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漢朝的汲黯,爲了救饑荒,就假傳聖旨打開糧倉,因此而救活了幾萬個饑民!漢朝的于定國,擔任廷尉審案的時候,百姓就是被判了罪,也沒有感到自己被冤枉的!在當時來講,他們何嘗不是國家的第一功臣啊!
故事一:
唐玄宗的時候,由于生活奢侈,宮廷的開銷愈來愈大,經費不敷使用,玄宗又不願意從旁的地方勻支補充;這時候戶部員外即王□,知道皇上的意思,于是就加重稅賦,增加百姓納稅的負擔,每年多收了額外的稅錢,達百億萬之多,儲藏在國庫裏面供皇上使用;皇上因此以爲王□真有才幹,能夠使國家富裕,就特別提拔他擔任京畿采訪使的職位;不久之後,又升他爲戶部侍郎京兆尹;然而朝廷內外的官員,和民間百姓,對王□的所作所爲,都感到十分的怨歎;沒多久,王□因爲弟弟犯了重罪而受到牽連,被皇上賜死。
故事二:
宋朝的王韶,建議皇上開辟熙河,因而殺了不少人,積功升到樞密使的職位;他又曾故意殺害投降宋朝的羌人,不論老幼,都砍下他們的首級;並且還想辦法,使他的鄉親能夠冒領功績而得到了官爵。王韶到了晚年的時候,對這件事情感到十分的後悔,就向許多長老們請教因果報應的道理。長老們都說:“以王法殺人,就像舟船行過,壓死螺蛳蚌殼一樣,自然是無心的過失啊!”惟有刁景純則說道:“只怕打不過自己的心啊!若是打得過,自然也就不會問這個問題了啊!”王韶聽了之後,內心更是感到恐懼;後來他的背上生出了毒瘡,而且經常的呼喊著:“我看到有好多斷頭斷腳的人,來向我索命啊!”結果他的胸部穿了一個大洞而死,長子吐血而死;另外一個兒子因爲犯法而被砍頭,王韶的一家,就此而滅門了。
谄上希旨。
【解釋】
奉承在上位的長官,以迎合他的意旨。
【分析】
在上位的長官,尚未做出決定的時候,猶有勸說挽回的機會;但在這時候,若是有人逢迎長官,那麼長官的決心,就會更加的堅定,以至于到了不可再勸說挽回的地步了。這不只是臣子之于君王而已;例如在下的屬官迎合上司,地方的紳士迎合官府,部屬迎合主管,仆人迎合主人等等,這些都是啊!凡是居上位的人,事事都應當依循著道理去做,千萬不可以有所貪圖而自私自利,使人有機可乘,向自己逢迎拍馬;而在下位的人,又怎麼可以去希求不合道理的功名,貪圖不義的錢財呢?應該知道奉承迎合,屈膝谄媚,只是徒然的喪失了自己的良心和人格,和別人結下了無窮的怨業啊!
故事一:
明朝宣德年間,朝廷曾經派遣太監王叁寶,乘船下西洋等番國,求取希世的珍寶;天順年間,又有人向皇上建言:應該要再度派船艦南下西洋,朝廷就命令兵部,調出上次下西洋的檔案簿冊,准備計劃再度派人前往。當時項忠爲兵部的主管,就命令屬下調出檔案簿冊查閱;當時在兵部擔任郎中的劉大夏,知道了這個消息以後,就先到庫房內,將檔案藏匿起來,使得奉命調閱這些檔案的官員,到了庫房,找了半天,一無所獲;而這項提議因爲檔案找不到,于是漸漸的就沒消沒息了。但是項忠就責備部屬說:“檔案明明放在庫房裏面,怎麼會不見呢?”劉大夏于是就微笑的說道:“前次下西洋的時候,花費的錢糧高達數十萬,死傷的軍民不知有多少;縱然是求到了寶物,對國家也沒什麼好處啊!這是件壞事,做大臣的,應當要勸阻皇上才對;舊的檔案若還有存著,也應當把它銷毀,以除後患,怎麼還要再追問檔案有沒有呢?”項忠聽了劉大夏的話,立即向劉大夏謝罪說:“我的見識淺薄,沒能夠想到這麼深的道理;今天經您這麼一提,可以說是您的陰德感動了上天,我的這個位子應當是屬于您的了!”後來劉大夏果然當上了兵部尚書。
故事二:
唐太宗曾經指著一棵樹說:“這棵樹實在是一棵好樹啊!”宇文士及從此就一直不斷的逢人就贊譽這棵樹。唐太宗知道了這件事情,就很嚴肅的對宇文士及說道:“魏征一直在勸我,要遠離奉迎阿谀的佞人,我始終都不知道,佞人是什麼樣子,今天我才知道,原來你就是佞人啊!”宇文士及聽了,立即就向皇上叩頭謝罪,慚愧不已!
故事叁:
五代後唐的大臣郭崇韬,爲了要迎合莊宗皇帝的旨意,就勸莊宗策立劉氏爲皇後,而郭崇韬勸立劉後的動機,目的就是想要結交劉後;然而後來在皇上面前說郭崇韬壞話,致使郭崇韬被殺的,就是劉後啊!唉!郭崇韬當初爲了要迎合莊宗的旨意,而勸立了劉後,目的就是想要鞏固自己的地位;卻反而因此得到慘烈的災禍,所以谄媚迎合又有什麼用處呢?
受恩不感。
【解釋】
受到人家的恩惠,不但不思感恩圖報,竟然還忘恩負義。
【分析】
古時候的人,就是受到別人布施一餐飯的恩惠,也必定會回報的;縱然是沒有能力回報,也一定是銘記感激在心,念念都不敢忘記啊!智度論說:“受到別人的恩惠,而不知道要感恩圖報,這種人簡直連畜生都不如啊!”這句話講得實在是太貼切了!然而恩惠當中,有所謂大恩的有四種:一是天地的大恩,二是父母的大恩,叁是國家的大恩,四是師長的大恩。或是有人糊裏糊塗的過了一生,對上面所說的四種大恩,根本就未報,而對于私恩小惠的報答,卻是感到沾沾自喜,這就是所謂的舍本逐末,並不是報恩啊!
故事:
唐朝的史無畏和張從真,兩個人是好朋友,史無畏的家裏十分的貧窮,張從真就經常的接濟他、幫助他,使他的家人衣食無缺,並且拿錢給他去做生意;不到幾年,史無畏就發了財。而張從真家中失火,家産全被大火燒光了。張從真走頭無路,就去拜訪請求史無畏幫忙;而史無畏竟然忘恩負義,不理會張從真;張從真這時候真是感慨萬千,只有徒然的對天欷歔歎息無奈而已。這時候,忽然之間,天空起了烏雲,雷電交加,史無畏被雷打到之後,竟然變成了一頭牛;並且這頭牛的肚子上,還現出了幾個大紅字:“負心史無畏。”過了十天,這條牛也就死了。
【再析】
俗話說:“畜牲尚且知道要報恩啊!”例如馬垂缰,犬展草,小蛇爲了報答隨侯的救命之恩,銜了兩顆寶珠送給隋侯;而黃雀則銜著玉環,報答楊寶的救命之恩;動物尚且如此懂得知恩報恩,人爲什麼竟然敢違背了道德天理,難道不怕像史無畏那樣變成牛嗎?
念怨不休。
【解釋】
對有仇怨的人,不思以德報怨,卻要懷恨報複;而且還念念不忘,不肯罷休呢!
【分析】
對于弑君殺父的大仇,離散骨肉的仇恨,君子對于這種的仇恨,自然有他以直報怨的方法。至于私人的仇恨小怨,可以用理性來排遣,可以用感情來原諒,這樣私仇小怨,便可以因此而消除化解了。若是仍然還念念不忘,則怨怨相報,也就永無休止了啊!
故事:
唐朝的李德裕,在做宰相的時候,和許多人結下了不少的冤仇。後來李德裕被貶官,谪放到珠崖(也就是現在的海南島);有一次在珠崖,他見到一座佛寺的牆壁上,挂了十幾個葫蘆,心中感到十分的奇怪;就詢問寺裏的僧人,僧人告訴李德裕說:“這都是人的骨灰啊!這些人都是因爲得罪了當權的宰相李德裕,因而被貶官流放到珠崖,也就死在這裏;老僧看到他們客死他鄉,屍體無人掩埋,實在是太悲慘了;所以憐憫同情他們,就把他們的遺骨焚化了,放在葫蘆裏面,等待他們的子孫來領取帶回家鄉啊!”李德裕聽老僧這麼一說,嚇得直向後面倒走,而且心痛如絞,竟然痛到死掉。
【嘉言】
于鐵樵先生說:“別人用勢力加在我的身上,而我則以寬宏的度量,來容忍他這種偏差的行爲;這樣就可以掃除內心層層障礙的烏雲,熄滅心中想要報複的星星之火了。”所以君子是不念舊惡的啊!
感應篇彙編白話節本卷二終
《集福消災之道— 感應篇彙編白話節本(卷二)》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