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谏;纵然皇帝非常的生气,魏征仍然是不肯停止。有一次,唐太宗得到了一只很好的鹞子,非常的喜爱,经常把鹞子放在自己的手臂上立著。有一次,看到魏征来了,怕他看见,就赶紧把鹞子藏在怀里;魏征心里有数,向太宗奏事的时候,就故意的拖延时间,鹞子因此而闷死在唐太宗的怀里。(这是因为魏征不想唐太宗玩物丧志,有损君威的缘故,就用这种方法劝谏。)后来文德皇后过世,唐太宗对皇后思念不已,就在御花园里建造了一层楼,以便眺望皇后的陵墓;并且请魏征一同登楼,也叫魏征眺望皇后的陵墓;魏征仔细的看了半天就说:“陛下!我的年纪大了,眼睛也花了,看不到啊!”唐太宗就用手指给他看。魏征说:“我以为陛下若是能够望祖宗的献陵,和望皇后的昭陵一样,那么我就能够看到皇后的昭陵了!”唐太宗听了之后,感动的流泪,就把这座层楼拆掉,不再登楼眺望昭陵了。魏征劝太宗偃武修文,停止军事的发展,加强文化教育;这样中国安定了,四方的夷人,自然就会归顺臣服,用不著用武力去征服他们了。太宗就采用魏征的建议,果然产生了很大的效果,这都是魏征忠于朝廷的事迹。而魏征的第五代孙子,叫魏□,非常的优秀,做到了宰相。
故事二:
宋朝的司马温公为宰相,勤政爱民,以身徇国,由于过度的劳累,已是有病在身;而当时王安石所立下的青苗、免役、将官的恶法,仍然尚未废除,西夏国也未投降于宋朝;司马光因而感叹的说:“这四害还没有除掉,我是死都不瞑目啊!”来探病的客人,见到他的身体渐渐的消瘦,就引了诸葛孔明“食小事繁,命不长久”的前例,提醒司马光要引以为戒啊!司马光则回答说:“生死有命,无需挂虑。”反而更认真的处理公务;后来病得愈来愈严重,意识已经有些不清醒了,仍然念念不忘朝廷天下的事情,就是连梦中所讲的话,也都是朝廷天下的大事啊!
故事三:
魏高宗告诉群臣说:“对待君王,应该就像对自己的父亲一样的尊敬;父亲有了过失,做儿子的,是不会写出来给大众知道来劝谏父亲的;而会在私下别人看不到的地方劝谏父亲,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不要彰显出父亲的过失啊!例如高允在朕有过失的时候,都是当著朕面劝谏的;甚至有时候还会令朕不堪忍受啊!但是高允这样的劝谏,使朕知道自己的过失,而天下却不知道朕的过失啊!所以高允对朕实在是忠心啊!而高允对朕的一片忠诚,不但是以激烈方式劝谏的人,所不能做到的;也是用讽刺比喻的方法劝谏的人,所不及的啊!这的确是一种很好的劝谏方法。”
故事四:
宋朝的大臣苏□,向朝廷上了奏章,谈论国家大事;不但未被朝廷采纳,却被贬官到饶州。苏□在赴饶州的路上,经过洛阳,就住在好友尹焞的家中,并向尹焞抱怨,自己对朝廷一片忠诚,却落到如此的下场,被贬窜到饶州。尹焞听了就对他说:“当你上书朝廷的时候,你的目的是为了国计民生打算呢?还是为了你自身的名位在打算呢?若是为了国家打算,那么你就应当欣然的赴饶州上任。如果你若是为了自身的进退在打算,那么这次朝廷贬降你到饶州的惩罚,还算是轻的惩罚呢!”苏□听了之后,心中感到释怀,就不敢对朝廷再存有抱怨之心了。
【嘉言】
张可庵说:“读书人做了官,若是心中有了巩固自己的功名,求取容悦之心,就不可能会做出一件有利于国家百姓的事情来了!”这是真话啊!
故事五:
唐朝大将郭子仪,当安史之乱的时候,收复了东西两个京城,功劳超过了其他的将领。代宗皇帝的时候,宦官专权势力很大,郭子仪被闲置了很久,部下也都离散了。突然这时候吐蕃造反,挥兵直接进攻京师;京城震惊,皇上急忙带著文武百官直奔陕州避难。大将如李光弼等人,都因为讨厌宦官专权,而拥兵自重,不愿前往陕州去救驾。只有郭子仪一个人召募了二十位骑兵,就立即动身前往陕州救驾。在途中又纠合了其他的将领,敲击著战鼓,张扬著旗帜;又在多处点火,使得吐蕃产生怀疑,因而害怕,全都逃跑了。后来吐蕃又会同了回纥,以数十万的大军,来攻打唐朝。唐朝的将领多不能及时的赶到保护京师,只有郭子仪一个人骑著马,前往说服了回纥退兵,并且还大破吐蕃的军队。郭子仪虽然是身为大将,拥有强大的兵力,宦官程元振、鱼朝恩,百般地在皇上面前进谗言,毁谤他。但是只要皇上的一纸诏书,征召他入京觐见,郭子仪无不诏书一到,就即刻的上京去觐见皇上;因此颇得皇上的信任,因而所有对他的谗言和毁谤,都不能够动摇皇上对他的信任。郭子仪后来被皇上封为汾阳王,他的八个儿子、七个女婿,也都做到了高官;而且郭子仪的后代,都是非常的显赫,贵盛无比啊!
【结语】
我们看到古往今来为人臣子的,因为尽忠而获得好的果报的例子,真是多得不胜枚举啊!至于有的臣子临大节而不夺,见危授命,甚至杀身成仁;在一般人看来,他们实在是抱恨千古啊!似乎老天对他们的报答,为何是如此的不一样呢?要知道,这些为国死难的忠臣,在他们生的时候,就享有当世的盛名;死了以后,又受到万民的跪拜。所以老天对他们的报答,实在是比那些身受富贵安乐的人,还要高出百倍啊!而对国家不忠,遗害苍生的官员,上天对他们报应的惨烈,就更不必说了!今且不说忠不忠的报应,就看那些平平庸庸,心不系在天下苍生的官员,也都是没有好的结果啊!可见“尔俸尔禄,民脂民膏”,所以公务人员决定不能对不起这个“忠”字啊!
【分析】
颜光衷先生论孝说:“天下那有不孝的人,虽然有不孝的人,若是称他孝顺,那么他听到了就很欢喜;如果说他不孝,他听到了就很生气惭愧;而且在别人面前,还会装模作样爱面子,不敢像私底下那样的放纵,这也是他的良知没有泯灭;所以只要扩充这个所谓的良知,便是大孝的根苗。如果仍然不认真的反省,改变这个恶习气,就依旧是不孝啊!这个地方,分析的明白,认识的清楚,那么做父亲的,就懂得如何教育子女;做子女的,也懂得如何自己克制;就像攻贼一样,要知道贼在那里,那么平定贼患,就指日可待了啊!”
又说:小不孝所以养成的原因有四种。
第一是骄宠:为人父母过度的怜悯自己的孩子,例如经常顺著孩子的个性,稍微不如他的意,他便不堪忍受了。经常让他便宜,任随他安逸享乐,教他执劳奉养父母,他便不习惯了。在别人面前孩子稍有过失,父亲不忍心督责孩子,而孩子竟然敢冒犯父亲。父亲赞誉孩子的文学品行才艺能力,惟恐不在自己之上,而孩子则必定要父亲的文行艺能在我之下;积下了这些骄纵的习气,在别人面前展不出手,却独在父母面前展得出手,于是就真得认为,老成之人没有见闻知识了!
第二是习惯:孩子的语言粗率惯了,便敢冲撞父母;行为简易惯了,便敢不守礼节,任意的作为;父母分甘绝少惯了,孩子于是就不记得父母把美味食品留给他吃的恩德;父母抱病忍受病苦惯了,孩子于是就不再闻问父母的痛痒。
第三是乐纵:孩子见到同辈,就不胜意气风发,面对父母,就感到没有意思;进入妻子的房间,就露出千般的趣态;走进高大的厅堂,就感到闷闷不乐,甚至敢明白的表示,父子兄弟是俗物,不喜欢和他们见面;则他的心中,怎么还会有孝悌的想法呢?
第四是忘恩记怨:俗话讲:“恩习久则愈忘,怨习久则愈积。”这也是人之常情啊!所以招待他人吃一餐饭的恩德,别人容易记在心里;若是招待习惯久了之后,则嫌弃怨恨就会生出来了。一次的布施,别人会感恩;若是经常的接济,则多寡的分别就会生出来了。一次的见面,令人倍感亲切;连续的见面,则猜测嫌疑就会生出来了。况且是父母兄弟,天生就习以为常,以为父母兄弟的亲爱,是必然不会变的,眼前父母的大恩,根本就不知道;况且还能够想到母亲怀胎养育的辛苦,生病时候的担心受怕吗?所以人情有的时候,会显得至为颠倒,至为古怪,而且还不自觉;孩子对于父母,往往就会如此,因此不以恩而获怨的父母,就很少了啊!
以上所说的几种,都是人之习情;然而子女未尝没有真性,只是积习久了,就不知道错误所在。所以应该要急急的唤醒,早早的克治,时时的思量;不要认为父母慈心,自然就会原谅我;不要认为世风浇薄,我还比别人好些;要知道小不孝渐渐的积久了,就会变成大不孝啊!
又说:大不孝所以养成的原因也有四种。
第一是私财:钱财入我手,便为我所有;而在父母手中的钱财,又认为是我有的钱财。自己的钱财足够了,就忘记了父母;而钱财不够的时候,则觊觎父母的钱财;父母不能自己养自己,要靠孩子养的时候,则又怨恨父母;甚至还发生了单身的父亲、独生的儿子,因为钱财而互相杀害的事情;兄弟互相推诿而抛弃父母不养的事情!不知道自己身体是从谁的身体而来的?自己的钱财是从谁而来的?我既然是不带一个钱财来到世间,从婴孩到现在生活都没有缺乏,这是谁的帮助呢?而今却为了自己要多赚几文钱,便想要跟父母斤斤计较啊!
第二是恋妻子:爱恋妻子儿女,而不孝父母就严重了。有了美味的饮食和金钱,就想要娱乐妻子宠爱孩子;遇到了良辰美景,就想要拥抱妻子儿女,而使父母欢喜的念头,也就愈来愈微弱了。不想孩子是我的孩子,而我又是谁的孩子呢?父母抚养我,而我却不照顾父母,则我养孩子又有何用呢?夫妻和好,固然是一家的乐事,然而当我呱呱待哺屎尿未分的时候,怎么会了解爱恋妻子呢?而妻子在那时候又怎么能够照顾养育我呢?父母看见儿子长大成人、娶妻,不胜欢喜之至,怎么可以有了妻子,就使得父母反而失去了儿子呢?
第三是嫖荡:心中的欲火正是炽盛,加上对方诱惑非常的厉害;这时候,就算家中有倚门伤心的人,他也不能够了解啊!嫖荡非常的浪费钱财,婆媳之间,为此而发生了口角,甚至还激烈的责怪对方的不是…
《集福消灾之道— 感应篇汇编白话节本(卷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