚正直,天下闻名。他住在洛阳的时候,洛阳的风俗,都受到他的影响感化而为之一变,人们莫不崇尚名节,而羞于谈论钱财利害;人人都有廉耻的观念,知道有所警惕,不敢为非作歹了。就是后生小辈想要做一件事情,也必定会互相的提醒,彼此的警惕说:“千万别做坏事啊!恐怕会被司马光知道,那就糟了啊!”

  故事二:

  后汉有位叫陈实的正人君子,待人宽厚,处事公正;乡里间,若是有人发生了争执,都会请陈实出面裁判,究竟是谁对谁错?陈实也都能够准确的做出裁判;并且说出对错的道理,令当事人心服口服,没话可说。久而久之,乡里间就流传了一句谚语:“宁可被官府责罚打板子,千万别被陈实点名说缺点啊!”有一天的夜晚,陈实家里来了一位小偷,躲在屋子的大梁上面,被陈实发现了;陈实就起床拿著蜡烛,招呼家中的子弟,集合起来训话。陈实说:“人不可以不自勉啊!不善之人,未必是他本来就恶啊!只是因为他经常的做恶事,养成习惯之后,就改不过来以至于此啊!就像我们家屋梁上面的那位君子啊!”这位小偷听到了陈实的话,大吃一惊,就从屋梁上跳了下来,向陈实认错请罪;陈实就和言悦色的劝导他,要他立志改过迁善,别再做见不得人的勾当了。并且还赠送他绢布两疋,勉励他务必要痛下决心改过。陈实的作风影响所及,居然感化了一个县;从此以后,县里再也没有盗窃的事情发生了。

  故事三:

  五代时,房景伯担任清和太守,景伯的母亲不但学问好,而且还十分的通情达理;贝邱地方有一位妇人,列举了她儿子不孝的事实,一状告到了太守府,景伯的母亲就向景伯说:“老百姓尚未能够明白道理,通晓礼义,不宜过分的责备他们啊!”于是景伯的母亲,就将这位告自己儿子不孝的贝邱妇人,召到太守府里面,和她一齐吃饭,并且叫她的儿子在旁边站著,看太守景伯如何的侍奉母亲吃饭。这样过了十天,这位不孝的儿子就对母亲说:“妈!我错了,我一定会改过孝顺您老人家的,我们回家吧!”景伯的母亲就对景伯和贝邱妇人说:“这孩子表面上虽然已经露出了惭愧的样子,但是他的内心,却还没有真正的感到惭愧啊!”因此就再留贝邱妇人母子在太守府中二十多天。这时候,贝邱妇人的儿子,忽然向母亲下跪,叩头忏悔,一直叩到流血;贝邱妇人因此而感动的泪流满面,乞求太守准许他们母子回家。后来这位贝邱妇人的儿子,果然以孝顺而闻名。

  矜孤恤寡,敬老怀幼。

  【解释】

  矜哀怜悯孤儿,要尽力的教养他,成就他终身的事业;抚恤寡妇,要尽力的保护她,成就她一生的贞节;尊敬老人,使他们得到尊养和安宁;爱护年幼的孩子,使他们得到抚育和保护。

  【分析】

  孤儿寡妇都是人生的不幸,若是成了孤儿寡妇,而且又贫穷,那就更惨了,恐怕连性命都难保啊!所以布施恩惠,把孤儿寡妇列为最优先的对象。孤儿的父母,寡妇的先生,就是在冥冥之中,也都会感恩不尽啊!老年和幼年,为人生所必需经历的,这时候若是贫穷疾病,那就更苦了,存活下去,恐怕都不容易啊!所以古代的圣王周文王,他的施政重点,不过就是“哀此茕独”,孔夫子的志向也不过是说:“老安少怀。”这是什么缘故呢?目的就是要使人的善心容易生出来啊!而要做的善事实在太多了,而且也很难做的圆满;没有财力的人,固然应当尽自己的心,量力而为;而有财力的人,就应当著著实实的做出矜悯抚恤的事情,亲亲切切的做成敬老怀幼的工夫,不可以说:“我只要有这分心就可以了”,这是不负责任的推拖之词啊!

  故事一:

  周朝的时候,鲁国有一位妇人,当齐国攻打鲁国的时候,在兵荒马乱之中,她就抛弃了怀中所抱的婴儿,而抱起了另外手中牵著的孩子。齐国的军队看到了这位鲁国妇人的行为,感到很奇怪;就问她说:“你把原先怀中所抱的孩子丢掉,那个丢掉的孩子是你什么人啊?”妇人回答说:“他是我亲生的孩子!”齐军又问:“那么你现在手中所抱的孩子,又是谁呢?”妇人说:“他是我哥哥的孩子。”齐军又进一步的追问道:“你为何丢弃了自己亲生的孩子,而却抱起了你哥哥的孩子呢?”妇人回答说:“儿子对母亲而言,是属于私爱;但是侄子对于姑姑来说,则是属于公义;我若是违背了公义而偏向了私爱,这样就断绝了哥哥所留下的孤儿,这是我所不愿意做的啊!”齐国的军队听了这位妇人的解释,就说道:“鲁国的郊外,居然还有妇人在持节行义,更何况是鲁国的国君呢?”说罢就撤退了军队,返回齐国,不再攻打鲁国了。鲁国的国君听到了这件事情,就赏赐了这位妇人许多的财物,并且称她为鲁义姑。

  【再析】

  鲁国的一位妇人,能够放弃了私爱而存活了哥哥的遗孤,而且因为她的一句话,就保住了鲁国国家的安全,免除了一场战争。然而现在所谓的须眉男子,遇到国家危难的时候,反而违背道义,茍且偷生;看到鲁义姑的行为,能不感到惭愧吗?

  故事二:

  杨大年二十岁的时候,就考中了状元,与周翰、朱昂是同事,周翰、朱昂两人的年纪都已经很老了;而杨大年却经常的轻视侮辱他们,周翰就想劝杨大年说:“你不要欺侮我们老了,总有一天你也会老啊!”朱昂则摇著头跟周翰说:“别去说他了,别去说他了!免得又再被他侮辱啊!”杨大年果然在壮年的时候就死了。

  【再析】

  俗话说:“敬老得老”,须知老人的阅历久而且多,能活到那么大的年纪,可说是长寿了,何况长寿是五福中的第一福啊!这正是值得年轻人效法尊敬都来不及了,怎么可以轻慢老人呢?但是世人却因为老人眼花,老态龙钟,行动不便;不是讨厌,便是欺侮,谁肯小心的尊敬事奉老人呢?看了杨大年欺侮老人而早死的例子,希望不尊敬老人的年轻人,能够幡然的改过忏悔,心存厚道;凡是遇到老人,要存平等心,不论他是富贵或是贫贱,都要平等的尊敬,那么自己将来也能够长寿啊!千万不可欺侮老人,那会折损了自己的福报和寿命啊!

  故事三:

  王彬少年的时候,身体多病,而且还病得不轻。自己心想:“我的身体那么差,一定活不久啊!”从此之后,凡是见到了老人,他都非常的恭敬,而且羡慕他们;经过王彬家门口的老人,身分虽然贫贱,王彬也必定起立向他致敬;王彬走路的时候,遇到老人,也一定会让路给老人先走。后来王彬的病就渐渐的好了,气力也愈来愈壮,竟然活到了九十三岁。

  故事四:

  隋朝的时候,有一位活到一百多岁的出家人,他深解法华经微妙深奥的义理,曾经告诉大众说:“贫僧尊敬老人,就和尊敬自己的父母一样,事奉他们,就如同事奉菩萨一样;凡是我能力所及可以做到的事情,我没有不尽心尽力的去做。贫僧今生能够通达佛法,而且活得那么久,都是因为敬老的缘故啊!所以希望你们不可以轻慢侮辱老人,这样会损福折寿的啊!要知道这个世间的名利,就像梦幻泡影一样,弹指也就过去了;千万要觉悟,不要被世间的名利给羁绊住了;应该要在自己的心性上下些功夫;否则就是空来人间走一回,白白的空过了这个宝贵的人生啊!对于诸佛所教导“愿我寿命长,勤行一切善;愿我福德盛,广济一切人”的训示,统统都错过了,实在是可惜!如果少年人只知道仗著自己聪明而恃才傲物,轻慢侮辱老人;却不知道长寿是上天所赋与的福报,而老人则为圣王所尊敬的对象,年轻人纵然是多么的有才干,很难说能够活到像他们一样的老啊!”

  故事五:

  唐朝的元德秀,家里非常的穷,哥哥早死,留下了一个没有满月的婴儿,接著嫂嫂又因为哥哥的死而伤心过度,没多久也死了。孩子因此而没有奶可吃,恐怕要饿死。元德秀日夜的哀号,抱著哥哥的孩子,就用自己的乳让孩子含著,没想到就这样过了十天,元德秀的乳,居然有了乳汁流出来;小孩吃了元德秀的奶,竟然也能够存活长大;这件事虽然属于偶然,但是由此可见,“怀幼”的确是深合天心,所以才会有如此的感应啊!孔子说:“少者怀之。”孟子也讲:“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些都是圣贤的垂训,做为人家长辈的人,应该要好好的体会啊!

  昆虫草木,犹不可伤。

  【解释】

  虽然是细小的昆虫,无情的草木,也不可以伤害啊!

  【分析】

  这里讲到连微细的小昆虫,和花草树木都不可以伤害,那么其他较重而且大的生命,就更不必说了。现在人任意的伤害物命,实在是因为不知道一切会动的、有灵性的有情生命,都具有佛性啊!儒家也有“树木正在成长的时候,不可以折断”的训示,怎么可以说昆虫只是微小的生物,草木没有知觉,就任意的伤害它们啊!

  圆觉经的序文里面说道:“凡是有血气的,必定会有知觉;凡是有知觉的,必定同是一体的啊!”楞严经也说:“如来经常说道,宇宙森罗万象的形成,都是我们的心所变现出来的;一切世出世间的因果,乃至世界的微尘,都是因为这个真心所造成的结果;其中甚至是一根草、一片叶、一丝缕、一个结,追究他的根元,其实都是有体性的啊!”

  又例如生公为石头说法,石头听了都点头啊!所以墙壁瓦砾,怎么可以说他们没有法性呢?又例如田真兄弟家堂前种的…

《集福消灾之道— 感应篇汇编白话节本(卷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