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集福消灾之道— 感应篇汇编白话节本(卷二)▪P13

  ..续本文上一页不能够仁慈温和厚道啊!

  【分析】

  孔子所赞赏刚毅的人,是因为他的意志坚定正直,而且又讲道理的缘故;而太上所教戒的刚强之人,是因为他很容易就动气发怒的缘故啊!中医称痿痹之症,叫做不仁,就是因为这种病症不知道痛痒。喜欢刚强动气发怒的人,待人接物的时候,也就不知道痛痒了;都是带著杀机,这就是俗话所讲的铁石心肠,这种人怎么能够仁慈呢?然而刚强到了最后,没有不被摧毁折断的啊!若是能在吃过了几次大亏之后,而渐渐的转化为柔弱,这也就是他的万幸啊!

  故事一:

  宋朝的包拯,也就是民间所称的包青天,担任开封府的府尹,他的性情刚毅而不屈服,部属向他报告的事情,不合情理的话,他就当面予以驳斥;若是部属讲的有道理,他也会和颜悦色的接受而改正。因此大家都对他感到十分的佩服。要知道刚强而又讲理,遇事又能果断,这就是仁者之勇!

  故事二:

  宋朝张汝庆,在他做提刑的时候,每次审问囚犯,不管囚犯所犯的罪是轻或是重,他都把所有的刑罚,全都加诸在犯人的身上一遍;而且还称它做“打一套”;而接受讯问的囚犯,则称张汝庆为“阎罗催到”。后来他提刑的任期做满之后,返回家乡;当他乘的船,停在高邮的那天晚上,他梦到好几百个头破腿断的人,围绕著他,在向他索命。回家以后,张汝庆竟然在大白天,看到了厉鬼,于是就七窍流血而死。

  【再析】

  刚强狠戾的人,都不得好死,这种道理,固然不需再说;然而他们死了之后,堕在三恶道里面,不知道要经过多少的时间,才能够脱离啊!所以看到张汝庆的例子,再推想他死后所受的果报,那么一切刚强狠戾的人,也应该要觉醒了啊!

  狠戾自用。

  【解释】

  性情凶狠暴戾,而且又喜欢刚愎自用,自以为是。

  【分析】

  凡是一个有智慧的人做事情,就会懂得如何用人;而没有智慧的人,则是全靠自己来做;须知愚笨的人,自用尚且不可,更何况是凶狠暴戾而又刚愎自用,那就更糟糕了啊!

  佛说:“凶狠暴戾的人,就像恶劣的坏马一样,很难加以调服;人若是凶狠暴戾,就很容易固执己见,自以为是,不肯服人了。因此也就没有益友和善知识来亲近他,更没有人愿意告诉他做人处事的大道理了。所以一个人会去造恶招怨的原因,没有比这个更严重了啊!”

  故事:

  王安石是宋神宗皇帝时的宰相,为人喜欢猜忌怀疑、嫉妒又刚愎自用;而且还排挤忠良,欺世盗名;甚至胆大包天,毁谤圣贤,居然还敢厚著脸皮以圣贤自居;他的施政,破坏了国家的人才;他的学术,败坏了社会的人心,他所作的三经新义和字说,毁谤诬蔑了圣人,破坏粉碎了大道,不仅只是如此而已啊!例如春秋这本书的内容,因为能够端正君臣的名分,评定人物的褒贬,使得乱臣贼子感到恐惧和害怕,王安石就叫读书人不要去研究春秋。史记汉书是记载著国家朝代成败安危、存亡治乱的事实和道理,可以作为世人的借镜;而王安石却叫读书人不要读史记和汉书。汉朝的大文学家杨雄,在王莽篡汉的时候,不守臣子之节,不能为国殉难;而且还写了一篇“剧秦美新”的文章,批评秦朝的暴政,赞叹新朝的建立,王安石竟然说:“杨雄的行为,与孔子在论语中“无可无不可”的说法相合啊!”(其实正好相反)冯道做官历经了四个朝代八位君王,王安石却说:“冯道这个人真是善于避难,懂得如何自保啊!”如果朝廷的大臣都听了王安石的话,学习他的为人,那么朝廷之中,就没有忠义气节的臣子了!

  王安石刚当宰相的时候,还能够和当时朝中的贤人君子和睦相处;后来因为他推行的新法,朝中的贤人君子未能够认同,因而起了争执,王安石就排斥他们,甚至把他们贬官放逐到远方,他的儿子王雱甚至说出了:“只要把韩琦、富弼的脑袋砍下来,新法就能够顺利推行”的这种话,那么其他的就更不必说了。后来因为攻击王安石新法的人愈来愈多,而他的言行,却是更加的骄傲、凶狠、放纵、怪异了。并且说:“天变不足畏,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的这种狂语。这时候,他的罪孽深重,已经到了恶贯满盈的地步;他惟一的儿子王雱,背部突然长了毒疮,年纪轻轻的就夭折了;王安石非常的伤心,就向神宗告病,请辞宰相的职位。后来神宗也开始讨厌王安石,就免除他宰相的职位。王安石这时候,失去了皇帝对他的宠信,悲哀自己的独子早死,不能够传宗接代,而自己的狠戾不仁,倒行逆施,招到了百姓的厌恶和诅骂;以前被他所排斥放逐的贤人君子,也都相继的掌权施政,并且把他所主张推行的新法全部废除了;王安石因而感到十分的惭愧,惊吓恐惧而死。

  是非不当。

  【解释】对于恶人做坏事,反而说他是对的;对于善人做好事,反而说他不对,这样的认定是非,就显得太不允当了啊!

  【分析】

  真正具有道德仁义的仁人君子,就能够有足够的智慧,辨别好恶,允当的认定是非;要知道是非对一个人来说,则关系到这个人的善恶;对于一个乡镇而言,则关系到这个乡镇的利害;对天下国家而言,则关系到天下国家的安危;所以怎么能够不谨慎小心啊!若是轻率不当,任意的认定是非,那就太危险了啊!

  故事一:

  宋朝的尹师鲁,无论是为人处世,或是教导学生,都是非分明,丝毫都不茍且。他在临命终前,还亲笔写信给范仲淹道别;范仲淹接到信后,就立即赶到尹师鲁的家中;这时候尹师鲁已经沐浴更衣,端坐而世了。范仲淹见到尹师鲁死了,就哭得很伤心,未料尹师鲁却张开眼睛,向范仲淹说道:“我不是已经写信给你道别了吗?你就不用再来看我了啊!有生必有死的道理,难道你不晓得吗?”尹师鲁说完之后,就向范仲淹作揖道别去世了。

  【再析】

  从这里我们可以知道,尹师鲁的学问道德,若不是已经修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在那死生之际千钧一发的危险时刻,怎么可能有如此的定力,纵然是受到了干扰,也能够从容的应付而不乱;所以入道一定要知行并用,而且“知”尤其的重要,就是这个道理啊!

  故事二:

  宋朝蔡京当宰相的时候,把司马光、苏东坡、程颐、王献可等贤人君子共一百二十人,认定为奸党;而且还奏请皇帝批准,把“奸党”的名字刻在端礼门的大石碑上面;而且还命令全国各州县比照办理,老百姓为此感到非常的不平;没有多久,这块石碑就被雷打碎了,蔡京也因为事败,被贬官流窜而死。

  向背乖宜。

  【解释】

  对于恶人,应该要远避,反而要心向他;对于善人,应该要亲近,反而要违背他;这样的向背,实在是很不适宜啊!

  【分析】

  向,是应当要趋向的;例如好人好事,是我们所应当要趋向的啊!恶,则是应当要违背的;例如邪人邪事,是我们所应当要违背的啊!如果是趋向了邪,而违背了正;这就叫做向背乖宜;若是一时的不察,而向背失了当,就会导致终身都身败名劣;所以对于向背,要特别的谨慎小心啊!

  故事一:

  唐朝的宋申锡,为唐朝文宗皇帝时候的宰相,宋申锡因为郑注抓权抓得很厉害,想要把他除去;就用自己的朋友王璠担任京兆令,而且密密的吩咐王璠,在暗中搜查郑注的不法情事。而王璠因为郑注曾经提拔过他,就将宋申锡的这个计谋告诉了郑注。郑注因而感到十分的恐惧,就先发制人,反而诬告宰相宋申锡图谋不轨;宋申锡因此而被贬官,谪放到开州担任司马的职务,竟然因此愤恨而亡。后来宋夫人梦到宋申锡将她引到京外的一个坑洞,坑洞内有几位被杀死的囚犯;于是宋申锡就提起一个死囚给夫人看,并且说:“这个死囚就是王璠,我已经请示过上帝了啊!”因为宋申锡非常愤怒,大声的斥责,宋夫人就从梦中惊醒;于是她就把刚才的梦境,默默的牢记在心中。过了没多久,李训和郑注两人,就密谋计划,想要杀掉宦官;于是就奏请皇帝,命令宦官都到御林军那里,观赏早晨的甘露;然后派遣王璠等人,带领著军队,前往杀掉宦官;王璠吓得两腿发抖不敢前去,事情竟然因此而失败了;王璠就被腰斩,一同被杀的有好几个人,都被埋在城外的同一个洞坑里面。

  故事二:

  宋朝的贤臣刘贽,曾谈论王安石所推行的新政助役十种的害处。王安石就责备刘贽向背乖宜,并且向皇上报告,皇上就下诏命令刘贽分析反对新法的理由。刘贽就向皇上报告说:“臣所趋向的是忠是直,所违背的是邪是佞;所趋向的是义,所违背的是利;所趋向的是君父,所违背的是权奸;如果臣因为这样而获罪,也是臣自己罪有应得;然而王安石所推行的新法,终将为害天下苍生啊!愿陛下不要忘记我所说的话啊!”刘贽居然敢在皇上面前说出了真话,大家都替他捏了一把冷汗;但是刘贽认为该说的话就要说,该做的事就要做;不可以为了自己的利害而畏首畏尾,后来刘贽当上了宰相。

  【再析】

  鲁氏说道:“趋向所应当趋向的,并不是因为私心才去趋向;违背所应当违背的,也是为了公,为了天下国家百姓,从来就没有为了个人的祸福在算计;然而祸福却是因之而来,这也是警告那些不肯当刘贽,甘愿做王璠的人啊!”

  虐下取功。

  【解释】

  有的做官的,竟然胆敢施行暴政,虐待百姓,以贪取功劳奖赏。

  【分析】

  蜡烛遇到黑夜,则成就它破除黑暗的功劳;船得到水的浮力,则成就它载送货物的功劳。大抵只要水到渠成,功劳自然而然的就能够显现出来,根本就不需要去取得功劳啊!所以只要有取得功劳的意思,那么做将军的,放纵他的军队去抢去杀;做官的,妄自的增加粮税劳役;做法官的,都加重犯人的罪刑,也都可以不必有所顾虑而任意的去做了啊!然而这些都是用百姓的民脂民膏,来换取个人功名的行为;功劳就算得到了,也不过是升官而已;但是灾祸却是随之而来,而且不只是杀身之祸啊!人虽然是再笨,也不至于如此啊!我们不妨看看古人,例如宋朝的大将曹彬,攻下江南的时候,不杀一个人…

《集福消灾之道— 感应篇汇编白话节本(卷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