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集福消災之道— 感應篇彙編白話節本(卷二)▪P11

  ..續本文上一頁是暗中欺瞞了父母親啊!

  故事一:

  明朝的宣宗皇帝,非常喜好詩詞歌賦,經常命令朝中的大臣附和;有位學士自以爲才氣很高,他每次應製奉命做完詩的時候,就說:“我所做的詩,實在是太好了啊!皇帝不但是做不出來,而且也看不懂其中的奧妙啊!”沒有多久,這位學士就以詩字觸犯了皇室的廟諱,而且講話涉及譏諷;因此就被皇帝處以不敬的罪名,而奪掉了他的官職。

  故事二:

  叁國時代,吳國有位名叫顧悌的名士,每次接到父親的來信,他都是跪著恭讀,而且還逐句的應諾,回答父親在信中的問話;若是父親有病,顧悌就會對著父親的信哭泣,傷心的話都說不出來!又晉朝的範宣,八歲的時候,偶然傷到了手指頭,就大哭起來。人家就問他說:“真的有那麼痛嗎?”範宣哭著說:“我不是因爲痛而哭啊!而是因爲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的緣故,所以我才感到悲痛啊!”這兩位先生,後來的地位,都是非常的貴盛顯赫。

  故事叁:

  從前有兩位兄弟,每隔五天,就輪流的供養母親一次。哥哥比較窮,而弟弟較有錢;哥哥供養母親的時候,甚至窮得連稀飯都供養不出來;有一次,在他輪到的五天中,因爲缺了兩天的食物,就向母親報告,請母親暫且先住弟弟家中,以後他會再補過來這兩天的供食;母親聽了之後,就前往弟弟的家中,把哥哥的意思告訴了弟弟;弟弟就叫妻子把飯藏起來,堅決的拒絕哥哥所做的決定,母親感到非常的無奈,就掉著眼淚回到哥哥家中,這時候,忽然天空中雷電交加,當場就把弟弟夫妻二人給打死了!

  慢其先生。

  【解釋】

  對于傳道授業解惑的先生,應該要恭敬的受教,卻反而輕慢,真是大大的有失弟子事奉老師的道理啊!

  【分析】

  父母生下了我們的身體,必須要靠先生的教導,才能成就我們的學問;所以對先生、老師,要和對君王和父母親一樣的尊敬。現在的人請老師教育自己的孩子,往往只是虛有其表,吝啬錢財而且還于禮有虧;甚至還出言不遜,態度反常,有心的輕視老師,這則是和禽獸相差無幾啊!至于做先生的,目的就是在開啓後生小輩的智慧,使他們把人做好,甚至成聖成賢,這種春風化雨的陰德,實在是最大的了!怎麼可以接受人家的束修供養,卻放縱人家的子弟,不去嚴管勤教,致使子弟有不能成材的危險;甚至有先生還代替子弟作功課,來欺瞞他的父兄;爲了貪圖錢財而用錢賄買功名,這種罪過的報應,實在不知道有多麼嚴重啊!

  故事一:

  宋朝的遊酢、楊時,兩人一同拜在程頤的門下做學生;有一天,兩人一齊去拜見老師,程頤偶然閉目瞑坐,遊酢、楊時就站在老師身旁,恭敬的等候,而且等了很久;程頤醒了之後,這時候門外的雪,已經積了一尺多深了。而兩人的臉上,則毫無一點的倦容,對老師的執禮,更是愈加的恭敬謹慎。後來兩人都得到老師學問的真傳,共同將濂洛之學弘揚于天下。

  故事二:

  宋朝的嶽飛,他的老師周同,能夠拉叁百斤的大弓;周同死了以後,嶽飛每到初一十五的時候,必定准備好了祭品,在老師的墓前跪拜哭泣;並且將老師送給他的弓,射了叁箭之後,才返回家中。

  故事叁:

  從前有戶農家,生了一個兒子,這位農人想請老師教他孩子把書讀好的心,非常的殷切;但是他對待孩子的老師,則是太過份了,不懂得尊敬老師的道理;給老師吃的不好,盡是些不營養的食物;學費也給的很低,老師雖然非常盡心盡力的教這孩子,而且教的時間也很久;然而這孩子閱讀他人所做文章的能力還不錯,可是自己做起文章來,則是一無是處,這也是真奇怪啊!後來這孩子還是跟他父親一樣做農夫了。

  【再析】

  事奉老師的道理和方法,應當就像子弟事奉父親一樣,走路的時候,要跟隨在老師的後面;坐的時候,應該坐在老師的座旁;路上遇到老師,則要正立著,向老師拱手問候;老師講話的時候,則應該傾耳虛心的聆聽;縱然是遇到了災難憂患,也不能夠改變;無論是吉凶禍福,都要跟老師同甘共苦;老師在生的時候,事奉老師在禮節上,不能夠有半點的虧失;老師過世之後,則要爲老師守叁年的心喪;能夠做到這樣,則可以算是盡到弟子事奉師長的禮節了。

  故事四:

  從前有位王老師,訓誨教導啓蒙的兒童,非常的盡心盡力,而且不計較學費的多少。並且常對人說:“天地君親師,這五個是並列在一齊的啊!所以只要小孩拜我爲老師,那麼他終身的成敗榮辱,我這做老師的都有責任啊!所以老師若是不能盡心盡力的教導子弟,反而誤人子弟的話,那麼這個罪過,就跟庸醫殺人的罪過,是一樣的重啊!”王老師又喜歡爲小孩講孝悌的故事,他說:“求學問的人,先要端正自己的心術,而後才學習文藝,先要把自己本分做好,而後才施仁;例如一個人在孝悌方面有所虧欠的話,縱然他的才華蓋世,也是不值得重視啊!”王老師晚年得子,而這個兒子就是文康公,大家都以爲:這是他善教子弟所得到的好報啊!

  【再析】

  近來師道愈來愈淪落了,甚至淪落到了令人痛哭浩歎的地步啊!爲人師表,不知道,也不曾去想誤人子弟的罪過,必定會遭到神明的譴責!從前有一位讀書人,到了六十多歲的時候,跟他的妻子說:“我這一生,雖然不能夠發達,但是有幸得到了一個很好的教書職務,才得以成家立業啊!”講完之後,晚上就做了一個夢,夢到他的父親責罵他說:“你的命,本來應該是可以考取功名的!只因爲你擔任教學職務,不能盡心盡力,而且還偷懶曠職,文昌帝君已經削去了你的功名,你卻不知道,還在那裏自鳴得意的誇口呢!”唉!看到了這個例子,就知道誤人子弟的罪過,實在是非常的危險啊!

  叛其所事。

  【解釋】

  對于所應服事的長官或主人,不能夠效忠,就是背叛啊!

  【分析】

  叛其所事的事,是指以下事上;例如屬員服事長官,士兵服事將帥,仆妾服事主人,都稱作事;而背叛並非一定是顯然的背叛違逆,只要是在所服事的人緩急的時候,自己不能做爲他的倚靠;利害關頭的時候,不能夠憐憫救濟,就叫做背叛了。

  故事一:

  叁國時代,骁勇善戰的名將呂布,最初拜荊州刺史丁原爲義父,丁原對待呂布,就如同自己親生的兒子一樣;但是呂布這個人,卻是有勇無謀,見利忘義;爲了要貪圖功名富貴,被同鄉李肅一煽動,就決定投靠董卓;當天晚上,呂布就提刀進入丁原的營帳中,殺了丁原,並且取下了丁原的首級;第二天,就帶著丁原的首級投效董卓;並且還發誓拜董卓爲義父;後來呂布又爲了貂蟬和司徒王允,而把義父董卓用戟刺死。不久之後,呂布被曹操的軍隊捉住,曹操本來不想殺掉呂布,甚至想要用他來幫助自己平定天下,就問劉備的意見;但是劉備則勸曹操說:“明公,你難道沒看見呂布,他是怎樣服事他的義父丁原和董卓嗎?”曹操聽了劉備的話,覺得頗有道理,就下令將呂布缢死。

  故事二:

  楊忠是戴獻可的仆人,戴獻可家中非常的富有,就命楊忠替他負責經營一個農莊;楊忠經營的很努力,所獲得的利潤也很多;後來戴獻可死了以後,留下了一個兒子叫伯簡,年紀輕,成天喜歡和不良少年鬼混,吃喝玩樂;不到幾年,就把家産全給敗光了;只剩下仆人楊忠所經營的那個農莊;伯簡就前往農莊投靠楊忠生活;楊忠就把農莊的財産清理之後,全部移交給伯簡負責處理。伯簡非常的高興,又和從前一樣的揮霍亂用錢。楊忠就哭著勸伯簡不要亂花錢,伯簡不聽;有一天,伯簡從前交往的不良少年,又來到家中找伯簡相聚,就在家中吃喝賭博;楊忠這時候手裏拿著一把刀,走向前去,拉著其中一位帶頭的少年說:“我楊忠服事主人已經叁十多年了;主人死了之後,小主人年紀輕、不懂事,你們這些狐群狗黨,就乘機誘惑他做壞事;現在戴家的家産已經敗盡了,幸而有我保住了主人的這個農莊,難道你們想要把戴家僅余的財産全部都敗光嗎?我現在先砍了你的頭,然後再去向官府自首認罪請死,以報答我家主人在天之靈!”這些人聽了之後,就心服口服的向楊忠認罪,並且說:“我們從今以後,再也不敢到戴家來了啊!”楊忠就拿了些布匹出來送給他們,把他們打發走,就哭著向小主人伯簡道歉說:“老仆剛才的舉動,恐怕驚嚇到小主人;願小主人從此以後,改掉以往亂花錢的習慣,不要再結交惡友;但聽老仆的建議,老仆一定會盡心盡力的幫助小主人;不需兩叁年,戴家的産業就能夠恢複興旺起來。不然的話,老仆現在就跳海自殺;因爲老仆實在是不忍心見到小主人將來會餓死,丟盡了戴家的臉啊!”伯簡聽了之後,深深的感到慚愧,也就哭著答應了。果然沒有幾年的時間,楊忠就把戴家原先的田地房産全都恢複了;後來老仆楊忠活到了很老,而且又健康。

  诳諸無識。

  【解釋】

  對于許多沒有知識不明事理的人,反而說些假話來诳騙他們,使他們誤信爲真而害事。

  【分析】

  沒有知識的人,正應當要隨事的開導,告訴他們如何的辨別善惡,明白道理;使他們能夠覺悟,不再迷惑顛倒,怎麼能夠因爲他們容易欺騙而去欺騙他們呢?楞嚴經說:“炫耀迷惑沒有知識不明事理的人,疑誤了衆生的慧命,這種人死了以後,應當墮入無間地獄,受無量的大苦啊!”唉!人何苦要造作這種的罪業呢?

  故事一:

  劉合峰先生說:“從前有叁個人結伴同行,走到河邊,正好碰到漲水,而船卻在河的對岸;其中有一個人較笨,其他兩個人就誘使他脫掉衣服,遊到對岸,把船劃過來;傻子就真的聽他們的話,脫了衣服遊泳過河,差點就被湍急的河水淹沒了;傻子到了對岸,就把船撐了過來,渡朋友過河。兩個朋友上了船,傻子忽然肚子疼,要拉肚子;就趕緊的下船上岸解決內急,而兩位朋友就立刻的向他揮揮手說:“傻子,天快黑了,我們不能等你啊!”于是就撐船過河。過沒多久,河水突然的變急,船一打橫就翻了,兩個人全都淹死在河裏;而…

《集福消災之道— 感應篇彙編白話節本(卷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