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集福消災之道— 感應篇彙編白話節本(卷二)▪P2

  ..續本文上一頁順從的啊!若是以我的正,去突顯別人的不正,縱然是略微的責備,他也一定是不甘心接受教誨的;而且還會跟你強辯,爭個對錯曲直呢!這樣反而會摧毀了他的善心啊!這也是現在好善之人所患的通病啊!每每在勸化他人的時候,出手太重了;而且固執不知變通,不知道要用善巧方便,這實在是應該要痛切戒絕的毛病啊!所以正己必先要正心啊!因爲心爲一身的主宰,也是萬行的根本。心若是沒有妙悟,妄想情見自然就生出來;妄想情見既然生出來了,那麼所見的理,就不能夠透澈明白,是非也就錯亂顛倒了。所以治心,必須要求妙悟;悟了之後,則妄想情慮都融爲真心了啊!這就是正心的方法。

  故事一:

  宋朝的司馬光,爲人忠厚正直,天下聞名。他住在洛陽的時候,洛陽的風俗,都受到他的影響感化而爲之一變,人們莫不崇尚名節,而羞于談論錢財利害;人人都有廉恥的觀念,知道有所警惕,不敢爲非作歹了。就是後生小輩想要做一件事情,也必定會互相的提醒,彼此的警惕說:“千萬別做壞事啊!恐怕會被司馬光知道,那就糟了啊!”

  故事二:

  後漢有位叫陳實的正人君子,待人寬厚,處事公正;鄉裏間,若是有人發生了爭執,都會請陳實出面裁判,究竟是誰對誰錯?陳實也都能夠准確的做出裁判;並且說出對錯的道理,令當事人心服口服,沒話可說。久而久之,鄉裏間就流傳了一句諺語:“甯可被官府責罰打板子,千萬別被陳實點名說缺點啊!”有一天的夜晚,陳實家裏來了一位小偷,躲在屋子的大梁上面,被陳實發現了;陳實就起床拿著蠟燭,招呼家中的子弟,集合起來訓話。陳實說:“人不可以不自勉啊!不善之人,未必是他本來就惡啊!只是因爲他經常的做惡事,養成習慣之後,就改不過來以至于此啊!就像我們家屋梁上面的那位君子啊!”這位小偷聽到了陳實的話,大吃一驚,就從屋梁上跳了下來,向陳實認錯請罪;陳實就和言悅色的勸導他,要他立志改過遷善,別再做見不得人的勾當了。並且還贈送他絹布兩疋,勉勵他務必要痛下決心改過。陳實的作風影響所及,居然感化了一個縣;從此以後,縣裏再也沒有盜竊的事情發生了。

  故事叁:

  五代時,房景伯擔任清和太守,景伯的母親不但學問好,而且還十分的通情達理;貝邱地方有一位婦人,列舉了她兒子不孝的事實,一狀告到了太守府,景伯的母親就向景伯說:“老百姓尚未能夠明白道理,通曉禮義,不宜過分的責備他們啊!”于是景伯的母親,就將這位告自己兒子不孝的貝邱婦人,召到太守府裏面,和她一齊吃飯,並且叫她的兒子在旁邊站著,看太守景伯如何的侍奉母親吃飯。這樣過了十天,這位不孝的兒子就對母親說:“媽!我錯了,我一定會改過孝順您老人家的,我們回家吧!”景伯的母親就對景伯和貝邱婦人說:“這孩子表面上雖然已經露出了慚愧的樣子,但是他的內心,卻還沒有真正的感到慚愧啊!”因此就再留貝邱婦人母子在太守府中二十多天。這時候,貝邱婦人的兒子,忽然向母親下跪,叩頭忏悔,一直叩到流血;貝邱婦人因此而感動的淚流滿面,乞求太守准許他們母子回家。後來這位貝邱婦人的兒子,果然以孝順而聞名。

  矜孤恤寡,敬老懷幼。

  【解釋】

  矜哀憐憫孤兒,要盡力的教養他,成就他終身的事業;撫恤寡婦,要盡力的保護她,成就她一生的貞節;尊敬老人,使他們得到尊養和安甯;愛護年幼的孩子,使他們得到撫育和保護。

  【分析】

  孤兒寡婦都是人生的不幸,若是成了孤兒寡婦,而且又貧窮,那就更慘了,恐怕連性命都難保啊!所以布施恩惠,把孤兒寡婦列爲最優先的對象。孤兒的父母,寡婦的先生,就是在冥冥之中,也都會感恩不盡啊!老年和幼年,爲人生所必需經曆的,這時候若是貧窮疾病,那就更苦了,存活下去,恐怕都不容易啊!所以古代的聖王周文王,他的施政重點,不過就是“哀此茕獨”,孔夫子的志向也不過是說:“老安少懷。”這是什麼緣故呢?目的就是要使人的善心容易生出來啊!而要做的善事實在太多了,而且也很難做的圓滿;沒有財力的人,固然應當盡自己的心,量力而爲;而有財力的人,就應當著著實實的做出矜憫撫恤的事情,親親切切的做成敬老懷幼的工夫,不可以說:“我只要有這分心就可以了”,這是不負責任的推拖之詞啊!

  故事一:

  周朝的時候,魯國有一位婦人,當齊國攻打魯國的時候,在兵荒馬亂之中,她就抛棄了懷中所抱的嬰兒,而抱起了另外手中牽著的孩子。齊國的軍隊看到了這位魯國婦人的行爲,感到很奇怪;就問她說:“你把原先懷中所抱的孩子丟掉,那個丟掉的孩子是你什麼人啊?”婦人回答說:“他是我親生的孩子!”齊軍又問:“那麼你現在手中所抱的孩子,又是誰呢?”婦人說:“他是我哥哥的孩子。”齊軍又進一步的追問道:“你爲何丟棄了自己親生的孩子,而卻抱起了你哥哥的孩子呢?”婦人回答說:“兒子對母親而言,是屬于私愛;但是侄子對于姑姑來說,則是屬于公義;我若是違背了公義而偏向了私愛,這樣就斷絕了哥哥所留下的孤兒,這是我所不願意做的啊!”齊國的軍隊聽了這位婦人的解釋,就說道:“魯國的郊外,居然還有婦人在持節行義,更何況是魯國的國君呢?”說罷就撤退了軍隊,返回齊國,不再攻打魯國了。魯國的國君聽到了這件事情,就賞賜了這位婦人許多的財物,並且稱她爲魯義姑。

  【再析】

  魯國的一位婦人,能夠放棄了私愛而存活了哥哥的遺孤,而且因爲她的一句話,就保住了魯國國家的安全,免除了一場戰爭。然而現在所謂的須眉男子,遇到國家危難的時候,反而違背道義,茍且偷生;看到魯義姑的行爲,能不感到慚愧嗎?

  故事二:

  楊大年二十歲的時候,就考中了狀元,與周翰、朱昂是同事,周翰、朱昂兩人的年紀都已經很老了;而楊大年卻經常的輕視侮辱他們,周翰就想勸楊大年說:“你不要欺侮我們老了,總有一天你也會老啊!”朱昂則搖著頭跟周翰說:“別去說他了,別去說他了!免得又再被他侮辱啊!”楊大年果然在壯年的時候就死了。

  【再析】

  俗話說:“敬老得老”,須知老人的閱曆久而且多,能活到那麼大的年紀,可說是長壽了,何況長壽是五福中的第一福啊!這正是值得年輕人效法尊敬都來不及了,怎麼可以輕慢老人呢?但是世人卻因爲老人眼花,老態龍鍾,行動不便;不是討厭,便是欺侮,誰肯小心的尊敬事奉老人呢?看了楊大年欺侮老人而早死的例子,希望不尊敬老人的年輕人,能夠幡然的改過忏悔,心存厚道;凡是遇到老人,要存平等心,不論他是富貴或是貧賤,都要平等的尊敬,那麼自己將來也能夠長壽啊!千萬不可欺侮老人,那會折損了自己的福報和壽命啊!

  故事叁:

  王彬少年的時候,身體多病,而且還病得不輕。自己心想:“我的身體那麼差,一定活不久啊!”從此之後,凡是見到了老人,他都非常的恭敬,而且羨慕他們;經過王彬家門口的老人,身分雖然貧賤,王彬也必定起立向他致敬;王彬走路的時候,遇到老人,也一定會讓路給老人先走。後來王彬的病就漸漸的好了,氣力也愈來愈壯,竟然活到了九十叁歲。

  故事四:

  隋朝的時候,有一位活到一百多歲的出家人,他深解法華經微妙深奧的義理,曾經告訴大衆說:“貧僧尊敬老人,就和尊敬自己的父母一樣,事奉他們,就如同事奉菩薩一樣;凡是我能力所及可以做到的事情,我沒有不盡心盡力的去做。貧僧今生能夠通達佛法,而且活得那麼久,都是因爲敬老的緣故啊!所以希望你們不可以輕慢侮辱老人,這樣會損福折壽的啊!要知道這個世間的名利,就像夢幻泡影一樣,彈指也就過去了;千萬要覺悟,不要被世間的名利給羁絆住了;應該要在自己的心性上下些功夫;否則就是空來人間走一回,白白的空過了這個寶貴的人生啊!對于諸佛所教導“願我壽命長,勤行一切善;願我福德盛,廣濟一切人”的訓示,統統都錯過了,實在是可惜!如果少年人只知道仗著自己聰明而恃才傲物,輕慢侮辱老人;卻不知道長壽是上天所賦與的福報,而老人則爲聖王所尊敬的對象,年輕人縱然是多麼的有才幹,很難說能夠活到像他們一樣的老啊!”

  故事五:

  唐朝的元德秀,家裏非常的窮,哥哥早死,留下了一個沒有滿月的嬰兒,接著嫂嫂又因爲哥哥的死而傷心過度,沒多久也死了。孩子因此而沒有奶可吃,恐怕要餓死。元德秀日夜的哀號,抱著哥哥的孩子,就用自己的乳讓孩子含著,沒想到就這樣過了十天,元德秀的乳,居然有了乳汁流出來;小孩吃了元德秀的奶,竟然也能夠存活長大;這件事雖然屬于偶然,但是由此可見,“懷幼”的確是深合天心,所以才會有如此的感應啊!孔子說:“少者懷之。”孟子也講:“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這些都是聖賢的垂訓,做爲人家長輩的人,應該要好好的體會啊!

  昆蟲草木,猶不可傷。

  【解釋】

  雖然是細小的昆蟲,無情的草木,也不可以傷害啊!

  【分析】

  這裏講到連微細的小昆蟲,和花草樹木都不可以傷害,那麼其他較重而且大的生命,就更不必說了。現在人任意的傷害物命,實在是因爲不知道一切會動的、有靈性的有情生命,都具有佛性啊!儒家也有“樹木正在成長的時候,不可以折斷”的訓示,怎麼可以說昆蟲只是微小的生物,草木沒有知覺,就任意的傷害它們啊!

  圓覺經的序文裏面說道:“凡是有血氣的,必定會有知覺;凡是有知覺的,必定同是一體的啊!”楞嚴經也說:“如來經常說道,宇宙森羅萬象的形成,都是我們的心所變現出來的;一切世出世間的因果,乃至世界的微塵,都是因爲這個真心所造成的結果;其中甚至是一根草、一片葉、一絲縷、一個結,追究他的根元,其實都是有體性的啊!”

  又例如生公爲石頭說法,石頭聽了都點頭啊!所以牆壁瓦礫,怎麼可以說他們沒有法性呢?又例如田真兄弟家堂前種的…

《集福消災之道— 感應篇彙編白話節本(卷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