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集福消灾之道— 感应篇汇编白话节本(卷二)▪P14

  ..续本文上一页!汉朝的汲黯,为了救饥荒,就假传圣旨打开粮仓,因此而救活了几万个饥民!汉朝的于定国,担任廷尉审案的时候,百姓就是被判了罪,也没有感到自己被冤枉的!在当时来讲,他们何尝不是国家的第一功臣啊!

  故事一:

  唐玄宗的时候,由于生活奢侈,宫廷的开销愈来愈大,经费不敷使用,玄宗又不愿意从旁的地方匀支补充;这时候户部员外即王□,知道皇上的意思,于是就加重税赋,增加百姓纳税的负担,每年多收了额外的税钱,达百亿万之多,储藏在国库里面供皇上使用;皇上因此以为王□真有才干,能够使国家富裕,就特别提拔他担任京畿采访使的职位;不久之后,又升他为户部侍郎京兆尹;然而朝廷内外的官员,和民间百姓,对王□的所作所为,都感到十分的怨叹;没多久,王□因为弟弟犯了重罪而受到牵连,被皇上赐死。

  故事二:

  宋朝的王韶,建议皇上开辟熙河,因而杀了不少人,积功升到枢密使的职位;他又曾故意杀害投降宋朝的羌人,不论老幼,都砍下他们的首级;并且还想办法,使他的乡亲能够冒领功绩而得到了官爵。王韶到了晚年的时候,对这件事情感到十分的后悔,就向许多长老们请教因果报应的道理。长老们都说:“以王法杀人,就像舟船行过,压死螺蛳蚌壳一样,自然是无心的过失啊!”惟有刁景纯则说道:“只怕打不过自己的心啊!若是打得过,自然也就不会问这个问题了啊!”王韶听了之后,内心更是感到恐惧;后来他的背上生出了毒疮,而且经常的呼喊著:“我看到有好多断头断脚的人,来向我索命啊!”结果他的胸部穿了一个大洞而死,长子吐血而死;另外一个儿子因为犯法而被砍头,王韶的一家,就此而灭门了。

  谄上希旨。

  【解释】

  奉承在上位的长官,以迎合他的意旨。

  【分析】

  在上位的长官,尚未做出决定的时候,犹有劝说挽回的机会;但在这时候,若是有人逢迎长官,那么长官的决心,就会更加的坚定,以至于到了不可再劝说挽回的地步了。这不只是臣子之于君王而已;例如在下的属官迎合上司,地方的绅士迎合官府,部属迎合主管,仆人迎合主人等等,这些都是啊!凡是居上位的人,事事都应当依循著道理去做,千万不可以有所贪图而自私自利,使人有机可乘,向自己逢迎拍马;而在下位的人,又怎么可以去希求不合道理的功名,贪图不义的钱财呢?应该知道奉承迎合,屈膝谄媚,只是徒然的丧失了自己的良心和人格,和别人结下了无穷的怨业啊!

  故事一:

  明朝宣德年间,朝廷曾经派遣太监王三宝,乘船下西洋等番国,求取希世的珍宝;天顺年间,又有人向皇上建言:应该要再度派船舰南下西洋,朝廷就命令兵部,调出上次下西洋的档案簿册,准备计划再度派人前往。当时项忠为兵部的主管,就命令属下调出档案簿册查阅;当时在兵部担任郎中的刘大夏,知道了这个消息以后,就先到库房内,将档案藏匿起来,使得奉命调阅这些档案的官员,到了库房,找了半天,一无所获;而这项提议因为档案找不到,于是渐渐的就没消没息了。但是项忠就责备部属说:“档案明明放在库房里面,怎么会不见呢?”刘大夏于是就微笑的说道:“前次下西洋的时候,花费的钱粮高达数十万,死伤的军民不知有多少;纵然是求到了宝物,对国家也没什么好处啊!这是件坏事,做大臣的,应当要劝阻皇上才对;旧的档案若还有存著,也应当把它销毁,以除后患,怎么还要再追问档案有没有呢?”项忠听了刘大夏的话,立即向刘大夏谢罪说:“我的见识浅薄,没能够想到这么深的道理;今天经您这么一提,可以说是您的阴德感动了上天,我的这个位子应当是属于您的了!”后来刘大夏果然当上了兵部尚书。

  故事二:

  唐太宗曾经指著一棵树说:“这棵树实在是一棵好树啊!”宇文士及从此就一直不断的逢人就赞誉这棵树。唐太宗知道了这件事情,就很严肃的对宇文士及说道:“魏征一直在劝我,要远离奉迎阿谀的佞人,我始终都不知道,佞人是什么样子,今天我才知道,原来你就是佞人啊!”宇文士及听了,立即就向皇上叩头谢罪,惭愧不已!

  故事三:

  五代后唐的大臣郭崇韬,为了要迎合庄宗皇帝的旨意,就劝庄宗策立刘氏为皇后,而郭崇韬劝立刘后的动机,目的就是想要结交刘后;然而后来在皇上面前说郭崇韬坏话,致使郭崇韬被杀的,就是刘后啊!唉!郭崇韬当初为了要迎合庄宗的旨意,而劝立了刘后,目的就是想要巩固自己的地位;却反而因此得到惨烈的灾祸,所以谄媚迎合又有什么用处呢?

  受恩不感。

  【解释】

  受到人家的恩惠,不但不思感恩图报,竟然还忘恩负义。

  【分析】

  古时候的人,就是受到别人布施一餐饭的恩惠,也必定会回报的;纵然是没有能力回报,也一定是铭记感激在心,念念都不敢忘记啊!智度论说:“受到别人的恩惠,而不知道要感恩图报,这种人简直连畜生都不如啊!”这句话讲得实在是太贴切了!然而恩惠当中,有所谓大恩的有四种:一是天地的大恩,二是父母的大恩,三是国家的大恩,四是师长的大恩。或是有人糊里糊涂的过了一生,对上面所说的四种大恩,根本就未报,而对于私恩小惠的报答,却是感到沾沾自喜,这就是所谓的舍本逐末,并不是报恩啊!

  故事:

  唐朝的史无畏和张从真,两个人是好朋友,史无畏的家里十分的贫穷,张从真就经常的接济他、帮助他,使他的家人衣食无缺,并且拿钱给他去做生意;不到几年,史无畏就发了财。而张从真家中失火,家产全被大火烧光了。张从真走头无路,就去拜访请求史无畏帮忙;而史无畏竟然忘恩负义,不理会张从真;张从真这时候真是感慨万千,只有徒然的对天欷歔叹息无奈而已。这时候,忽然之间,天空起了乌云,雷电交加,史无畏被雷打到之后,竟然变成了一头牛;并且这头牛的肚子上,还现出了几个大红字:“负心史无畏。”过了十天,这条牛也就死了。

  【再析】

  俗话说:“畜牲尚且知道要报恩啊!”例如马垂缰,犬展草,小蛇为了报答随侯的救命之恩,衔了两颗宝珠送给隋侯;而黄雀则衔著玉环,报答杨宝的救命之恩;动物尚且如此懂得知恩报恩,人为什么竟然敢违背了道德天理,难道不怕像史无畏那样变成牛吗?

  念怨不休。

  【解释】

  对有仇怨的人,不思以德报怨,却要怀恨报复;而且还念念不忘,不肯罢休呢!

  【分析】

  对于弑君杀父的大仇,离散骨肉的仇恨,君子对于这种的仇恨,自然有他以直报怨的方法。至于私人的仇恨小怨,可以用理性来排遣,可以用感情来原谅,这样私仇小怨,便可以因此而消除化解了。若是仍然还念念不忘,则怨怨相报,也就永无休止了啊!

  故事:

  唐朝的李德裕,在做宰相的时候,和许多人结下了不少的冤仇。后来李德裕被贬官,谪放到珠崖(也就是现在的海南岛);有一次在珠崖,他见到一座佛寺的墙壁上,挂了十几个葫芦,心中感到十分的奇怪;就询问寺里的僧人,僧人告诉李德裕说:“这都是人的骨灰啊!这些人都是因为得罪了当权的宰相李德裕,因而被贬官流放到珠崖,也就死在这里;老僧看到他们客死他乡,尸体无人掩埋,实在是太悲惨了;所以怜悯同情他们,就把他们的遗骨焚化了,放在葫芦里面,等待他们的子孙来领取带回家乡啊!”李德裕听老僧这么一说,吓得直向后面倒走,而且心痛如绞,竟然痛到死掉。

  【嘉言】

  于铁樵先生说:“别人用势力加在我的身上,而我则以宽宏的度量,来容忍他这种偏差的行为;这样就可以扫除内心层层障碍的乌云,熄灭心中想要报复的星星之火了。”所以君子是不念旧恶的啊!

  感应篇汇编白话节本卷二终

  

  

《集福消灾之道— 感应篇汇编白话节本(卷二)》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