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谏;縱然皇帝非常的生氣,魏征仍然是不肯停止。有一次,唐太宗得到了一只很好的鹞子,非常的喜愛,經常把鹞子放在自己的手臂上立著。有一次,看到魏征來了,怕他看見,就趕緊把鹞子藏在懷裏;魏征心裏有數,向太宗奏事的時候,就故意的拖延時間,鹞子因此而悶死在唐太宗的懷裏。(這是因爲魏征不想唐太宗玩物喪志,有損君威的緣故,就用這種方法勸谏。)後來文德皇後過世,唐太宗對皇後思念不已,就在禦花園裏建造了一層樓,以便眺望皇後的陵墓;並且請魏征一同登樓,也叫魏征眺望皇後的陵墓;魏征仔細的看了半天就說:“陛下!我的年紀大了,眼睛也花了,看不到啊!”唐太宗就用手指給他看。魏征說:“我以爲陛下若是能夠望祖宗的獻陵,和望皇後的昭陵一樣,那麼我就能夠看到皇後的昭陵了!”唐太宗聽了之後,感動的流淚,就把這座層樓拆掉,不再登樓眺望昭陵了。魏征勸太宗偃武修文,停止軍事的發展,加強文化教育;這樣中國安定了,四方的夷人,自然就會歸順臣服,用不著用武力去征服他們了。太宗就采用魏征的建議,果然産生了很大的效果,這都是魏征忠于朝廷的事迹。而魏征的第五代孫子,叫魏□,非常的優秀,做到了宰相。
故事二:
宋朝的司馬溫公爲宰相,勤政愛民,以身徇國,由于過度的勞累,已是有病在身;而當時王安石所立下的青苗、免役、將官的惡法,仍然尚未廢除,西夏國也未投降于宋朝;司馬光因而感歎的說:“這四害還沒有除掉,我是死都不瞑目啊!”來探病的客人,見到他的身體漸漸的消瘦,就引了諸葛孔明“食小事繁,命不長久”的前例,提醒司馬光要引以爲戒啊!司馬光則回答說:“生死有命,無需挂慮。”反而更認真的處理公務;後來病得愈來愈嚴重,意識已經有些不清醒了,仍然念念不忘朝廷天下的事情,就是連夢中所講的話,也都是朝廷天下的大事啊!
故事叁:
魏高宗告訴群臣說:“對待君王,應該就像對自己的父親一樣的尊敬;父親有了過失,做兒子的,是不會寫出來給大衆知道來勸谏父親的;而會在私下別人看不到的地方勸谏父親,這樣做的目的,就是爲了不要彰顯出父親的過失啊!例如高允在朕有過失的時候,都是當著朕面勸谏的;甚至有時候還會令朕不堪忍受啊!但是高允這樣的勸谏,使朕知道自己的過失,而天下卻不知道朕的過失啊!所以高允對朕實在是忠心啊!而高允對朕的一片忠誠,不但是以激烈方式勸谏的人,所不能做到的;也是用諷刺比喻的方法勸谏的人,所不及的啊!這的確是一種很好的勸谏方法。”
故事四:
宋朝的大臣蘇□,向朝廷上了奏章,談論國家大事;不但未被朝廷采納,卻被貶官到饒州。蘇□在赴饒州的路上,經過洛陽,就住在好友尹焞的家中,並向尹焞抱怨,自己對朝廷一片忠誠,卻落到如此的下場,被貶竄到饒州。尹焞聽了就對他說:“當你上書朝廷的時候,你的目的是爲了國計民生打算呢?還是爲了你自身的名位在打算呢?若是爲了國家打算,那麼你就應當欣然的赴饒州上任。如果你若是爲了自身的進退在打算,那麼這次朝廷貶降你到饒州的懲罰,還算是輕的懲罰呢!”蘇□聽了之後,心中感到釋懷,就不敢對朝廷再存有抱怨之心了。
【嘉言】
張可庵說:“讀書人做了官,若是心中有了鞏固自己的功名,求取容悅之心,就不可能會做出一件有利于國家百姓的事情來了!”這是真話啊!
故事五:
唐朝大將郭子儀,當安史之亂的時候,收複了東西兩個京城,功勞超過了其他的將領。代宗皇帝的時候,宦官專權勢力很大,郭子儀被閑置了很久,部下也都離散了。突然這時候吐蕃造反,揮兵直接進攻京師;京城震驚,皇上急忙帶著文武百官直奔陝州避難。大將如李光弼等人,都因爲討厭宦官專權,而擁兵自重,不願前往陝州去救駕。只有郭子儀一個人召募了二十位騎兵,就立即動身前往陝州救駕。在途中又糾合了其他的將領,敲擊著戰鼓,張揚著旗幟;又在多處點火,使得吐蕃産生懷疑,因而害怕,全都逃跑了。後來吐蕃又會同了回纥,以數十萬的大軍,來攻打唐朝。唐朝的將領多不能及時的趕到保護京師,只有郭子儀一個人騎著馬,前往說服了回纥退兵,並且還大破吐蕃的軍隊。郭子儀雖然是身爲大將,擁有強大的兵力,宦官程元振、魚朝恩,百般地在皇上面前進讒言,毀謗他。但是只要皇上的一紙诏書,征召他入京觐見,郭子儀無不诏書一到,就即刻的上京去觐見皇上;因此頗得皇上的信任,因而所有對他的讒言和毀謗,都不能夠動搖皇上對他的信任。郭子儀後來被皇上封爲汾陽王,他的八個兒子、七個女婿,也都做到了高官;而且郭子儀的後代,都是非常的顯赫,貴盛無比啊!
【結語】
我們看到古往今來爲人臣子的,因爲盡忠而獲得好的果報的例子,真是多得不勝枚舉啊!至于有的臣子臨大節而不奪,見危授命,甚至殺身成仁;在一般人看來,他們實在是抱恨千古啊!似乎老天對他們的報答,爲何是如此的不一樣呢?要知道,這些爲國死難的忠臣,在他們生的時候,就享有當世的盛名;死了以後,又受到萬民的跪拜。所以老天對他們的報答,實在是比那些身受富貴安樂的人,還要高出百倍啊!而對國家不忠,遺害蒼生的官員,上天對他們報應的慘烈,就更不必說了!今且不說忠不忠的報應,就看那些平平庸庸,心不系在天下蒼生的官員,也都是沒有好的結果啊!可見“爾俸爾祿,民脂民膏”,所以公務人員決定不能對不起這個“忠”字啊!
【分析】
顔光衷先生論孝說:“天下那有不孝的人,雖然有不孝的人,若是稱他孝順,那麼他聽到了就很歡喜;如果說他不孝,他聽到了就很生氣慚愧;而且在別人面前,還會裝模作樣愛面子,不敢像私底下那樣的放縱,這也是他的良知沒有泯滅;所以只要擴充這個所謂的良知,便是大孝的根苗。如果仍然不認真的反省,改變這個惡習氣,就依舊是不孝啊!這個地方,分析的明白,認識的清楚,那麼做父親的,就懂得如何教育子女;做子女的,也懂得如何自己克製;就像攻賊一樣,要知道賊在那裏,那麼平定賊患,就指日可待了啊!”
又說:小不孝所以養成的原因有四種。
第一是驕寵:爲人父母過度的憐憫自己的孩子,例如經常順著孩子的個性,稍微不如他的意,他便不堪忍受了。經常讓他便宜,任隨他安逸享樂,教他執勞奉養父母,他便不習慣了。在別人面前孩子稍有過失,父親不忍心督責孩子,而孩子竟然敢冒犯父親。父親贊譽孩子的文學品行才藝能力,惟恐不在自己之上,而孩子則必定要父親的文行藝能在我之下;積下了這些驕縱的習氣,在別人面前展不出手,卻獨在父母面前展得出手,于是就真得認爲,老成之人沒有見聞知識了!
第二是習慣:孩子的語言粗率慣了,便敢沖撞父母;行爲簡易慣了,便敢不守禮節,任意的作爲;父母分甘絕少慣了,孩子于是就不記得父母把美味食品留給他吃的恩德;父母抱病忍受病苦慣了,孩子于是就不再聞問父母的痛癢。
第叁是樂縱:孩子見到同輩,就不勝意氣風發,面對父母,就感到沒有意思;進入妻子的房間,就露出千般的趣態;走進高大的廳堂,就感到悶悶不樂,甚至敢明白的表示,父子兄弟是俗物,不喜歡和他們見面;則他的心中,怎麼還會有孝悌的想法呢?
第四是忘恩記怨:俗話講:“恩習久則愈忘,怨習久則愈積。”這也是人之常情啊!所以招待他人吃一餐飯的恩德,別人容易記在心裏;若是招待習慣久了之後,則嫌棄怨恨就會生出來了。一次的布施,別人會感恩;若是經常的接濟,則多寡的分別就會生出來了。一次的見面,令人倍感親切;連續的見面,則猜測嫌疑就會生出來了。況且是父母兄弟,天生就習以爲常,以爲父母兄弟的親愛,是必然不會變的,眼前父母的大恩,根本就不知道;況且還能夠想到母親懷胎養育的辛苦,生病時候的擔心受怕嗎?所以人情有的時候,會顯得至爲顛倒,至爲古怪,而且還不自覺;孩子對于父母,往往就會如此,因此不以恩而獲怨的父母,就很少了啊!
以上所說的幾種,都是人之習情;然而子女未嘗沒有真性,只是積習久了,就不知道錯誤所在。所以應該要急急的喚醒,早早的克治,時時的思量;不要認爲父母慈心,自然就會原諒我;不要認爲世風澆薄,我還比別人好些;要知道小不孝漸漸的積久了,就會變成大不孝啊!
又說:大不孝所以養成的原因也有四種。
第一是私財:錢財入我手,便爲我所有;而在父母手中的錢財,又認爲是我有的錢財。自己的錢財足夠了,就忘記了父母;而錢財不夠的時候,則觊觎父母的錢財;父母不能自己養自己,要靠孩子養的時候,則又怨恨父母;甚至還發生了單身的父親、獨生的兒子,因爲錢財而互相殺害的事情;兄弟互相推诿而抛棄父母不養的事情!不知道自己身體是從誰的身體而來的?自己的錢財是從誰而來的?我既然是不帶一個錢財來到世間,從嬰孩到現在生活都沒有缺乏,這是誰的幫助呢?而今卻爲了自己要多賺幾文錢,便想要跟父母斤斤計較啊!
第二是戀妻子:愛戀妻子兒女,而不孝父母就嚴重了。有了美味的飲食和金錢,就想要娛樂妻子寵愛孩子;遇到了良辰美景,就想要擁抱妻子兒女,而使父母歡喜的念頭,也就愈來愈微弱了。不想孩子是我的孩子,而我又是誰的孩子呢?父母撫養我,而我卻不照顧父母,則我養孩子又有何用呢?夫妻和好,固然是一家的樂事,然而當我呱呱待哺屎尿未分的時候,怎麼會了解愛戀妻子呢?而妻子在那時候又怎麼能夠照顧養育我呢?父母看見兒子長大成人、娶妻,不勝歡喜之至,怎麼可以有了妻子,就使得父母反而失去了兒子呢?
第叁是嫖蕩:心中的欲火正是熾盛,加上對方誘惑非常的厲害;這時候,就算家中有倚門傷心的人,他也不能夠了解啊!嫖蕩非常的浪費錢財,婆媳之間,爲此而發生了口角,甚至還激烈的責怪對方的不是…
《集福消災之道— 感應篇彙編白話節本(卷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