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傻子則在岸邊等候,一點事都沒有!”
故事二:
唐朝有位名叫姜撫的人,穿著道士的衣服到了京城;因爲沒有人認識他;他就騙人說:“我已經活了幾百歲了,因爲我懂得長生的秘訣;後來姜撫就被召入皇宮服事唐玄宗,而且還得到玄宗的寵信,他的名氣因此而大噪,遠近皆知。後來有一位太學生荊嚴,就前往拜見姜撫,並且問他說:“先生您究竟是那一個朝代的人啊?”姜撫回答說:“我是梁朝人。”荊嚴就接著問他說:“那您有沒有做過官呢?”姜撫說:“我曾經當過涼州的節度使。”荊嚴聽了就斥責他道:“你是什麼人?竟敢如此的大膽诳妄,欺騙天子,迷惑世人。梁朝是在江南,怎麼可能會有西涼州呢?梁朝只有四平、四安、四征、四鎮將軍的官職名稱,那裏來的節度使這個稱呼啊!”姜撫聽了瞠目結舌,答不出話來,大感慚愧,無地自容,沒幾天就死了。
謗諸同學。
【解釋】
對于許多同學朋友,反而妄加的毀謗,破壞他們的名譽。
【分析】
同學和朋友,感情就跟兄弟一樣的親切;況且朋友是五倫當中的一倫,怎麼可以妄加的毀謗,滿肚子存的都是戈矛呢?
佛陀說:“朋友之間相處,彼此都有五種的責任要盡。第一、彼此若是作了惡事,應當要互相的規勸,禁止再作惡事。第二、彼此若是有了疾病,應當要互相的探視照顧調養醫病。第叁、彼此若是知道了對方的隱私,不可以向外人說出。第四、彼此應當互相的尊敬贊歎,不要斷了往來,也不可以記怨。第五、彼此若是貧富不相等,應當要扶持幫助,不可以互相的誹謗。”
或有人問道:“跟朋友交往之後,發覺他不善良,想要跟他絕交,又怕傷害到彼此的恩情;不跟他絕交,則又是匿怨而跟朋友交往啊!”朱子回答說:“這不是匿怨而跟朋友交往,是要心中藏有怨氣,而表面上卻與朋友交往,這才是匿怨啊!若是朋友不善良,情義自然是應當要跟他疏遠些,但是也要漸漸的疏遠;若是他沒有很嚴重的過失,何必一定要拒人于千裏之外呢?而且只要不斷的用至誠心,一定可以感化他,使他覺悟啊!這就是所謂的,親戚不要失去了做親戚的道理,而朋友也不要失去了做朋友的道理啊!”
明朝的王陽明先生說:“朋友之間的交往,謙沖下懷是非常重要的啊!朋友相會的時候,彼此都應該要虛心謙遜,尊敬的包容對方。大約是勸谏規戒指摘的地方少,而誠懇勸導贊歎鼓勵的地方多啊!”
溫節孝先生說:“交朋友要欣賞對方的長處,不要計較對方的短處。遇到個性剛正強硬的朋友,要忍耐他的戾氣;遇到潇灑飄逸的朋友,要忍耐他的罔氣;遇到樸實憨厚的朋友,要忍耐他的滯氣;遇到輕佻豁達的朋友,要忍耐他的浮氣;這樣不但能夠得到無數的好處,這也是結交朋友最好的方法啊!”
故事一:
宋朝的張千載先生,他的號,叫一鹗,是文天祥的好朋友。文天祥做丞相,顯赫貴盛的時候,曾經多次的向朝廷推薦,敦請張千載出來做官,但是都被張千載拒絕了。後來文天祥和蒙古兵作戰失敗了,被押回吉州,關了起來;張千載就偷偷的混進了監獄探視文天祥,他說:“丞相若是被送到北方,我也會跟您去北方。”張千載到了北方,就住在文天祥被關的監獄附近;文天祥關在監牢裏面叁年,張千載就供養了叁年,使文天祥的生活都沒有感到缺乏。後來文天祥被元朝下令處死,張千載就把文天祥的首級,密密的藏在一個木盒子裏面;後來查訪得知,文天祥的夫人歐陽氏在俘虜之中死了,便火化了她的屍體,撿了骨頭,放置在一個袋子裏;張千載就帶著木盒和袋子往南方走;到文天祥的家鄉,交給他的後人安葬。就在張千載到達的前一天晚上,文天祥的兒子就夢到父親對他說:“我是跟隨著張伯伯一齊回來的啊!”果然就在第二天,張千載就到達了文家。
【再析】
因此以後的人,就有了一句形容朋友生死之交的話,叫做:“生死交情,千載一鹗。”這句話的確如此,一點也不誇張啊!沈仲化先生說:“辜負了死去的朋友,比辜負了在生的朋友,還要嚴重的損害了朋友的道義啊!”現在我們交朋友,自問自己能不能夠做到經曆生死而不變心呢?
故事二:
宋朝的郭贽,賦作的非常之好,因而頗有聲名。他的同學李勉,卻是因爲妒忌他的才華名氣,就毀謗他。因此李勉連續好幾次的考試,都沒有上榜。後來郭贽先及第,接著又再考中了舉人,這時候李勉方才以明經充選而已。榜诏下來的那天,李勉感到非常的慚愧後悔,就決定返回家鄉不再赴考了。郭贽聽到了這個消息,立刻就前往追趕,把李勉追了回來,後來李勉才考上。
【結語】
由此可見,毀謗他人,而對方並沒有因此而受到任何的損害,只是自己變得刻薄,受到報應而已!
虛誣詐僞。
【解釋】
用虛僞、誣陷、詐騙、欺僞種種的手段,來指責攻擊他人的隱私和過失。
【分析】
漫無根據叫做虛,妄有汙蔑叫做誣,詭計蒙人叫做詐,矯情欺世叫做僞。這四樣分開來說則是四種;合起來說就是不誠實啊!要知道“誠者,天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現在舍棄了誠,而用了虛僞、誣陷、詐騙、欺僞,這樣豈不是違逆了天道而失去了人道嗎?這種的存心,非常的不好,這種的行爲,也非常的危險!如果是這種人的話,那就是天下第一等薄福之相的人啊!所以這種人來生不墮入畜牲、餓鬼、地獄叁惡道,那會墮到那裏呢?清朝益都的孫廷铨先生,爲人非常的樸實誠懇沒有心機,所以清世祖常常稱呼他爲孫老實。每次遇到了各部堂員出缺的時候,清世祖總是說:“還是用孫老實吧!”這樣連續的講了叁次,而孫老實就當上宰相了!所以爲人老實厚道,怎麼會誤了人呢?
故事一:
薛敷這個人,專門替人家虛構捏造狀詞打官司;他能夠把無理的說成了有理,就用這種的技倆賺錢致富。後來他感到心裏不安,就設了醮壇,向上天忏悔謝罪。道士作法之後,伏壇而起,說道:“玉皇大帝批示下來,薛敷的家宅,交付給火神處置,薛敷本人,則交付給水神處置。”後來薛敷的家,果然被大火燒光了,而他本人,則是墮水淹死。
故事二:
五代的時候,閩國的官員薛文傑和吳英兩人之間,發生了誤會沖突,閩王鏻這個時候,正派了巫師到宮中查看有沒有鬧鬼?薛文傑就乘機先跟吳英說:“皇帝懷疑你位高權重,你這個時候應該要稱病請假在家休養;倘若皇帝派使者來慰問你,你應該假裝頭疼來回答使者。我可以替你在皇帝面前美言幾句;吳英聽了之後,也就答應這麼做。薛文傑就告訴巫師說:“吳英想要叛變,玉皇大帝就用銅釘,釘在吳英的腦袋裏,所以他才會有頭疼的毛病啊!”皇帝就派了使臣去查驗這件事情,到底是真的,還是假的?吳英果然就向使臣說,自己患了頭疼的毛病。于是閩帝就派人把吳英殺了。吳英被薛文傑誣陷而死,老百姓都感到非常的痛恨。剛好閩帝下令發兵去抵抗吳國的入侵,然而軍隊卻不肯前進,聲稱一定要得到薛文傑才肯進軍;閩帝不得已,就把薛文傑綁起來,戴上了枷鎖,送到軍中;薛文傑立刻就被軍隊的官兵,用刀把他身上的肉,在傾刻之間全都割完了。 ”
故事叁:
宋朝的官員趙廷臣,使用詐騙的手段,和當時嶺外的邊疆民族洞戎,約定好向朝廷投降,然後就把准備投降的洞戎人灌醉之後,全都殺了;而且還揚言洞戎人要造反叛變,並且將這件事情的平息,搶作是自己的功勞。趙廷臣因此而被朝廷大力的拔擢,升到了顯赫的官位。後來夢到被他殺死的洞戎人向他說:“我是來報答你對我們洞戎人所用的詐術啊!”于是過沒多久,趙廷臣生下一個兒子,年紀很輕,就考中功名做了官;然而這個兒子,忽然莫名奇妙的就發狂叛逆,犯了國法;趙廷臣和他的妻子,因而受到兒子的牽連,被朝廷治罪,流放到嶺外,結果就被洞戎人殺害。
故事四:
宋朝的奸臣丁謂,與人交往,從來都不說真話;並且還說:“人的心若是真誠樸實的話,那麼就什麼事情都做不成了啊!只是徒然受到別人的欺侮而已!”丁謂如此的存心,難怪別人都不知道,他的心在打些什麼主意,令人無法測知;當時天下的人,都把丁謂看作是五鬼。說實在的,丁謂的虛誣詐僞,比鬼還要厲害;當然他的下場,也就不堪聞問了。
攻讦宗親。
【解釋】
指斥宗族和親戚的隱私或過失,而加以攻擊。
【分析】
同姓的親人叫做宗,異姓的親人叫做親;雖然親戚關系,有遠近親疏的不同,其實都是我所應該關切的人啊!應當以親愛忠誠的態度來對待他們;若是遇到了患難,應該要共同的來承擔;遇到了困難缺乏的時候,應該要及時的予以接濟;家醜要互相的掩藏,外侮要共同的抵禦;怎麼可以彼此互相的爭奪,連一點點小事,也在锱铢的計較;甚至還彼此互相的傾軋,伺機攻讦報複。俗話講:“折斷樹枝,會傷到樹的心!砍斷樹根,就等于斬斷了樹的脈啊!”這句話值得大家警惕。
故事:
春秋時代,齊國的宰相晏平仲,生活非常的節儉,齊景公以爲他隱藏了國君對他的賞賜,因此而責問他。晏子回答景公說:“自從臣承蒙陛下的賞識提拔顯貴之後;臣父親家族中的人,沒有不乘馬車的;臣母親家族中的人,沒有不豐衣足食的;臣妻子家族中的人,再也沒有餓死、凍死的人了。齊國讀書人等待臣供養吃喝的,就有叁百多人。臣這樣的做法,到底是隱藏了陛下對臣的賞賜,還是彰顯了陛下對臣的賞賜呢?”
【再析】
晏子將齊王對他的賞賜分配,是以父親家族的人爲第一優先,其次是母親家族的人,再其次則爲妻子家族的人,最後才及于關系比較疏遠的人。這就是做到了古人所講:“以其所愛,及其所不愛啊!”晏子可以算是一位善于敦睦宗族親戚的人啊!如果人人都像晏子這樣的存心,能夠善睦宗親;那麼這個世界上,就不會有攻讦宗親這種無情無義的事情發生了。
剛強不仁。
【解釋】
氣質剛強性情火爆的人,他的待人接物,就…
《集福消災之道— 感應篇彙編白話節本(卷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