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集福消災之道— 感應篇彙編白話節本(卷二)▪P3

  ..續本文上一頁紫荊樹,聽到了田真兄弟叁人分財産,也要把它分成叁分,就馬上枯萎了;因此而感動田真叁兄弟,決定不再分家分樹了,紫荊樹聽了之後,立刻就又活了起來,所以怎麼可以說草木是無知的呢?

  太上在此垂誡的用意,就是要人們對待一切有情,和一切無情的生命,都要養成一片慈悲之心。

  故事一:

  從前佛陀在說法的時候,附近的池塘裏,有一只蛤,非常歡喜的跳出了池子,在池塘旁邊一心的谛聽佛在說法。偶然之間,這只蛤就被來聽佛法的人的拐杖刺死了;因爲一心聽佛法的緣故,功德很大,所以這只蛤死了以後,就升到忉利天,做了忉利天的天王(也就是玉皇大帝,西方人說的上帝)。並且從忉利天又來到佛陀說法的地方,聆聽佛陀演說佛法的微妙義理;因此而開悟,證得了須陀洹果,也就是聲聞初果。蛤是一個很微小的動物,但是後來卻證得了很高的果位。從這個案例看來,縱然是微細的昆蟲,也是不能夠傷害的啊!

  故事二:

  從前有一位出家人,修行並未證到果位,因此而虛受了淨德父子的供養;這位出家人死了之後,就在淨德家中的花園裏,變成一種名叫草菌的植物,每天提供淨德家中的蔬食之用。別人想要取來食用,卻是怎麼取都取不到。而草菌是一種非常微小的菌類植物,卻有這種特殊的因緣;從這個案例看來,縱然是無情的草木,也是不可以傷害的啊!

  故事叁:

  杭州有位婦人,生性非常的凶悍,遇到螞蟻在廚房的竈邊行走,就拿火去燒螞蟻,這樣不知道燒死了多少的螞蟻。又常常用石灰把蚯蚓的洞穴填塞住。她剛生了一個兒子,還在喂奶,有一次她有事外出,回到家中,看到床上有一個大黑團;大吃一驚,仔細一看,原來是自己的兒子,已經被一大群螞蟻活活的給咬死了。婦人傷心欲絕,不久也就突然的暴斃了。

  故事四:

  太倉州有位叫吳怡的人,有天夜裏,他夢到兩位全身穿著綠色衣服的壯漢,在向他求救;吳怡夢醒之後就說:“一定是有東西快要被殺死了!”天亮之後,吳怡就出門查看;見到有幾個人手裏拿著斧頭和鋸子,正准備砍掉他們剛買下來的兩棵銀杏樹;吳怡這時候才恍然大悟,昨天夜裏的夢境;立即就拿出錢來,將這兩棵銀杏樹買下來,這兩棵銀杏樹才免于被砍掉的命運啊!

  宜憫人之凶,樂人之善。

  【解釋】

  凶狠的人,常常作惡而招來災禍,應該要憐憫他、勸導他、感化他,使他能夠改惡向善,轉禍爲福。善良的人,常常行善而招來福報,應該要爲他歡喜贊歎,鼓勵他、成就他,使他更能積極的行善,後福無量啊!

  【分析】

  何龍圖先生說:“凡是剛剛開始作惡事的時候,也只是因爲當時的一念之差而已,未必不能夠勸阻禁止啊!就是已經做了惡事之後,仍然會有一念的良知未泯,未必是不可以解救啊!世人每每拒絕做了惡事的人,就如同拒絕仇人一般,雖然他們想要洗心革面,從新做人,卻是因爲不爲人所接納,而很難有勇氣去改了!”

  做善事的功德,人人都想能夠得到,但是人們都往往虛妄的分別計較;較有才智的人,只希望善事都是由自己做出來的,較卑微的人,也不希望善事全都是別人在做,甚至捏造了事實,破壞他人的善事;這樣只是徒然的壞了自己的心術而已;對別人來說,也沒有任何的損害。殊不知別人若是有了善念善事,我若是能夠激勵他、勸勉他、贊揚他,使他能夠做的更完美,更圓滿;那麼別人的善,也就是我的善了,這樣便是功德無量啊!

  從凡入聖,萬善之門,是以發菩提心,最爲殊勝第一了;菩提心就像種子一樣,因爲它能夠生出一切善法的緣故。菩提心也像良田一樣,因爲它能夠使衆生增長善法的緣故。菩提心也像清淨的水一樣,因爲它能夠洗除衆生心中一切煩惱的緣故。菩提心也像熾盛的大火一樣,因爲它能夠燒掉一切邪見的緣故。涅槃經裏面說:“佛陀說修一種的善心,就能夠破除百種的惡業,就如同很小的火,能夠燒掉一切的東西啊!知道萬種的善事,都是從我們一念的好樂而産生的,當全體善心現前的時候,也就是成就了我們的圓滿菩提常樂妙果。”

  故事一:

  于令儀晚上在家裏捉到了一個小偷,原來這個小偷就是鄰居的孩子,于令儀對他說:“你是因爲貧窮所逼,才做小偷啊!我現在給你十千錢做爲資本,幫助你謀生,以後千萬別再做壞事了啊!”這個小偷拿了錢正要離去,于令儀又叫他回來說:“你是個窮人,在深夜背著許多錢回家,恐怕會被巡邏的人盤問,幹脆你就留在我家,等天亮之後再回去吧!”這件事情,于令儀終其一生,都從未跟別人說過。後來他的子孫,都相繼的考中進士;別人都稱他是憐憫、勸導、感化惡人而得到的果報啊!

  故事二:

  後漢時,有位叫龐統的人,每每稱贊他人的善事善行,都是言過其實,別人感到很奇怪,就問他是什麼原因?龐統回答說:“當今這個時代善人少,惡人多,想要改善社會不良的風俗,增長自己的道業;若是不盡量的贊美他人的善事善行,那麼想要行善的人,就會更少了啊!稱揚贊歎十個人,其中若有五個發生錯誤;但是也有五個沒錯,這樣就可以使得有心向善的人,更加的自我勉勵,這也就可以了啊!”關夫子的訓示曾講到:“願天常生好人,願人常行好事,願口常說好話。”龐統先生可以說是善于體會這個訓示,而且身體力行,實在是有益于世道人心啊!

  濟人之急,救人之危。

  【解釋】

  遇到他人急切的需用,例如生病的時候,急需用醫藥,死喪則急需要殓葬,饑寒則急需要衣食等等;我們應該要慷慨的解囊,及時的幫助,以應急需;遇到他人發生災難,例如水災、火災、車禍、家破人亡等等,我們應該要隨著自己的力量,去救護、解除他人的危難,使其能夠轉危爲安。

  【分析】

  遇到他人患難顛沛的時候,如果能夠善用一言,予以解救,這種的功德,上可以資薦祖先,下可以福蔭兒孫;要知道:推人一把和扶人一把,都是這雙手啊!陷害別人和贊歎別人,也都是這張口啊!所以說甯可用扶人的手,千萬不要開害人的口啊!如果能夠照著做,那就不必問前程,前程自然一定好!

  迪吉錄說:“凡是救人性命,自己所花費的也不多;只是豐衣足食的人,不知道饑餓受凍的痛苦;認爲沒什麼,也就不加注意了。在饑民面有菜色的時候,不重視也不理會,等到饑民病重危險了,就認爲這時去救,也是沒有希望了;于是就眼睜睜的看著他們死去。縱然是有心人路過看到,也只能爲他感慨歎息而已;而其他的路人,則是側目而視,事不關己,離得遠遠的啊!

  要知道餓肚子容易生病,生了病就沒有力氣去乞討,這樣就會愈餓愈深愈嚴重了;所以救饑民要愈早救愈好,最初也不過用叁、四升的米糧,就能使他們恢複體力和生機了。在富人來講,一個晚上的住宿費用,就足夠救十條人命啊!如果集合衆人的力量,做起來就更容易了。例如可以設置一個空的屋子,堆放些稻草或保暖的衣服,容留這些貧病交迫的饑民,使他們免的在室外忍受著餐風露宿的痛苦,這樣他們調養身體,恢複健康,也比較容易。尤其在寒冷的天候,更是急切的需要啊!這種的救護措施,可以避免許多饑民生病或死亡。因爲當人生病時,沒有人注意理會,則會增加一個病;若是仍然在屋外飽受雨淋,則會增加第二種的病;再加上擔心受怕憂愁,則又增加了第叁種的病;再加以餓肚子沒東西吃,衣服肮髒,輾轉的流離拖延,這樣子豈能夠有再活的希望呢?因此我們應該設身處地,替他們想想;大家都是人,我們若是像他們一樣遭到災難,也就像他們現在這個樣子啊!今天有幸衣食無缺,又想要增加自己的生活享受,希望替子孫多積些財産,讓子孫享用;而面對眼前這急需救人的善事,卻是一文不舍;不知道水火盜賊,疾病災禍,這些都能夠使我的家財蕩盡的啊!要知道我們現在所享有的福報,也是靠過去生中行善布施所造成的,絕不是靠小氣吝啬拼命節省所累積的啊!一旦無常到來,眼睛一閉、兩腿一伸,什麼也帶不走;所留下的財物,徒然成了子孫吃喝嫖賭的資財而已!不如積些德,余蔭子孫,這才是真正明理的人啊!視錢如命,一毛不拔的人,實在是沒有頭腦缺乏智慧啊!”

  故事一:

  宋朝的王曾,在他赴京趕考的途中,聽到母女二人在路旁哭泣,而且哭聲甚爲悲切,王曾就詢問附近的鄰居,鄰人說:“這對母女家裏窮,積欠公家的錢,官府又催逼得緊;只好准備把女兒賣掉來還債,所以才哭啊!”王曾于是就去拜訪她家,知道確實如此。王曾就對這位母親說:“你可以把女兒賣給我,我因爲做官,必須要經常的往來路過此地,這樣你們母女也可以時常的見面。”于是就給了她所積欠官府的錢;約定叁天之後,就要將她的女兒帶走。結果叁天之後,王曾並沒有去她家帶走女兒。這位母親感到很奇怪,就到王曾所住的地方拜訪;這時候王曾已經離去,並且還留下了一封信,叫這位母親爲女兒選擇一位忠實可靠的人家嫁掉。後來王曾到京城赴考,連續叁次都高中了榜首,做到很高的官位,並且還被皇帝封爲沂國公。

  故事二:

  新建這個地方,以前曾經鬧過大饑荒。有位人家窮到了極點,家中只剩下一升多的米了。于是就煮飯,並且在飯裏下毒,希望夫妻共同飽吃一頓以後再死。正要吃的時候,剛巧裏長來了,要向他催繳積欠公家的費用;看到他煮好的飯,就想要去吃;這位窮人急忙的阻止裏長說:“這個飯不是你所應該吃的啊!”于是就哭著說出原因來。裏長聽了覺得很難過,就對他說:“你家怎麼會窮到這個地步呢?我家雖然也缺糧,但是也還有五鬥米啊!這樣好了,你就跟隨我回家拿些米,這樣至少也可以再多吃些日子!”當這位窮人背著米回家之後,發現米袋裏面有五十兩的黃金,窮人心想:這一定是公家的錢,就急忙的拿回去還給裏長,裏長說:“這不是官府的錢,一定是老天賞賜給我們的啊!”于是就平分了這些金子,兩家人也都能夠安然的度過…

《集福消災之道— 感應篇彙編白話節本(卷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