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了荒年。
故事叁:
段廿八這個人,屯積的米糧有數十個倉庫之多;遇到了荒年,卻想趁機大撈一筆橫財,就把米擡高價錢出售。官府派人到段廿八的家裏借米赈災,段廿八答應了。但是第二天的早晨,看見大批的饑民,都在他家外面排隊等候領米,段廿八這時候卻後悔,不肯發米給饑民;饑民于是就喧嘩鼓噪起來。段廿八就命令家人,把門全都關起來,拒絕外人進入。就在這個時候,忽然之間變天了,大風大雨雷電交加;說也奇怪,段家谷倉裏面的米,不知道怎麼搞的,全都一堆堆的堆在街道上,饑民們看見了,個個爭先恐後,不到一會兒的功夫,就把米給取光了;而段廿八則被雷給打死了。
【附注】
遇到了荒年,住在山區附近的人,可以采集松柏來療饑,博物志說:“荒年的時候,沒有東西吃,可以將松柏搗碎,搗出來的松柏汁,用開水一起服下,喝到只要不餓就可以了。若是用煮稀飯的清湯來服用松柏汁,則是更好。每次用松汁五合,柏汁叁合研服;或是專門用松葉,也是可以的;但是必須要禁食一切的食物,這樣自然能夠有療饑治病的功效。”
故事四:
高郵地方有位叫張百戶的人,有一次他坐在船上,看見遠處有一個人,爬在已經翻了船的船背上,載浮載沈,十分的危險,正在高喊著救命;張百戶大喊,請漁船前往搭救,結果漁船都沒有回應。張百戶立即拿出了十兩銀子給船夫,船夫才肯前往搭救。結果救起之後,這個快淹死的人,原來就是張百戶的兒子啊!
見人之得,如己之得;見人之失,如己之失。
【解釋】
看見別人運氣好得意時,就如同自己得意一樣,而且還要盡力的去扶持;看見他人運氣不好失意時,就如同自己失意一般,應該要多方的救護。
【分析】
現在的人,見到了別人的得失,不能夠看做像是自己的得失一般;原因也只是一片爲著自己的私心而已。希望得到,害怕失去,于是便動了惟恐別人得到,甯可使人失掉的念頭。起初還只是爲了利己而已,後來漸漸的就到了妨害他人的地步。然而妒忌他人成功,樂見別人失敗,事實上與人事上的成敗毫不相關,這樣只是徒然的自己壞了自己的心術,而且種下了惡因,最後還是自己害了自己而已。不知道聖賢的功夫,原是爲了要消除我見;達人的見識,也必須要打破俗情;若是悟出了別人和自己原來是一體的,得與失全都是有天命的;則見到了他人之得,不但不會妒忌,反而還會百般的予以扶持協助;見到了別人之失,不但不會歡喜,而且還會多方的予以救護,這就是自己真實的受用處啊!
故事:
薛瑗做燕國宰相的時候,不能夠以平等心來待人處事,而且還妒忌他人有所得,喜歡別人有所失,不肯爲燕國推薦賢能之士;並且還嫉妒妨礙他們,使他們不能爲燕王所用。結果薛瑗的一個兒子死在監獄裏面,其余的兒子也全都變成了殘廢。公明子臯就將中誡經傳授給薛瑗,看經聞法之後,薛瑗非常後悔以往自己的所作所爲,發誓受持力行中誡經的教誨,最後僅保住了一個孩子。
【嘉言】
明朝的蓮池大師曾說:“人對于這個世間財色名利境界的誘惑,每個人對于抵擋這種誘惑的定力多不一樣,現在我就用比喻來加以說明。譬如這裏有堆火,火的旁邊放著五種不同的東西。第一種東西像是幹草一樣,才碰到了火,就燒起來了。第二種東西像木頭一樣,只要用風吹它一下,也就著火燒起來了。第叁種像鐵一樣,燒不動,但是燒久了,也就熔化了。第四種像水一樣,不但不能燒,反而能夠把火給滅掉;但是如果把水放進鍋子裏煮,還是會被火給燒開了啊!第五種東西就像虛空一樣,要知道虛空中無物可燒,任火怎麼的燒,它還是像虛空一樣如如不動啊!而且火燒著燒著,燒久了也就自己熄滅了啊!”所以要使心平等的人,應該要作如是的觀察啊!
不彰人短,不炫己長。
【解釋】
不要彰揚別人的短處,應該要爲他極力的隱瞞;不要炫耀自己的長處,更要韬光養晦,涵養自己的德性。
【分析】
聽到看到別人的短處,就像我們聽到了父母的名稱,耳朵雖然可以聽聞,嘴巴卻是不可以說出來啊!然而嘴巴固然不可以說出來,而耳朵也可以不去聽聞,那麼不就更好了嗎!要知道那一個人沒有缺點呢?如果把別人的缺點彰揚出來,則不免就會傳播出去,減損了他人的聲望,而又墮落了他人的操持,這種的罪過,究竟是誰該負責呢?如果不是肆無忌憚的小人,是絕對不做這種事情的啊!
自己的優點長處,就應該像有智慧的商人一樣,把他的錢財都深藏不露;如果將錢財露出來,就會有危險啊!人生在世,每個人都必定會有他的長處和優點;最重要的是自己要懂得韬光養晦,涵養德性,這樣日新又新,然後才可以成就自己的德行。老子說:“有盛德的人,他們的容貌看起來,往往就像笨笨的樣子。”子思在中庸也講:“君子的爲人之道,外表不顯露,而美在其中,久而久之,就自然一天天的彰顯起來。”這些聖人的訓誨,是如此的清楚明白,因此我們都應當要仔細的好好的反省啊!
故事一:
春秋時代的楚莊王,有一天晚上邀宴群臣,宴會進行到一半,蠟燭突然熄滅了;有位臣子喝醉了,就趁著黑暗,拉了一下莊王愛妾的衣服,趁機吃豆腐;莊王的愛妾,立即就把這位臣子的帽帶拉斷做爲證據;並且向楚莊王報告,莊王聽了之後就說:“我賜宴群臣的目的,就是希望臣子們都能夠喝的盡興;現在有人喝醉了,犯了過失,如果要我突顯愛妾的節操,而彰顯了臣子的過失,這種的事情,我是絕對不會去做的啊!”于是莊王就命令左右的侍者,不准點火;並且傳話:“與寡人飲宴,若是不把自己的帽帶拉斷,就表示你今天晚上沒有盡興啊!”群臣聽了楚莊王的話以後,全都把帽帶給拉斷了,也就盡歡而散了。後來楚莊王與晉國軍隊作戰的時候,被晉軍團團的圍困住,戰況激烈,十分的危急;這時候,莊王看見一個勇士毫不怕死,拼命的向前和晉軍作戰,因此而解除了莊王被困的危機;楚莊王一問之下,才知道這位勇士,就是那天夜裏喝醉之後,被自己的愛妾拉斷帽帶的那位臣子蔣雄啊!
【嘉言】
張拱辰先生說:“毋輕棄人之善,毋輕信人之言;毋輕快人之意,毋輕談人之短。”這些都是忠厚自持的方法,而彰顯別人的短處,尤其是刻薄奸險的根本。
故事二:
宋朝的歐陽修,文章寫得非常好,是曆史上有名的大文學家,可是他對待客人,總是多談朝廷施政的事情,而不談及文章。而蔡襄則精通政事,但是蔡襄對待客人,也是多談文章,而不談及政事。這兩位先生都是非常的善于韬光養晦,不會在別人的面前,炫耀自己的長處,所以在曆史上都能夠享有盛名,而且官也做到了極其顯貴的地位。
故事叁:
唐朝永淳年間,盧照鄰、駱賓王、王勃、楊炯,這四位名士,也就是曆史上有名的唐初四傑,這四個人都是以文章而享有盛名。當時的人們都認爲他們四個人的才華蓋世,而且年紀又輕,將來從政做官,一定可以做到非常顯貴的地位。可是裴行儉見到了他們四個人卻說:“讀書人以後能不能夠發達久遠,鴻圖大展;應該是先要看他有沒有寬宏的器識,其次才是他的文章啊!王勃他們四個人,文章雖然好,但是多顯得浮躁淺薄,喜歡炫耀自己的才華,這不是享有爵祿福報的根器啊!楊炯這個人還稍微顯得沈靜收斂一些,他能夠善終,就算是十分的幸運了啊!”後來這四個人的命運,果然如裴行儉所說的一樣。盧照鄰、王勃、駱賓王叁個人都是早死,只有楊炯活的比較久些。
【結語】
所以從這些事實可以看出,才能不如學術,氣節不如德量,文章不如行誼。從前的人,早就把這種道理說的很清楚了,所以炫耀自己的長處,是君子所不爲的啊!尤其是現代人,常常把“值得驕傲”這句話挂在嘴邊,大家聽了也習以爲常,並且不認爲是錯的;要知道滿招損謙受益,惟有謙虛的人,才能夠真正的享有福報啊!
遏惡揚善。
【解釋】
我們應該遏阻人去做惡,以免得他漸漸的橫行,那麼別人就會受到他的毒害;另外應該要贊揚人的善行,使他更能夠爲善不倦,那麼別人也都會受到他的導引。
【分析】
凡是人之爲惡,原來並不是他的天性所造成的啊!但若是一個人習慣做惡,汙染太深的話,則很難再救他了。或是明知而故犯,或是不知而誤爲;弄到最後,卻造下了彌天的罪業;分析他的開始,也只不過是當初的一念之差啊!然而每個人都有良知,當他最初開始犯錯,惡念剛剛才生出來的時候,就應該要苦口婆心的勸導他、提醒他,甚至竭盡所能的去阻止他;那一個人沒有良心呢?經過這樣的勸導提醒,他能不改惡向善嗎?即使是不幸,已經造下大惡的人,我若是能夠至誠的感化他、遏止他、阻止他,那麼他的善心未必不會不生出來,而毅然決然的洗心革面,忏悔洗刷他以前所犯下的惡業啊!而且人非聖賢,怎麼可能做得每件事情都是善的呢?如果他只要有一言一行可取的話,就應該要立刻的贊揚他、稱許他;這樣可以使得已經爲善的人,堅定他的信心,更加的努力行善;還沒有爲善的人,聽到之後,也生起了羨慕效法的決心和行動,這樣豈不是順天之命嗎?
道家說:“遏惡揚善。”佛家說:“止惡行善。”儒家說:“隱惡揚善。”叁教所說的道理,好像是出自于同一張口;由此可知,聖人的心體,是虛靈洞澈的,縱然是一絲毫的欲望,也是不留的啊!就像明鏡照東西一樣,隨時的照,就隨時的映現出來;能夠隨時的映現出來,也就能夠隨時的化現而去啊!所以聖人見到了惡,便能夠自然的把惡給消融了;見到了善,便能夠將善發揚光大;所以聖人遏阻惡事發揚善行,無非就是要恢複完成衆生本來具足的性體而已!
故事:
像了凡四訓裏頭講到,大舜在他還沒有做君主之前,在雷澤湖邊看見年輕力壯的漁夫,都揀湖水深處去抓魚;而那些年老體弱的漁夫,都在水流很急而且水較淺的地方抓。那…
《集福消災之道— 感應篇彙編白話節本(卷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