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集福消災之道— 感應篇彙編白話節本(卷二)▪P13

  ..續本文上一頁不能夠仁慈溫和厚道啊!

  【分析】

  孔子所贊賞剛毅的人,是因爲他的意志堅定正直,而且又講道理的緣故;而太上所教戒的剛強之人,是因爲他很容易就動氣發怒的緣故啊!中醫稱痿痹之症,叫做不仁,就是因爲這種病症不知道痛癢。喜歡剛強動氣發怒的人,待人接物的時候,也就不知道痛癢了;都是帶著殺機,這就是俗話所講的鐵石心腸,這種人怎麼能夠仁慈呢?然而剛強到了最後,沒有不被摧毀折斷的啊!若是能在吃過了幾次大虧之後,而漸漸的轉化爲柔弱,這也就是他的萬幸啊!

  故事一:

  宋朝的包拯,也就是民間所稱的包青天,擔任開封府的府尹,他的性情剛毅而不屈服,部屬向他報告的事情,不合情理的話,他就當面予以駁斥;若是部屬講的有道理,他也會和顔悅色的接受而改正。因此大家都對他感到十分的佩服。要知道剛強而又講理,遇事又能果斷,這就是仁者之勇!

  故事二:

  宋朝張汝慶,在他做提刑的時候,每次審問囚犯,不管囚犯所犯的罪是輕或是重,他都把所有的刑罰,全都加諸在犯人的身上一遍;而且還稱它做“打一套”;而接受訊問的囚犯,則稱張汝慶爲“閻羅催到”。後來他提刑的任期做滿之後,返回家鄉;當他乘的船,停在高郵的那天晚上,他夢到好幾百個頭破腿斷的人,圍繞著他,在向他索命。回家以後,張汝慶竟然在大白天,看到了厲鬼,于是就七竅流血而死。

  【再析】

  剛強狠戾的人,都不得好死,這種道理,固然不需再說;然而他們死了之後,墮在叁惡道裏面,不知道要經過多少的時間,才能夠脫離啊!所以看到張汝慶的例子,再推想他死後所受的果報,那麼一切剛強狠戾的人,也應該要覺醒了啊!

  狠戾自用。

  【解釋】

  性情凶狠暴戾,而且又喜歡剛愎自用,自以爲是。

  【分析】

  凡是一個有智慧的人做事情,就會懂得如何用人;而沒有智慧的人,則是全靠自己來做;須知愚笨的人,自用尚且不可,更何況是凶狠暴戾而又剛愎自用,那就更糟糕了啊!

  佛說:“凶狠暴戾的人,就像惡劣的壞馬一樣,很難加以調服;人若是凶狠暴戾,就很容易固執己見,自以爲是,不肯服人了。因此也就沒有益友和善知識來親近他,更沒有人願意告訴他做人處事的大道理了。所以一個人會去造惡招怨的原因,沒有比這個更嚴重了啊!”

  故事:

  王安石是宋神宗皇帝時的宰相,爲人喜歡猜忌懷疑、嫉妒又剛愎自用;而且還排擠忠良,欺世盜名;甚至膽大包天,毀謗聖賢,居然還敢厚著臉皮以聖賢自居;他的施政,破壞了國家的人才;他的學術,敗壞了社會的人心,他所作的叁經新義和字說,毀謗誣蔑了聖人,破壞粉碎了大道,不僅只是如此而已啊!例如春秋這本書的內容,因爲能夠端正君臣的名分,評定人物的褒貶,使得亂臣賊子感到恐懼和害怕,王安石就叫讀書人不要去研究春秋。史記漢書是記載著國家朝代成敗安危、存亡治亂的事實和道理,可以作爲世人的借鏡;而王安石卻叫讀書人不要讀史記和漢書。漢朝的大文學家楊雄,在王莽篡漢的時候,不守臣子之節,不能爲國殉難;而且還寫了一篇“劇秦美新”的文章,批評秦朝的暴政,贊歎新朝的建立,王安石竟然說:“楊雄的行爲,與孔子在論語中“無可無不可”的說法相合啊!”(其實正好相反)馮道做官曆經了四個朝代八位君王,王安石卻說:“馮道這個人真是善于避難,懂得如何自保啊!”如果朝廷的大臣都聽了王安石的話,學習他的爲人,那麼朝廷之中,就沒有忠義氣節的臣子了!

  王安石剛當宰相的時候,還能夠和當時朝中的賢人君子和睦相處;後來因爲他推行的新法,朝中的賢人君子未能夠認同,因而起了爭執,王安石就排斥他們,甚至把他們貶官放逐到遠方,他的兒子王雱甚至說出了:“只要把韓琦、富弼的腦袋砍下來,新法就能夠順利推行”的這種話,那麼其他的就更不必說了。後來因爲攻擊王安石新法的人愈來愈多,而他的言行,卻是更加的驕傲、凶狠、放縱、怪異了。並且說:“天變不足畏,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的這種狂語。這時候,他的罪孽深重,已經到了惡貫滿盈的地步;他惟一的兒子王雱,背部突然長了毒瘡,年紀輕輕的就夭折了;王安石非常的傷心,就向神宗告病,請辭宰相的職位。後來神宗也開始討厭王安石,就免除他宰相的職位。王安石這時候,失去了皇帝對他的寵信,悲哀自己的獨子早死,不能夠傳宗接代,而自己的狠戾不仁,倒行逆施,招到了百姓的厭惡和詛罵;以前被他所排斥放逐的賢人君子,也都相繼的掌權施政,並且把他所主張推行的新法全部廢除了;王安石因而感到十分的慚愧,驚嚇恐懼而死。

  是非不當。

  【解釋】對于惡人做壞事,反而說他是對的;對于善人做好事,反而說他不對,這樣的認定是非,就顯得太不允當了啊!

  【分析】

  真正具有道德仁義的仁人君子,就能夠有足夠的智慧,辨別好惡,允當的認定是非;要知道是非對一個人來說,則關系到這個人的善惡;對于一個鄉鎮而言,則關系到這個鄉鎮的利害;對天下國家而言,則關系到天下國家的安危;所以怎麼能夠不謹慎小心啊!若是輕率不當,任意的認定是非,那就太危險了啊!

  故事一:

  宋朝的尹師魯,無論是爲人處世,或是教導學生,都是非分明,絲毫都不茍且。他在臨命終前,還親筆寫信給範仲淹道別;範仲淹接到信後,就立即趕到尹師魯的家中;這時候尹師魯已經沐浴更衣,端坐而世了。範仲淹見到尹師魯死了,就哭得很傷心,未料尹師魯卻張開眼睛,向範仲淹說道:“我不是已經寫信給你道別了嗎?你就不用再來看我了啊!有生必有死的道理,難道你不曉得嗎?”尹師魯說完之後,就向範仲淹作揖道別去世了。

  【再析】

  從這裏我們可以知道,尹師魯的學問道德,若不是已經修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在那死生之際千鈞一發的危險時刻,怎麼可能有如此的定力,縱然是受到了幹擾,也能夠從容的應付而不亂;所以入道一定要知行並用,而且“知”尤其的重要,就是這個道理啊!

  故事二:

  宋朝蔡京當宰相的時候,把司馬光、蘇東坡、程頤、王獻可等賢人君子共一百二十人,認定爲奸黨;而且還奏請皇帝批准,把“奸黨”的名字刻在端禮門的大石碑上面;而且還命令全國各州縣比照辦理,老百姓爲此感到非常的不平;沒有多久,這塊石碑就被雷打碎了,蔡京也因爲事敗,被貶官流竄而死。

  向背乖宜。

  【解釋】

  對于惡人,應該要遠避,反而要心向他;對于善人,應該要親近,反而要違背他;這樣的向背,實在是很不適宜啊!

  【分析】

  向,是應當要趨向的;例如好人好事,是我們所應當要趨向的啊!惡,則是應當要違背的;例如邪人邪事,是我們所應當要違背的啊!如果是趨向了邪,而違背了正;這就叫做向背乖宜;若是一時的不察,而向背失了當,就會導致終身都身敗名劣;所以對于向背,要特別的謹慎小心啊!

  故事一:

  唐朝的宋申錫,爲唐朝文宗皇帝時候的宰相,宋申錫因爲鄭注抓權抓得很厲害,想要把他除去;就用自己的朋友王璠擔任京兆令,而且密密的吩咐王璠,在暗中搜查鄭注的不法情事。而王璠因爲鄭注曾經提拔過他,就將宋申錫的這個計謀告訴了鄭注。鄭注因而感到十分的恐懼,就先發製人,反而誣告宰相宋申錫圖謀不軌;宋申錫因此而被貶官,谪放到開州擔任司馬的職務,竟然因此憤恨而亡。後來宋夫人夢到宋申錫將她引到京外的一個坑洞,坑洞內有幾位被殺死的囚犯;于是宋申錫就提起一個死囚給夫人看,並且說:“這個死囚就是王璠,我已經請示過上帝了啊!”因爲宋申錫非常憤怒,大聲的斥責,宋夫人就從夢中驚醒;于是她就把剛才的夢境,默默的牢記在心中。過了沒多久,李訓和鄭注兩人,就密謀計劃,想要殺掉宦官;于是就奏請皇帝,命令宦官都到禦林軍那裏,觀賞早晨的甘露;然後派遣王璠等人,帶領著軍隊,前往殺掉宦官;王璠嚇得兩腿發抖不敢前去,事情竟然因此而失敗了;王璠就被腰斬,一同被殺的有好幾個人,都被埋在城外的同一個洞坑裏面。

  故事二:

  宋朝的賢臣劉贽,曾談論王安石所推行的新政助役十種的害處。王安石就責備劉贽向背乖宜,並且向皇上報告,皇上就下诏命令劉贽分析反對新法的理由。劉贽就向皇上報告說:“臣所趨向的是忠是直,所違背的是邪是佞;所趨向的是義,所違背的是利;所趨向的是君父,所違背的是權奸;如果臣因爲這樣而獲罪,也是臣自己罪有應得;然而王安石所推行的新法,終將爲害天下蒼生啊!願陛下不要忘記我所說的話啊!”劉贽居然敢在皇上面前說出了真話,大家都替他捏了一把冷汗;但是劉贽認爲該說的話就要說,該做的事就要做;不可以爲了自己的利害而畏首畏尾,後來劉贽當上了宰相。

  【再析】

  魯氏說道:“趨向所應當趨向的,並不是因爲私心才去趨向;違背所應當違背的,也是爲了公,爲了天下國家百姓,從來就沒有爲了個人的禍福在算計;然而禍福卻是因之而來,這也是警告那些不肯當劉贽,甘願做王璠的人啊!”

  虐下取功。

  【解釋】

  有的做官的,竟然膽敢施行暴政,虐待百姓,以貪取功勞獎賞。

  【分析】

  蠟燭遇到黑夜,則成就它破除黑暗的功勞;船得到水的浮力,則成就它載送貨物的功勞。大抵只要水到渠成,功勞自然而然的就能夠顯現出來,根本就不需要去取得功勞啊!所以只要有取得功勞的意思,那麼做將軍的,放縱他的軍隊去搶去殺;做官的,妄自的增加糧稅勞役;做法官的,都加重犯人的罪刑,也都可以不必有所顧慮而任意的去做了啊!然而這些都是用百姓的民脂民膏,來換取個人功名的行爲;功勞就算得到了,也不過是升官而已;但是災禍卻是隨之而來,而且不只是殺身之禍啊!人雖然是再笨,也不至于如此啊!我們不妨看看古人,例如宋朝的大將曹彬,攻下江南的時候,不殺一個人…

《集福消災之道— 感應篇彙編白話節本(卷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